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溶瘤病毒藥物行業產業鏈分析,聯合免疫療法前景巨大「圖」

2021-01-09 華經情報網

一、溶瘤病毒藥物定義及分類

溶瘤病毒是天然的或經基因工程改造的,可選擇性地在腫瘤組織內複製,進而殺傷腫瘤細胞,但對正常組織無殺傷作用的一類病毒。利用溶瘤病毒開發出的腫瘤治療藥物被稱為溶瘤病毒藥物。現階段,全球上市的溶瘤病毒藥物僅有T-VEC(美國)與安柯瑞(中國),多數藥物仍處於研發階段。

溶瘤病毒藥物列舉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溶瘤病毒藥物作用機制

溶瘤病毒殺傷腫瘤細胞分為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直接作用的主要機制體現為直接殺死腫瘤細胞;間接作用的主要機制體現為誘導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和阻止腫瘤血管生成。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是溶瘤病毒在腫瘤細胞中特異繁殖,直接裂解癌細胞。誘導機體的抗腫瘤免疫反應是溶瘤病毒通過多種途徑誘導全身系統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來殺傷腫瘤。阻止腫瘤血管生成是溶瘤病毒通過感染腫瘤相關的血管內皮細胞,阻止腫瘤血管生成,進而導致腫瘤細胞壞死殺傷腫瘤。

溶瘤病毒殺傷腫瘤細胞主要機制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溶瘤病毒可參與腫瘤免疫治療的多個階段:直接裂解腫瘤細胞,進而釋放腫瘤特異性抗原和免疫相關因子,誘發機體產生系統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表達外源治療基因,吸引淋巴細胞在腫瘤微環境中富集;通過交叉提呈感染腫瘤細胞作為新抗原疫苗原位源,促使機體產生特異的抗腫瘤免疫反應,進而殺傷遠端未受感染的腫瘤細胞。

溶瘤病毒可參與腫瘤免疫治療的階段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中國溶瘤病毒藥物行業產業鏈分析

中國溶瘤病毒藥物行業產業鏈的上遊市場參與者為原材料、儀器設備提供商,以及CMO/CDMO企業;中遊環節主體為各類藥物研發機構,包括醫藥公司和科研院所與研發團隊,下遊涉及腫瘤醫療服務機構以及腫瘤患者。

中國溶瘤病毒藥物行業產業鏈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1、產業鏈上遊分析

溶瘤病毒藥物研發的上遊主要參與者包括原材料、儀器設備提供商以及CMO/CDMO企業。溶瘤病毒藥物大多處於臨床試驗階段,僅有T-VEC、安柯瑞實現商業化生產。在溶瘤病毒藥物新藥研發過程中,原材料、儀器設備等成本不足30%,主要成本來源於臨床試驗,尤其III期臨床開發成本巨大,通常,每個病人平均花費為100萬元人民幣,新藥研發對企業技術實力與資金實力提出雙重考驗。

CMO/CDMO企業可負擔研發

環節的生產任務,使溶瘤病毒藥物研發企業專注於研發環節,進一步提高新藥研發效率。在新藥研發的不同階段,CMO/CDMO承擔不同等級的生產任務,實驗室CMO/CDMO業務集中於藥物發現和臨床前開發階段,工廠CMO/CDMO聚焦於臨床研究和商業化生產。中國CMO/CDMO行

業企業集中程度低,市場競爭程度高。病毒載體領域的CMO/CDMO企業主要有和元上海、五加和、賽諾生等。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溶瘤病毒行業發展前景預測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2、產業鏈中遊分析

中國溶瘤病毒藥物行業中遊涉及各類藥物研發機構,安進公司研發的T-VEC是首個被全球認可的溶瘤病毒藥物。

儘管溶瘤病毒藥物的臨床研究進展不斷深入,如何提高腫瘤靶向性、選擇和優化載體細胞、藥物安全性、抗體中和作用以及病毒擴散等技術難點仍待解決。儘管溶瘤病毒藥物的研發存在技術難點,但在殺傷腫瘤細胞方面其具備明顯優勢,前景廣闊。國際巨頭紛紛通過併購或合作布局溶瘤病毒藥物研發。

溶瘤病毒技術難點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3、產業鏈下遊分析

伴隨老齡化的加深、居民生活環境與生活習慣的改變,中國癌症發病人數逐年增加,導致對腫瘤治療需求迫切,醫院腫瘤醫療服務收入快速增長。按地域市場統計,三線及其他城市佔中國醫院腫瘤醫療服務收入最大比例。三線及其他城市腫瘤醫療服務收入由2014年的1136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19年的2128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為12.5%。現階段,中國腫瘤醫療服務市場仍存在篩查、治療滲透率低的問題,存在巨大發展潛力,而整體腫瘤醫療服務市場的增長必將帶來溶瘤病毒藥物銷量的增長。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中國溶瘤病毒藥物行業市場規模

安柯瑞是唯一在中國市場上市的溶瘤病毒藥物,主要適應症為不可手術治療的肝癌,與癌症終末期腹水與胸腔積液,受瘤內注射給藥方式的限制,市場規模較小,但由於適應症定位準確,逐步受到市場認可,實現銷量快速增長,根據銷售端統計,2015-2019年,市場規模由2.7億元增長至6.7億元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為25.7%。未來幾年,驅動中國溶瘤病毒藥物市場增長的主要原因將是癌症群體擴大以及溶瘤病毒技術優勢明顯。但由於產能限制,可能會出現安柯瑞供不應求的狀況發生,導致增長率減緩。

數據來源:企業年報,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中國溶瘤病毒藥物行業驅動因素分析

1、患癌群體基數大,市場需求增加根據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報告:全球185個國家36種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估計》指出,2018年,中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人數約為428.5萬人,死亡人數約為286.5萬人。中國人口數佔全球總人口數的18.6%,但2018年中國癌症發病人數與死亡人數佔全球比重高於人口數比重,佔全球比分別為23.7%和30%。中國發病率前五的癌症為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以及乳腺癌,死亡率前五的癌症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在研的溶瘤病毒藥物適應症基本涵蓋以上高發病率與高死亡率癌症,中國癌症發病人數及死亡人數的上升將導致腫瘤治療市場總體規模的擴大,進而帶動對溶瘤病毒藥物的需求。

數據來源:《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數據來源:《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溶瘤病毒藥物抗腫瘤優勢明顯

安全性、有效性、成本與適應症是腫瘤治療藥物的主要考量維度,溶瘤病毒藥物具有靶向性好、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優點,是未來最具有潛力和應用前景的腫瘤治療手段之一。溶瘤病毒利用基因工程修飾或減毒過程對病毒進行改造,可選擇性地在腫瘤細胞內複製,對正常組織影響小,不良反應小,安全可靠。同時,溶瘤病毒藥物是腫瘤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用於廣譜抗癌。

六、中國溶瘤病毒藥物行業相關政策

加速創新藥物研發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國家不斷出臺政策鼓勵創新藥研發,提高藥品審批質量,加快創新藥的審評審批,將創新藥、臨床急需用藥等藥品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政策推動下,包括溶瘤病毒藥物在內的生物醫藥行業不斷發展,技術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持續深入。

數據來源:政府部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七、中國溶瘤病毒藥物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1、聯合免疫療法前景巨大

目前,研究發現溶瘤病毒藥物由於其多途徑殺傷腫瘤機制的優勢,在聯合免疫療法、傳統放療、化療等聯合用藥領域存在巨大發展前景,其中,聯合免疫療法在臨床試驗中顯現出強大的治療潛力。因溶瘤病毒基因組具備不同的結構、基因組織、表達策略以及複製機制,且病毒裂解能力、誘導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反應能力存在差異,在進行聯合治療時,溶瘤病毒及其聯合搭檔的選擇需要考慮諸多因素。

2、溶瘤病毒藥物給藥途徑多樣化

溶瘤病毒藥物的有效性取決於足夠數量的溶瘤病毒感染腫瘤細胞,被感染的腫瘤細胞裂解並將溶瘤病毒擴散到臨近腫瘤細胞。現階段研究中,溶瘤病毒藥物的主要給藥途徑為局部給藥(瘤內、腹腔內或顱內),但局部給藥的方式臨床使用範圍有限,一定程度限制了溶瘤病毒藥物的應用。對給藥途徑多樣化的研究,更有利於晚期轉移性癌症的治療同時降低瘤內注射存在的腫瘤破裂出血、癌細胞脫落轉移等風險。

華經情報網隸屬於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製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遊、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汽車電子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新興領域。

相關焦點

  • 溶瘤病毒產業發展現狀與挑戰
    溶瘤病毒療法是一種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其原理是對天然存在的致病力較弱的病毒進行基因改造形成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利用癌細胞中畸變的信號通路(如抑癌基因失活或缺陷)選擇性在腫瘤細胞中複製,導致腫瘤細胞裂解與死亡。
  • 溶瘤病毒「點燃」CAR-T療法 一半以上小鼠被治癒
    文丨曼話9月2日,來自美國希望之城的科學家團隊以封面論文的形式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報導了一項聯合CAR-T和溶瘤病毒療法成功靶向和根除實體瘤的突破進展[1]。在臨床前研究中,研究者們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一種溶瘤病毒,使之能夠進入腫瘤細胞,並迫使腫瘤細胞在表面表達CD19蛋白。
  • 以毒攻毒| 聊聊火熱的溶瘤病毒抗癌療法
    這種蛋白能夠重新激發人體的免疫反應,調動免疫系統進一步殺滅其他癌細胞。)作為溶瘤病毒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如今5年也過去了,我們回頭看,至今還是只有這一種溶瘤病毒免疫療法被FDA批准上市,但是溶瘤病毒的研發依然如火如荼。在這裡,我們通過一個圓餅圖觀測目前在研的溶瘤病毒藥物。
  • 主攻下一代溶瘤病毒療法!Astellas宣布超6億美元合作
    12月7日,生物技術公司KaliVir Immunotherapeutics與製藥巨頭Astellas Pharma宣布達成一項關於研究、開發和商業化靜脈注射溶瘤病毒候選產品VET2-L2的全球授權協議,以及共同開發另一款溶瘤病毒療法的合作。
  • 又一溶瘤病毒產品在華獲批臨床 攜帶四個免疫因子
    在中國,除了中生復諾健生物,三維生物、亦諾微醫藥、阿諾醫藥等也在參與這類藥物的開發。那麼,溶瘤病毒療法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它因何備受眾多生物醫藥公司的青睞?「借毒殺癌」的免疫療法溶瘤病毒療法的概念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
  • 溶瘤病毒:諸生對策,殊路同歸
    改良的重組病毒及聯合療法是趨勢圖二 免疫細胞和溶瘤病毒與腫瘤細胞的相互作用[3]OVs的治療活性不僅限於它們的腫瘤溶瘤活性,還包括腫瘤微環境,血管和免疫系統的基質細胞內的相互作用。表一 增強OVs抗腫瘤功能的主要重組轉基因[4]圖三 利用OVs作為遺傳載體來編碼和分泌靶向分子[5]許多公司的產品管線都開展了聯合療法,包括臨床上聯合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放療、外科手術、及化療(如伐昔洛韋
  • 癌症免疫療法新技術——溶瘤假病毒
    文丨白露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首次成功應用於黑色素瘤患者以來,抗癌免疫療法已經變得多樣化,並聯合放療、化療成為多種惡性腫瘤適應症的治療標準。目前批准的免疫療法包括針對免疫檢查點和腫瘤相關抗原的單克隆抗體、免疫刺激細胞因子、CAR-T細胞、基於樹突狀細胞的癌症疫苗,以及局部應用的溶瘤病毒療法。
  • 【中國夢·踐行者】顏光美:多年研究溶瘤病毒M1,抗癌新藥終獲重大...
    原標題:【中國夢·踐行者】顏光美:多年研究溶瘤病毒M1,抗癌新藥終獲重大進展  被稱作「可殺死癌症」的新藥「溶瘤病毒M1」研究再獲重大進展。  記者24日獲悉,日前,中山大學顏光美教授團隊新發現能預判溶瘤病毒M1療效的多種生物標誌物,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建立了溶瘤病毒個體化精準治療技術體系。
  • Transgene和BioInvent合作 開發多功能溶瘤病毒以治療實體腫瘤
    Transgene是一家在法國公開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憑藉其專有的Invir.IO病毒載體平臺,設計出了新一代多功能溶瘤病毒。自1979年成立以來,該公司就一直專注於研發治療癌症和傳染病的免疫靶向療法。截止目前,該公司旗下主要產品包括: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性疫苗TG4010、抗肝癌的溶瘤病毒Pexa-Vec、以及針對HPV陽性頭頸癌的治療性疫苗TG4001。
  • 新發現可將麻疹溶瘤病毒抗癌療效增加1000倍!
    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分子交流通路在決定麻疹病毒溶瘤療法治療卵巢癌和惡性腦瘤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而此前研究人員本認為腫瘤的這種通路有缺陷。這項發現促使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可以預測病人治療療效的算法,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
  • 感染新冠病毒後腫瘤消失?!快來了解下腫瘤領域的「借毒殺癌」理念
    近年來,科學家們針對溶瘤病毒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作為一種新興抗腫瘤治療藥物,溶瘤病毒具有對腫瘤細胞殺傷效率高,靶向性好,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和成本低廉等優勢。由於溶瘤病毒在感染殺死癌細胞的同時還能夠促進激活患者體內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反應,因此溶瘤病毒療法已被歸類為腫瘤免疫療法的重要分支。 在溶瘤病毒療法中,溶瘤病毒發揮著核心作用。
  • 【專訪】最早的溶瘤病毒報導,竟是在上個世紀中上旬?
    簡單來說溶瘤病毒是一種特異性感染或者特異性在腫瘤中複製的病毒,隨著病毒的複製,它會裂解腫瘤細胞,將腫瘤細胞中的腫瘤特異性抗體釋放到血液中去,使機體的免疫系統能夠識別抗體,從而阻止腫瘤的免疫逃逸,破壞腫瘤微環境,伴隨病毒的擴增及機體的免疫機制,共同完成治療腫瘤的目的。Q2.溶瘤病毒研究過程中,動物模型與人的差異性是如何解決的?
  • 36氪首發|「阿諾醫藥」C輪融資近1億美元,推進腫瘤免疫創新藥全球...
    目前,阿諾醫藥已組建了多重產品管線,涵蓋3款臨床階段及多款臨床前候選藥物,包括已獲得 FDA 快速通道資格的AN2025 (buparlisib) 項目,正在開展全球多中心臨床3期;全球進展較快的可通過靜脈注射給藥的溶瘤病毒 AN1004(pelareorep)項目,正在啟動全球多中心臨床3期;全球潛在的FIC腫瘤免疫AN0025 (EP4拮抗劑) 項目,已經完成了作為新輔助療法治療局部晚期直腸癌的歐美
  • 復諾健:免疫治療開啟癌症治療的第三次革命
    目前,腫瘤免疫療法已成為抗腫瘤藥物市場的中堅力量,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將會從2016年的430 億美元增長到2022 年的近千億美元,佔據抗腫瘤藥物市場超過一半的份額,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4.6%。其中,溶瘤病毒是腫瘤免疫療法的重要分支。
  • 科學家將合成基因線路編程的溶瘤腺病毒應用於腫瘤免疫治療
    ,提高了溶瘤病毒治療的特異性,實現了免疫效應子的可控和局部表達,有望成為多種癌症的治療策略。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是一類具有複製能力的腫瘤殺傷型病毒。通過對自然界存在的一些致病力較弱的病毒進行基因改造製成特殊的溶瘤病毒,利用靶細胞中抑癌基因的失活或缺陷從而選擇性地感染腫瘤細胞,在其內大量複製並最終摧毀腫瘤細胞。同時它還能激發免疫反應,吸引更多免疫細胞來繼續殺死殘餘癌細胞。
  • 藥物發展簡史:從柳樹皮到「上帝的手術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峰瑞資本FreeS2018 年底鬧得沸沸揚揚的「賀建奎事件」把基因編輯(基因療法的策略之一)帶入了公眾的視野。從 1990 年首例基因療法的臨床試驗治療重症聯合免疫缺陷病(SCID)開始,到 1999 年 18 歲美國男孩傑西·格爾辛格參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治療項目因多器官衰竭死亡,基因治療的「希望肥皂泡」破裂,從此進入最黑暗和最艱難的一段時期。經過 20 多年的不斷探索,基因治療終於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 中國肝癌患者數量穩定增長,肝癌藥物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圖」
    肝癌藥物行業產業鏈上遊參與主體為小分子靶向藥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設備供應商和技術供應商(CRO);中遊環節主體為各類醫藥公司,包括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肝癌藥物行業下遊參與者為醫療服務機構、藥店以及終端患者。
  •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康立明生物完成6億元C輪融資;榮昌生物ADC藥物獲...
    行業周報收錄了本周醫療健康領域「36氪創投頻道」報導的融資新聞,以及其他值得關注的國內外行業新聞動態,enjoy投資融資復諾健完成6200萬美元C輪融資9月21日,復諾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C輪融資,本輪融資共計募資6200萬美元,由鼎暉投資和國投招商聯合領投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近兩年,免疫治療可謂佔盡風頭。尤其在癌症治療領域,免疫治療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免疫治療藥物中的明星——PD-1/PD-L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黑色素瘤等領域2018年依然表現不俗。然而,以PD-1/PD-L1為代表的免疫藥物僅僅是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一條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