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士今年39歲,已經是一個16歲孩子的媽媽,本來也沒想生二胎,卻意外懷孕了,夫妻倆想就高興地留下了這個孩子。
因為生第一胎時,具備順產的條件,醫生也建議她順產,劉女士和家屬害怕順產時間長,又痛苦,還考慮到順產經常有生到一半再改剖宮產的可能,遭兩遍罪。想想反正就生一個,於是就選擇了剖宮產。
因為第一胎的這個決定,也讓某女士在懷孕二胎分娩時,只能選擇剖宮產。
於是某女士在妊娠39周時入院待產,被安排擇期剖宮產術,一家人也沒有過度的緊張擔心,畢竟現在醫療這麼發達,剖宮產也不是高難度的手術,而且術前檢查一切正常。
一家人滿懷期待護送某女士進了手術室,聽說手術時間大概半小時左右,再加上麻醉一個小時應該足夠了。
一個小時過去了,手術室裡沒有一點消息,家屬有些著急了,因為即便手術沒結束,至少孩子應該先抱出來。
家屬正在著急時,手術室的門打開了,一位醫生拿著病歷出來了,對家屬交代說「手術當中發現孕婦盆腔嚴重年黏連,造成分離困難,可能需要請外科醫生同臺會診,手術時間會延長,無法確定,不排除有周圍臟器副損傷的可能,甚至取出胎兒後,如果產後出血嚴重或無法進行縫合,也有子宮切除的可能」。
家屬聽完後都有些緊張,但值得表揚的是非常理性,回應說「我們相信醫生,知道你們會盡全力來保母嬰平安的,家屬會積極配合」。
遇到這樣的患者家屬,所有醫護都會信心倍增。
又過了一個小時,手術室的門又開了,一個7斤2兩的健康新生兒被抱出來,家屬懸著的心放下一半,連忙問大人怎麼樣,護士說目前還好,就等待縫合了。
某女士這次剖宮產雖然經歷了3個多小時,但結局還是良好的,為什麼同樣的二次剖宮產,手術過程會不一樣呢?
剖宮產有三種手術方式
古典式剖宮產:是最早的一種手術方式,操作簡易迅速,切口在宮體部,可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取出胎兒,爭取搶救機會,缺點是縫合不理想,出血多,再次懷孕時子宮破裂率高,術後粘連發生率高 ,目前已不再應用。
腹膜外剖宮產:手術過程不進入腹腔,只是分離膀胱反折腹膜,可減少損傷及術後感染和黏連的可能。缺點是容易產生副損傷,取出胎兒困難,不利於緊急情況擴大手術範圍,操作比較複雜。
子宮下段剖宮產:是目前廣泛應用的手術方式,具有操作簡單,出血量少,切口癒合良好,取出胎兒方便,術後黏連較輕,再次剖宮產時可以避開前次子宮瘢痕,腹部橫切口還有疼痛減輕等有點。
無論是哪種剖宮產方式,對女性都會有一定的損傷,就像文中的某女士,如果當初選擇順產,或不是古典式剖宮產,那麼這次手術就不會這麼麻煩,所以在分娩方式的選擇上,有機會順產儘量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