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解讀中國繪畫藝術的核心,直指傳統也面向未來

2020-12-24 春綠潤境
「筆·墨」,復星藝術中心展覽現場,2020

有別於復星藝術中心以往的展覽調性,11月11日由中國著名藝術家、美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潘公凱先生,及其工作室主導策劃展覽「筆·墨」正式拉開了帷幕。作為復星藝術中心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藝術哲學系達成的「館校」戰略合作,此次展覽特別以「筆墨」為切入點,結合潘公凱先生多年自身創作及研究成果,梳理呈現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概念。

「筆·墨」,復星藝術中心展覽現場,2020

展覽由「圖畫真解:書畫筆墨演進概覽」和「草篆之境:潘公凱筆墨探索案例」兩部分構成,通過文獻資料+藝術作品+互動體驗的方式,邀請觀眾多維度地走進中國傳統繪畫,理解其之於當代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其中,「圖畫真解」部分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僅大而且十分紮實。無論是起始處聚焦顧愷之、範寬、黃公望、倪瓚、八大、吳昌碩六位書畫大師的「課徒」影像,還是中間部分逐一梳理美術史中筆墨的發展軌跡,展覽都在理論與觀點之上,提供了便於感受與把握的分析與路徑,讓人們自下筆開始認知繪畫及其精神世界的建立,而由吳昌碩、潘天壽、潘公凱所創作的同題繪畫更讓觀眾極為直觀地捕捉到「傳統」並不是鐵板一塊。

「筆·墨」,復星藝術中心展覽現場,2020
「筆·墨」,復星藝術中心展覽現場,2020

事實上,流變與更新亦是「傳統」的常態,也正因此,如何在今天的時代語境下講述「傳統」才成為一個重要且必要的任務。在展覽現場,潘公凱先生非常篤定地告訴我們:「筆墨是中國最聰明的一群人一直在堅持和求索的事情。千百年來,它始終沒有被人拋棄,我想這其中一定是有道理的。」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孫向晨教授則進一步指出:「自五四以來,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知就深受西方理論的影響,但實際上,中國文化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西方理論無法進入的。因此,我們亟需一個新的框架去看待問題和解釋問題。從這個意義上,潘老的筆墨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思路。如果說,西方的文化結構蘊藏在圖式之中,那麼我們的文化結構就蘊含在筆墨之中。」據悉,接下去復旦大學藝術哲學系還將繼續為此次展覽及其延伸話題帶來系列講座,並繼續圍繞這一方向與復星藝術中心策劃形式豐富的項目與活動。

「筆·墨」,復星藝術中心展覽現場,2020

99藝術網專訪潘公凱

99藝術網我們一般會用「水墨」來指代中國傳統繪畫,但是這次展覽卻用了「筆墨」,這兩個概念之間有沒有差異?

潘公凱:「筆墨」是我們老早就在使用的一個詞,而「水墨」卻是自二十世紀開始,在一種特殊的時代語境之下,為了對傳統進行批判,而專門生造出來的詞,以至於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我們的美術學院裡,還把中國國畫系叫做中國水墨系。但實際上,「水墨」太強調材料和工具,從「筆墨」到「水墨」,這裡面缺失了許多文化背景和涵義。

顏真卿,《祭侄文稿》

99藝術網是什麼激發您開始有意識地研究「筆墨」?

潘公凱:改革開放以後,美術界有三大課題。第一是如何看待二十世紀美術;第二是如何看待中國繪畫傳統;第三是如何看待西方的現代主義。就第一個課題,我已經撰寫了《中國現代美術之路》,作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在進入第二個課題的過程中,我卻發現有許多概念和問題很難釐清,「筆墨」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中國繪畫特有的語彙,它甚至很難用西方的方法論去進行分析。這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我想,只能有浸潤在文化傳統中的人,才有望解決它。

潘公凱,草書《無涯》,2000

99藝術網能否請您為我們簡單拆解一下「筆墨」的層次與結構?

潘公凱:從技術層面,我擴展了黃賓虹「五筆七墨」的說法,並參照寫作由字詞到語句再到篇章的遞進關係,將「筆墨」拆解為筆畫與筆觸、筆墨與筆墨的組合、以及更大範圍的體勢等層次。有了這個框架之後,我們才能進一步去解讀「筆墨」背後的人格特質和文化結構。

潘公凱,《新放》,2007

99藝術網怎麼去理解具體的「筆墨」與其所包含的抽象的精神性、文化性因素之間的表徵關係?

潘公凱:這種表徵與被表徵的關係,一方面是脆弱的,另一方面也是有效的。它表徵得成功還是不成功,強烈還是不強烈,完全取決於個體的心理體驗。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一個人剛開始學習繪畫的時候,往往是無法將「筆墨」與自身的氣韻風格對牢的。在這方面,我們可以聯想西方的筆記學。筆記學之所以能夠成立就是因為字與人之間的確存在這種對應關係。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中國傳統繪畫的表徵體系,它既作用於個體的人,但它也存在一個理想模型,即所謂的道德底色。這與西方繪畫所談論的「自我」或「個性」很不一樣。

潘公凱,《秋涼》,2006

99藝術網: 您怎麼看到水墨藝術的當代實踐與探索?

潘公凱:因為這些年我對於當代水墨了解不多,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只能談一個粗略的感受。我想,水墨是可以實驗的,這種實驗也是有意義的。但恐怕這種實驗最大的難題還是在於如何讓實驗不僅僅停留在效果上,而是清楚明白將當代與傳統聯繫起來。因為,當代藝術未必要守住水墨才能進行創作的。那麼為什麼當代水墨要守住水墨呢?對此,我想奉勸當代水墨,不要害怕傳統,因為積累是創新的源泉,不要讓創新把文明的積累全部打掉,回歸到一片光土。

潘公凱,《今宵明月》,2016

99藝術網除了文化傳承的責任之外,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重新走進「筆墨」意味著什麼?

潘公凱:「筆墨」是一種對人的洗禮。這種洗禮就像練習打坐和瑜伽一樣。在「筆墨」的世界中,我們可以藉助手、眼、腦的配合,重新贏得對自身最單純的掌控。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這種單純化都非常重要。因為,正是這些事物,這種最樸素的感性保障了人的存在。

(本文來源於99藝術網,作者:TXH;地址為http://www.99ys.com/home/2020/11/23/09/18139.html,如有侵權,聯繫立刪)

相關焦點

  • 繪畫不用筆,手掌沾墨進行藝術創作,是胡鬧還是真藝術創意?
    進行繪畫藝術創作就一定離不開筆嗎?不管是哪一種繪畫方式,其實可以肯定的就是筆不是進行繪畫創作的唯一原材料。也不是任何一種能把藝術得以體現的原材料,都可以用到繪畫創作之中來。所謂的藝術創作需要按照傳統的繪畫理念進行,而且是需要建立在傳統的繪畫基礎之上進行升級,這樣子才可以得到大家的重視!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是把中國書法藝術與水墨畫相結合,然後用手掌沾上墨水進行創作的作品。
  • 介山藝友|筆墨語彙是中國繪畫之精髓——甘慶瓊
    中國畫的筆墨是中國畫的根本屬性,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核心要素。中國畫與筆墨之間唇齒相依,若無筆墨即失卻民族色彩和個性,完全喪失中國畫之本質特徵。研習中國畫的人若不研究筆墨就抓不住中國畫的關鍵,也學不到中國畫的精髓。若不在筆墨上多下功夫,就畫不出具有真正中國畫味道的作品。
  • 繪畫的藝術形式有哪些
    繪畫所描述的對象和表現的內容非常豐富,比如歷史畫不僅指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繪畫作品,還包括宗教和神話故事,風俗畫則以社會生活風習為題材,人物畫以歷史現實或神話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動為題材,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風景畫主要以自然景物為題材。
  • 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
    以銳筆橫臥,惹惹而取之,謂之皴擦。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謂之渲,以水墨滾同而澤之謂之刷。以筆頭直往而指之謂之捽,以筆頭特下而指之謂之擢。以筆端而注之謂之點,點施於人物,亦施於木葉。以筆引而去之謂之畫,畫施於樓屋,亦施於松針。雪色用濃淡墨作濃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煙色就縑素本色,縈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見筆墨跡。
  • 中國花鳥畫的創新,堅持東方的繪畫體系,吸收古今中外傳統的精美
    實踐已證明西方的透視、解剖、色彩及構圖等技法,對國畫創新有利無弊,只要我們的立足點站在中國民族藝術的基礎上,堅持東方的繪畫體系,多方吸收古今中外傳統的精美無疑我們的繪畫一定能與時代同脈搏,繼往開來,推陳出新應該肯定,越是有傳統的藝術品,越有民族性,將越有世界意義。其次是立意新。
  • 蔡茂友:提出「墨分千層「理論 探索水墨藝術的「精氣神
    今天介紹的江西九江籍書畫家蔡茂友,他苦研水墨牡丹畫,以「墨分千層」理論的獨特表現技法來突破傳統水墨牡丹創作,在當代畫壇堪稱獨樹一幟,屬時下為數不多的水墨牡丹畫名家。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來,從書法到繪畫,蔡茂友先生做了哪些研究與探索,並最終形成了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 他8歲學畫苦練一生,卻放下筆,自創用手指繪畫,專家:神了!
    起源|本期導讀:用手指繪畫,聽起來就有些不可思議,但在中國傳統繪畫技巧中,確實有著用「指畫」的畫法,神乎其神的繪畫技巧,讓「指畫」在民間有著廣泛的流傳,在沒有「指畫」之前,也還是跟如今一樣,中國畫也仍然是用毛筆繪畫,但是有一位畫家,卻放下了手中的筆
  • 西方超現實主義融合中國傳統藝術
    劉春冰為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雲中行》系列是劉春冰繼《曖昧》系列之後的一批超現實主義力作,作品借傳統山水畫符號,把現實與夢境有機結合,形成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同時,《雲中行》系列作品在劉春冰的藝術發展過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之後,他將進入其藝術創作的第三個時期——現實主義階段。
  • 歷史:繪畫史的發展,都經歷了哪些歷程?
    簡單的幾筆就可以勾勒出一個韻味十足的畫面讓我們眼前一亮。比起外國的繪畫作品,其實我們國家的繪畫才是其中的牛逼存在。我們的古畫,靜讓人心處寧靜,動時讓你身心都處於亢奮中。這就是我們的國寶,是我們的財產。不要站在一味的崇洋海外了,其實我們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們去看看著寶物的歷史吧!
  • | 藝術史家巫鴻在哈佛講中國書畫
    在這堂課裡,我想先談談中國古代繪畫和書法中的兩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筆」和「墨」 ,然後談一下繪畫和書法的關係。「筆」和「墨」這兩個概念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在西方繪畫中是不存在的,因此有必要在第一堂課裡就提出來。這兩個概念中的每一個都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工具與材料,另一層指的是繪寫的圖像和書法。
  • 解讀著名實力派畫家胡云海的彩墨藝朮
    現為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徐州寶蓮寺《寶蓮禪韻》雜誌藝術顧問、江蘇省美協會員、江蘇省花鳥研究會會員、徐州市民協傳統書畫專業委員會創研中心副主任、徐州鼓樓區美協副主席、北京藝惠藏書畫院副院長。胡云海,自幼嗜好藝事,70年代開始中國畫探索,長期堅持以自學為主,攻山水,兼習花鳥人物,後師承著名書畫家馬奉信先生。
  • 九位畫家九種面向,「新海派水墨藝術文獻展」中的多元包容
    與前期的海派藝術家相比,新海派藝術家找到了足以表達新時期海派文化精神的繪畫形態,借鑑西方觀念體系、語言方式和圖式符號的同時,運用中國傳統自然、率真、本色的筆墨技法,與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和審美需求相契合。他們的水墨創作具有介入當下的問題意識、批判的鮮明立場、先鋒的探索精神、傳承的文脈思想、獨特的語言譜系。
  • 「津門網」中國畫始終離不開筆墨二字,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要素
    我們之前講過很多中國傳統繪畫的表述說了那麼多,其實始終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筆與墨。筆與墨的結合形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要素,也造就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獨特風格。一個人如果真的能夠了解中國傳統繪畫,首先看的並不是繪畫的內容,而是繪畫的筆墨韻味一個畫家如此一個觀眾也應該如此繪畫的題材可以千變萬化,繪畫的內容可以是寫生,可以是臨摹,也可以是意象化的個人情緒表達,這些在一幅作品中有的時候會集中展現,有的時候也會單獨做文章,但是始終離不開筆墨二字。
  • 繪畫語言:對於繪畫語言,它的形式美,指的是什麼?
    張彥遠是我國唐代的繪畫理論家,他曾在畫論中說「骨氣形似皆本乎立意,而歸乎用筆」。這句話充分說明:主題內容確定之後更要有精湛的筆法。一些有造詣的畫家,塑造勾勒形象時,不僅要運用白己純屬的筆墨技巧,在動筆時還要結合白己內心的情感,這樣刻畫出來的客觀形象才能更有感染力。
  • 自由繪畫丨具體派:日本戰後的前衛藝術
    日本的當代書法在戰後不斷地引發歐美抽象藝術家的興趣,書法藝術家們被頻頻邀請參與國際展覽,這導致1950 年代的日本藝術界具有非常國際化的面向。吉原治良曾與1952年成立的日本前衛書法團體「墨人」(Bokujin-kai)過從甚密,他們志在打破傳統規則,與本土和國際的其他領域藝術家進行對話。
  • 中國傳統繪畫,雖有信筆出之、這正足千錘百鍊之後高度的藝術概括
    中國藝術與「抽象」中國是一個藝術傳統精深博大的文明古國。至今,當我們駐足於歷經千百年悠久歲月的名畫法書、彩陶銅器面前,其藝術水平之高,依然令我們嘆為觀止。連抽象主義者也同樣在讚嘆欽羨。他們說,抽象藝術的祖宗就在中國。
  • 晁海中國新繪畫語言的符號學意義(金臺點將系列之七)
    他打破了傳統的墨分五色程式和十八描線性套路,去掉了中國畫中顯態的線,加強提純升華墨和筆的內在品質,有機的建構與完善出新的當代的水墨體系與機制,從整體上融合包容眾多文化價值,創造出了具有當代性和世界性的中國水墨藝術新語言、新精神。為實現中國畫的世界性,彰顯中國文化新價值,豐富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金臺點將」欄目點之,是以為記。
  • 【光明講壇】解讀中國傳統「生生美學」
    其實,諸多前輩學者已經較多地論述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生命論特點,方東美就以「生生」概括中國傳統哲學精神,稱為「萬物有生論」,並將中國藝術稱之為「主要是生命之美」。宗白華則對中國傳統生命論美學也有較多論述。我對「生生美學」的解讀對前輩學者多有借鑑。北京天壇。
  • 古代藝術:繪畫——花鳥畫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藝術:繪畫——花鳥畫,花鳥畫。中國花鳥畫形成較晚。花鳥魚蟲成為繪畫的獨立題材,始於中唐,成於晚唐,盛於五代,以後更是蔚然成風。唐代是花鳥畫奠基時期,其間出現了不少花鳥畫家,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
  • 教資有關「文化素養——藝術鑑賞素養」高分秘笈,中國美術鑑賞
    東晉顧愷之:注重以繪畫藝術語言來刻畫對象的心理特徵與精神風貌,現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宋摹本傳世。中國四大石窟:包括: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 (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