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原
摘自《如果故宮會說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4月,已獲出版社授權。
本 文 約 3168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很多清宮戲裡,在膳房以外,后妃們吃飯的時候還常常提到一個小廚房,而且劇中嬪妃的小廚房都能做出一些特別精緻的菜品、點心,讓人特別神往,這小廚房是怎麼回事呢?說白了,就是吃膩了宮廷膳房的菜,想換換新花樣。出於保證飲食安全的考慮,膳房的廚師都選自內務府包衣籍,是天子家奴,世世代代效力於宮廷,自然放心可靠,他們屬於端著體制內的「鐵飯碗」。但往往這種狀況年深日久,製作出來的東西就不免缺乏新意,人員也缺乏動力,膳房的食材雖然精良,但做出來的飯菜並不一定好吃,就連小朝廷時期的溥儀,都特意給自己辦了個西餐的小廚房。所以後宮設立小廚房,就一定要從民間特聘一些有名的廚師,進宮充當臨時工,稱為「效力」,專做一些他們拿手但宮裡又沒有的飯菜,而且他們拿著高薪,創新積極性也比較高,常常能做出些不一樣的味道。不過,小廚房不是誰都能有的。我看有的電視劇裡好多后妃利用小廚房,給皇上進獻不同的好吃的,小廚房就好像是宮鬥劇裡的兵工廠,專門支援在前線衝鋒的娘娘,估計這種想法還是來源於那句話,「要想拴住一個男人的心,就得拴住他的胃」。這想法是挺好的,但是現實裡其實不那麼方便。從歷史文獻來看,其實后妃能辦小廚房是極少見的,後宮裡只有個別人才會動用這種「特權」。所謂「特權」,倒並不是皇上許不許的問題,而主要是看她有多大財力,由於清宮制度基本斷絕了妃嬪與娘家之間的財務往來,娘家再有錢,也送不進來,所以一般的后妃沒那麼多份例銀子,自然也就無力設立小廚房了。從文獻記載來看,后妃想改善夥食一般有四種方式:其一,用自己每月的份例銀子讓膳房再單做一份;其二,用自己的份例銀子讓太監或宮女單做一份;其三,拿自己的份例銀子讓太監去宮外重新買菜重新做;其四,用份例銀子在宮裡再設辦一個廚房。但大部分后妃還是沒有能力辦成小廚房的規模,只是簡單的他坦,關於他坦我們下面還會有進一步的介紹。當然,無論是哪種方式,都只能作為膳房飲食的補充,膳房的菜品還是每天照常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即便是一口不吃,也不能停工,尤其是有小廚房的後宮主位,常常就是膳房做一份,小廚房做一份,膳房那份往往就全部賞給別人了。在清宮裡,只有極少數地位高、資歷深的人才有實力設置小廚房,我們現在能明確知道有小廚房的人,有慈禧太后、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淑慎皇貴妃,還有小朝廷時期的端康皇貴妃(光緒的瑾妃)。清代最有名的小廚房莫過於慈禧太后的西膳房,它獨立於她自己的膳房,由總管太監管理,據說能做點心400 多種,大菜4000 多種!西膳房下設機構也參照膳房的五局,即葷局、素局、飯局、點心局和餑餑局。不同的是,小廚房少了一個掛爐局,多了一個餑餑局。平日的掛爐鴨、掛爐豬與膳房區別不大,可以照用,而原有的點心局裡,又分出了一個餑餑局。都說女人吃甜點會有另一個胃,從慈禧太后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此言不虛。原本宮廷的點心已經非常豐富了,但為了做得精專,吃出點特別的味道,在宮廷餑餑房、茶房、點心局以外,老佛爺還特意在自己的小廚房專設餑餑局,可見她對糕點情有獨鍾。在慈禧統治的48 年中,眾多的御廚裡有三位是最有名的,一位白案師傅(主做麵食、點心),兩位紅案師傅(主做大菜)。御廚謝二應該是慈禧最寵愛的麵點師傅了,他是太后茶房總管太監謝文福的弟弟,後來被招進西膳房做臨時工,哥兒倆一個在宮內承應茶點,一個曾是民間的名廚,大概面點的手藝是家傳的。據說謝二有兩樣拿手的美食,頗得老佛爺的心意。一個叫油性炸糕,從記載來看,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炸糕非常相似,也都是油和面,包餡兒後炸酥。但跟今天的桂花豆沙餡不同,小廚房的炸糕餡兒是白糖、芝麻、山楂和少許奶油。看來慈禧和當時的大部分滿人一樣,對奶製品極為青睞,連炸糕都要放奶油。除了炸糕,謝二還有一樣拿手的,便是燒麥。從記載來看,他的燒麥皮薄餡香,用的是豬肉口蘑,從用料上來看,豬肉加口蘑肯定好吃,既鮮美又不膩口。不過烹飪確實是門藝術,同樣的配比,同樣的操作,換一個人來做,味道就可能差很多。據說有一年慈禧太后去清東陵,小廚房隨行,但吃了燒麥之後,感到味道差了很多,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謝二有事沒能隨駕,改由劉大烹飪,老佛爺頓時就怒了,以「不用心伺候」之罪,賞了劉大一頓好打,又急急忙忙傳旨讓謝二即刻趕到東陵,隨時伺候。紅案上的兩位御廚就更加有名了,他們所創的名菜也流傳非常廣。一位是號稱「抓炒王」的王玉山,現在最著名的宮廷菜「四大抓炒」,也就是抓炒裡脊、抓炒魚片、抓炒蝦仁和抓炒腰花,便是他發明的。另一位御廚叫張永祥,他的拿手菜品是鑲銀芽、抓炒裡脊抓炒魚片鑲扁豆,其實就是在豆芽菜和扁豆莢中塞進肉餡,在民間的知名度很高。說句題外話,兩位御廚中的「抓炒王」王玉山,他的手藝不僅深得太后之心,後來還造福了社會上的廣大食客。1925 年,紫禁城已經改成了故宮博物院,他跟其他5 位御廚下崗再就業,一起在北海公園開了一家仿膳茶社,專做宮廷美食,成為北京最早做宮廷菜的老字號。特別是從1958 年起,幾十年間,仿膳成為接待各國元首的常用餐廳之一,四大抓炒也成為國宴餐桌上的常客。慈禧小廚房的美食非常豐富,除了三位御廚呈現的諸多菜品外,還有諸如小窩頭、飯卷子、炸三角、鴿松菜包、和尚跳牆、炸響鈴、櫻桃肉等,不一而足,很多名菜我們今天在很多地方都能夠吃到。當然,今天我們吃到的和當年老佛爺吃到的,肯定還是有一些差別的。小廚房是後宮極少數人的「特權」,但大部分嬪妃和皇子們都想豐富自己的飲食,所以他們各自依財力紛紛在自己宮內設立他坦,可以說小廚房算是他坦的升級版。乾隆三十年,皇帝在處置自行剪髮的繼皇后時,從生活上削減她的待遇,就吩咐把「外頭的他坦也散了,每日只吃茶膳房茶飯,她的個例也用不完」,可見貴為皇后,也沒有小廚房,只是自己設立一個他坦,豐富一下日常飲食。儘管他坦並不像小廚房那樣「特權」化,但也並不是抓炒蝦仁抓炒腰花所有人都能辦得了的。有一份嘉慶元年時的檔案,就顯示了當時他坦在後宮的分布狀況,皇后、貴妃、誠妃、瑩嬪以及阿哥所在的宮均有他坦,而當時嘉慶的后妃裡,還有榮常在和春常在兩位,她們則沒有他坦,可見貴人以下這些身份偏低的後宮主位,是無力設辦他坦的,只能按自己的份例,吃膳房的夥食了。所謂他坦,在檔案裡又常寫作「它坦」「他他」,滿語拉丁文轉寫為tatan,宮裡傳下來的語音,一般讀「他他兒」,本意是宿營地,引申為辦事地或辦事處的意思,給各嬪妃承應茶點或者一些特色的飯食,大概可以叫作茶點處。和小廚房一樣,他坦也可以有外聘廚師,他們拿腰牌在宮內行走,是執行上下班制度的臨時工。不過乾隆四十一年時有一份檔案顯示,以前一些幫廚的雜役「向來俱系自行僱傭」,之後都由官方提供這些工作人員,只能從內務府內管領下挑選。大概是出於安全和信任的緣故,技術工種的廚師可以外聘,但只幹粗笨活的蘇拉(即雜役)則只能出於皇家的包衣。不過,他坦所用的人員也確實比較多,不免魚龍混雜,嘉慶元年的時候,壽康宮(即剛剛退位的乾隆的那些后妃們)各處他坦,就有蘇拉105 人、廚役68 人。后妃和皇子們的他坦在他們各宮裡的位置相對比較統一,我在翻閱內務府營造司的檔案時,不時可以看到修補他坦房屋的奏報,不少他坦在各宮的東南角。這種設計倒是很科學,老北京有句俗語「有錢不買東南房」,四合院的東南,採光和空氣流通方面的條件,在所有房屋中均屬最差,北京地區多有西北風,東南處正是風吹最勁的地方,不過做飯產生的炊煙也正好不會吹進宮內,而后妃也不會受到幹擾,正是廚房的最佳位置。所以,以此可以推理,各宮的膳房大致也都設置在東南處。書名:《如果故宮會說話》
作者:楊原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4月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