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上海產婦高溫天「捂月子」中暑身亡的新聞引起了大眾的關注。據悉,這是上海2015年發生的第二起產婦因坐月子導致死亡的事件。在8月6日新聞報導後,類似「坐月子可不能馬虎」、「破除『坐月子』的傳統陋習」這樣的話題再次出現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站上。其實,這並不是今年「坐月子」話題第一次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當5月初英國凱特王妃在生產完十小時後就攜女兒公開亮相時,就有許多網民吐槽為何凱特王妃不坐月子。
所謂坐月子,是指婦女在生產過後休息調養身心的一種習俗,時間約為一個月,大致對應現代醫學定義中的「產褥期」。中國的傳統習俗認為,產婦在坐月子時要注意「捂」,應緊閉門窗、穿厚衣、戴帽子,同時不能洗頭、不能洗澡、不碰冷水等等。以今日現代醫學的眼光看,這些習俗多有不科學之處,對此媒體界和學界近年來一直都有人撰寫文章加以說明。
如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曾在2011年發表題為《「坐月子」是種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陋習》的文章,直斥傳統的坐月子做法「與現代醫學格格不入,恰恰是對著來的」。方舟子指出,在西方國家產婦分娩當天就會洗澡和下床運動,「孕婦體內的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如果長時間躺著、坐著不動,容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如果血栓隨著血液流動到了肺部,栓塞肺動脈,會導致產婦猝死,難以搶救」。
此次上海產婦坐月子中暑身亡,也有名為羅志華的醫生在《新京報》上撰文,稱這一事件「再證陋習得改」。羅醫生表示,種種傳統的坐月子習俗,往往「給產婦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甚至造成了實質性的傷害」。雖然媒體界早有人吶喊陋習當除,但傳統的坐月子禁忌在中國其實還有相當的產婦和家庭在遵守。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王曉莉、王燕和周穗贊曾在全國105個縣進行入戶問卷調查,共調查了21036名0至24個月的兒童母親,發現在產褥期不洗頭、不刷牙、不洗下身、不正常活動、不曬太陽、不開窗通氣及有飲食禁忌的婦女分別為71.9%、45.4%、37.5%、23.1%、55.6%、37.2%和61.9%,除了南方地區飲食禁忌發生率高於北方外,其他禁忌行為的發生率均是北方高於南方,由此可見諸多傳統坐月子禁忌在民間還是有很多擁躉。那麼這些禁忌行為真的能減少產婦的患病機率嗎?該文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此一研究顯示,隨著月子裡禁忌行為的增加,產婦患病的危險性也不斷增加,各種禁忌行為不會減少產後2年內患病的危險。
中國古代女性「坐月子」始於宋代?在中國古代,生兒育女對每個婦女和家庭來說都是一件大事。相應地,女性的產後恢復也一直受到重視。一些秦漢時期的醫書已經涉及到了相關內容,可見產後保健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古代中國人是如何進行產後保健的?
早在春秋時期,已經有國家為了鼓勵生育、蕃息人口設置醫者看護臨盆產婦,如越王勾踐就曾下令全國,要求即將分娩的產婦主動上報政府,政府會派醫者看護。根據嬰兒不同的性別,政府會提供產婦不同的牲、酒津貼。如果出生的是個男性,政府提供兩壺酒和一隻犬;如果出生的是個女性,政府提供兩壺酒和一隻豬。同時,公家還會負擔生了兩個孩子的女性的口糧,提供一位乳母給生了三個孩子的女性,以幫助哺育。先秦到唐代的醫書,對於分娩後的各種不適,都用「產後」病來指稱。至於「產後」到底是幾日,則有三日、七日、三十日、百日等不同說法。宋代有臥床三日的規定,似乎產後三日是產婦生命攸關的關鍵,三日之後若無大礙,就可以滋補調養了。一般來說,女性在產後的三十天都會呆在產房裡。
有學者認為,坐月子起源於宋代。而在宋代之前,中國人已經很注意產婦的產後保健了。分娩之後,產婦會被抱到比較乾淨的地方休息,如《產經》、《千金方》等醫書都說,
在生產之後不要讓人母立即知道嬰兒性別,以避免影響產婦情緒。漢代到唐代的醫者認為,產後三日是一個重要的階段,親屬應該用豬肝來補養產婦內臟的消耗。至於產婦臨盆之後的安危,首要是防範血暈和痙病。先秦到唐代的醫書中,經常用「心悶氣絕」、「眼不得開」、「昏迷不醒」等來描繪血暈。為了讓孕婦甦醒,醫生會採取用冷水潑面、強牽頭髮和膝蓋、以醋或酒塗抹口鼻等方式,更有甚者,還會灌小便、產血、馬糞。所謂「痙病」,則是指牙關緊咬、四肢抽搐、項背強直、肌肉難伸,通常認為是由於感受風寒所致,所謂「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對於這類疾病,中醫主要以獨活、生薑、乾薑、桂心、葛根、大豆、防風等藥材入藥,比如將黑大豆炒熱、濾酒,做成大豆紫湯給產婦喝。在服藥之外,漢唐之間的醫者還會採取熱敷產婦足下、腹上的作法來針對「中風受寒」。「感受風邪」,一直都是漢唐醫書中理解產後病的重要角度,
當時的人認為,如果產後不幸為風邪所侵,日後的生育能力可能都會受影響。古代的廁所通常設在屋外,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記載,為了預防受風,產婦要特別注意如廁的便利性,最好在房間中放置廁盆。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中國逐漸形成避風,穿厚衣,戴厚帽的坐月子習俗。
中川忠英在《清俗紀聞》中描繪的18世紀產婦休息圖面對血暈、痙症、胎衣不下、惡露不絕等產後病,古代的醫者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藥方和補藥。比如治療血暈、惡露不盡的烏金散,採用的就是男子發燒灰,鯉魚鱗、當歸、肉桂等八味入藥。另一種良藥花蕊石散,產婦要混合童子尿,豬肝片等下惡物一起送服,古人認為這樣就能「終身不患血風血氣」。一般治療產後疾病,產婦仍以服用本草藥方為主,以及補虛養身的各種草藥,大都採用甘草、當歸、地黃、桂心、人參、芍藥等。至於隋唐醫書記載的羊肉、鹿肉、麋肉等肉類滋補,則是為富貴人家設計的,一般百姓著實消費不起。
古代醫者限於當時的知識水平,對產婦產後的保健調養,往往包含了一些巫術成分。如南宋著名的醫學家陳自明,就在古代重要的婦產科學醫書《婦人良方大全》中說,產後要清洗所有的血衣,同時不得在太陽下暴曬,以免邪氣入侵。另一位醫家唐慎微說,如果想用赤小豆治療產後的血暈症,需配以能夠「蕩滌邪穢」、「禁咒鬼神」的東流水和服。南宋的名醫張杲,在《醫說》中還提及了一種治療產後陰道瘙癢的方法:悄悄地將針線袋放在產婦所臥床褥之下。在中國古代,有時候治療產後的虛損也需要祝詞的配合。宋代有一個產婦,因為產後「遮護太密」,睡醒後昏昏如醉,不省人事。醫生在用愈風散治療時,說了一段祝詞:「服之必睡,睡中必以左手搔頭,覺必醒」,不久後產婦果然甦醒。
中國注重產後調養的傳統,從古代一直延續到近代。晚清以來,有很多人在報紙期刊上撰寫文章介紹產後保健和疾病防治。隨著西方醫學傳入,人們的理念逐漸更新,開始有人指出從前月子習俗的不合理之處。如1947年一位名為江峨英的人就在《申報》上刊登文章,談論孕婦和產褥期的衛生。她說,在產褥期的飲食上,「吾國舊習,對於產婦,必使攝取酒,醋,及雞等,此三物刺激性最劇烈,常足引起疾病,切宜禁食。」她還在文中說,產婦在產後體溫升高,是「肌力過勞之反應」,一般第二天就會退去,如果產婦持續發燒二十四小時,要及時就醫。與此同時,由於產婦精神極易變化,因此「一切喜怒哀樂之舉動,皆宜避免」,孕婦可以做一些如「臂腿伸曲及升落」這類的活動,以佐助消化,改善全身情形。這些做法即便以今日的醫學眼光看,也是非常適宜的。
江峨英在《申報》上刊登的產後保健文章一般來說,產後女性的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等都發生了變化,身體比較虛弱,確實需要一個調整和恢復的過程。現代醫學已經證明諸多傳統的月子禁忌並不科學,非但不能讓產婦更好地恢復,還有可能損害產婦的健康。雖然世界各地產後保健的風俗不盡相同,但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一套相對完善的產後保健措施,包括增加休息、適度鍛鍊、注意身體清潔、加強營養、保持情緒穩定等等。產婦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選取合適的方式開展產後保健,只有科學地「坐月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恢復健康。
國外「月子」網站外國人如何「坐月子」:產後恢復的重點是防治抑鬱症今年5月2日上午英國凱特王妃誕下女嬰,9個半小時後就同威廉王子一同出現在公眾面前。她的這一舉動在當時引起了大量網友的吐槽,西方人為何不坐月子再次成為熱門話題。穿著時尚的凱特王妃不僅沒有好好休息「坐月子」,而且其一身衣著都違反了中國的「坐月子」習俗,觀察者網就曾歷數王妃的「不妥」之處:吹風、穿裙子、化妝、洗頭、洗澡、寶寶先見人。在中國網友被凱特王妃震驚的同時,反過來這又震驚了美國人。很快美國《洛杉磯時報》就刊登了一篇文章,專門向美國民眾介紹了「月子」這一東方習俗,還採訪了數對中外夫婦,被採訪者大都表示收到了「文化衝擊」,那些對中國坐月子的外國產婦都對這一習俗感到費解或者不舒服。(詳情請看之前澎湃新聞的報導: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29752)由此看來,東西方在坐月子問題上確實有著不同看法與做法。
現代醫學裡雖然沒有「月子」這一說法,但有一個與之相似的名詞叫產褥期(puerperium)。這6到8周是產婦身體與心理調適復原的時期,相應地,也就有產後保健此一說法。英文中的postnatal care,postpartum recovery,post birth recovery等指代的都是這個過程。因此
對西方人來說,產後恢復也是必要的,只是做法和側重點與傳統坐月子未必相同。美國衛生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下屬的女性健康辦公室(Office on Women’s Health),在其官網(www.womenshealth.gov)上設有「產後恢復」(recovering from birth)欄目,為產後6周的女性提供健康建議。該網站提醒產婦們在照顧寶寶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身體」和「情緒」兩方面的保健,產後的首要任務是休息,包括在生產後的第一天保持平靜,儘量躺下、與新生兒一起小憩,不要在家進行太多活動。產婦在生產後可能面臨一系列的身體問題,如排出惡露、四肢腫脹、便秘等等,這些都需要產婦與醫生一起積極應對,通過合理的飲食與運動計劃來慢慢恢復健康的體重和身材。該網站還提醒產婦,產後很可能會經歷一段情緒低落的時間,對此應保持耐心,但如果悲傷持續兩周以上應及時就醫,因為這很可能意味著產婦患上了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女性在產後一年內都有可能遭遇此種疾病。網站列舉了部分產後抑鬱症的徵兆,如焦躁不安、沮喪、思慮過多、失眠、頭痛、胸痛、心悸等等,提醒產婦們一旦患病不要隱瞞,應及時治療。同時,該網站還提供專門的網頁介紹孕期與產後抑鬱症的症狀與治療。
事實上,產後抑鬱症防治一直都是西方產後保健的重點,在國外醫學界看來,產婦的情緒護理與身體護理同樣重要。womenshealth.gov上的產後保健欄目與美國衛生部女性健康辦公室的官網類似,美國最大的醫療健康服務網站WebMD,和全球最大的孕嬰資訊網站BabyCenter同樣開設了產後保健的專欄,提供起居、飲食、情緒、身體鍛鍊等多方面的建議。以前者為例,WebMD提醒產後第一周很容易感覺疲勞,因此產婦應儘量和嬰兒一樣多睡覺,請家人朋友代勞瑣事和做飯。產婦也可以來一些小的出門計劃,改變生活狀態以減緩疲勞。WebMD同樣關注了產後抑鬱症問題,網站建議產婦感到壓力時可以選擇和自己的寶寶一起散步,和其他的產婦一同參加鍛鍊,或者選擇如瑜伽一類的運動來舒緩身心。再如一份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提供給產婦們的產後護理指南,裡面也提供了不少產後保健的建議,如補充大量液體,在分娩的24小時之後即可洗澡,請他人幫忙做家務等等。綜合以上這些網站、指南可以發現,西方人對於產後保健同樣非常重視,他們既關注產婦身體的變化和調養恢復,也注重產婦們良好情緒的維持和產後抑鬱症的防治。許多產後保健都建議產婦和醫生保持聯繫,在需要時儘快就醫,日常活動也遵從醫囑。和中國傳統的坐月子類似,西方產婦們也被要求儘量休息,適度活動,加強營養,只是沒有如不能洗頭、不能洗澡、穿厚衣、緊閉門窗等禁忌。
在亞洲,中國之外的許多國家或民族同樣有著不同的產褥習俗。比如日本,正常的產婦在順產1天後、剖腹產3天後即可洗澡。印度人把食品和藥材按照冷熱分類,類似於中醫裡的冷熱概念,懷孕時的產婦被認為是「熱的」,會吃一些如酥油、牛奶一類的冷性食物。和中國類似的是,分娩後的產婦也是被禁止冷水浴的。越南的產褥期習俗是,在產後的前三天用熱鹽水漱口,產後一星期用溼毛巾擦拭身體,之後產婦可以用熱水洗澡洗頭。
參考資料:1.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2.費俠莉著,甄橙等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3.方燕著,《巫文化視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於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中華書局,2008年。
4.王曉莉等,《中國農村地區產褥期禁忌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婦女保健》,2005年第20卷。
5.莊時利和,《西方女人也會「坐月子」,更準確地說,叫產後保健》,http://daily.zhihu.com/story/4132124。
6.於晏等,《國內外產褥期保健對比及新觀點》,《全科護理》,2013年第6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