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補壹刀」(buyidao2016)為您推送了「一篇不適合在吃飯時間閱讀的文章」——又出現「問題肉」,刀哥有些掏心窩子的話想說。那篇文章不錯的,有興趣的可以點開看看。
今天這篇文章,是一篇特別適合在吃飯時間閱讀的文章。我們從鍋貼,哦不,從臺灣的「鍋貼」,哦不,從臺軍的「鍋貼」說起。請注意,這是一個「事關祖國統一大業」的問題。
炸 鍋
知道鍋貼,不稀奇。知道「鍋貼役」,算你狠。
「鍋貼役」,學名「鍋貼替代役」。最近,這詞在臺灣異常火爆。
按照臺灣的兵役制度,凡體格無太大殘缺或重大傷病的成年男子,都要當兵。當兵,當然得到軍營服役,舞槍弄炮,真操實練。但是,上世紀90年代末,臺軍實施「精實案」,兵員過剩,致使每年有兩三萬的青年須延遲入伍,給社會造成治安壓力。為此,臺當局赴歐洲考察,借鑑了人家的社會役,推出了「替代役」制度。
為了推行替代役,臺當局開放了一些單位,適齡男青年們可以不用去部隊服役,只需在一些特別崗位上奉獻幾年青春。這些崗位原本都是公共事務,如警察役、消防役、醫療役等。看上去,倒也沒啥大問題。
然而……
去年,臺「內政部」推出「產業訓儲替代役」,批准了15家服務業商家成為替代役的選項。包括鍋貼業者四海遊龍、連鎖便利店統一超商(7-11)、計程車業者大都會衛星車隊、快遞業者黑貓宅急便……
於是,替代役開始畫風大變。煎鍋貼、送快遞、當小7(7-11的收銀員)、開小黃(計程車司機),都可以算服役啦!這顛覆了人們對替代役的認識,於是有了如下段子:
網友們為此精心研製出各種新型制導一箭穿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略武器。
畫風太香有沒有?我就問你餓不餓?
臺灣藍營綠營「立委」這次罕見合體,難得團結一致,痛批新款替代役。
國民黨「立委」君認為:替代役是要有效運用役男專長的人力資源,且必須對公共政策有利。但現在卻淪為煎鍋貼、送快遞、端盤子的廉價勞工,根本就是把役男送給別人當打工族。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表示:「保家衛國的價值觀被玩弄了」,替代役搞到四海遊龍學習管理能力,真的走火入魔了!
對此,臺「內政部長」葉俊榮回應:替代役男不是去煎鍋貼,而是為培養成為服務業的中階管理階層,未來能成為重要幹部。
不過,臺「行政院長」林全也坦承:看起來是有一點奇怪,可隨時檢討。
兇 兆
臺當局為何要頂著罵名去做這件事?
臺軍這些年力求「小而精」,不斷精簡,沒有那麼多的軍事崗位供役男選擇,再加上近年臺軍形象一落千丈,年輕人都不願意進軍營服役,所以臺當局就只能在替代役上不斷創新。
2013年,臺當局對兵役制度作出改革。1994年以後出生的適齡男青年不必再服役一年,只需接受4個月的軍事訓練,這意味著全男皆兵的臺灣兵役制度將成為歷史。但是,1994年之前出生、尚未服兵役的高齡男青年仍要服役。「鍋貼役」主要就是是為了消化這一批人。
臺軍要拍臺灣版《太陽的後裔》,想以此改善臺軍形象,但慘遭網友惡搞。
這也跟經濟環境有關。臺灣經濟這麼多年來一直無法突破轉型升級的瓶頸,只能靠低利潤的代工維持,資本家則靠壓榨勞工來剔骨吸髓,賺取利潤。以服兵役的名義,讓民眾為資本家無償或低償服務,既解決了兵員過剩的問題,又給資本大佬們獻上了厚禮。可謂一舉兩得。所以,藍綠政黨都支持推行這一政策。
但是,島內有頭腦清醒的人,一針見血地指出:臺灣的執政黨不過是資本家的代言人,走狗而已。
島內一些軍中人士則為此深感痛心。臺灣退役海軍中將蘭寧利投書媒體稱,當局決定讓替代役男煎鍋貼、當便利商店店員,讓他大開眼界。繼續這樣和稀泥,即使選舉勝利,最後也會「亡國」。
這樣的「亡國」之憂,絕非空穴來風。
讓我們把風向調整一下,把我們吹向北宋。起初,北宋禁軍選拔嚴格,素質很高。可是到了宋徽宗時期,太尉高俅專權,「多佔禁軍,以充力役。其所佔募,多是技藝工匠……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
後來更是變本加厲——「帥臣、監司與夫守、倅、將、副多違法徇私,使禁卒習奇巧藝能之事。或以組繡而執役,或以機織而致工,或為首飾玩好,或為塗繪文縷,公然佔破,坐免教習,名編卒伍,而行列不知,身為戰士,而攻守不預。」
就連後來的亡國之君宋欽宗都承認:「今三衙與諸將招軍……既到軍門,惟以番直隨從,服事手藝為業,每營之中,雜色佔破十居三、四,不復教以武藝」。
啥意思,簡單說就是,曾經威風凜凜的禁軍,紛紛放下刀槍棍棒,不再操練兵馬,而是當起了刺繡工、織布工、首飾工、畫工……
你們都知道的,後來北宋被金所滅,徽、欽二帝被擄。
歷史就是這樣,總有那麼多驚人相似的情節。
機 遇
不過,這項藍綠「立委」都罵的惡政,臺灣網友卻從中看出了「用心良苦」。
更有犀利者發現,這是蔡英文當局下的一盤大棋……
好歡樂的節奏。然而,臺灣網民並沒有停止思想的腳步,紛紛暢想了和平統一的場景,畫面感超強!
基於島內對「鍋貼役」的無盡遐想,有人再次提到讓臺灣「北平化」的話題。
去年底,有大陸知名媒體曾形象地提出解決臺灣問題兩種方式,一是將臺灣「黎巴嫩化」,二是讓臺灣「北平化」。兩種說法在臺灣引發巨大關注。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國臺辦前副主任王在希一月在接受該媒體專訪時,再次提到「北平模式」:解決臺灣問題,總的說無非和平統一與武力統一兩種樣式,但不是絕對的。歷史上也有兵臨城下,最後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北平模式」;孫子兵法有「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條,兵不血刃,以戰迫和,為歷代軍事家所推崇。
當年,天津解放後,孤守北平的國民黨軍傅作義部25萬人陷於絕境。在90萬人民解放軍兵臨城下的震懾下,加上北平地下黨及開明人士的敦促,傅作義接受了解放軍提出的和平條件,並於1949年1月21日,籤訂《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1月31日,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這座文化古城得以免遭戰爭破壞。
油畫《北平和平解放》
在解決臺灣問題的各種選項中,「北平模式」無疑是兩岸雙方軍事、經濟損失最小的方式,也能保全臺灣同胞免於戰亂。
有人說,如今臺灣孤懸大海,自以為有天險阻隔、挾洋人自重,「北平化」可能性極低。
刀姐並不這麼認為,未來的臺灣不能由民進黨和美國來塑造,而必須要由大陸來主導塑造。大陸在20年前的飛彈試射中,就已經能準確命中臺灣南北兩個定點;時隔20年,大陸飛彈的精度及數量,要達到封鎖而不摧毀的戰略目標,應該不是幻想。更別提我們還有經濟手段、外交手段,以及臺灣同胞用腳投票的現實選擇……
如今,煎鍋貼、送快遞都算臺灣的替代役了,而且很多年輕人寧可做這些也不願扛槍打仗,「臺獨」面對武力壓力的承受力可想而知。
所以,有人這麼鼓勵「鍋貼」役男:
哎,聊著聊著,還真有點餓。你餓不餓?
轉載自公號「補壹刀」(buyidao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