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有點歪,育兒非常正!(文|歪媽)
剖宮產是在自然分娩遇到困難的時候,為了保證孕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才實施的一種醫療手段,能夠幫助孕婦用手術的方式取出胎兒,也是解決孕婦難產或者突發性意外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剖宮產也是一種手術,需要有一定的手術指證才能夠實施,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將剖宮產當成了一種常規的分娩方式,不管有沒有達到應有的手術指證,都要求給自己進行剖宮產。
據了解,我國大中城市中的剖宮產概率已經達到了50%,這比專家預估的剖宮產率20%要高出很多。但是,剖宮產手術並不是萬能的,它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即使當時的手術很成功,如果術後護理不到位,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比方說術後感染等等。
提到產後護理,就不得不說一下產傷口的癒合情況了。通常情況下,一般的表皮傷口大概需要5-7天就能癒合,然後進行拆線,十天左右就不會有明顯的疼痛感,但是,內部的傷口想要完全恢復,還需要大約4-6周的時間,而子宮想要徹底恢復健康,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休養,甚至長達兩年以上。
同樣是分娩,為什麼剖宮產的傷口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呢?這還要從剖宮產傷口的特點說起。
首先,剖宮產畢竟是一個手術,它會有一道長長的傷口。手術的傷口越長,向兩側外翻的張力也就會越大,它的自主癒合的能力也就越低,傷口生長的速度也會比較慢,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徹底恢復。
其次,剖宮產的傷口比較深。進行剖宮產的時候,醫生會從下腹部劃出一道很深的傷口,將胎兒從這裡取出來。而且傷口要從皮膚到子宮剝開整整7層的皮肉組織,才能順利的取出胎兒。取出胎兒後,醫生會將這7層組織再一層一層的縫合起來,由於每一層的傷口生長和癒合都需要不同的營養和時間,任何一層的組織恢復不足,都有可能造成永久的後遺症,而且長期的傷口痛癢,還會伴隨著腰酸背痛,這就是民間所認為的「月子病」,其實都是產後沒有修養好的整體體現。
第三,孕婦手術後自身恢復能力差。經歷剖宮產手術的孕婦和普通手術的人,他們的康復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產婦十月懷胎,體能已經消耗殆盡,而且孕育生命是最為消耗氣血的事情,由於整個孕期都在為胎兒輸送營養,胎兒突然離開母體,產婦的營養結構就會出現崩塌,身體完全處於失衡狀態,自身還要有一定的恢復期,如果護理不好,還可能出現產後脫髮、骨骼痛、水腫等情況,更別說還有手術帶來的創傷,恢復期當然會比較慢。
最後,剖宮產手術本身的恢復時間較長。很多疤痕體質的產婦,在傷口恢復期間還會不斷地長出增生,7個層面的傷口恢復程度也不盡相同,期間還會發生摩擦和粘連,再加上反覆的炎症、出膿,使疤痕一再蔓延,多數產婦的傷口徹底恢復需要長達2年的時間,還有一部分甚至會長達5年,傷口還會出現增生蔓延。
那麼,術後傷口該怎麼護理,才能保證產婦能夠更快的恢復呢?
1、保持傷口衛生
手術之後一定要保持傷口處清潔乾爽,在洗漱和沐浴的時候,要避免弄溼傷口,如果傷口沾溼,就很容易發生感染,甚至還會導致炎症、化膿,影響傷口癒合。如果不小心沾到水,就要儘快將傷口擦乾,然後再用75%的酒精消毒,如果已經形成了炎症,那就要儘快到醫院處理,重新上藥包紮。
2、避免傷口拉傷
在傷口還沒有痊癒之前,剖宮產的媽媽要格外小心,避免動作幅度過大,牽扯到傷口,造成二次撕裂,這會比第一次手術的傷口還要嚴重;休息的時候,可以採取側臥的方式,使身體和床形成20~30度的夾角,將後背墊上軟墊或毛毯,以減少震動和牽拉的疼痛;等到術後知覺恢復以後,產婦就應該進行一些適當的肢體活動,產後24小時後就可以慢慢的練習翻身、坐起,並下床走動,這樣可以增強胃腸蠕動,儘早排氣,預防傷口粘連和血栓形成。
3、科學飲食
剖宮產手術之後6小時需要進食。因為術後腸道免不了會受到刺激,胃腸功能被抑制,腸道蠕動減弱,多吃食物會使腸道消化受到阻礙,造成腸道堆積,不僅會造成便秘,而且還會引起產氣增多、腹壓增高,這些都不利於傷口恢復。所以,術後要禁食6小時,之後再逐步增加食量。
關於術後的飲食,在產婦能夠進食的時候,建議當天最好以流食為主,比如小米、鯽魚湯等,少食多餐,隔日可以適當的吃一些半流食的食物,比如軟麵條、麵湯等,三天以後基本就可以恢復正常飲食了。此時的飲食需要以清淡為主、營養均衡,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辛辣生硬的不建議吃,還要多喝水,預防便秘。因為傷口還在恢復期,如果出現便秘的情況,也不要使太大力,防止造成傷口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