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定八十」,這些事別在寶寶3歲前做,家長定規矩前看這個

2020-12-10 木蓮媽媽



文丨木蓮媽媽,原創內容

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孩子性格養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

「三歲定八十」這句俗語其實有著一定道理,只要在孩子的這個成長時期,家長做好教育工作,可以為孩子今後的性格、能力、品行等打下成長基礎。

生活中,受到「三歲定八十」的影響,大多數家長內心會比較恐慌,所以從小就開始抓孩子的教育。教育固然沒錯,但是在孩子三歲之前,這三個方面的「特意」教育卻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過分要求孩子乾淨

3歲之前,孩子需要得到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的發育,比如爬、行走、翻滾、手部的抓握等,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弄髒身體、衣服等情況。

不論孩子多大,家長一定會要求孩子乾乾淨淨。這應該是家長們的「通病」。比如在孩子的精細運動發展時期,有些孩子自己吃飯,會弄的飯到處都是。



很多家長會看不過去,不是親自動手餵孩子,就是跟孩子說,他把桌子衣服弄髒了。或者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玩,家長一定會叮囑孩子不要把衣服弄髒,衣服弄髒之後,又會批評孩子。

家長的這種對「乾淨」的要求和行為,會在孩子心裡埋下一個「自己要乾淨」的種子。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不敢「隨心所欲」,怕把自己弄髒從而束手束腳,因此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感官發育。




為了避免孩子出現這樣的心理,家長做好的處理方式是及時給孩子清洗弄髒的衣服、身體、做好玩具等的消毒工作即可,儘量不要給孩子強調「乾淨」



催促孩子要快

有些性格比較急躁的父母,看到孩子慢吞吞的時候,會呵斥批評他們要快一點。比如孩子吃飯細嚼慢咽,父母會要求孩子吃快一點;孩子走路慢,父母要求孩子走快一點。

有些家長以為從小要求孩子做事快,今後他們做事才會幹脆利落、不會拖拖拉拉,效率才會高。

但是先不說這樣的教育方式最終能不能達到父母期望的這種教育結果,單就一味催促孩子快,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和成長。



比如孩子吃飯慢,消化才能好,讓孩子吃飯要快,可能會導致消化不好;要求走路慢的孩子走路快,可能會因走不穩而摔倒。

另一方面,父母催促孩子快,會給他們造成心理負擔,可能會因快導致做事不夠仔細、出錯多的情況發生。

物極必反,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最好是根據孩子的成長軌跡「順其自然」,而不是拖著孩子向前跑。



提前立規矩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生活中會因這種「玩」,引發做錯事、衣服弄髒、弄壞東西等後果。

很多家長是不喜歡這種後果的,所以會特別不喜歡孩子的這種「調皮搗蛋」的玩,因此就會早早的給他們立規矩。



雖然說這種立規矩的做法會把孩子的行為控制在規則範圍之內,但是相反也會壓抑孩子的天性和自由意志。

久而久之,孩子很大程度上會不敢去表達自己的內心,這對於孩子心理的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給孩子立好規矩,家長不妨參考如下五點:

①簡化規矩:規矩最好簡單化


相較於一系列複雜的規矩,簡化的3-5條的規矩,簡潔明了,孩子不僅記得住、記得牢,並且也更願意去遵守。



②注意措辭:給孩子制定規矩,父母要注重「教孩子要去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孩子做什麼」


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喜歡別人用「否定式的答案」去回應自己,前者的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後者帶有命令式的方式可能會遭到孩子的反感。

比如孩子到別人家裡,老是喜歡動別人的東西,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隱私」,而不是「不要亂動別人的東西」。



③讓孩子有參與感:父母給孩子立規矩,不代表這是單方面對孩子的命令行為

作為執行規矩的對象,孩子應當有參與規矩制定的權利,只有孩子參與制定規則,他們才會更加積極的心甘情願去遵守規則。

注重規則的實行

給孩子立規矩之後,他們必然會出現「打破規則」的行為,並且他們很喜歡鑽空子、在規則的邊緣試探家長的嚴厲程度。



面對這樣的情況下,家長首先需要接受這個自然的過程,然後用自己的行動去讓孩子明白,這些已經制定的規則並不是鬧著玩的。

經常回顧規則:經常回顧規則的目的是讓孩子更好的遵守規則


比如去別人的家裡做客,家長可以提前問一下已經制定的相關的規則,孩子回答的過程,一方面可以讓孩子更好的遵守規則,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預防孩子以「忘掉規則」故意「鑽空子」的行為。

相關焦點

  • 「三歲定八十」,這些事別在寶寶3歲前做,家長定規矩前看這個
    「三歲定八十」這句俗語其實有著一定道理,只要在孩子的這個成長時期,家長做好教育工作,可以為孩子今後的性格、能力、品行等打下成長基礎。生活中,受到「三歲定八十」的影響,大多數家長內心會比較恐慌,所以從小就開始抓孩子的教育。
  •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3歲前家長要給娃立下這些規矩
    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孩子三歲時,便可以看出他們小時的品行和和習慣,等到孩子七歲時,就可以看出老後的性情已經性情。在孩子3歲前我們需要注意哪些?,這個時候父母們就要注意啦,要給孩子立一些規矩,以此來約束孩子,並教育孩子一些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養成一種正確的「對錯意識」。
  • 給孩子定規矩的最佳年齡不是6歲,而是這個時間段,家長別弄錯了
    而家庭教育中最具權威性的莫過於家長了,給孩子定規矩,不對他放任自流,是家長首先應該做的。那麼什麼時候給孩子定規矩才最合適呢?美國知名兒童心理學家T.貝裡·布雷澤爾頓曾經在《給孩子立規矩》一書中提到過,好的管教始於了解0~6歲的孩子的了解。
  • 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教育三歲前的孩子?建議家長看完!
    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猶如一張白紙,而家長就像一個畫家,至於最終孩子會成為一幅成功之作還是失敗之作,那就要看家長了。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教育三歲前的孩子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品德培養孩子在三歲之前,他們就像一張白紙,還處於模仿他人的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裡,如果家長表現出來的品德不好的話,那麼對孩子的影響自然也是不好的。所以,如果不想自己孩子將來的品德不端的話,家長在這階段就要做好優秀的帶頭作用了。2.
  • 寶寶3歲前懂這些規矩,他會受益一輩子
    而且給孩子立規矩,三歲是關鍵,早了晚了都不好,新手父母一定不要錯過。蒙特梭利的研究理論顯示,孩子的大腦發育和性格養成,在3歲的時候已經完成了60%,在6-9歲的時候就完成了80%。從這個研究中可以看到,3-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在這段時間裡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在6-9歲的發育成長中取得質的變化。
  • 怎麼立規矩孩子才肯聽?3歲前這6方面做到位,孩子聽話家長輕鬆
    後來鄰居也沒捨得教育,3歲後這個小女孩脾氣越發的大,平時吃飯、看電視也越發的沒規矩。鄰居怎麼說都制止不了。孩子小時候沒有規則意識,家長不及時教導,過了3歲性格逐漸成熟,想要糾正就越發困難2、父母認為孩子太小,不理解所謂的規則和規矩,即使定了規矩也沒用,等孩子長大就好了。3、給孩子定的規矩沒有嚴格執行,孩子一反抗規矩就失效,規矩形同虛設。4、父母沒有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規則對大人也會有約束,有些父母會帶頭破壞規則,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 3歲前寶寶要懂得的「規矩」:自律的三個階段
    自律是非常難得的性格構成因素,如果一個人能做到自律,那就幾乎沒有做不成的事。家長希望孩子自律,養成好習慣,又該如何做?今天跟大家分享關於培養孩子自律的步驟和方法吧!這個階段,孩子聽不懂其他人的要求,只負責讓別人配合自己。不管身邊的人是誰,不管什麼時間,想鬧就鬧。到了1-2歲左右,孩子的需求不僅僅是吃喝拉撒睡,有了獨立思考的人格,但是不太理解規矩,這時候就到了他律期,需要父母或其他人對其提醒和講解,這個階段會持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 三歲定八十?三歲娃身高體重、智力發育對照表來了,你家達標了嗎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老人也經常說,三歲看大。0-3歲確實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期。這個階段孩子的大腦發育得最快,會達到成熟期的80%右。這三年裡,大腦會建立700-100個神經連接,寶寶的語言、閱讀、專注力、想像力、體能等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三歲也是寶寶正式離開家庭,開始邁向校園的第一步。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同學、小夥伴,家長們之間也不免開始橫向比較了。
  • 3歲前給寶寶定好這些規矩,讓他以後越來越優秀
    更好的育兒,還要注意給他設定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孩子的教育也該如此,但規矩的制定主要是告訴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孩子的1~3歲,是他規矩養成的重要時期,家長一定要抓住機會,用正確的方式管教(管理和教育)孩子,引導他養成該階段應該具備的一些規矩和能力。
  • 「三歲定八十」?孩子這些沒教養的行為讓人討厭,再不糾正就晚了
    「三歲定八十」是一句古話,也就是說孩子在三歲的時候的性格,決定了他在八十歲的時候的性格。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孩子往正確的路上走,切勿因為自己的不懂事而走了歪路,造成大家眼中「沒有教養」的小孩。
  • 孩子三歲前,這四個規矩必須要立,家長別心軟!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可一點兒都不假,一個人成年後的行為,都可以在童年時期找到影子。童年時期是孩子性格的塑形期,一些關鍵的行為習慣正是在這一階段養成的。有些家長總覺得孩子還小,就算有什麼毛病也不及時給孩子糾正,指望著孩子長大會自己變好,結果收穫的是孩子越來越變本加厲。孩子兩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並且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能力明顯提升,此時就可以給他立規矩了。沒錯,就要這麼早!在三歲前,這些規矩要趁早給孩子立,否則以後就難管了!
  • 三歲前是寶寶這些能力發展的黃金期,家長可別錯過,讓孩子更聰明
    一般來說,孩子是在三歲上幼兒園,因此 ,在孩子三歲前,你要幫助寶寶掌握這些能力,事實上,三歲前也是寶寶這些能力發展的黃金期,如果寶寶發展的好,在未來一生都會受益。家長可以選擇購買價格便宜、色彩鮮豔的籃子或整理箱,幫助孩子把類似的東西放在一起。遊戲結束後,告訴你的孩子是時候收拾東西了,告訴他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裡。唱一首清潔歌,讓它變得有趣,你們可以一直唱到這個區域被整理完畢。一旦你的孩子知道了規矩,讓他自己打掃。如果他做得好,一定要表揚他。
  • 「三歲看到老」有科學依據嗎?孩子三歲前發育關鍵期,家長要了解
    常聽人說:「三歲見老」、「三歲定八十」,這就是古代重視早期育兒的真實寫照。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像「三歲定八十」這樣的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回答是肯定的。兒童三歲前有多個發育的關鍵期,父母若能在這些關鍵時期內,對孩子進行科學的關懷與引導,就能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孩子更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未來。
  • 孩子3歲前有些規矩不立就晚了,你立了嗎
    孩子到了三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當他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你並沒有對他進行制止,孩子就會理解為,這件事情是被允許的。家長對孩子的負責任不僅僅是要讓孩子吃飽穿暖,還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把孩子給教育好,這些都是為人父母應該做的。尤其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有的規矩都需要父母一點一點的教給他、給他立起來。那麼,家長給孩子立規矩,幾歲合適呢?
  • 兒童十六個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為什麼6歲前要給孩子定規矩?
    一個不懂規矩的熊孩子身後一定有個不懂教育的慫家長,該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懂規矩?今天的系列文章《兒童十六個敏感期之——秩序敏感期》也許可以給你一點啟發。比如寶寶每天會有自己固定帶去幼兒園的玩具、上學固定的路線、要做一些固定的事,如果打亂了,孩子會哭鬧,要求回到固定的流程重來一遍。在幼兒園如果看見其他小朋友沒有按照規定的行動,未按老師要求完成一些固定的事務,很多孩子會向老師告狀。
  • 四歲前嘗試各類興趣班,四歲定向定目標,現在的家長都這麼拼嗎?
    和堂姐溝通時,她的這個觀點,多次反覆強調:「四歲前讓孩子多嘗試各類興趣班,四歲定向定目標培養教育,四五年級鋼琴拿下10級證,為高中考大學做準備。」案例:想起表妹成長經歷。她是家中唯一堅持興趣班到高中的孩子。大約在表妹4歲時,小姨發現她很喜愛繪畫,對繪畫樂子不倦,隨後小姨便支持表妹堅持上美術課。
  • 「三歲看大」並非誇張!3歲前家長這樣培養寶寶,他以後會很優秀
    中國有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說明孩子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對以後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而義大利兒童心理學家蒙臺梭利也說過「兒童出生後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這兩種說法共同強調了孩子人生前三年成長的重要性!
  • 三歲定八十,不要讓專注力影響孩子一生
    前段時間重溫成龍的電影《寶貝計劃》,其中一個場景給了小編很大的感觸,兩個主角帶著孩子付款的時候,收銀員說了一句「三歲定八十「小毛病」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越發突出,甚至成為影響孩子發展的重大因素,但是很多寶爸寶媽們卻經常用「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一句話帶過,等到上學時這些「小毛病」就讓家長們越發頭疼。
  • 寶寶3歲前,家長教會了這些技能,孩子上學會有優勢
    小聰已經4歲了,過完年小聰媽就給孩子送到幼兒園了。沒想到沒上幾天學,老師就給小聰媽打電話了,還以為小聰在學校不懂規矩惹什麼事了,沒想到老師電話裡一直誇讚小聰,說從沒見過這麼懂事的孩子,而且老師準備讓小聰當班長。因為小聰可以自己吃飯、上廁所。
  • 孩子八歲前必須學會這些「規矩」 收藏起來
    真正的「拿」別人的東西,大多是發生在3歲之後的,因為3~6歲的孩子已經逐漸有了所有權的意識,開始以「佔有」為目的去拿 。3~6歲,是教育孩子不拿別人東西的關鍵時期,抓好這個關鍵期,孩子一生受益。要讓孩子明白這樣的道理:吃飯時間到了,如果因為遲到沒有飯吃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超市排隊購物理當如此、乘坐公交車排隊上車、老人孩子和婦女優先、這些都是應該遵守的秩序。三、學會感恩,常說「謝謝你」好多孩子不喜歡說「謝謝你」,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孩子不知道「謝謝」的巨大作用,二是孩子不好意思主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