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對大千世界的疑問變得多了起來。有些問題我還能搞定,有些問題卻必須得翻閱資料才行。
毫不誇張地說,家裡關於科學知識的書,一堆堆的,但大多是從客觀敘述的角度來講述一個科學概念,對孩子來說吸引力不夠。涵蓋的知識面相對單一,涉及的內容要麼太簡單,要麼太深奧。
當看到東方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哇,科學有故事!》,我不禁眼前一亮,一下就被吸引了。
這套書是韓國教育部指定的科學輔導用書,其目的旨在讓2-6歲兒童、7—14歲的中小學生通過讀科學家的故事來認識一門科學,以及掌握這門科學的相關知識,書中的內容與現在中小學要求掌握的科學知識點相吻合。
此外,出版社還不惜重金開發了與整套書相配套的科學動畫講解視頻,讓科學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和生動,更加立體,而且這些視頻是免費贈送的哦!
為什麼要推薦這套書?這套書最打動我的主要有以下七點:
1、故事+科學,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融入故事中,有趣又好懂
從200位科學家的故事中,獲得中小學階段所涉及的全科科學知識點,讓科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例如在《動植物的故事》中,少年法布爾聽見樹上傳來蟬「知了,知了,知了!」的鳴叫聲,感到好奇,於是展開了對蟬的觀察。長大後,他依然對昆蟲抱有濃厚的興趣,並決定繼續研究昆蟲。
在《動物行為的故事》中,德國動物學家卡爾·馮·弗裡希看到蜂巢裡的蜜蜂們非常忙碌。它們在不停地運送花粉和蜂蜜。看到這一幕,弗裡希覺得很神奇:「難道它們有可以告知同伴哪裡有花蜜的方法嗎?」
他好奇不已,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動物之間是不是也能像人一樣進行溝通呢?於是,弗裡希就決定對蜜蜂的舞蹈進行研究。
親臨200位科學家的科學實驗,帶著好奇心與科學家一起探究思考,從困惑到思考,從發現到鑽研,再現科學發明、發現的誕生,讓你大呼過癮,形成科學思維習慣。
弗裡希反覆進行了數千次觀察和實驗。最終,發現了蜜蜂舞蹈的秘密。原來偵查蜂的舞蹈,是用來告訴蜂巢與花蜜之間的距離和方向的。另外,蜜蜂之所以進化出發達的「舞蹈語言」是為了在蜂巢等黑暗的地方,也能更有效地傳遞信息。
是不是覺得特別神奇,看似沒有想法和感情的蜜蜂,竟然也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弗裡希的發現,讓眾多科學家開始關注起動物語言來。
在《微生物的故事》中,親臨詹納的痘漿實驗現場,更好地了解牛痘疫苗的研發起源。
在閱讀每個科學家的故事時,科學家們的性格、喜好、鑽研科學的精神,都展現在孩子眼前。孩子不禁產生這樣的感覺:仿佛科學家和我一樣也是普通人,只不過多了對科學的執著探索和堅忍不拔的品格,我要向他們學習。這樣容易培養起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精神。
2、漫畫+圖表,形象展示科學知識,讓閱讀的樂趣翻倍
書中的科學家形象都是根據真實的歷史照片進行創作的,一絲不苟,形象傳神。
構圖、色彩,以及細節的刻畫,都特別考究,給小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在和科學家對話。
勞倫茲的歷史照片
《動物行為的故事》中的勞倫茲
瑪麗 ·安寧的歷史照片
《恐龍的故事》中的瑪麗 ·安寧
而且,每一本書都有可愛的漫畫形象作為故事的主人公,講解科學原理,用圖表展示科學概念,讓科學原理變得簡單有趣,增加閱讀樂趣,輕鬆理解無處不在的科學知識,讓科學學習不再艱難。
在《微生物的故事》中,通過漫畫和圖表的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示出關於病毒的相關知識,讓難懂的科學知識變得簡單容易理解。
微生物是憑空出現的嗎?古代人看到腐肉生蟲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抱有懷疑態度的巴斯德做了簡單又經典的鵝頸燒瓶實驗,證實了自己的想法。
初二生物也講到了著名的鵝頸瓶實驗哦!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第71-72頁
在《遺傳的故事》中,通過可愛的小狗、漫畫頭像、簡單的圖表,生動清晰地講解出關於遺傳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性狀,什麼是遺傳因子,什麼是顯性,什麼是隱性?
一張充滿童趣的圖講得清清楚楚,符合小讀者的認知水平。
初二生物的知識重點:基因顯性與隱性。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第25頁
有沒有覺得書中的小狗很nice呀。而且《遺傳的故事》中,還出現了可愛的玉米小姐姐呢,有他們的陪伴,會感受到無窮的閱讀樂趣。
3、閱讀周期長,串聯中小學必備的所有科學知識點
現在,教育部將小學科學課程的起始年級,從以前的三至六年級,調整為一年級。科學課由「啟蒙課程」,變成了「基礎課程」,與語文、數學的地位同等重要。
而且,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課程,能夠最有效地綜合自然科學各個領域(如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技術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
整套書涵蓋了中小學生所需掌握的所有應學必會的科學知識點,更是覆蓋了初中生物、物理、化學、地理90%以上的內容。
▲《動植物的故事》涵蓋的科學知識點及對應的課本內容
而且,孩子在小學階段學好了科學課,對後續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學習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比如,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植物的生長」一章中,種子、種子萌發、幼苗、莖的長高、開花、果實、植物生命周期中,各階段的特徵,需要的條件等生命科學是初一、初二生物課的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天氣」一章,人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地球的運動」一章中,晝夜交替,月相變化,都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溶解」一章,食鹽、麵粉、高錳酸鉀、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人教版六年級科學下冊鐵釘生鏽,小蘇打與白醋的變化等內容,都是初三化學的重要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槓桿、滑輪、斜面、電和磁等內容都是初二物理、初三物理要學的內容。
如果孩子在小學時對這些科學知識有初步的學習,在初中學習這些內容就不會覺得很難。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學習探究這些問題,形成一定的科學素養,科學能力,升入初中後學習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就相對容易些。
所以,這套書的閱讀周期真的是特別長,從親子共讀開始,到準備進入小學開始,一直到小學畢業,到初高中都可以覆蓋到。
4、豐富的跨學科綜合知識,多領域學習
人類發展離不開科學也不只有科學。從科學發展史中發現,科學從來不孤單,科學會融合各種綜合知識。
書中網羅各種不同領域的綜合知識,以科學史為基礎,將歷史、藝術、文學等各種各樣的文科性知識融入科學中,讓孩子學會貫穿文理的綜合型科學思考方式。
在《地球和月球的故事》中,講到科學的發展跟教會有著親密的聯繫。孩子可以感受到,科學的發展也充滿了坎坷,並非一帆順風。雖然在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已經開始發展起來,但教會的力量依舊非常強大,處處制約著科學的發展。
在《宇宙旅行的故事》中《比登月早近100年的月球探險小說》這篇文章,講述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想像出來的一些科學技術,到了20世紀有很多變成了現實。
而且這些奇思妙想對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很多靈感。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孩子可以發現科學跟文學的密切聯繫。
5、用時間線展示科學史歷程,脈絡清晰
以時間線的形式,將從古到今縱向的科學發展史進行橫向串聯,讓孩子對所學知識從整體上進行回顧和認識,從宏觀上了解科學史,理解起來更加通透。
在《宇宙旅行的故事》中,科學時間線是這樣串起來的:
1957年,人造衛星的發散
1961年,載人人造衛星
1969年,登陸月球表面
1976年,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
1998年,建立宇宙空間站
現在
這樣,宇宙旅行的科學史脈絡清晰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把握起來就容易多了,也更加直觀了。
6、作者均為科班出身,專業能力過硬
科普書的作者很關鍵,這套書的作者隊伍科班出身,專業能力過硬。
作者和插畫師功底紮實,均有相關學科專業背景,畢業於韓國公認的名牌大學: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漢陽大學、慶熙大學、弘益大學等,或為優秀的科學教師,並有相關科普圖書的寫作經歷。插畫師均是設計美術專業畢業,獲過各種大獎,並有作品出版。
這套書得到了華東理工大學教授、2017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王靈芝;《博物》內容總監劉瑩;知名科學教育實踐者、地理教師大於老師誠摯推薦!!!
7、綠色環保印刷,隨書附贈科學講解視頻
看動畫,聽美妙動聽的故事音頻,輕鬆學科學知識。每冊內文都有二維碼,掃描二維碼就能免費觀看科學講解視頻,超值立體,讓科學學習方式不再單一。
好多寶爸寶媽,可能會擔心書的印刷質量問題,這套書是綠色環保印刷。採用環保大豆油墨印刷,選用環保型紙張、膠水等原輔材料,生產過程注重節能減排,印刷產品符合孩子身體健康要求哦。
2-6歲兒童:可以通過一對一的親子共讀,在讀完一個故事後,可以給孩子帶來發現,啟發科學思維,點燃希望;
小學低年級孩子:通過閱讀科學家故事、配套的動畫講解視頻,慢慢了解和熟悉以後所要學習的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思維;
小學中高年級孩子:完美對接小學的科學學習,讓科學學習不再艱難,帶著好奇心與科學家一起探究思考,形成科學思維習慣;
初中的孩子:提升對生物、地理、物理、歷史等學科的興趣和理解,學會貫穿文理的綜合性科學思考方式。
一套科學書即可貫穿孩子的學前、小學和初中生涯,現在購買更有優惠,原價398元,現在只要198元,五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