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兒子今年上幼兒園,3周歲。臉看起來挺大,但是身上沒有多少肉,體重輕得很。
用朋友的話來說,孩子什麼都好,就是不肯吃飯。如今快上幼兒園,平時吃飯都是奶奶喂。
我問為什麼不讓他自己吃,朋友說,以前也試過讓他自己吃,但是他吃得非常少,有時候磨半天就吃一兩口。
他奶奶擔心吃得少營養跟不上,就又餵他了。
朋友無奈地說,每次奶奶餵飯,孩子都心不在焉,東跑西跑。
一口飯嚼在嘴裡能嚼半天,有時候吃著硬一點的或者不愛吃的,還會吐出來。
孩子自己吃飯這件事,並不絕對,跟孩子年齡大小沒有多大關係。有的孩子1歲多就可以拿勺子自己吃飯,有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也不會自己吃。
是孩子真的不會嗎?
不,是他不願意,或者習慣了餵飯。而造就這種習慣的,就是孩子的家人。
所以,給孩子立規矩就顯得很重要。而且給孩子立規矩,三歲是關鍵,早了晚了都不好,新手父母一定不要錯過。
蒙特梭利的研究理論顯示,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性格養成,在3歲的時候已經完成了60%,在6-9歲的時候就完成了80%。從這個研究中可以看到,3-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在這段時間裡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在6-9歲的發育成長中取得質的變化。
寶寶三歲的時候,會和之前有不小的變化。強硬的態度改變了,開始喜歡分享,而且對爸媽又有依賴的感覺,這個時候正是給寶寶立規矩的好黃金時機。
那麼,需要給孩子立哪些規矩呢?
01
不能隨便打人
有些小孩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喜歡費盡心思的拿來,有些得不到,心裡一急,還會動手打人。
父母、奶奶不給買,還會打父母或者奶奶。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小孩三歲之前,做家長的要警惕,需要及時教育。
要讓小孩知道,什麼可以拿,什麼不能拿,特別不可以從別人手裡搶。
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先徵求別人的許可,別人不給,也不能動手,否則就要接受父母的小小教訓,比如不讓他看動畫片等。
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教育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02
責任感
我們平時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他的責任感,一天可能會說10遍。
讓他自己穿衣服,讓他把自己的碗筷收起來,讓他把玩具收起來。但是讓他自己吃飯這件事,就說的不那麼上心了。原因很簡單,這一點最難。
但越是難,越要讓孩子試著去做,他自己也會有成就感。
03
不能用摔東西這種方式發洩情緒
有的小孩喜歡以摔東西的方式發洩不滿,稍不合自己的意思,就摔東西,甚至打罵自己的雙親。
家長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不能忽視,一定的教育是很必要的。了解孩子因為什麼不滿,及時疏導,絕對不能縱容這種行為,不然會演變成任性、自私的性格,長大後打罵父母的事也在所難免。
04
獨立思想
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樹立獨立思想。
在孩子動手、動腦能力形成後,家長要開始引導孩子獨立動手、獨立動腦的能力。
在嬰兒時期,家長們對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漸漸讓孩子學會獨立。
比如孩子吃飯,放手讓孩子自己吃飯,不管他吃成什麼樣,媽媽都不要去幫助他,最後自己也就是收拾一下殘局而已。
這個簡單的動作其實是蠻精細的,尤其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這種精細化動作,能夠促進大腦發展。
小時候養成的習慣,以後很難變改。所以,讓孩子從小養成獨立的習慣,以免長大還要父母照顧飲食起居。
05
不說髒話
在現實中,我們有時能看到一些長相可愛,甚至粉雕玉琢的孩子,一開口卻是髒話連篇,讓人目瞪口呆,只想趕緊遠離這樣的孩子。
許多父母在家裡不注意,或者是讓孩子接觸到許多不良的信息,會導致他們愛說髒話。
其實,這會帶來嚴重後果。
一、會降低自身形象,讓周圍的人不舒服,不想跟他們交朋友。
二、說這種水平低的語言,會影響他們的思維、思考方式,讓他們看事情的角度變得狹窄低下,不利於他們成長。
所以,父母要趕緊糾正他們這種行為。一方面是自己以身作則,注意用語文明。
另一方面是要他們遠離不良信息,比如一些低劣的電視節目,和內容不堪的書籍,都不要讓孩子接觸。
06
不亂拿別人的東西
還有一些孩子,去別人家做客的時候,喜歡亂拿、亂動別人的東西,這也是很令人頭痛的。
當孩子三歲之前,還不能將自己和他人的物品分清界限,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三歲以後,家長要去教育他們,分清物品歸屬,不亂拿別人的東西,這是一種基本的禮儀,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之一。
三歲是一個「我們的年齡」,意思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說我們。
他更願意和爸爸媽媽一起做事,或者是做一件事兒給爸爸媽媽看,又或者是看爸爸媽媽做一件事兒。
這個時候,他對於「我們的規則」、「我們的約定」有一種特殊的信服和滿足,是給孩子傳授思想的好時機。
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一定要溫柔而堅定,半途而廢或者過於強硬都會適得其反,有可能會害了孩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