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改讀音 教師:教學需按照標準音 讀可用"舊音"

2020-12-12 網易新聞

(原標題:古詩改讀音引熱議專家:不應「一刀切」)

人教版語文課本2001年版二年級上冊中對「斜」注音為xié。受訪者供圖

「鄉音無改鬢毛衰,『衰』在詩中本讀cuī,教科書上的注音是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斜』在詩中本讀xiá,教科書上的注音是斜xié;一騎紅塵妃子笑,『騎』在詩中本讀jì,新版教科書上的注音是騎qí……」

近日,一篇題為《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網文列舉了教材和工具書中一些常見字的讀音變化並引發爭議。就此多位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會有字音的變化。公眾應有一種開放的語言發展觀。

18年前人教版課本

「衰」音已標註為「shuāi」

除了古詩詞的讀音問題,《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簡稱《請注意》)還列舉了教材和工具書中一些常見字的讀音變化,如「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另外還有說(shuō)服;「粳米」的「粳」原來讀jīng,現在要讀gěng;道別的時候經常說的「拜拜」,《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注音bài,第6版增加注音bái。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請注意》一文去年就曾出現在網絡,今年系「加工」後重新「炒紅」。

安徽一所小學的章老師向記者展示了2001年版的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本,其中,鄉音無改鬢毛衰,「衰」已標註為「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斜」也已標註為「xié」。

「這是一則舊聞了」。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告訴新京報記者,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會有字音的變化,對於這種變化公眾應有一種開放、動態、辯證的語言發展觀。「語言的標準不同於其他標準,有時候說一不二,有時候可一可二,不一定非要有唯一標準。」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張世平表示,《請注意》一文裡所列舉的讀音,有的是道聽途說,有的是從現代漢語、新華字典和教材中摘抄,「反映了社會的使用現實,但並不能體現國家語言規範。」

國家規範標準尚在修訂

專家稱教材改動或為方便理解

「目前在語音方面有三個標準」,王暉介紹,其中《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是國家的規範標準,但國家的審音標準涵蓋面有限,生活中很多讀音超出範疇;其次是《現代漢語詞典》,這是權威的學術規範;另外就是教材,是使用領域的規範。「當三個標準中的一些規範發生變化時,公眾反應就很明顯。」

記者了解到,作為國家標準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簡稱《審音表》)2016年作出修訂,現處於徵求意見階段,最終稿尚未公布。

記者在《審音表》徵求意見稿中未發現對「衰」、「斜」讀音的規定,騎的讀音統讀為「qi」,但這一讀音早在1985年的《審音表》中就做了統一。不過,《請注意》一文中提到的「說服」,「說」的注音新審訂為「shuo」。

王暉認為,「鄉音無改鬢毛衰」,衰是讀「shuāi」還是「cuī」這牽扯到古音是否應該保留,為了押韻可以讀 「cuī」,為了語音清晰可以讀「shuāi」,教材中對此改動,可能是為了小學生方便理解,但不一定非要按照這一理據。

他強調,對待這些讀音不要搞「一刀切」。追究古雅,為了押韻讀古音,不能說「shuāi」就錯。同時,在教學中、考試中,教師也不應告訴學生,這個讀音就對,那個就錯,畢竟對此類讀音的考查並不體現學生的語言能力。

■ 追訪

語文老師:實際教學需向學生解釋清楚

昨日,北京多名使用北師大版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學生家長向記者證實,其孩子教材中「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念xié,「鄉音無改鬢毛衰」中「衰」念shuāi。「一騎紅塵妃子笑」中「騎」念qí。

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特級教師劉德水介紹,在教學方面,課程標準要求推廣普通話,就要按照標準音來教。對於文學作品來說,從語言教學方面來看應該讀「正音」,即國家規定的讀音,但古詩產生於歷史進程當中,按照今天的標準讀會不太押韻,容易破壞語言的和諧,所以有人主張用「舊音」讀,這其實有一定道理。

「實際教學中,語文老師只要向學生解釋清楚就可以,考試不會考這些內容。」劉德水說,比如小學課本給古詩的注音為「正音」,像「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老師會向學生解釋詩歌講究語言美和音律和諧,為了押韻「舊讀」會讀成xiá,而今天語言發生變化就讀成xié,一般學生都會理解。

中關村四小語文老師王麗娟告訴記者,自己教語文已有20多年,近年來確實出現了多個字音出現變化的情況。

「比如五年級下學期課本中,坐騎的『騎』讀二聲『qí』,以前是讀四聲『jì』的。有時候家長會問老師,為什麼和自己小時候學的讀音不一樣了。」她說,這種讀音的改變通常不涉及語義變化,針對這類情況,老師在教學中會注意並說明。

目前針對拼音,語文課本明確的,教師按照教材教,如果教材沒有明確,語文教研組老師會查詢《現代漢語詞典》等資料、探討或聯繫區教研員,最終確定正確的讀音。

不過王麗娟強調,目前教材和課外古詩書的個別讀音存在差異,往往給學生帶來困擾,不知道哪個讀音是正確的。比如小學生常常購買的《小學生必備古詩70首》等書籍,如果出版社不同,個別字的讀音也有不同。另外,校外機構教的讀音也和校內有所不同,「比如有學生說,課外班教的是給『gěi』予,而校內教的是給『jǐ予」。她建議,校外讀物和課外班也應該使用統一規範的讀音。

■ 釋疑

專家:教材讀音依據《現代漢語詞典》

教材中的讀音依據的是什麼標準?「主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昨日下午,曾擔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語言系和多所大學博士論文評閱人、答辯委員會委員、主席的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馬慶株告訴新京報記者,國務院在1956年發布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其中提到讓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來編寫一部《現代漢語詞典》,目的是為了確定普通話的語音和詞彙規範。

馬慶株認為,就語音方面的國家規範而言,主要標準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牽頭編寫的《審音表》,但修訂後的《審音表》還未正式發布,目前仍採用的是《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1985年)。而《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這兩部字詞典也是權威的工具書,基本體現了《審音表》的要求。

在馬慶株看來,民眾對讀音變化反應這麼大,其實就是熟悉了原讀音不願意改變。他認為,讀音標準如《審音表》當初制定時是由審音委員會專家集體研究決定的,沒有太大的必要儘量不做修改。「能少動就少動,一改的話所有字典詞典都得改,社會成本是很大的。不改的話又有多大危害性?比較一下利和弊哪個大?」

時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轉移,

亦勢所必也。

——【明】陳第《毛詩古音考》

釋義:時間上有古代和現代,地理上有南有北,文字有修改和棄除,讀音上有變化也是形勢必須經過的。

本文來源:新京報 作者:王俊 沙璐 王洪春 張璐 責任編輯:徐萌_NN7485

相關焦點

  • 古詩改讀音引熱議專家:不應「一刀切」
    古詩改讀音引熱議專家:不應「一刀切」  「刷屏」網文列舉常見字讀音變化,部分出現在教材和工具書中;專家表示對待讀音不應「一刀切」  王暉認為,「鄉音無改鬢毛衰」,衰是讀「shuāi」還是「cuī」這牽扯到古音是否應該保留,為了押韻可以讀 「cuī」,為了語音清晰可以讀「shuāi」,教材中對此改動,可能是為了小學生方便理解,但不一定非要按照這一理據。  他強調,對待這些讀音不要搞「一刀切」。追究古雅,為了押韻讀古音,不能說「shuāi」就錯。
  • 古詩改讀音引熱議 專家:不應「一刀切」
    王暉認為,「鄉音無改鬢毛衰」,衰是讀「shuāi」還是「cuī」這牽扯到古音是否應該保留,為了押韻可以讀 「cuī」,為了語音清晰可以讀「shuāi」,教材中對此改動,可能是為了小學生方便理解,但不一定非要按照這一理據。 他強調,對待這些讀音不要搞「一刀切」。追究古雅,為了押韻讀古音,不能說「shuāi」就錯。
  • 古詩漢字改讀音引網友熱議 專家:不應"一刀切"
    原標題:古詩改讀音引熱議專家:不應「一刀切」   王暉認為,「鄉音無改鬢毛衰」,衰是讀「shuāi」還是「cuī」這牽扯到古音是否應該保留,為了押韻可以讀 「cuī」,為了語音清晰可以讀「shuāi」,教材中對此改動,可能是為了小學生方便理解,但不一定非要按照這一理據。   他強調,對待這些讀音不要搞「一刀切」。追究古雅,為了押韻讀古音,不能說「shuāi」就錯。
  • 鬧得沸沸揚揚的「古詩改讀音」,你怎麼看?
    古詩文中一些字的讀音,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中的「斜」,「勅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野」,「一簞食,一瓢飲」中的「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樂」,這些字的讀音都是中小學教師、播音主持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這些字到底該怎麼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深處有人家;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來,跟傳播君一起念!是這麼念嗎?能這麼念嗎?近日,為了古詩漢字改讀音這件事兒,網上炸鍋了。
  • 古詩裡的「衰、斜、騎」讀音真改了嗎?標準答案在這裡
    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刷屏,讓眾多網友驚呼自己「上了個假學」。文章稱,「說服」原來讀shuì,現在念shuō;「粳米」原來讀jīng,現在讀gěng;「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改讀shuāi;「一騎紅塵妃子笑」的「騎」改讀qí。學生時代的我們曾無比恐懼的錯誤讀音,如今都成了正確的?現代快報記者深入調查後告訴你,有些真,有些假,而我們已經找到了標準答案!
  • 小學語文教材改音,「風吹草低見牛羊」中「見」可改讀為jiàn嗎
    這幾年孩子讀小學,給孩子檢查語文作業和古詩背誦時,發現小學語文教材裡有些常用詞和古詩詞裡的讀音發生了改變。作為一名多年的語言文字工作者(語言教學、普通話測試),我對這些語音改讀現象持贊成意見。小學新版語文教材裡一些讀音的改讀並非一些專家一拍腦袋就改掉的,這些字詞讀音的改讀依據的是國家語委頒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和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
  • 古詩裡的「衰、斜、騎」讀音真改了嗎?標準答案來了!
    《新華字典》中有些讀音改了,有些沒改。" 衰 " 是多音字,有一種讀音是 shu ā i,還有一種讀音是 cu ī。"比如粳米,1985 年版本為粳 j ī ng(統讀),2016 年則改成了粳 g ě ng(統讀)。比如蕁麻疹,1985 年版本裡備註了兩個讀音 qián 和 xún,2016 年改成了蕁 xún(統讀)。
  • 專家:(讀音)沒有太大必要儘量不修改
    王暉認為,「鄉音無改鬢毛衰」,衰是讀「shuāi」還是「cuī」這牽扯到古音是否應該保留,為了押韻可以讀 「cuī」,為了語音清晰可以讀「shuāi」,教材中對此改動,可能是為了小學生方便理解,但不一定非要按照這一理據。
  • 一批字的拼音改了?錯誤讀音「轉正」了?網友大喊:我不同意!教育部...
    如果用這種讀音朗誦古詩,語文老師往往會把「衰」糾正為cuī,「斜」應讀作xiá,而「騎」應讀作jì。但現在按照注音,它們都不再需要糾正。   周到上海記者專門跑了趟書店,在2016年9月最新修訂的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裡,發現網上流傳的確實有真有假,有些字的讀音是在之前的版本就改了,有些到目前還沒改。   有些字,舊音已經取消了
  • 注音改了?中小學仍按「原音」教學 北京教委:有些字讀音改不得
    另外,說服、說理、說動中的「說」讀shuō;專程遊說音為shuì,說客、遊說等用shuì。黃興還告訴記者,1985年那次修訂,是嚴格按照學術標準來進行,而在2016年修訂時加入了社會語言學的標準,將老百姓的選擇和態度納入審音考慮範圍,這在過去是沒有的。
  • 古詩改讀音?教育部:還未通過審議
    而在「鄉音無改鬢毛衰」、「遠上寒山石徑斜」、「一騎紅塵妃子笑」三句古詩當中,「衰」、「斜」、「騎」三字對於古詩文來說,讀法應該是「cuī」、「xiá」和「jì」,但是現在人們普遍都讀成了衰「shuāi」、斜「xié」、騎「qí」。對此,一些市民表示,不能理解為什麼這些字詞要改讀音。
  • 古詩被改讀音,教育部:應以原音為準!
    近日,網上熱議「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不讀「xiá」,改讀「xié」,「一騎紅塵妃子笑」中的「騎」由「jì」改為「qí」,網友紛紛質疑讀音改變破壞傳統文化。2月19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目前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古漢語生僻音還應以原讀音為準。
  • 難題:給古詩改讀音未通過審議,那麼中小學課本已改讀音的字咋辦
    19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回應稱,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但是,既然「古詩詞改讀音」,還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準,那麼為什麼中小學課本上某些詩詞已然悄無聲息的改了讀音?比如,部編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四課《山行》,為了防止老師念錯讀音,還把「斜」註上了「xié」的音。
  • 這些字的讀音被改後,我們如何讀那些年學過的古詩?
    聽說一些早已熟悉的讀音被更改,不少網友炸開了鍋,有人驚呼「上了個假學」。不過,「部分字詞讀音更改」已是舊聞,早在2016年《<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稿》發布時就曾引發熱議。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教授王暉2月19日告訴澎湃新聞,有些引起議論的讀音早已體現在詞典和教材中,比如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如果這些讀音確定更改,我們該怎麼讀哪些年學過的古詩?
  • 教育部回應:古詩改讀音未過審議,眾人呼籲把原讀音傳給下一代
    關於小學課本中,古詩改讀音改字一事,小徐老師關注很久了,從近幾年幼兒園教孩子讀詩開始,我就發現「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以前「斜」讀「xia」現在改成「xié」了,「一騎(qí)紅塵妃子笑」以前「騎」讀「ji」現在改讀「qí」了。
  • 古詩詞讀音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
    北京大學教授蘇培成認為,按唐宋人的讀音來讀古詩詞,實際上既無必要、也無可能。「語言學家經過各種研究,對古音語音系統有個大略的認識,但只能推測大致的讀音。今天我們能否按照這些讀音來和古人對話?實際上做不到,古音是個語音系統,而擬音在具體讀音上與古音還有差別。」語音發展的變化也有規律可循。有些音今天讀起來絲毫不影響對古典詩詞的理解。
  • 為迎合大眾,古詩改讀音?
    近日來,許多網友疑惑「我讀了個假書?」為什麼這麼說呢?古詩改讀音原因是不久前微博一則熱搜引發了熱議。據稱是因為關於古詩的讀音讀錯的人太多了,於是「將錯就錯」改掉讀音。部分民眾認為,語言文字應符合大眾的使用,更簡便地表達才有利於語言的發展。到底應不應該改音?我們一般都知道,古詩詞符合著「押韻」這一特點。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看」字到底該怎麼讀?(南郭居士)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kān)。而有人認為「看」如果不在句尾,那就隨便讀,這其實也是不對的,還需要通過平仄判斷。我大體比較了一下,按照古詩平仄,多數詩詞裡的「看」都讀平聲。
  • 古詩詞讀音怎麼定:尊重韻味還是尊重標準
    北京大學教授蘇培成認為,按唐宋人的讀音來讀古詩詞,實際上既無必要、也無可能。「語言學家經過各種研究,對古音語音系統有個大略的認識,但只能推測大致的讀音。今天我們能否按照這些讀音來和古人對話?實際上做不到,古音是個語音系統,而擬音在具體讀音上與古音還有差別。」語音發展的變化也有規律可循。有些音今天讀起來絲毫不影響對古典詩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