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收音機、黑白電視機、腳踏縫紉機、木質風箱、糧票糧證……這些已經淡出人們生活的老物件,再次聚攏在一起,面對陌生而又熟悉的老物件,鄰居們都能講出與其相關的溫情往事和歷史變遷。市北區首家社區民俗展覽館在水清溝街道正式啟用,上百件展品全部是左鄰右舍的老鄰居們翻箱倒櫃,從家中找出幾乎成為「文物」的老物件,無償捐贈給展覽館。
展覽館成「時空隧道」
上午9時許,市北區首個社區民俗展覽館在水清溝街道正式對外開放,整個展館被隔斷分割成了5個部分,裡面陳列了建國70年來老百姓居家生活的一些老物件。
走進民俗展覽館,時光仿佛倒轉,眼前的各種老物件讓人感覺回到五六十年前。已經收不到信號的9英寸黑白電視機、像木箱子一樣大的半導體收音機、早已停止流通的糧票、只有在博物館才能見到的紙糊麵缸……這些當年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老物件,在年輕人和小朋友眼中,成了稀奇物。來看民俗展的鄰居們圍攏在展臺前,你一言我一語回憶著與老物件之間的往事。展覽館似乎成了可以讓時光倒流的「時空隧道」,老鄰居們數十年的溫馨往事和生活變遷都在展館中往來穿梭。
老鄰居捐出「傳家寶」
「我們大水清溝村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從一個破舊的老村莊改造成現在高樓大廈林立、山頭公園環繞的新社區。」水清溝街道文化站站長王玲告訴記者,這些老物件就是老村改造過程中,一些細心的居民沒捨得丟棄的「傳家寶」。「街道民俗展覽館所有的物件都是轄區居民捐贈的,我們歷時半年多,打造了這個小型展覽館,把這些老物件分門別類,供居民免費參觀。」王玲告訴記者,水清溝街道轄區有水清溝村、孤山村等多個有歷史的老村莊,這些老村隨著城市進程都改造成了現代化社區。為讓居民感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環境的提升,街道打造了這個民俗展覽館,整個展館近千平方米,通過實物和新舊照片,講述老村莊在青島解放70年來的滄桑巨變。
展品故事
黑白電視機曾是結婚「頂配」
「這臺黑白電視機一直沒捨得扔,我年輕時最幸福的時光都是在這臺老電視的陪伴下度過的。」王玲指著展臺上一臺老黑白電視機說,她1987年結婚時,老公家給了1000元「彩禮錢」,按照當時的風俗,女方家要退回200元。他們小兩口就用剩下的800元錢買了這臺9英寸黑白電視機和一臺雙卡錄音機,在當時算是結婚「大件」中的「頂配」。
「那時候我一個月能掙50多元錢,為了多掙點錢,上下班不坐公交車,騎自行車來回,每月就能多拿12元的自行車補貼。」王玲笑著說,當時她結婚買了電視機,在姐妹們中「展揚」了好長時間。後來青島生產的電視機在市面上多了起來,1990年,王玲家的電視機換成21寸的青島牌電視機。「我家現在是65寸的弧面LED彩電,是2017年換新房時買的。」王玲撫摸著展臺上的這臺老黑白電視機,感慨歲月滄桑和生活的變化。
暖水瓶留住11年下鄉情誼
「這把暖水瓶跟工藝品似的,保存這麼好。」展臺上一把用竹條編制精美的暖水瓶吸引了好多觀眾的目光。暖水瓶的主人——69歲的劉德榮當即打開了話匣子。「這是50年前我下鄉時,村裡老鄉送我的,我都沒怎麼捨得用。」劉德榮介紹,19歲那年,她作為下鄉知識青年去了平度前寨村。因為是這個村到來的第一批青島的知識青年,她落戶的村民家對她非常照顧,把家裡一把精美的暖瓶送給她。暖瓶外面用竹皮編成精美的圖案,上面還有兩個竹編的小圓環,可以穿繩提著。這把暖瓶被劉德榮視為珍寶,下鄉時怕弄壞了,一直沒捨得用。 1980年回城後,她找來清油,將暖瓶竹編小心翼翼地刷了一遍保護起來。「這是老鄉對我的一片情誼,看到它,10多年的下鄉生活就歷歷在目。」劉德榮說。
木製風箱記錄「廚房革命」
一個木製風箱的故事,讓72歲的李慧君娓娓道來。「這是我家的寶貝,搬家也捨不得扔。」李慧君說,她1972年結婚時住在水清溝村的平房裡,那時家家戶戶做飯都用大鍋灶,鍋灶旁邊就放著一個風箱鼓風吹火。那時鍋灶裡燒散煤木柴,自始至終需要來回拉動風箱鼓風,一個人忙活,要左手拉風箱,右手挑弄灶臺裡的燒火材料。到了上世紀80年代,風箱被電動鼓風機取代,一拉電閘就有風不斷吹進灶臺。到上世紀90年代,李慧君家用上了煤氣罐,鍋灶就拆掉了。前些年城中村改造,她家搬進乾淨寬敞的樓房,廚房裡也用上了天然氣、電磁爐、微波爐,但這個老風箱一直沒捨得扔。「這是我們老兩口半個多世紀的生活念想,這個老物件也印證了廚房的變化。」李慧君說。
相關新聞 >>>
「博物館群」講老城故事
據了解,市北區近年來依託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紅色文化、一戰遺址文化、工業文化、商貿文化、民俗文化,港口文化,挖掘了文物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等價值,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功能。現轄區擁有文物保護單位29處、博物館現有17處。這些風格各異的專題博物館群,實現了歷史文化、現代旅遊以及商貿服務的有機串聯,構建起市北區獨具一格的「文化池塘」,發揮著傳承歷史、惠及民生、彰顯文化的重要作用。(首席記者 趙健鵬 通訊員 劉曉靜 王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