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屬於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隨著英國的殖民活動,英語很快就傳播了開來,原始英語也經過好幾次的演變,美國獨立之後,衍生出了美式英語,兩大英語體系有一些不同,不過我們還是以美式英語為主。
洋務運動期間,清朝為了學習先進的技術,派遣了一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學深造,修建「人字鐵路」的詹天佑就是其中一員,李鴻章面對這次改革也是稱為「三千年為由之巨劫奇變」。
不過當時留學幼童都不懂英語,他們往往都是到美國之後才開始學習英語,這讓他們也耽擱了不少的學業,可是學英語並不簡單,朝廷就召集了一批清朝外交官,想要聽聽他們的意見。
正在為曾國藩守喪的次子曾紀澤也得到了徵召,他是洋務運動熱心支持者,在最初跟西方交手當中,他就已經認識到了清朝跟西方的差距,他大膽的提出學習西方技術的提議,甚至走過了國門,親身經歷了西方社會的生活。
作為一個洋務運動的外交官,考察所在國的語言文字風俗之不同是最基本的任務,他也是提出改革教育從小學入手,認為「中華所謂小學,有古今之分。漢學家以文字、聲音、訓詁為初學津梁,古小學也」,而要學習英語,也是從娃娃抓起。
不過當時人們學英語的情緒不高,只有洋務運動的外交官、留美幼童願意接受這種學習,小孩子接受能力前,學英語很快,可大人學起來就相對慢很多,曾紀澤自學英語就花三年時間。
他藉助《聖經》、《韋氏大詞典》、《讚美詩選》多本參考資料學習,然而自學實在是太難了,後來曾紀澤發現音標也能學英語,就自創「西洋字調音合併之法」,就是利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音韻來學英語。
他學一個英語,就在下面用中文標註起來,比如英文裡面的to do(做),在曾紀澤的翻譯下就成了「妥度」,to sit(坐)在他的筆下就被翻譯成「妥西特」,為了糾正讀音,還會刻意標註一些輕聲或者重聲去讀。
學好了一門英語,西曆元旦這天,曾紀澤還跟各國公使說「Happy New Year」,他的注釋是「哈你烏醫二」,想必這個學英語的「土方子」很多人都用過,每個人初中、高中時期,總會出現那麼幾個蹩腳的英語。
曾紀澤能夠學成英語也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他每天都會規定任務量,每天還是默寫,早晨還是背書,哪怕在給父親守喪期間,他都沒有放棄,這個「土方子」他一直堅持了三年,才將英語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