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普通的煎餅中,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從騎自行車挨個市場推銷,到擁有省內省外固定大客戶。四川蘆山地震時,大連「80後」小夥楊龍帶領全廠員工趕製了近萬斤煎餅,送到災區。這位大連「煎餅哥」的創業經歷及人格魅力,吸引了央視的目光。今晚央視7套《致富經》欄目將播出楊龍的創業故事。
緣起 跟媽媽學的煎餅手藝
1986年,4歲的楊龍隨父母從山東沂蒙山區來到濱城大連,一家人在姚家村租了一間簡陋的平房。 1999年,楊龍的母親王德榮重拾山東老家製作煎餅的手藝,在後房建了幾個鏊子(烙煎餅的爐子),又將臨街的前院改成食雜店,幹起了銷售煎餅的生意。「我媽的手藝好,當時姚家村一代都吃我家的煎餅,一天能賣200斤。 」
後來,楊龍放棄高中學習,去瀋陽一家廚師學校學習面點。 2002年畢業後,順利進入大連一家星級酒店,當時他每月的工資是5000多元。但2003年,楊龍有了自己的想法:「母親的煎餅在姚家村一代很受歡迎,要是全大連人都吃我家的煎餅,那得賺多少錢。 」於是楊龍毅然辭掉了酒店的工作,回家幫母親賣煎餅。
起步 一家家跑出300多客戶
「我第一次去千山路附近一家農貿市場送貨的時候,被一位賣麵食的阿姨從攤位一直推出大門,可丟人了。 」可第二天,他又樂顛顛地來到市場,這次,阿姨沒攆他,但也沒理他。「我們這不賣煎餅,你死了心吧。」但第三天,楊龍又去了。經過幾次之後,阿姨終於嘗試進了楊龍的煎餅,後來一賣好多年,直到市場拆除。
還有解放廣場附近農貿市場的賣饅頭大姐,一開始也不接受楊龍,後來楊龍每天送貨路過解放廣場,都會去大姐的攤位呆半小時,不忙的時候聊天,忙的時候就給大姐撐塑膠袋,這一撐就是三個月。後來大姐實在過意不去,就跟他說,她只賣饅頭不賣煎餅。楊龍一氣之下扔了200袋煎餅,對大姐說了句「這些不要錢都給你,要是賣不出去,就幫我扔了。 」結果第3天,大姐主動打來電話,說一些顧客吃完後回來找,她決定進貨。「現在大姐已經把賣煎餅當主業,饅頭當副業了。 」楊龍笑著說。
從2003年到現在,楊龍已經在煎餅行業摸爬滾打了10年,大連各農貿市場300多家攤位都是他一家一家「厚著臉皮」跑出來的。
發展 煎餅從大連賣到了省外
從2003年每天二三百斤的銷量,到2005年每天1000斤,而後連年翻番,到如今的每天6噸。楊龍的煎餅鋪也從最初的6人、十多平方米,發展到如今的80餘人、2000多平方米廠房。為了長遠發展,他還高薪從一家世界500強企業聘請了一位高級管理人才。
為了進一步打開市場,楊龍註冊自己的煎餅品牌,並成為首家申請QS認證的煎餅企業。如今,省內的瀋陽、鞍山、本溪,內蒙古的包頭,山東的煙臺、日照、青島都有了固定的訂貨商,「80後煎餅哥」的生意慢慢做大。
探訪 每個流程都有嚴格規定
昨日,記者來到位於姚家工業園的大連富龍食品有限公司。在原料車間,一排現代化的發酵、攪拌、粉碎機器正在運行。楊龍介紹說,一張看似簡單的煎餅,其實需要多個步驟。「清洗原料、按照比例將一部分原料做熟、將生熟原料混合攪拌、粉碎磨糊、發酵、過濾雜質、手工烙制、混合搭配、裝袋等。每個步驟都有嚴格的標準,馬虎不得。 」
做食品行業要長良
心。我們工廠生產的煎餅只有糧食、水和小蘇打,沒有任何添加劑,這是我敢打包票的。這甜味全部來自於糧食發酵,一點沒放糖。 」 楊龍
記者連線
央視《致富經》編導:楊龍的執著打動了欄目組
不久前,央視7套農業頻道《致富經》欄目組專程來到大連,採訪了楊龍煎餅創業的故事。昨日,本報記者輾轉聯繫上《致富經》欄目編導杜欣。
杜欣說,是楊龍支援四川的義舉和創業經歷吸引了他們,而打動他們的則是楊龍敢闖敢拼的執著精神。「他能連撐3個月的塑膠袋,就十分令我們感動。 」杜欣說。
預告
今天21時17分,央視7套農業頻道《致富經》欄目將播出楊龍創業的故事,歡迎收看。 記者王雯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