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是由田漢先生1935年2月在獄中創作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的主題詞,配曲是由聶耳先生寫成的,當時主要為了激勵中華兒女前僕後繼,奮勇抗擊日寇。儘管從中央決定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始,近60年來國歌一直被人們傳唱,得到了國內外人民的高度認同和頌揚,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發展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但是,伴隨著形勢的發展,國歌從產生到現在,也歷經了確立、廢止、修改、恢復、憲定和論爭等曲折過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前夕代國歌的確立。1949年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建了以馬敘倫為組長、葉劍英和茅盾(沈雁冰)為副組長的籌備會議第六小組,負責擬定新中國的國歌方案。為了充分發揚民主,由郭沫若等人起草的「徵求國歌詞譜啟事」經毛澤東、周恩來修改審定後,分送《人民日報》、《天津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刊登八天。國內各報和香港及海外華僑報紙也紛紛轉載。徵稿啟事發出後,在中華大地和海外華夏兒女中引起強烈反響。1949年9月21日,第六小組共收到應徵國歌632件,歌詞694首,但都不盡人意。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馬敘倫等主張暫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徐悲鴻等許多委員表示贊成,只有郭沫若、田漢等人認為歌詞中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合時宜」,提出要修改的意見,郭沫若還擬就了三段,但絕大多數人不同意。毛澤東也認為:我國人民經過艱苦的鬥爭,取得了偉大勝利,全中國也快解放了,但還受帝國主義包圍,不能忘記帝國主義的壓迫,要爭取完全的獨立、解放,還要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所以,還是保留原歌詞好。故,他後來在一份有關國歌的文件上批示:擬用,居安思危。周恩來說:「用原來的歌詞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後,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會議結束時,毛澤東、周恩來和大家一起放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的決議。
(二)「文革」時期國歌實際上的廢棄。新中國成立以後,《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唱了17年。1966年2月「文化大革命」始,江青及其同夥大搞「影射文學」,抓住田漢編的京劇《謝瑤環》中有「為民請命」、「載舟覆舟」等詞句,斷章取義,加以歪曲,上綱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在全國各報刊點名批判,進而把田漢與周揚、夏衍、陽翰笙一起,誣衊為從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存在的一條又粗又黑的文藝黑線的「代表人物」,對他們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田漢還被扣上了「叛徒」的帽子,予以批鬥、遊街、關押。1966年12月,田漢被捕入獄。1968年12月10日,由於長期受到林彪、江青一夥的殘酷迫害,田漢含冤慘死於獄中。那時,一個作家或藝術家,一旦以莫須有的罪名從政治上被打倒之後,他的作品也就會成為「毒草」而遭到批判和禁止。田漢及其作品的遭遇就是如此,他的全部作品都遭到禁止。在外交場合仍演奏《義勇軍進行曲》的曲譜、不唱歌詞。後來,國歌就逐漸成了有曲而無詞、只能奏而不能唱的純演奏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時間,《東方紅》逐步取代《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實際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則被廢止。
(三)「文革」結束初期國歌歌詞的修改。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有人認為《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已不能反映變化了的現實,為了填補國歌歌詞的「空白」,1978年修改國歌歌詞的建議提到了五屆全國人大一次大會,大會成立了國歌徵集小組。經過幾個月的發動和徵集,收到了大批新歌詞詞稿。經討論,最後確定由李煥之同志配的詞提交大會代表討論修改,但也存在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新歌詞氣勢雄偉,高度概括,政治性強,有高舉毛主席的旗幟、黨的領導、「奔向共產主義明天」等鼓舞人心的內容。另一種意見認為,新歌詞的內容、文字韻律都推敲不夠,從文字上看歌詞太平,缺乏激情,缺乏形象性,只是把幾個口號湊在一起。從韻律上看,新歌詞平仄、音韻都不如原歌詞,有拼湊的感覺。歌詞從頭到尾沒有提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註明「李煥之配詞」等等。雖然有兩種不同意見,但修改國歌歌詞一事醞釀已久、已是不可更改。國歌徵集小組沒有採納不同意見,建議將新國歌歌詞提交這次大會通過。同時決定,考慮到國歌不同於一般歌曲,為保持國歌的穩定性,除註明「聶耳曲、集體填詞」外,一律不署編配者的姓名。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了新的國歌歌詞:「前進!各民族英雄的人民,偉大的共產黨領導我們繼續長徵。萬眾一心奔向共產主義明天,建設祖國保衛祖國英勇地鬥爭。前進!前進!前進!我們千秋萬代,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前進!前進!進!」
(四)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歌歌詞的恢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歌歌詞作者田漢得到昭雪平反。1979年6月,五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時,作為與會的文藝界代表、著名作家陳登科,向大會提出了一個議案:要求大會討論通過恢復國歌的歌詞。議案擬出三條理由:一是原國歌的詞是經歷屆人大通過決定的。二是現行的新歌詞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很粗糙,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證明,人民群眾對這個詞反映冷漠,缺乏激情,且不易上口。三是原詞作者田漢同志已經平反,並有了明確結論。人平反,作品也應平反並受到充分的尊重。現在抽掉原詞,以集體填詞充數,這對國家的尊嚴、藝術的完整都是不嚴肅的,甚至使人感到有些不倫不類。不過,議案的辦理也經過了曲折的過程。當年大會秘書處只講交付常委會研究,便沒了下文。後來在五屆三次、四次會議上,陳登科一而再再而三堅持地提。直到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莊嚴通過現行憲法的同時,通過決定: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撤銷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78年3月5日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定。
(五)科學發展時期國歌的「憲定」。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以後,《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又唱了12年,受到國內外人民的一致認同。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召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在第一百三十六條中第二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這樣一來,已經傳唱近七十年的《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地位,被憲法正式確認。這既維護了國歌的權威性和穩定性,又能避免像1978年那樣輕易地更改國歌的事情再次發生,也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和國家榮譽感。
(六)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國歌的論爭。由於今年是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90周年,有些人藉機提出要修改歌詞。於是,引發了對國歌改詞的激烈爭論。提出重新徵集評選國歌新歌詞的人認為,在奧運會領獎臺、在和平友好外交儀式等場合反覆唱「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等國歌歌詞已不合時宜,國歌歌詞未能傳承中華民族文明歷史,不能適應中國現實國情、服務中國的未來,也沒有面向世界等。但是,2009年3月5日,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小組討論會上,梅葆玖、於海、倪萍等委員則一致認為,國歌承載著民族的士氣,背負著不可忘記的歷史,現行版應該保留,即便需要改詞也要慎重而行。同日,會議通過了李素華委員的「在政協開幕式上將奏國歌改為唱國歌」的提案,此舉得到了委員們的廣泛好評,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認可。需要說明的是,這次對國歌改詞的論爭是民間有些人挑起的,從網絡對此事件徵求的意見看,絕大多數人都反對修改歌詞。
國歌六十年的曲折發展歷程告訴世人:中華民族的精神歷經千錘百鍊,是終將打不散、滅不掉、壓不垮的。
(作者: 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