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培訓。
紅網時刻12月16日訊(通訊員 李順橋 馬劍敏 何杰鋒 )近日,隆回縣山界回族鄉架梘村扶貧車間裡,女工黃玉操作著縫紉機,布料在她手中自如飛舞,車間裡機聲歡快地轟鳴,一派繁忙景象;古法製糖作坊裡,七口大鍋氣泡翻滾,製糖師傅黃民亮揮動著手中的大勺,不停地在大鍋裡攪拌,空氣中瀰漫著紅糖的特殊香氣,令人垂涎;四通八達的水泥路通向村裡的各家各戶,老人們悠閒地坐在新修的洋房門口,拉著家常……這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小康圖畫,是架梘村在省婦聯駐村幫扶3年來發生變化的真實寫照。
新修的村道。
道路修起來 村子靚起來
「你看,我們村現在多漂亮:水泥路修到家門口,自來水接到屋裡,屋前屋後有路燈,洋樓別墅越來越多。」12月9日,80歲的馬青玉老人,指著村裡錯落有致的一座座新落成的樓房和門前寬敞的水泥馬路,開心地說起村裡這些年來的變化,「以前我們村可不是這樣的,交通不便,很多人住在老舊的土房子裡,窮哩!」
架梘村距縣城只有8.5公裡,算不上很偏僻,卻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全村少田多山,少水缺地,當地人戲稱說自己住在「九嶺十八砣」裡。自然條件的限制,讓這個小山村儘管緊挨縣城,卻一直擺不脫貧窮的影子。 「架梘」二字,本是「架起管道引水」之意。該村先民以此為村名,也許正表達了一個樸實的願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架起致富的渠道,引來致富的源泉,擺脫貧窮的陰影,過上幸福的生活。如今,這一美好的希望,隨著省婦聯駐村幫扶工作隊的進駐,悄然間已逐步實現。
2018年3月,省婦聯扶貧工作隊來到架梘村,開始了駐村幫扶工作。
「如何扶,如何幫?」面對當時村裡窘迫狀況,省婦聯扶貧工作隊隊長金媛和隊員們陷入了深思。
「哪怕不搞產業,也要修路!」當金媛帶著產業脫貧的目標與村民們首次對接時,村民們「寧願不要發展產業也要修路」的決心,讓金媛在驚訝的同時,也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村民對於修路的迫切希望。工作隊決定先從修路等基礎設施入手,實施幫扶。
三年來,在省婦聯的幫助下,架梘村相繼完成了16個工程類項目,4個產業類項目和8個服務類項目。其中新修道路、硬化公路或以獎代補硬化入戶路共13公裡多,水泥公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家門口,全村交通條件徹底改善。同時,拆除土磚危房38座,進行危房改造23戶,易地扶貧搬遷12戶,安裝太陽能路燈100盞。整村實施了農網改造,建起了婦女兒童之家、扶貧車間、婦女互助站(愛心超市)、村民文化廣場、扶貧電商線上線下店等公共服務設施……架梘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一步步變靚、變美、變好。
扶貧車間。
產業旺起來 腰包鼓起來
產業扶貧是增加貧困戶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是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的新出路。但一開始,村民們對發展產業並沒有多大信心。「我們這裡沒什麼資源,搞不了產業!」「山上都是石頭,種不了什麼水果!」…… 村民們覺得,村裡幾乎什麼都沒有,搞產業難度太大。看到村民們對於產業發展的畏難情緒,工作隊沒有放棄,而是想辦法說服村民,轉變觀念。
金媛和隊員們走進一戶戶村民家門,解答疑惑,引導、鼓勵村民樹立信心,發展產業。村民們也漸漸明白了只有發展產業才能真正脫貧的道理。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架梘村成立了隆回縣架梘金貝農業有限公司和隆回縣上山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公司+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土雞養殖。同時,省婦聯組織、動員機關幹部和社會愛心人士與50戶貧困戶實施結對幫扶,為每戶捐資1000元入股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紅。
為了幫助村民發展產業, 2018年10月,省婦聯籌集150萬元資金,在村裡建設扶貧車間。扶貧車間線下有製衣加工、手工編織、食品加工和包裝,線上有扶貧電商網上平臺,還提供色彩搭配、月嫂、食品製作等實用技能培訓,目前已吸納30餘名婦女就業,其中貧困人口10多名。
短短一年時間,在工作隊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架梘村四通八達的通村入組入戶水泥路建起來了,家門口、村道上的路燈亮起來了,眾多的土胚房也變成了磚瓦房,還建立了扶貧車間,土雞養殖、紅糖加工等產業飛速發展。2019年底,架梘實現整村脫貧!
村黨支部書記黃民權說,「三年的幫扶,省婦聯在我們架梘村真正架起了一條擺脫貧困、通向小康的『引水渠道』。這渠道是一條希望之渠,為我們村引來了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也是一條『連心之渠』,連通了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心!」
古法製糖。
巾幗綻芳華 新風撲面來
「我們是婦聯來的,首先要發揮婦女在家庭中的獨特作用」。金媛介紹。2017年,架梘村成立了村級婦聯組織,但在一段時間裡,她們只是「掛在牆上」的名單,做什麼、怎麼做,執委們卻不知道。
為了發揮好婦女力量,工作隊通過黨建帶婦建來激發巾幗活力,發揮婦女在家庭中的獨特作用來凝聚全村力量,組建了村民廣場舞隊、巾幗志願服務隊和3+1姐妹互助組,開展戶幫戶、親幫親、互助脫貧奔小康活動,以婦女帶動家庭參加衛生示範戶評比、法治有獎競答、最美庭院評比、家庭教育課堂、孝老愛親茶話會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活動,村容村風在一系列婦女活動的推動下一步步變得更好。
在婦女作用日益彰顯的同時,村裡的孩子們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享受快樂。
架梘村有近200名留守兒童,他們大多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還有不少是貧困戶家庭。如何讓村裡的孩子們有一個快樂的成長樂園,引起了省婦聯和工作隊的思考。2019年5月,在省婦聯的支持下,工作隊爭取到資金,將原村部建成了「省級兒童之家示範點」和「全國婦聯兒童之家快樂家園項目」。
有了「基地」後,每到放學、雙休日或節假日,村裡的孩子就會來到這裡,看書、娛樂、玩遊戲,讓他們流連忘返。同時,越來越多的愛心也匯聚於此。兒童之家引進長沙成熟的社工機構和本地的志願者團隊,開展了藝術培訓、親子閱讀和心理輔導等活動,先後舉行了「有扶童享·書香漫山界,共話家國情」2019年度家庭親子閱讀活動等多項活動。工作隊還常常把孩子們學習與玩耍的視頻拍好發到村民微信群裡,讓更多在外務工的家長也看看,留守孩子並不孤單。「內向的孩子們漸漸開朗,我們的努力有了成效。」面對孩子們的變化,金媛和隊員們感到特別地開心。
基礎設施的改善,產業的欣欣向榮,以及豐富多彩的群眾活動和形式多樣的群眾工作方法,工作隊把扶貧同扶智、扶志結合,營造了齊心協力要脫貧的良好氛圍。如今架梘村上下一心,思想一致,脫貧致富的基石就此穩住。
2018年5月,省婦聯黨組書記、主席姜欣第一次來到村裡,看到緊挨縣城卻依然貧困的村況民情,感受到回族老鄉的淳樸與善良,姜欣給工作隊定出了幫扶工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2年內,讓建檔立卡貧困戶共69戶226人脫貧,整村摘帽出列。如今,這一目標已經實現,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架梘村一步步繪就。今年7月中旬,姜欣再次來到架梘村,這也是她第7次來到村裡。她動情地寫道,「每一次來,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架梘村,如今,她已桃李又一春、舊貌換新顏,從一個滿是泥濘、破破爛爛、保守落後的小山村,『長』成了路寬樓新、落落大方、思想解放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