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行」任教,傳播中華文化展現天府魅力,到創設「絲路」美育課堂,帶領學生走進「一帶一路」,再到戰「疫」期間主動請纓,投身防疫一線,來自成都市棕北中學的郭陽萌老師一直秉承著一份對教育的初心,在平凡的崗位上,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師德本色。
近年來,他先後獲得成都市教壇新秀、武侯區優秀德育工作者、武侯區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2020年成都市師德標兵等榮譽稱號。
郭陽萌創設「絲路」美育課堂
給「洋弟子」講熊貓
在海外打開一扇傳播中華文化的窗口
郭陽萌的老家在西安,是絲綢之路的發源,他現在工作生活的城市——成都,則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一直以來,他就對絲路史詩耳濡目染,希望自己能夠以師者之心為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2013年,當得知絲綢之路任教項目啟動時,郭陽萌立志要通過課堂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經過國家漢辦層層選拔,郭陽萌作為我國首批派赴當地的公派教師,於2014年前往南亞中等教育委員會下屬學校,擔任漢語推廣與中華文化傳播教學工作。
在長達兩年的海外教學工作中,面對當地40多度的高溫天氣以及艱苦的生活環境、簡單的教學條件,他積極面對:為應對高溫下的教學,他把課堂搬到大樹下、花園裡;學生要寫漢字沒有生字本,他就帶領學生一筆一筆地自己畫;他還自製教學資源,打造出了別具一格的中華文化教室。
不僅如此,教學中,他注重探索適合當地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引導學生結合當地語言發音,進行漢字聲調學習,同時利用自身專業特長,開設了全校最受歡迎的中華藝術課程,教同學們打太極,寫書法,用筷子,給「洋弟子」講熊貓、李白、杜甫草堂、成都味的太古裡、武侯祠裡的老茶館……為當地師生及民眾打開一扇了解中國文化、天府魅力的窗口。
郭陽萌進行漢語推廣與中華文化傳播教學工作
創設「絲路」美育課堂
帶領學生走進「一帶一路」美術成就
完成海外教學工作回國以後,作為棕北中學的校團委書記,在新的教育教學崗位上,郭陽萌沒有絲毫懈怠,在學科教學中,他主動思考如何將美術教學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為此,他創設了「絲路」美育課堂,以生動的教學實踐帶領學生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美術成就,從藝術互鑑的方面感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豐富與精彩。
另外,在學校共青團的工作中,他創設了少先隊團隊銜接情景化課程,結合志願服務月、傳統民俗節慶日,來開展主題志願活動,傳遞愛與溫暖。他帶領團委組織先後榮獲省、市、區「五四紅旗團委(支部)」榮譽稱號。
今年年初,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郭陽萌一直堅守本職崗位,做著複課復學的各項工作,尤其在嚴防境外輸入成為戰「疫」新挑戰的非常時期,他主動請纓加入到了一線戰「疫」當中。經武侯區教育局推薦,支援區疫情防控指揮部下轄的入境人員健康監測服務點,做著入境人員在集中醫學觀察期間的心理疏導、生活服務工作。據介紹,在工作期間,一整套更換防護服、換崗流程要近20分鐘的時間,而為了騰出更多時間服務隔離觀察人員,郭陽萌每天平均飲水量不到50毫升,以減少不必要的更崗次數。
郭陽萌在戰「疫」一線工作
回顧戰「疫」點滴,郭陽萌仍記憶猶新。一名入境的媽媽帶著兩名孩子入住隔離點,陌生的居住環境讓孩子產生了不適應感,郭陽萌為其送去童話故事書和趣味卡片,緩解孩子的煩躁情緒。還有一位孩子深夜入住後感到身體不適,郭陽萌便在第一時間上報信息、聯繫醫務人員進行體徵監測,待確認其是因為緊張而產生的心理焦慮後,郭陽萌又及時與其溝通、安撫情緒……細緻入微、有愛心、有溫度地做著對入境人員的起居照顧。
因為工作的突出表現,郭陽萌被中共成都市武侯區委教育工委授予了「區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紅星新聞記者 張瑾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