俗話說:「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可以讓學生快速地投入到課堂,提高整堂課的學習效果。
直觀導入法是指通過具體的實物,如:圖片、掛圖、簡筆畫、照片、幻燈片、錄音、錄像等等手段導入教學。直觀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直觀的手段要比言語描述更加生動,更加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因此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條件,利用課本教材,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創設一種有利於語言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學得主動、輕鬆、生動、活潑。直觀生動的課堂導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師生們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教和學的過程中來。
如牛津版 8A Unit4 Wild animals 的Reading部分是關於大熊貓希望的故事,我事先上網找了一些有關大熊貓的錄像,通過放映,觀看後,再討論一下有關大熊貓的一些問題:Giant pandas are our national gems. They mostly live in China. The number of giant pandas is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Why? Because they are many dangers in the wild.What dangers are giant pandas facing that we can know from the text? 這樣能讓學生懷著激情和求知的欲望去閱讀文章,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除了藉助具體的實物外,更多的時候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提問,使用問題導入法。這是一種常用的、傳統的導入法。提問要注重針對性,利用教材知識結構循序漸進的關係,利用已有的知識引出新的知識,以加強知識結構的縱橫聯繫。
提問要能激起學生渴求新知識的強烈願望,亞里斯多德說:「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 針對教材的關鍵、重點和難點, 從不同角度精心設計問題, 突出課的中心, 引起學生濃厚興趣, 激起他們思維的浪花, 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 快速地進入新課的學習。如我在教學牛津版 7A Unit3 Let’s celebrate的Reading 時:
T:There are many festivals inChina. Right?
Ss:Yes.
T:Can you give me someexamples?
S1:Yes. Spring Festival, MayDay
S2:Dragon Boat Festival, National Day, Children’s Day and so on.
T:OK. Very good. There are also many festival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Christmas, Easter andHalloween. Right?
Ss:Yes.
T: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Halloween?
Ss:No.
T: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something about Halloween.
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新授課的學習。
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對話或由值日班長提出話題,各自自由地發表看法,也可分組匯報,或者以競賽的方式進行,內容不限,可以是天氣、日期、學生的日常活動、新聞話題、社會熱點、或者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我利用學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滿足等的特點來使用自由談話,既可寓教於樂,又可記得牢固。但自由談話要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傾向性,讓學生明白將要學習什麼。因此課前一定要好好準備,做好談話主題的選擇,不打無準備之仗。
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所講的內容,適時地引入主題。如在教學牛津版 8A Unit5 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部分時,我從5月12日發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談起,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件事,大家都很熟悉,都很了解,在談論的過程中順便複習一下跟地震有關的詞彙,然後就自然而然地導入Reading部分所講的發生在臺灣的一場大地震。這樣做學生更能很好的理解課文。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的每一單元都圍繞一定主題而設計,有些主題學生不一定熟悉。對於一些有背景材料的單元,教師應充分把握該單元的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所設問題要與本單元知識點聯繫精密,為後面的學習鋪平道路。
我讓學生事先通過各種途徑如網絡、參考書等找到有關的材料或背景知識,增加學生對本單元的興趣,提高他們探索和獲取信息的能力。背景知識或以課文的關鍵詞出現,或以課文的時間為序、或以圖片形式展示。
採用以介紹人物,討論歷史背景和日常或熱點問題為切入口,把學生引入到真實的語境中去,將語言的習得與語言的應用緊密地聯繫起來,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背景知識的導入要適時、適度、適當,切莫喧賓奪主。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及時的複習有利於舊知識的鞏固。牛津版的英語教材在每一單元的課程安排上都是前後相連,相輔相成的。因此,在教授新知識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種知識結構上的相連,通過對上一節課所學內容的複習,從而引出這一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對複習,教師一定要做到有針對性的複習,為傳授新知識作好鋪墊。同時在複習的過程中要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變化複習的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創設傳授新知識的契機。這樣的導入就會顯得自然,流暢,順理成章,給人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所以,複習絕不是簡單的默寫幾個單詞,背幾段課文或翻譯幾個句子,需要教師具有創造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前景即"情景"相聯的, 在實際的情景下進行學習, 可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好的情境, 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撩起求知慾, 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 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繫。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學情境正好可以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教師把需要解決的課題與各種情境結合,對學生進行啟發式設疑,在他們心理上造成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為完成新課任務達打好基礎。
教學情境的功能不僅在於可以激發和促進學生的情感活動,還可以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實踐活動,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有效地改善教與學。
導入只是一種教學活動的準備,不宜費時過多,切不可喧賓奪主。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後,應立即開始新課學習。新課導入要符合學生心理特徵,還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意——引起興趣——激發思維——明確目的——進入學習課題。
總而言之,「教無定法」,英語課堂的導入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導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導入恰當與否,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
教師對課堂教學導入的設計,要充分利用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好奇心理,並根據新的語言材料的特點來進行。對於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課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採用與之相適應的導入方法。
在教學中,如能恰當地使用課堂導入法,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