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的反思:孩子不應該怎樣教育

2020-11-03 人生路心理路

01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用自己的經歷簡單看待

我是985,他爸爸是211,我們倆學生時代,讀書都十分輕鬆,不需要父母操心,自己就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了。

所以,我總覺得,學習這件事是很簡單的,到了上學的年齡,送進學校,孩子自然就會了。

當然,也有一點自己的小算盤:

我們倆都算是學霸,正正總不會得負吧。

我也不要求孩子成為學霸,現在機會多,我與他爸爸都有足夠的條件,幫助孩子走更輕鬆點的路。

所以,學習這件事,我們並沒有太在意。

孩子小時候,我總覺得這麼小,以後上學多辛苦呀!

趁現在還沒上學,先玩著吧!

再說,玩可以開發智力,我們小時候也是滿地跑玩過來的。

所以,孩子整個學前階段,一路傻玩,一個字不認識,一個數不會算,保持了一張白紙的真實狀態。

可是,現實給了我當頭一擊。

他真的完全跟不上,差到可以把人憋出心臟病的那種。

上學兩個月,其他同學已經能看著拼音,自己看故事。

而他,拼讀一個拼音,P和q有時還分不清。

上學一個學期,其他同學已經能熟練地在五分鐘內,完成100道20以內的加減法;

可是,他還有一大片沒做完,更可怕的是,做完的題目裡也有很多是錯的。

讀一篇課文,磕磕絆絆讀很久;背誦,更不用說了,背了前面的,忘了後面的。

久而久之,一坐到書桌前,他就開始扭來扭去,玩筆玩橡皮。

而我們呢,陷入了「拖拉拽吼」的惡性循環之中。

我總覺得學習是件簡單的事。

可是,現在教育對孩子的要求已然不同,兩個月讀整本拼音書,五分鐘做對100題加減法,這些,在我小時候是沒有的。

哦,對了,我小學時還不用學英語。

拿著老師下發的小學畢業考試卷,儘管985畢業,可是,我不得不承認,很多題目,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做。

有的是忘記了;有的要用上初中的方法,才能解答;有的知識點,我根本就沒學到過!

後來,通過與其他家長溝通,我才知道,現在學習的容量、難度與二十年前相比,已經提升了好幾倍。

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整個國家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落實到基礎教育中,必然要通過提升學習難度,培養高精尖人才。

可是,等我們明白這一切時,已經錯過了孩子學前啟蒙的最佳時期。

我們只能生拉硬拽,陪著孩子追趕,追著前面連背影都看不到的大部隊。


02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信奉「快樂教育」

我曾經一度非常推崇「快樂教育」,是的,學習應該是快樂的。

讓孩子按照他喜歡的樣子成長,這才是教育真實的樣子。

後來,我才發現,我對「快樂教育」的誤解太深了。

快樂教育,是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提出的教育理論。

他提倡:

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激發孩子的興趣,培植孩子的積極心態,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中,掌握各種知識。

快樂教育,並不是降低標準,放任自流。

而是讓孩子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培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哪怕學習再辛苦,也能樂在其中,不知疲憊。

簡單地說,快樂教育不是不學習,而是用令人愉快的方式,讓孩子愛上學習,自主學習。

可是,我卻簡單地將其理解為:釋放孩子的天性,不給孩子過大壓力,讓孩子自由發展,快樂就好,學習不強求。

我把「學習」與「快樂」放在了對立面上。

事實上,努力後得到的成績,其中的快樂也是真實的,學習從來不是輕鬆的事,非常辛苦。

可是,我把學習等同於受苦,還怎麼指望孩子努力拼搏?

曾經我一度認為,孩子做個普通的小孩就可以了,處處爭尖太累了。

可是,孩子自己並不這樣認為。

當他與小夥伴在一起時,他內心的「毫無成就感」,常常會被無形中打擊,會顯得自卑。

慢慢的,他變得對什麼事情都不再在意。

他變成了迷途中沒有方向的船隻。

相比較傻玩傻玩的低級快樂,孩子更想體驗的是,在付出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後,得來的高級快樂。


03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搬用別人的經驗。

你知道教育過程中,什麼是最讓人絕望的嗎?

就是,經過我堅持不懈地努力與陪伴,孩子的學習成績,變得更差了!

曾經,有一位媽媽的書非常火,孩子也因為被她送進清華,所以推崇她教育理念的人很多。

我也嘗試著,挪用到自家娃身上。

不隨意批評、打罵孩子;

孩子作業太多,我就幫其代寫;

孩子完成不了的學習任務,我會主動跟老師解釋。

甚至,還用獎勵玩電腦遊戲的方式,鼓勵孩子完成作業。

據說,遊戲過程中玩的是智力投入,人家玩遊戲玩進了清華。

可見,它並不是洪水猛獸。

可是,孩子與孩子真的不一樣!

人家姑娘懂事聰明,學習能力強、自我管理能力佳,父母給予十分的信任,孩子回饋百分的努力。

我家娃,智商、專注度、時間管理、家庭氛圍、學習基礎都與別人差了一大截。

把別人的教育經驗,原封不動地抄用,卻沒有考慮自家娃的實際情況,本身就是扯淡。


04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討厭「雞血媽媽」

以前,我總覺得雞血媽媽太雞,把孩子逼得太緊了。

培訓班一個接一個,周末與暑假都被各種班塞滿;

奧數、計算機、機器人、架子鼓一個不落;

總是奔波在考證、拿獎、考級的路上......

幹嘛把自己未實現的人生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為什麼就不能接受孩子的普通?

那麼多路可以選,學習是唯一的出路嗎?

人生是長跑,幹嘛非要在小學就比個你死我活?

天天被要求刷題刷題,肯定一點也不快樂;

缺少玩耍和運動,對孩子成長發育肯定有很大影響;

對孩子管得那麼緊,要是以後放手肯定會一盤散沙......

孩子每天被逼著學這學那,真是太不幸了!

然而真相卻是——

那些雞娃們,越學到後面,越輕鬆,快樂得很。

當我家每天追著學校作業到八九點時,人家每天早早地做完了學校作業,然後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看書、做課外題、玩。

更重要的是,那些學習優秀的孩子,完全不是傳說中的「書呆子」。

他們琴棋書畫,十八般武藝,信手拈來。

發表觀點,落落大方;與人交流,有禮貌、有教養;跟小夥伴一起外出遊玩,活潑開朗,甚至還能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調節夥伴間的小矛盾,威信非常高。

玩個溜溜球,能參加學校比賽;玩個魔方,能在市裡拿獎;玩個機器人,衝進了省級賽。

再看我家娃,都說在「玩中學」,可是他卻沒玩出半點名堂。

玩的熱情很高,可是參加比賽,差得遠了。

我才明白,優秀就是一個良性循環。

你以為,人家只會學習,可是他們更會玩。

玩的時候,會思考,肯動腦,有毅力,能堅持。

因為學習上獲得的自信,遇到困難時,更不容易放棄,「逆商」非常高。

一個人連學習上的苦都能吃,其它事情中遇到的困難,簡直是小菜一碟。

再看我家娃,因為學習上少有獲得成功的時候,不自信傳染了他的方方面面,從學習、交際到生活,他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我怎麼比得了?

任憑我們怎麼鼓勁,他都不care。

他自己都知道,只是因為我們是他的父母,所以會安慰他、鼓勵他,他自己啥樣,心裡清楚得很。

努力變得優秀,是一種習慣,可惜曾經被我甩在環外,還不以為然。


05

所有這一切,都醒悟得太晚。

可是,教育過程中,並非沒有善意的提醒。

家長、親朋,基本不會跟你說這些掏心窩子的話,但是,老師是個例外。

曾經有好幾次溝通中,老師都曾中肯、委婉地提醒我注意這些方面。

可是,因為對老師群體的刻板印象,以及那本暢銷書中提倡的,要勇敢地與老師說「不」,我並沒有認真去聽。

我只聽了別人說的「輕鬆的教育方法」,卻忘記了,教育本身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陪伴,傾聽,尊重,引導......一步都不應該少。

為什麼,那些輕鬆的方式,我會去聽;而需要花時間、花精力的育兒方式,我就自動忽略了?

這大概就是人的天性,引導孩子、探索方法、持之以恆、陪伴教導,天天按照計劃去教育,真的太難了!

往往開頭很好,過幾天我自己都堅持不了。

漸漸地,把懶惰當成了佛系;把撒手不管,當成了靜待花開!

誰都希望輕鬆養娃,坐等收穫果實。

而事實上,養育的工作,父母的身份,不能被任何人替代。

孩子不是試驗品,教育方式,一定要根據他的特點,及時調整。

養育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

願你我都能,不留遺憾。

相關焦點

  • 一位韓國媽媽的育兒反思,你還在這樣對你的孩子麼?
    在孩子們休學在家的日子裡,這位媽媽和孩子們的生活可以說是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媽媽甚至因為這雙兒女氣倒了好幾次。在無休止的爭吵和孩子越來越廢中,這位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究竟是怎樣把孩子教成了這個樣子?你要去玩時,我什麼時候抓著你不放了?你要買東西時,我不讓你買了嗎?」 很多家長跟這位媽媽一樣,在與孩子對話中的慣用語境是說自己多麼多麼辛苦,為了孩子喪失了多少自我,以此激起孩子的愧疚心。殊不知,這反而為孩子造就了無形的壓力。
  • 任性孩子該不該打?一個兒童教育心理學專業媽媽的反思
    總之幾乎每一條都會讓我反思。今天我認真地復盤了這件事,並反思我的整個教育過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女兒應該是性格敏感焦慮型的孩子,當時為了把她帶好,我學了諸如正面管教等很多育兒方法,並在中科院心理所進修兒童發展與教育專業,甚至還考過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 家教|一位媽媽究竟怎樣才算強大?
    家教|一位媽媽究竟怎樣才算強大?一位媽媽究竟怎樣才算強大?1.自信,但不自負、不強勢。自信的媽媽,孩子也會自信。自負強勢的媽媽只會給家庭帶來災難。2.獨立。這裡的獨立不是指物質層面的獨立,而是精神層面的獨立,是指你無論離開誰都能好好過活。3.遭遇變故時情緒穩定、寵辱不驚。
  • 孩子被關電梯!這種事不能再發生了——一位父親的反思
    上個星期,朋友家6歲的孩子多多和爸爸被關在了電梯裡,雖然最後有驚無險,但孩子父母著實嚇得不輕。事後多多爸爸痛定思痛、認真反思,學了很多乘坐電梯的知識和注意事項,發現自己對乘坐電梯的安全認知還存在很多不足,對孩子的教育更是不夠,甚至存在很多誤區。錯誤一:乘坐電梯前只顧著看手機,沒有注意電梯實時情況。
  • 反思型思維告訴你:為什麼引導媽媽比引導孩子更重要
    我怎樣才能獲得最佳結果?兩種思維模式對比之下,與其把重點放在一個認知和思維都不成熟的孩子身上,用成長型思維來引導孩子變得優秀,我認為不如用反思型思維,引導自己不斷成長,進而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特別是對於一些尚未能夠做到獨立思考的孩子而言,媽媽的引導和輔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 摳門媽媽不捨得在教育上花錢,怎樣給孩子做好啟蒙教育?
    我越來越發現自己非常摳門,具體體現在:不捨得在孩子身上花錢。相比那些給娃買高端奶粉、穿高檔衣服,在娃的課外教育上豪擲千金也不眨眼的家長,我感覺自己真的是自私又小氣……前幾天帶4歲的兒子在廣場上玩,有好幾個孩子在騎平衡車,有一位年輕媽媽過來問我:「你們是在哪裡報的培訓班?看起來騎得比我們好。」
  •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引導的家長,教好孩子要怎樣做?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引導的家長」這句話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關於如何教育好孩子,需要怎樣做,根據我多年的教育教學經歷,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思考,我認為,作為家長在教育引導孩子方面應注重以下幾點:一是重點時段的教育引導很主要。家長要懂得教育孩子需分年齡段進行。0—18歲期間,每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教育內容和側重點都會不同。
  • 這些孩子有些調皮,但不能全怪孩子,家長應該反思
    ,但是,生活中總有一些孩子比較調皮,對於這些孩子,有些是真的不懂事,從小家長就沒有教育好,但也有一些孩子,剛開始很懂事,後來突然不知道為什麼就不喜歡乖乖聽話了,或者總是做一些家長很不理解的事情。對於第二種孩子,家長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了,也許是因為自己給孩子的關注不夠。
  • 「媽媽我好累,好想睡覺」,8歲孩子卻一睡不醒,家長應該反思了
    如今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部分父母會給自己的孩子報課外補習班、興趣班等等,只為讓孩子能夠學到更多知識,多掌握一點技能,避免被社會淘汰。因為生活在大城市,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落後於人,李阿姨給兒子報了3個補習班,還有兩個興趣班。平時放學後,浩浩先回家吃飯,然後再出門去上補習班,一直到晚上9點才結束一天的課程。回到家以後,浩浩還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以及一些媽媽買的練習。光是看就感覺到浩浩一天的任務有多重了,等到了周末。浩浩不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樣在家休息,而是要去上興趣班。
  • 一位媽媽的深度反思:最傷害孩子的,是父母的「拆臺教育」
    有人說: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對此,我深表認同。當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互相拆臺,觀念不一致,煎熬的不僅是父母,孩子也好不到哪兒去。訓練營裡,黃老師強調了「拆臺」教育的三大壞處:1,孩子會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變得缺乏自信2,孩子容易產生對父母不尊重不信任的情緒3,孩子的情商容易受到影響,成長起來容易成為「兩面三刀」的人
  • 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家長反思時想想這四個字
    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任何問題都有根源,包括教育。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打上了家長深深的烙印。孩子出生之初,就好比一張潔白的畫紙,家長憑著一份感覺在上面作畫,可能是一幅佳作,也可能一塌糊塗,在很大的程度上孩子是被動的。
  • 一位二胎媽媽的感悟,我們到底應該培養出怎樣的孩子?
    文:蘭蘭媽沒有收到隨機發出的籤名版,但《上岸》沒有讓我失望,作為兩個學齡前面臨幼升小的小娃媽媽,安柏讓我看到了自己面臨的教育真相。送姐姐進了舞蹈教室,借用了一個暫時不上課的教室,打開電腦追著趕著碼幾行字,趁著剛剛讀完的熱乎勁兒,說說心裡的話,應該也沒有其他的場合和機會可以說這些。
  • 愛發脾氣的父母,不可能教育好孩子
    第一個故事:媽媽非常失望一天,一位媽媽問五歲的兒子:「如果媽媽和你一起出去遊玩的時候,我們渴了,媽媽讓你把書包裡帶來的兩個蘋果拿一個給媽媽她很想把兒子訓斥一頓,然後再教育兒子應該怎樣做。訓斥的語言她都想好了,第一句話就要說:「我算是白疼你了!」第二句話說:「我算是白養活你了!」
  • 孩子到了叛逆期,為什麼會討厭媽媽?這幾類媽媽要反思
    這幾類媽媽要反思過於敏感的媽媽孩子進入叛逆期,很多媽媽都會比較緊張,每次跟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媽媽都會把孩子的錯誤無限放大,總認為叛逆期的孩子,一定要儘可能嚴格管教,才能避免日後犯大錯,媽媽過於敏感的話,孩子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孩子也會認為媽媽在針對自己。
  • 【教育】一位臺灣媽媽的大陸故事
  • 多起學生自殺事件,警示每一位家長,教育反思不光是學校的事
    ,「爸爸不讓看電視」、「半夜打遊戲不睡覺被媽媽嘮叨」...這樣不能稱之為理由的起因,差點成了生命損失的導火索。3月3日,河北石家莊,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後,一時想不開,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3月27日,北京一名高三學生,因整天在家熬夜不學習打遊戲,被媽媽嘮叨,氣衝衝的他竟然拿刀子捅向了自己的母親,以發洩情緒。
  • 一位10歲男孩的清晨,讓多少家庭反思:寵愛孩子也有錯?
    一些家庭對孩子的生活各個方面都奉行為孩子包辦一切的做法,這導致了很多孩子長到很大的年齡了,生活上的一些基本的小事都幹不了,做什麼事之前就只知道喊爸媽。一位10歲男孩的清晨,讓多少家庭反思前段時候網上曝光的一個視頻監控,引起了網友熱議。
  • 一位鄉村實驗校長的擔憂、反思與呼籲
    一位鄉村實驗校長的擔憂、反思與呼籲 作者:詩堅 發布時間:
  • 學前孩子應該怎麼進入入門數學加減法,一位普通媽媽的建議
    今天一位前同事找到我,聊到她的苦惱,她家有一位男寶,剛剛5歲,她苦悶的說:「現在我家小孩不會做簡單的加減法,明年就要開始上一年級了,我們怎麼辦呢?我是不是應該給他報一個珠心算班呢?」我問她:「你平時是怎麼教孩子認識加減法?」她說:「我就是不知道怎麼教?」接下來我們進行了很長的一段交流,來討論孩子的數學問題。
  • 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站#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家長的希望,那麼到底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這是一個千百年來都在探討的話題,卻始終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古人說,「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可是現在孩子和古人比不了,他們自尊心強,且內心脆弱,打罵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教育孩子當以勸說和自身行動為主,以身做則,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