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健康「禮儀」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編者按: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2020年1號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同時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此時恰逢我國傳統春節臨近,「春運」南來北往、「訪友」走街串巷、「禮儀」約定成俗,對於防控人傳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言,無疑是巨大挑戰。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甦研究院院長王立祥撰文指出,重構禮儀健康文化、推行新禮對於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具有時代意義。王立祥從日常禮儀的角度出發,給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的建議。

  一、拱手復「禮」

  握手這一社交禮儀最早源於西方,現已逐漸成為被世界各國無論是外交還是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見面禮儀。但關於握手禮儀能傳播疾病這事實,人們並不陌生。手部尤其是手掌的汗腺最為發達,一雙未清洗的手上含有80萬個病菌,一克指甲垢裡隱藏有38億個病菌,平均每隻手上攜帶150種病菌,是傳播流感、感冒和傳染性腸胃等疾病的主要媒介。伊波拉病毒已被證實廣泛存在於患者包括汗液在內的體液中,極易通過握手而傳播。

  在我國古代,人們相見時雙手拱於胸前,不僅體現了我國古時的文明禮儀,也構成了一道無形的屏障。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的那樣,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儀比西洋人的衛生,因為中國人是「握」自己的手(拱手),不必去握別人的手。施拱手禮,保護自己,健康他人。

  二、口鼻戴「禮」

  新型冠狀病毒作為呼吸道傳染病毒,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因此,戴口罩被認為是主要的預防措施之一。口鼻是微塵病菌進入體內的主要關口,選擇合適的口罩進行防護很有必要。

  在使用口罩時應該注意:1、口罩的外層往往積聚著很多外界空氣中的灰塵、細菌等汙物,平時最好多備幾隻口罩,以便替換使用,應每日換洗一次。2、心臟或呼吸系統有困難的人(如哮喘肺氣腫)、懷孕以及佩戴後頭暈、呼吸困難和皮膚敏感的特殊人群應避免戴口罩。3、當口罩受到如血漬或飛沫等異物汙染、感到呼吸阻力變大、口罩損毀等情況時應及時更換。4、如果長期戴口罩,會使鼻黏膜變得脆弱,失去了鼻腔的原有生理功能,故不能長期戴口罩。佩戴口罩呼吸阻力要小,重量要輕,佩帶衛生,保養方便,在防護外界病菌的同時也不會給自己的生活造成不適是最好的狀態。

  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如《禮疏》載:「掩口,恐氣觸人。」和《孟子·離婁》記:「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三、手護洗「禮」

  戴口罩、勤洗手、室內通風換氣、家庭和個人衛生是預防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關鍵手段。手與外界接觸最為廣泛,傳播急性傳染性疾病的機會就多。我們提倡:百姓要像醫務人員一樣,用七步洗手法清潔自己的手,以減少傳染病的傳播。

  第一步(內):洗手掌 流水溼潤雙手,塗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揉搓;第二步(外):洗背側指縫 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雙手交換進行;第三步(夾):洗掌側指縫 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第四步(弓):洗指背 彎曲各手指關節,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雙手交換進行;第五步(大):洗拇指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揉搓,雙手交換進行;第六步(立):洗指尖 彎曲各手指關節,把指尖合攏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雙手交換進行;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 揉搓手腕、手臂,雙手交換進行。特別要注意徹底清洗戴戒指、手錶和其他裝飾品的部位,(有條件的也應清洗戒指、手錶等飾品),應先摘下手上的飾物再徹底清潔,不給病菌設下「藏汙納垢」的特區。

  四、清嗓有「禮」

  病毒大多通過空氣傳播,隱匿於人體呼吸道中,氣道粘液纖毛的清除功能是呼吸道的重要防禦屏障,如能通過人體呼吸道及時的「清嗓子」讓病毒無處藏身,而清除病毒需呼吸道黏膜分泌的粘液助力方能完成。這其中粘液的「質與量」與清除病毒某種意義上是成正相關,當粘液變得粘稠時就不能通過人體的呼吸向上流動而無法清除病毒,使得病毒在體內繁衍致病。無論是流感病毒還是近期發生於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都是對人類危害較重的呼吸道傳染病,如何讓粘液不粘稠,充分調動自身呼吸道粘液纖毛防禦功能,科學清嗓讓粘液助力清除「呼吸道病毒」。

  一是充足水分助力粘液排出。在冬季多乾燥,水分適量的補充尤為重要。成年人大約為2500毫升/日,水分充足可以使機體積極分泌稀薄粘液,並帶動病菌等異物排出,促進氣道的清潔,保護機體健康。

  二是適當溼度助力粘液排出。病毒的傳播在溼度相對較低(20%-35%)時達到高峰,溼度為65%時又達到高峰。在溼度為50%左右時不那麼容易傳播,在溼度超過80%時根本不傳播。單純就溼度來講,最適宜的室內溼度應是40%至60%,結合病毒的傳播特點,保持溼度在50%左右時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溼潤,有利於黏膜表面纖毛的擺動,幫助粘液排出。

  三是禁止吸菸助力粘液排出。氣道粘液的粘性和彈性主要是來自粘蛋白,粘蛋白主要存在於氣管、支氣管、胃腸道和生殖道的粘液中,吸菸會刺激氣道微環境偏酸進而增加粘蛋白的粘性,使得氣道粘液粘稠難以排出。四是腹式咳嗽助力粘液排出。咳嗽具有清除呼吸道異物和分泌物的保護性作用,我們提倡適時地主動咳嗽,通過是氣道黏膜纖毛的主動運動,達到促使粘液流動排出病毒的目的。腹式咳嗽首先要學會腹式呼吸,經鼻子深吸氣,感覺腹部隆起,然後縮起嘴唇,緩慢的通過嘴巴呼氣,此時感覺腹部向內回縮(也就是肚子隨呼氣癟下去),如此反覆練習。準備咳嗽前,進行數次深而緩慢的腹式呼吸,深吸一口氣後屏氣3-5秒,從胸腔進行2-3次短促而有力的咳嗽,咳嗽時可以用手按住上腹部(肚臍以上),幫助肚子使勁用力咳嗽,張口咳出痰液,而達到清嗓子排出病毒的效果。腹式咳嗽在人體一天裡體位改變的幾個時間點效果更佳。

  五、肘臂習「禮」

  由於打噴嚏時用手直接遮掩口鼻,那麼沾滿口沫的雙手常常就變成病菌迅速傳染的"溫床",如果沒有馬上洗手,可能傳染給別人。如果打噴嚏時改用手肘彎曲部位遮掩口鼻,那麼大部份口沫就留在自己的袖子或手臂上,相較之下,手肘與他人密切接觸的機率比雙手低了許多,確實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的方法。

  六、鞋底託「禮」

  有人曾做過調查,一個容納3000人的會場,在開完2小時的會後,地面留下的痰跡多達800多處,抽取的91份痰液中,4份被檢出結核桿菌;我也曾做過實地調查,在不足2公裡的街區人行道上,亂潑汙水的情況就有40多處。

  鞋底每天與地面緊密接觸,同時又經常跟隨人們走家串戶,流動性很強,如果不注意其衛生,勢必會成為一種可怕的「隱形」汙染源,充當擴散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假設吐痰者是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他的一口痰裡會含有大量病菌,如果被行人踩到,病菌將會被寄藏在鞋底中,汙染地面不說,還會跟著漂浮到空氣中,更會將絕大部分病菌帶到家中的地板上,萬一被人吸入,就有可能感染。因此,講究鞋底衛生、減少鞋底汙染很有必要。

  給大家提供幾個保持鞋底衛生的方法:首先,進家門前一定先換鞋;其次,適時清洗鞋底,清洗時最好戴上手套,並使用消毒液,刷完鞋底的刷子不要再刷鞋面或內裡。有條件的家庭可在家購置一臺鞋底清潔機,清潔起來會更方便一些。同時,定期清潔鞋櫃或鞋架等鞋底經常接觸的東西。最後,呼籲公共場所門前增設鞋底清潔機,並由專人定期更換、清洗、消毒;特殊場所如醫院、實驗室等,提倡使用一次性鞋套。

  七、一米見「禮」

  當感冒旺季來臨且家中有人患感冒時,避免傳染的最好辦法之一,是跟已患感冒的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這也是人飛沫傳播的安全距離。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對於防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更有其現實意義。

  一米的距離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銀行取款要保持一米安全距離;人與人之間的交談,一米是最佳距離;火車和地鐵站臺上的安全線距離站臺邊緣,同樣也是一米……為了保證安全,生活中還真少不了這樣的一米距離。眾所周知,空氣飛沫傳播是傳染病經空氣傳播的一種方式。病原體由傳染源通過咳嗽、噴嚏、說話排出的分泌物和飛沫播散,使易感者吸入並感染。通常來說,在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排入環境的過程中,大的飛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飛沫則在空氣中短暫停留,局限於傳染源周圍。所以,與傳染源近距離接觸,便給飛沫傳播創造了機會,而距離傳染源1米以外則是相對安全的。此種傳播在一些擁擠的公共場所如車站、學校、臨時工棚、監獄等較易發生。對環境抵抗力較弱的流感病毒、腦膜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常經此方式傳播。預防飛沫傳播疾病的方法有呼吸衛生、咳嗽禮儀、外科口罩、保持社交距離(>1米)等。國外研究報告顯示,與感冒者相距一米以上比相距一米以內,被傳染感冒病毒的機率降低九成。在公共場所跟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這也是人飛沫傳播的安全距離。

  八、降塵淨「禮」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鎮街區環衛清掃主要方法仍是靠環衛工人採用掃帚清掃地面,這種方式往往帶來塵土飛揚,無疑會加重傳染性疾病的擴散。因此,用掃帚直接清掃的方式將促使病毒藉助塵埃、飛絮等載體襲擊易感人群,毋庸置疑,這種「塵土大家搬」式的清掃方法不利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預防,應引起環境衛生管理者的高度警覺。

  為嚴防病菌擴散,切斷疾病傳播途徑,改進環衛清掃方法勢在必行:一要變有「塵」清掃為無「塵」清掃,環衛工人可應用噴水先淋溼地面,人後再清掃地面殘物,真正做到無塵土等異物揚起。二要避開上下班高峰期清掃,環衛工人應儘可能採用靈活作業時間段,最大限度地避開易感人群,做到清掃時間不與上下班和上學等人流高峰期相遇。三要變清掃為吸附,可配備大功率吸塵裝置,依據社區地段特點,採用噴淋加吸附的清掃方法。四要人工清掃與機械清掃作業相結合,城管部門應增加城市主次幹道噴水車自助清掃範圍,增加作業頻度和時限,彌補手工清掃人力不足的缺陷。五要地面清掃與空中噴霧相結合,環衛工人應轉變觀念,在關注地面清潔的同時關注天空。可採用配合制好的消毒液(如過氧乙酸)通過噴霧器噴灑,既能迅速殺滅病毒等多種微生物,又可達到降塵、降絮、溼化空氣等良性效應。這種全方位的立體式清掃方法,有利於達到切斷傳播途徑之目的。

  九、遺像別「禮」

  人體死亡以後,新陳代謝停止,免疫功能消失,各種微生物開始迅猛增殖。研究表明,死亡24-30小時內,遺體的每克組織及每毫升組織液含有的細菌總數300萬-350萬個。如此大量的微生物在人類遺體中滋生繁殖,很難避免其在瞻仰遺容的遺體告別儀式中進行蔓延。

  病源微生物的蔓延方式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一是直接危害殯儀人員。為舉辦遺體告別儀式,殯儀人員要對遺體進行整容、搬運、安置、停放等項程序性工作。在接觸遺體的過程中,必然會增加殯儀人員的感染機會;二是瞻仰遺容存在感染隱患。由於死者大多數是年老多病者,臨床證明其最主要的死因是感染。殯儀人員傳染病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出2-3倍;三是對殯葬環境的汙染。遺體的血液、體液及毛髮,擦洗遺體所用的紗布、手套等,都是殯儀場所得重要傳染源,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二次汙染,給人民健康帶來潛在危害;四是給哀悼者帶來身心傷害。由於遺體的組織細胞皺縮,器官變形,雖經整容,終有扭曲缺陷,加上低沉的哀樂和凝重的氣氛,參加遺體告別者中又不乏體弱多病者,由於心理難以承受這些而當場發生意外的情況屢見不鮮。

  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不僅僅需要科學的遏制手段,更需要人民行為禮儀的改變,變革不科學衛生的喪葬禮儀已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遺體告別這種現行的喪葬禮儀,即是播散傳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徑,又是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隱形殺手,應當予以改革。建議將遺體告別改為遺像告別,用新的喪禮儀式,樹全民現代喪葬禮儀之風。

  對於防控人傳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今日,推行新禮即拱手復「禮」、口鼻戴「禮」、手護洗「禮」、清嗓有「禮」、肘臂習「禮」、鞋底託「禮」、一米見「禮」、降塵淨「禮」、遺像別「禮」,重構禮儀健康文化,對於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等傳染性疾病具有時代意義。

  作者王立祥,系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原文有刪減。

 

 

相關焦點

  • 這些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謠言,第一個很多人就信了……
    這兩天,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持續升溫,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國人民心弦。 1月20日晚,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現在關鍵要做好預防!
  • 新型肺炎吃什麼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預防藥有嗎
    1月21日16時,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全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及應對防控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記者提問鍾南山:目前病毒已經人傳人,將採取哪些措施減少傳染?  鍾南山:人傳人在武漢和廣東都得到了證實,武漢是在醫務人員和病人之間有互相傳染。  首先應是對病人的隔離。
  • 周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讀書筆記
    2019年12月底以來,湖北省武漢市及全國其他地區陸續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病例,一場關係到人民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戰打響了。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傳染病防治專家、病原生物與免疫專業研究學者,以及三甲醫院臨床一線專家,緊急策劃編撰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一書。本書內容包括大眾最為關心的病毒的傳播、症狀、隔離、消毒、戴口罩、心理、診療等方面的問題,集聚了當前最新的防控知識,具有權威專家解讀、科學防控指導、圖文通俗易懂的特點。
  • 肺炎疫情症狀有哪些 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肺炎疫情症狀有哪些 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北京晚報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表現有哪些
  • 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支招,最好的辦法是這個
    二、加大對老百姓的健康教育冠狀病毒是一大類病毒,已知會引起疾病,患者表現從普通感冒到重症肺部感染不同,例如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SARS)。新型冠狀病毒(nCoV)是一種先前尚未在人類中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此次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是2019-nCov。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預防指南·口罩篇
    防疫科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口罩使用臨時指南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預防指南之十三(口罩篇)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新發疾病,根據目前對該疾病的認識制定本指南,適用於疾病流行期間公眾個人預防指導  1.口罩是怎麼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  口罩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防線,可以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風險。  口罩不僅可以防止病人噴射飛沫,降低飛沫量和噴射速度,還可以阻擋含病毒的飛沫核,保護佩戴者的吸入風險。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英文版在美發行
    一本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的中國圖書英文版近期在北美地區上市,其中美國巴諾書店(Barns & Noble)和沃爾瑪、Target等零售商店等均有紙質書銷售,亞馬遜網站上還推出了其電子書。
  •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消毒指南
    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消毒指南為規範我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現場消毒工作,控制疫情蔓延,結合MERS及SARS等冠狀病毒引起肺炎的傳播方式及消毒措施,根據《消毒技術規範》(2002 年版)和《疫源地消毒總則》(GB 19193-2015),特制定本指南。
  • 新型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五招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從1月20日凌晨起,北京、廣東、武漢等地接連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情況。截至21日下午,武漢市確診198例,北京市確診5例,廣東省確診14例,上海市確診2例。此外,浙江、雲南、四川、貴州、香港等地均出現了疑似病例。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及傳播途徑的研究仍在加緊進行中,但專家已明確表示,該病毒感染的肺炎肯定存在人傳人的現象。
  • 廣西研發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方投入使用
    人民網南寧1月31日電(沈泉池、實習生溫嘉康)「『西醫治病、中醫治人』,中醫藥在防治疾病方面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我們有信心在打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充分發揮好中醫藥應有的作用。」廣西中醫藥學會會長、廣西中醫藥大學校長唐農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 2020年冬春流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預防辦法
    日照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日照市中醫藥管理局 2020年冬春流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中醫藥預防辦法 為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預防冬春流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的作用,保障人民群眾健康,
  • 新型肺炎暫命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英文簡稱為NCP
    2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發布關於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暫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統一稱謂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簡稱為「NCP」。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早期主要表現 新型肺炎致死嗎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早期主要表現 新型肺炎致死嗎  截至20201月20日20時,我國境內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218例(武漢198例,北京5例,廣東14例,上海1例),死亡4例。(央視新聞)  在目前這樣的情況,市民群眾該如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 湖北發布《社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指導手冊...
    7、公共運輸工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指引8、火車站、高鐵站、地鐵站、汽車客運站、飛機場和港口碼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指引9、小學及託幼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指引>10、 大專院校、職業技術學校及初高級中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指引11、 企事業等集體單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指引12、 養老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控制指引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怎麼預防 被感染有什麼特徵哪些症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怎麼預防>>  針對湖北武漢等多地報告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回應說,當前疫情仍可防可控。  記者從中國疾控中心了解到,這種新型冠狀病毒並非SARS、MERS病毒。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提示(中英語譯文)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提示Public Prevention of Pneumonia Caused by Novel Coronavirus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種新發疾病,公眾應切實加強預防。
  •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引
    口罩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防線,可以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風險。口罩不僅可以防止病人噴射飛沫,降低飛沫量和噴射速度,還可以阻擋含病毒的飛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根據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認識,就如何科學使用口罩制定本指引。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提示(中日語譯文)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提示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関連肺炎の感染予防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種新發疾病,公眾應切實加強預防。為幫助外國人了解掌握相關預防知識,國家移民管理局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公眾預防提示進行翻譯整理。
  • 防控科普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健康教育手冊(一)
    此次疫情防控中,從武漢市初發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離出的病毒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特徵與 SARS 相關的冠狀病毒和 MERS 相關的冠狀病毒有明顯區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該病毒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將該病毒引發的肺炎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英文名稱為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究竟通過何種動物媒介傳染給人,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知識
    1.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從武漢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離出的冠狀病毒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WHO命名2019-nCoV。2.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發生,與接觸病毒的量有一定關係。對於免疫功能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孕產婦或存在肝腎功能異常,有慢性病人群,感染後病情更重。3.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有哪些?主要傳播方式是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包括手汙染導致的自我接種)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氣溶膠近距離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