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展覽館的"傳家寶":黑白電視機曾是結婚頂配

2020-12-25 大眾網

  半導體收音機、黑白電視機、腳踏縫紉機、木質風箱、糧票糧證……這些已經淡出人們生活的老物件,再次聚攏在一起,面對陌生而又熟悉的老物件,鄰居們都能講出與其相關的溫情往事和歷史變遷。市北區首家社區民俗展覽館在水清溝街道正式啟用,上百件展品全部是左鄰右舍的老鄰居們翻箱倒櫃,從家中找出幾乎成為「文物」的老物件,無償捐贈給展覽館。

  展覽館成「時空隧道」

  上午9時許,市北區首個社區民俗展覽館在水清溝街道正式對外開放,整個展館被隔斷分割成了5個部分,裡面陳列了建國70年來老百姓居家生活的一些老物件。

  走進民俗展覽館,時光仿佛倒轉,眼前的各種老物件讓人感覺回到五六十年前。已經收不到信號的9英寸黑白電視機、像木箱子一樣大的半導體收音機、早已停止流通的糧票、只有在博物館才能見到的紙糊麵缸……這些當年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老物件,在年輕人和小朋友眼中,成了稀奇物。來看民俗展的鄰居們圍攏在展臺前,你一言我一語回憶著與老物件之間的往事。展覽館似乎成了可以讓時光倒流的「時空隧道」,老鄰居們數十年的溫馨往事和生活變遷都在展館中往來穿梭。

  老鄰居捐出「傳家寶」

  「我們大水清溝村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從一個破舊的老村莊改造成現在高樓大廈林立、山頭公園環繞的新社區。」水清溝街道文化站站長王玲告訴記者,這些老物件就是老村改造過程中,一些細心的居民沒捨得丟棄的「傳家寶」。「街道民俗展覽館所有的物件都是轄區居民捐贈的,我們歷時半年多,打造了這個小型展覽館,把這些老物件分門別類,供居民免費參觀。」王玲告訴記者,水清溝街道轄區有水清溝村、孤山村等多個有歷史的老村莊,這些老村隨著城市進程都改造成了現代化社區。為讓居民感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環境的提升,街道打造了這個民俗展覽館,整個展館近千平方米,通過實物和新舊照片,講述老村莊在青島解放70年來的滄桑巨變。

  展品故事

  黑白電視機曾是結婚「頂配」

  「這臺黑白電視機一直沒捨得扔,我年輕時最幸福的時光都是在這臺老電視的陪伴下度過的。」王玲指著展臺上一臺老黑白電視機說,她1987年結婚時,老公家給了1000元「彩禮錢」,按照當時的風俗,女方家要退回200元。他們小兩口就用剩下的800元錢買了這臺9英寸黑白電視機和一臺雙卡錄音機,在當時算是結婚「大件」中的「頂配」。

  「那時候我一個月能掙50多元錢,為了多掙點錢,上下班不坐公交車,騎自行車來回,每月就能多拿12元的自行車補貼。」王玲笑著說,當時她結婚買了電視機,在姐妹們中「展揚」了好長時間。後來青島生產的電視機在市面上多了起來,1990年,王玲家的電視機換成21寸的青島牌電視機。「我家現在是65寸的弧面LED彩電,是2017年換新房時買的。」王玲撫摸著展臺上的這臺老黑白電視機,感慨歲月滄桑和生活的變化。

  暖水瓶留住11年下鄉情誼

  「這把暖水瓶跟工藝品似的,保存這麼好。」展臺上一把用竹條編制精美的暖水瓶吸引了好多觀眾的目光。暖水瓶的主人——69歲的劉德榮當即打開了話匣子。「這是50年前我下鄉時,村裡老鄉送我的,我都沒怎麼捨得用。」劉德榮介紹,19歲那年,她作為下鄉知識青年去了平度前寨村。因為是這個村到來的第一批青島的知識青年,她落戶的村民家對她非常照顧,把家裡一把精美的暖瓶送給她。暖瓶外面用竹皮編成精美的圖案,上面還有兩個竹編的小圓環,可以穿繩提著。這把暖瓶被劉德榮視為珍寶,下鄉時怕弄壞了,一直沒捨得用。 1980年回城後,她找來清油,將暖瓶竹編小心翼翼地刷了一遍保護起來。「這是老鄉對我的一片情誼,看到它,10多年的下鄉生活就歷歷在目。」劉德榮說。

  木製風箱記錄「廚房革命」

  一個木製風箱的故事,讓72歲的李慧君娓娓道來。「這是我家的寶貝,搬家也捨不得扔。」李慧君說,她1972年結婚時住在水清溝村的平房裡,那時家家戶戶做飯都用大鍋灶,鍋灶旁邊就放著一個風箱鼓風吹火。那時鍋灶裡燒散煤木柴,自始至終需要來回拉動風箱鼓風,一個人忙活,要左手拉風箱,右手挑弄灶臺裡的燒火材料。到了上世紀80年代,風箱被電動鼓風機取代,一拉電閘就有風不斷吹進灶臺。到上世紀90年代,李慧君家用上了煤氣罐,鍋灶就拆掉了。前些年城中村改造,她家搬進乾淨寬敞的樓房,廚房裡也用上了天然氣、電磁爐、微波爐,但這個老風箱一直沒捨得扔。「這是我們老兩口半個多世紀的生活念想,這個老物件也印證了廚房的變化。」李慧君說。

  相關新聞 >>>

  「博物館群」講老城故事

  據了解,市北區近年來依託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一戰遺址文化、工業文化、商貿文化、民俗文化,港口文化,挖掘了文物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等價值,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現轄區擁有文物保護單位29處、博物館現有17處。這些風格各異的專題博物館群,實現了歷史文化、現代旅遊以及商貿服務的有機串聯,構建起市北區獨具一格的「文化池塘」,發揮著傳承歷史、惠及民生、彰顯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席記者 趙健鵬 通訊員 劉曉靜 王恩全)

相關焦點

  • 9寸黑白電視機、糧證糧票 這些老物件你都見過嗎
    原標題:老物件帶你坐上「時光機」「記憶市北」民俗活動月啟動 木質風箱、9寸黑白電視機、糧證糧票等老物件展吸引不少人圍觀木質風箱、半導體收音機、縫紉機、黑白電視機、糧票、寶塔糖……這些已經淡出人們視線的老物件
  • 探訪柴達木盆地民俗文化展覽館:用老物件「留住」時代底色
    圖為老舊收音機、電視機。 「希裡溝民俗文化展覽館」時,滿屋子的老物件讓人瞬時穿越。圖為民眾參觀民俗文化展覽館。 李淑娟 攝在民俗文化展覽館,茯磚茶、票據、信件、石磨、旗袍、軍用保溫飯盒、老舊自行車等上百種不同時期的勞動工具、生產資料、生活用品、紅色物件,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古老鄉村畫卷,處處瀰漫著時代氣息。
  • 曬客子|黑白電視機裡的童年
    黑白電視機裡的童年這是我家的第一臺電視機,是1992年父親去定西出差花600元買回來的,17英寸立體式黑白電視機,看不懂什麼牌子的。黑色機身,灰白的屏幕微微鼓起,屏幕右下方有兩個旋鈕 ,一個選頻道、一個調聲音,最右側是開關。機背的上方有兩條細長的天線,可以增強接收信號。
  • 聽說現在有人收藏黑白電視機,那黑白電視機現在賣廢品50元,虧嗎
    因此,一臺黑白的就電視機,不管是賣50還是賣100,都不虧。原因很簡單,在你手裡,它怎麼也不會增值啊。如果作為收藏品的話,應該會更值錢,但黑白電視這玩意兒,好像太多了,收藏價值不大。黑白電視機有一個好處就是經折騰!沒臺了、沒聲音啦、畫面不清楚了!只用一招,那就是用手拍幾下電視機的後殼,經常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 從巴掌大的黑白電視機到彩色液晶電視機 他和6臺電視機見證科技巨變
    姚本濤在1992年便購買了第一臺僅有手掌大小的黑白電視機,那時候只能看僅有的幾個頻道。「我家裡一共買了6臺電視機。」隨著時代的進步,姚本濤家的電視也隨之更新換代,而正是這些電視機見證著他家的變化,而他也在電視機中見證著這幾十年科技的日新月異。26年前電視進入姚家「以前我在鄰居那裡蹭電視看,後頭稍微有點積蓄了,我就自己買了一臺。」
  • 長島縣砣磯鎮井口民俗文化展覽館加速「衝刺」
    近年來,砣磯鎮黨委政府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發展文化產業,投資建設建築面積350多平方米的井口村民俗文化展覽館,收集整理砣磯島優秀的民俗文化資源,集中展現漁家歷史風彩和海島民俗風情。目前該館主體建設完工,正在進行室內裝修,館內已經收藏古港灘錨、硯臺石等砣磯漁民生產生活用品700多件,預計2019年5月對外開放。
  • 楊振寧很有意思的語錄,讓人回想起了小時候的黑白電視機,超有趣
    今天無意中看到《楊振寧文集》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語錄,讓人想起了小時候的黑白電視機,八零九零後特別是在農村長大的人,都不陌生。那個時候,家裡有臺黑白電視機,都是很值得炫耀的。可以說在當時全村能有幾臺黑白電視機都算很不錯了,當時全村倘若有一臺黑白電視機,全村人都會跑去看。感覺很新鮮,很稀奇。現在呢?
  • 從電視機的變化看改革開放
           記得我家買的第一臺電視機是在1983年,那時候我們村裡剛剛分田到戶。那是一臺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頭上兩根銀白的天線格外惹眼。雖然不是很清晰,卻吸引了隊上的好多人來觀看。要知道,在物資生活並不富裕,文化生活貧乏的鄉村,擁有一臺黑白電視機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每天傍晚,父母勞作回來,母親燒飯,父親就把電視機搬出來放在外面。一會兒,家門口陸陸續續就來了看電視的鄉親們。
  • 綏化蘭西縣黃崖子民俗文化村 昔日炕上無席今獲評3A景區
    曾山窮水盡一年人均收入僅170元   黃崖子屯始建於1831年,據老人講,這裡曾有個傳說:每天太陽一卡山兒,屯子東山坡就會放出紅光,據說那是一棵八甲寶參,變身成「大麻丫頭」守候著這方秀麗山水,所以黃崖子是一塊金貴寶地。
  • 還記得黑白電視機嗎?Tivoo像素小音箱帶你回到80年代
    大夥是否記得自己看過的第一臺電視機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你回答你看到的電視機的最初印象是那種球型的、矮矮的、圓圓的只能顯示黑白兩種顏色的、電視機上可能還會有兩根天線的那種電視機,那恭喜你,估計你和小編一樣都是八十後的人了。
  • 那些關於電視機的老照片,滿滿的回憶,滿滿的童年記憶
    1925年,英國人約翰.洛奇.貝爾德,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視機。20世紀50年代,彩色電視出現了。1958年我國第一臺電視機製造成功,開始播送黑白電視,並建立了相應的電視工業。1973年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 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向您展示忠於愛情有多榮耀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但,這55個少數民族中的第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在哪你知道嗎?吉林省東部,美麗的圖們江下遊圖們市,這裡的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是我國少數民族中的第一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展示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專題展覽館。
  • 在「14寸黑白電視」的歲月
    然而,在村中,有一家小賣部,已經開始購置黑白電視機了,不得不叫人稱快,這小賣部讓我們生活在村裡的孩子進入了追電視劇的年代,香港的電視劇,還有講粵語的珠江電視臺,精彩的節目,讓我們常常在別人的家裡畫「圈圈」霸位置,說來也奇怪,他們居然非常熱情,情願自己不看,也讓孩子們霸位置,而且笑呵呵地逗我們樂,每天晚上的人山人海,更不用多說了。
  • 我國這一神秘民族:把「臭豬肉」當傳家寶,男性「走婚」要爬牆!
    我國這一神秘民族:把「臭豬肉」當傳家寶,男性「走婚」要爬牆!我國有56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比如蒙古族人以遊牧生活為主,回族人不吃豬肉等等。即使民族之間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別,但作為一家人我們依舊可以和諧共處。
  • 《渡情》丨《新白娘子傳奇》那個黑白電視機的年代,你是否記得?
    《新白娘子傳奇》這部在當時風靡黑白電視機的年代,締造了一代人不可磨滅的經典記憶。那時候沒有手機,更沒有大屏幕的電視機。能陪伴我們的只是,方塊狀的,黑白畫面的老式電視。可人們卻越來越喜歡念舊,轉念一想,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個黑白電視年代的記憶,如歌曲一樣,經典的存在。那時候,生活雖單調,但是妙趣橫生。那時候日子雖淳樸清苦,可內心快樂無比。
  • [福建]懷念天天陪伴電視機的日子
    參加有獎徵文活動 贏取42寸等離子電視    【福建省漳州市網友投稿】:對於電視機我可能比別人更有感情的牽掛、因為我接觸過太多的電視機。還曾經十多次躺在電視機箱上睡大覺(倉庫裡)說來話長、我先說說陳年往事,希望大家能笑納。  小時候、記得那時我八歲,家在農村。鄰村有人買了一臺電視機,(是走外輪從國外帶回來)。
  • 全國聞名的「上海」牌電視機,原來誕生於阿拉長寧~
    1958 年4月,上海廣播器材廠建立由鄭學文等7名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電視機研製小組,通過消化吸收國外技術資料,自行設計黑白電視機。同年7月24日,小組試製成功我國第一代17英寸電子管黑白電視機。7月24日和25日,上海多家報紙都在顯著位置報導了「上海」牌電視機誕生的消息。
  • 傳承記憶,打造鄉風特色民俗館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額敏縣傑勒阿尕什鎮納仁恰汗庫勒村在新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緊跟時代腳步,不忘初心,砥礪奮進,依託民風民俗,開創特色宜居鄉村新風貌。
  • 杏壇青田鄉建展覽館啟用
    杏壇青田鄉建展覽館正式啟用。  「在這間展覽館裡,能夠看得見青田的巨變,望得見美好,記得住鄉愁,非常的值!」昨日(12月12日)下午,杏壇青田鄉建展覽館正式啟用,來自杏壇龍潭村青田小組村民劉瑞慶對著西街榕樹下的青田鄉建展覽館贊口不絕。  青田鄉村建設展覽館由杏壇鎮人民政府、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榕樹頭村居保育公益基金會、嶺南鄉村建設研究院共建的鄉村振興理論體系和實踐成果的展示中心。
  • 西安舉行民俗活動慶祝牛郎織女「結婚紀念日」
    新華網西安2月23日電(記者楊一苗)正月十七是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結婚紀念日。在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之一——西安市長安區的鬥門鎮,這裡的村民們在石婆廟前舉行扭秧歌、賽鑼鼓等精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活動,慶祝牛郎織女的「結婚紀念日」。  石婆廟位於長安區鬥門鎮的南灃村。據傳說,牛郎織女本是天上銀河系的兩顆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