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山界架梘村:「架」起致富渠 「梘」通小康路

2020-12-19 紅網

電商培訓。

紅網時刻12月16日訊(通訊員 李順橋 馬劍敏 何杰鋒 )近日,隆回縣山界回族鄉架梘村扶貧車間裡,女工黃玉操作著縫紉機,布料在她手中自如飛舞,車間裡機聲歡快地轟鳴,一派繁忙景象;古法製糖作坊裡,七口大鍋氣泡翻滾,製糖師傅黃民亮揮動著手中的大勺,不停地在大鍋裡攪拌,空氣中瀰漫著紅糖的特殊香氣,令人垂涎;四通八達的水泥路通向村裡的各家各戶,老人們悠閒地坐在新修的洋房門口,拉著家常……這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小康圖畫,是架梘村在省婦聯駐村幫扶3年來發生變化的真實寫照。

新修的村道。

道路修起來 村子靚起來

「你看,我們村現在多漂亮:水泥路修到家門口,自來水接到屋裡,屋前屋後有路燈,洋樓別墅越來越多。」12月9日,80歲的馬青玉老人,指著村裡錯落有致的一座座新落成的樓房和門前寬敞的水泥馬路,開心地說起村裡這些年來的變化,「以前我們村可不是這樣的,交通不便,很多人住在老舊的土房子裡,窮哩!」

架梘村距縣城只有8.5公裡,算不上很偏僻,卻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全村少田多山,少水缺地,當地人戲稱說自己住在「九嶺十八砣」裡。自然條件的限制,讓這個小山村儘管緊挨縣城,卻一直擺不脫貧窮的影子。 「架梘」二字,本是「架起管道引水」之意。該村先民以此為村名,也許正表達了一個樸實的願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架起致富的渠道,引來致富的源泉,擺脫貧窮的陰影,過上幸福的生活。如今,這一美好的希望,隨著省婦聯駐村幫扶工作隊的進駐,悄然間已逐步實現。

2018年3月,省婦聯扶貧工作隊來到架梘村,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

「如何扶,如何幫?」面對當時村裡窘迫狀況,省婦聯扶貧工作隊隊長金媛和隊員們陷入了深思。

「哪怕不搞產業,也要修路!」當金媛帶著產業脫貧的目標與村民們首次對接時,村民們「寧願不要發展產業也要修路」的決心,讓金媛在驚訝的同時,也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村民對於修路的迫切希望。工作隊決定先從修路等基礎設施入手,實施幫扶。

三年來,在省婦聯的幫助下,架梘村相繼完成了16個工程類項目,4個產業類項目和8個服務類項目。其中新修道路、硬化公路或以獎代補硬化入戶路共13公裡多,水泥公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家門口,全村交通條件徹底改善。同時,拆除土磚危房38座,進行危房改造23戶,易地扶貧搬遷12戶,安裝太陽能路燈100盞。整村實施了農網改造,建起了婦女兒童之家、扶貧車間、婦女互助站(愛心超市)、村民文化廣場、扶貧電商線上線下店等公共服務設施……架梘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一步步變靚、變美、變好。

扶貧車間。

產業旺起來 腰包鼓起來

產業扶貧是增加貧困戶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的新出路。但一開始,村民們對發展產業並沒有多大信心。「我們這裡沒什麼資源,搞不了產業!」「山上都是石頭,種不了什麼水果!」…… 村民們覺得,村裡幾乎什麼都沒有,搞產業難度太大。看到村民們對於產業發展的畏難情緒,工作隊沒有放棄,而是想辦法說服村民,轉變觀念。

金媛和隊員們走進一戶戶村民家門,解答疑惑,引導、鼓勵村民樹立信心,發展產業。村民們也漸漸明白了只有發展產業才能真正脫貧的道理。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架梘村成立了隆回縣架梘金貝農業有限公司和隆回縣上山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公司+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土雞養殖。同時,省婦聯組織、動員機關幹部和社會愛心人士與50戶貧困戶實施結對幫扶,為每戶捐資1000元入股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紅。

為了幫助村民發展產業, 2018年10月,省婦聯籌集150萬元資金,在村裡建設扶貧車間。扶貧車間線下有製衣加工、手工編織、食品加工和包裝,線上有扶貧電商網上平臺,還提供色彩搭配、月嫂、食品製作等實用技能培訓,目前已吸納30餘名婦女就業,其中貧困人口10多名。

短短一年時間,在工作隊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架梘村四通八達的通村入組入戶水泥路建起來了,家門口、村道上的路燈亮起來了,眾多的土胚房也變成了磚瓦房,還建立了扶貧車間,土雞養殖、紅糖加工等產業飛速發展。2019年底,架梘實現整村脫貧!

村黨支部書記黃民權說,「三年的幫扶,省婦聯在我們架梘村真正架起了一條擺脫貧困、通向小康的『引水渠道』。這渠道是一條希望之渠,為我們村引來了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也是一條『連心之渠』,連通了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心!」

古法製糖。

巾幗綻芳華 新風撲面來

「我們是婦聯來的,首先要發揮婦女在家庭中的獨特作用」。金媛介紹。2017年,架梘村成立了村級婦聯組織,但在一段時間裡,她們只是「掛在牆上」的名單,做什麼、怎麼做,執委們卻不知道。

為了發揮好婦女力量,工作隊通過黨建帶婦建來激發巾幗活力,發揮婦女在家庭中的獨特作用來凝聚全村力量,組建了村民廣場舞隊、巾幗志願服務隊和3+1姐妹互助組,開展戶幫戶、親幫親、互助脫貧奔小康活動,以婦女帶動家庭參加衛生示範戶評比、法治有獎競答、最美庭院評比、家庭教育課堂、孝老愛親茶話會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活動,村容村風在一系列婦女活動的推動下一步步變得更好。

在婦女作用日益彰顯的同時,村裡的孩子們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享受快樂。

架梘村有近200名留守兒童,他們大多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還有不少是貧困戶家庭。如何讓村裡的孩子們有一個快樂的成長樂園,引起了省婦聯和工作隊的思考。2019年5月,在省婦聯的支持下,工作隊爭取到資金,將原村部建成了「省級兒童之家示範點」和「全國婦聯兒童之家快樂家園項目」。

有了「基地」後,每到放學、雙休日或節假日,村裡的孩子就會來到這裡,看書、娛樂、玩遊戲,讓他們流連忘返。同時,越來越多的愛心也匯聚於此。兒童之家引進長沙成熟的社工機構和本地的志願者團隊,開展了藝術培訓、親子閱讀和心理輔導等活動,先後舉行了「有扶童享·書香漫山界,共話家國情」2019年度家庭親子閱讀活動等多項活動。工作隊還常常把孩子們學習與玩耍的視頻拍好發到村民微信群裡,讓更多在外務工的家長也看看,留守孩子並不孤單。「內向的孩子們漸漸開朗,我們的努力有了成效。」面對孩子們的變化,金媛和隊員們感到特別地開心。

基礎設施的改善,產業的欣欣向榮,以及豐富多彩的群眾活動和形式多樣的群眾工作方法,工作隊把扶貧同扶智、扶志結合,營造了齊心協力要脫貧的良好氛圍。如今架梘村上下一心,思想一致,脫貧致富的基石就此穩住。

2018年5月,省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姜欣第一次來到村裡,看到緊挨縣城卻依然貧困的村況民情,感受到回族老鄉的淳樸與善良,姜欣給工作隊定出了幫扶工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年內,讓建檔立卡貧困戶共69戶226人脫貧,整村摘帽出列。如今,這一目標已經實現,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架梘村一步步繪就。今年7月中旬,姜欣再次來到架梘村,這也是她第7次來到村裡。她動情地寫道,「每一次來,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架梘村,如今,她已桃李又一春、舊貌換新顏,從一個滿是泥濘、破破爛爛、保守落後的小山村,『長』成了路寬樓新、落落大方、思想解放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相關焦點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如今,作為一種生態產業,茶既為三明百姓奔小康打開了新路徑,更成為三明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來,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三明大地上,一條生態富農之路越走越寬廣。
  • 「懸崖雲梯」架通幸福路
    「架通了幸福路,有了水,我們實現富民增收,同奔小康的底氣和信心更足了。」看著來自飛狐庵懸崖取水口處譁譁流淌的「幸福之水」,丙谷鎮新村村黨支部書記黃成海感言。  「2018年,在一次現代農業栽培管理技術培訓期間,王道軍同我談起飛狐庵農業灌溉『取水難』一事。」
  • 探老鄉話小康丨江蘇沭陽:高鐵開通 回家路「近了」網店開售 致富路...
    而對於在家鄉創業的一些人而言,隨著近些年來網店、直播等新模式的興起,讓他們的致富道路也多了起來。高鐵開通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鹽鐵路、連淮鐵路開通運營,結束了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不通高鐵的歷史。蘇北地區全面步入高鐵時代,實現各市之間高鐵互通,江蘇13個設區市由此全部步入動車時代。
  • 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廣東清遠轉觀念謀發展、向創新要動力、以振興謀未來——激活「潛力板」 廣開致富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東北部山區,公路在石灰巖地貌上盤旋。轉過山頭,清遠市石潭鎮聯滘水西村(簡稱「水西村」)的綠水青山躍然眼前。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現場評論)
    如今,作為一種生態產業,茶既為三明百姓奔小康打開了新路徑,更成為三明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來,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三明大地上,一條生態富農之路越走越寬廣。
  • 樟市鎮:致富有「稻」 「橙」心照亮小康路
    藍天下,一棟棟小樓掩映在稻田邊,水泥路串連起各家庭院,連綿伸向橙林深處。每到傍晚,新建的文化室、健身廣場上,孩子們在嬉戲,村裡的老人、婦女歡快地跳起了廣場舞.....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絢美畫卷。
  • 唐河縣湖陽鎮許紀勇:拓展致富路 攜手奔小康
    唐河縣湖陽鎮許紀勇:拓展致富路 攜手奔小康河南經濟報記者張治中 通訊員陳炳謙「許廠長是個大能人,辦廠有眼光,管理有方法,對上班員工非常關心、體貼,人性化管理,上班幹活就像在家裡一樣。這兩年,凡是在廠裡上班的,家裡日子都過得非常好,腰包鼓了,日子甜了,是許廠長幫俺們圓了家門口上班致富夢!」在唐河縣湖陽鎮張灣村南陽市綠爾康防護用品有限公司,員工們七嘴八舌誇起了他們的廠長許紀勇,紛紛點讚。車間裡,燈火通明,機聲隆隆。放眼望去,剪裁的、縫紉的、質檢的、封裝的……,成捆的原料到工人們手裡一會兒變成衣料片、一會兒變成防護服、一會兒進了包裝箱,到處是一派繁忙景象。
  • 在山西永和,有這樣一條最美風景路,也是小康致富路和鄉村振興路
    在山西永和,有這樣一條最美風景路,也是小康致富路和鄉村振興路 2020-11-06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環縣 齊修泥濘道 共赴小康路
    環縣 齊修泥濘道 共赴小康路環縣虎洞鎮通村公路。「現在有了柏油路,路好走了,車也多了,出門辦事很方便。」張彥聰說。張彥聰所說的柏油路,是劉解掌村的通村柏油路,全長13.7公裡,將原來到縣城3個小時路程縮短到了半小時。10多年前,張彥聰去縣城可不是這麼個走法。「天不亮就出發,步行30多裡路,到大路口去等班車。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現場評論)_新華報業網
    如今,作為一種生態產業,茶既為三明百姓奔小康打開了新路徑,更成為三明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來,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三明大地上,一條生態富農之路越走越寬廣。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原標題: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中國文明網 51歲的伍錫品任支書6年,為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他跑項目、搶機遇,組織修建村屯道路,先後賣掉自己的卡車、挖掘機,自辦的加工廠也無暇顧及,墊付各項資金200多萬元用於村屯道路硬化建設。
  • 柏油路「戶戶通」霑化區把「小康路」修到家門口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柏油路戶戶通達,小康路越走越寬。」走進「中國冬棗第一村」濱州市霑化區下窪鎮東平村,首先映入眼前是一條條乾淨整潔通村柏油路,一路直下,就來到了大片冬棗採摘園。今年9月份,趕在冬棗收穫前,霑化區交通運輸局對東平村繞村通園6.15公裡道路進行了硬化升級改造,為冬棗走出去、百姓富起來鋪就了一條條富美的產業路。「東平村南北東西為330米見方,東西路3條,寬11米,南北巷8條,寬6米。村內道路3630米,已全部硬化,實現高標準戶戶通。」
  • 【小康路交通情】路暢產業興 大同大不同
    一條條「四好農村路」和旅遊扶貧路連接城鄉,激活了全市貧困地區快速發展的神經末梢,讓沉寂已久的田野煥發新顏。 近年來,山西省交通運輸行業以實現「兩通」目標、建好「四好農村路」和三大板塊旅遊公路為重點,持續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向「進村入戶」傾斜,奮力蹚出了一條交通扶貧的新路子。
  • 甘肅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變爛泥道為「致富路」
    央廣網蘭州6月25日消息(記者孟永輝 蘭州臺溫建峰)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打通了制約該縣偏遠山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最大瓶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是天水市清水縣山門鎮旺興村通村道路的真實寫照。
  • 浙江:詩詞禮讚小康社會
    4.郭星明  浣溪沙·三訪淳安下姜村有記  六月荷風起下姜,碧山碧水碧村莊。喜迎海客到前廊。 溪裡魚兒歌幸福,屋頭燕子築安康。同渠消得美辰光。歡呼同上小康路,追夢山鄉樂未央。  14.張滌雲  奔小康  一窮二白憶當年,自力更生起陌阡。  茹苦含辛耘大地,披星戴月創新天。  衣豐食足新樓列,車水馬龍高鐵連。  全面小康迎盛世,青山綠水共嬋娟。  15.潘龍文  全面小康社會贊  春秋管子雄,首霸出桓公。  藏富漁樵裡,圖強帷幄中。
  • 【展扶貧成效】踮起腳尖奔小康​
    【展扶貧成效】踮起腳尖奔小康​ 2020-12-17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峽縣田關鎮:產業扶貧拔窮根 村民走上致富路
    改善村容村貌,建設產業基地,發展光伏產業……一項項扶貧舉措使西峽縣田關鎮牛角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村民生活幸福指數提高了,在奔小康的路上更有信心了。2016年4月,西峽縣殘聯駐村工作隊進駐以來,通過深入貧困戶走訪調研,與村民代表交流座談,從結對幫扶、培育產業、改善環境、文化惠民四方面入手,帶領牛角村村民走上致富路。原來,牛角村村莊面貌髒、亂、差,土坯房多,通村公路尚未硬化,組組通道路多為土路,基礎設施相對落後。
  • 福建:四好農村路,鋪就百姓致富路便民路
    原標題:四好農村路,鋪就百姓致富路便民路   近日,由交通運輸部主辦的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暨「十大交通微博」發布活動在福州舉行。活動揭曉了2019年度「十大最美農村路」名單,福州市晉安北峰環線全景公路鼓宦線等10條農村公路脫穎而出,被網友推選為「最美農村路」。
  • 浙江「移民村」的減貧故事:荒山緩坡蹚出致富路
    在這片荒山緩坡上,勤勞的村民開荒山、種果樹、修建路、開民宿,靠雙手因地制宜蹚出一條致富路。1958年年底,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周邊村民的喝水問題,將原本處於水庫底部的200多戶村民轉移至海拔百米的小山崗,移民後的「前巖新村」成為了嵊州市惟一一個整村搬遷異址重建的村子。不過,當時的小山崗只有一個畜牧場,村民們只能暫時住在豬舍和豬舍的管理用房裡,或者走向山外投親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