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胎毒」大概是現在新手準父母最疑惑的一個詞了,總是聽老一輩的人說「胎毒」,但去問醫生卻並沒有這個東西。
關於「胎毒」的定義,似乎也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民間覺得鵝蛋能夠清理胎毒,所以有些老人讓孕婦在懷孕的時候狂吃鵝蛋,搞得她們提「鵝蛋」色變。但吃了這麼多,其實也沒見身體有多少變化。
「胎毒」到底是什麼呢?
胎毒的來源
胎毒的說法,最初來源於古代民間,他們認為寶寶出生之後皮膚上表現出來的一些疾病,都是胎毒。
就好像是因為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積累了毒素,出生皮膚才會是這個樣子,實際上那些所謂的胎毒其實指的就是黃疸、溼疹等疾病。
古人認為綠豆湯、玉米須水等食物都可以去除胎毒,讓孩子出生之後沒有那些症狀。實際上這些只是尋常清熱解毒的東西罷了,降降火就罷了,怎麼可能治得好像黃疸這樣的病?
所以「胎毒」這個說法顯然是古時候醫學技術並不發達,古人們只能將那些直接表現在皮膚上的疾病統統歸結於胎毒。現代的醫學之所以沒有胎毒這個說法,因為他們已經發現像小兒黃疸、溼疹絕對不是因為胎裡有毒素造成的。這些疾病的成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為營養不良、有的是因為病理性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它們雖然都在新生兒的皮膚上表現出來,但歸根結底並不是同一種病,有不同的發病原因。
既然胎毒這個說法壓根就不存在,那麼去胎毒其實也只是無稽之談。
如何預防「胎毒類症狀」
雖說胎毒的說法不存在,但那些病症表現出來卻是真的。類似於黃疸、溼疹、鵝口瘡這些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寶媽們也不要掉以輕心,應當提前做好準備,預防這些症狀的發生。
1、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現是耳朵周圍、或者臉上長膿包,也有可能是頭頂出現「乳痂」。這是因為父母長期不做清潔,導致這些部位的分泌物滋生細菌,引起感染。
2、溼疹
皮膚是人體的一大屏障,阻止了外界的絕大多數病菌。但寶寶的皮膚屏障非常弱,所以被外界刺激的時候很容易會做出反應,也就是發生溼疹。
寶寶發生溼疹的時候可以去醫院買專門的藥膏,也可以給他抹上嬰兒專用的潤膚霜進行保溼。不要相信民間偏方,免得溼疹沒有治好,卻引來了更加嚴重的皮膚疾病。
3、黃疸
黃疸,主要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的,體內膽紅素分泌過多,而寶寶的肝臟又不能及時分解才會導致皮膚呈現黃色。
輕度黃疸患者可以通過曬太陽等方式緩解。重度黃疸的寶寶可以在醫院照藍光來治療。另外母乳餵養能夠提高肝臟的分解功能,緩解黃疸症狀。一般來說,不是核黃疸就沒必要過於擔憂。
4、鵝口瘡
鵝口瘡,是因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寶寶口腔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症狀,口腔裡出現白色的斑塊,出現鵝口瘡的寶寶父母應當送他去醫院就診。
同時,寶爸寶媽要更加注意寶寶入口東西的乾淨。像奶嘴、或者其他寶寶容易放進嘴裡的東西,都應該做好消毒。
另外,家長要注意不要跟寶寶嘴對嘴親吻。有些病毒在大人體內翻不出風浪,但到了嬰兒體內就開始興風作浪了。
【寫在最後】
其實這些在皮膚上表現出來的疾病大多都是不那麼嚴重的,也並非所謂的「胎毒」。這些症狀可以通過醫療手段、或者注意生活習慣來治癒,家長不必過分擔憂。同時也不要盲目聽信什麼民間偏方就往寶寶身上用,一定要先去詢問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