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好讀書》:直為弦歌有教本,爭說此地多書香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未名湖畔好讀書:北大中華經典名篇誦讀文本》

楊虎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版

  文/楊虎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樹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尤其要對我們傳承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必要的了解和溫情的敬意,知之深,方能愛之切,進而真正做到推陳出新,古為今用。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當前,倡導全民閱讀,構建書香社會,已經成為提高國民素質、樹立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國策之一。倡導國民閱讀國學經典名著,無疑是學習、了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途之一。作為學術文化重鎮之一的大學,傳承和創新文化、服務社會大眾是其最為基本的兩大功能,理應在這一方面為全社會做出表率,以濃鬱雅致的書香薰染、影響全體師生,引領社會風潮。

  上海交通大學的劉士林教授曾說過: 「關於大學靈魂或精神的討論已經很多,我的看法是,無需膠粘於各種理念、口號或複雜的指數排名,衡量的標準不妨簡單些,一是看有多少人在認真讀書,二是有多少人在認真讀中國經典。」劉士林:《在今天,該怎麼做一個讀書人》,《光明日報》2012年7月3日第13版。對此我深表贊同。我一貫認為,隨時隨處可見的讀書身影(尤其是閱讀經典名著的身影),應該是大學校園永不可缺的風景之一,更應該是諸多風景中最美麗動人的永恆經典。作為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學生,應該永遠銘記、遵循各位老師的教誨:不僅要做到愛書、讀書、藏書、研究書、編著書,更有責任為這已有的美麗風景再添一道朝霞般的明豔亮色,進而為全社會撒播更多更好的讀書種子。

  古人云,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讀書,能讀其厚,以增知識;能讀其薄,以閱經典;能讀其透,以明道理;能讀其破,以悟得失。」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豐富並創造人生經驗。不論我們怎麼勤勉,也不可能窮盡每一件事情,我們在極小的範圍內經歷生活,體驗人生。個人經驗之於世界乃滄海一粟。唯有讀書,可以帶我們走出生活的藩籬,進入一個無邊疆域;唯有讀書,可以讓我們告別愚昧,親近智慧,與高尚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見識到比眼前更深邃、更遼闊的另一個世界。讀書可以讓人超越時間與空間,與世界同在,不斷向著更高遠更雅致的境界攀登。當然,要取得這樣的效果,還得遵循冰心先生的讀書名言「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如果不認可讀書的價值,沒有讀書的熱情,方法又不得當,就會事倍功半,甚至有害而無益,前人批評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就是讀書不得法的不良後果。

  我對讀書素有天然的痴迷,是「開卷有益」的堅定信仰者。一日不讀書,便覺六神無主,荒怠殊甚,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而多年一貫推崇並堅持的讀書方法中,最重要的有兩種:一是抄讀。凡屬重要典籍,或遇精彩篇章,總要手抄留存。此法看似笨拙,但效果甚著,確如前人所言「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既便於記憶,所得學問,更為紮實;又可積累資料,長年累月的抄錄,可以為撰文演說積累大量的文獻資料。二是誦讀。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云: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當代國學大師張舜徽先生也堅持「文須朗誦不宜默讀」的讀書主張。按照這樣的理念,我對於經典名篇,常於默讀之餘,放聲朗誦數遍,以體其氣韻,悟其精髓,誦讀到一定程度,常有「聲出金石」之樂和愛不釋手之感。

  為了個人誦讀之便,我久有編撰一本經典誦讀集的想法,平日也通過抄讀等方式,逐年積累了一些於修身養性、為人處世、治學理政有益且音調鏗鏘、文辭清通、便於吟誦的名篇佳作,擬待積少成多、篇帙可觀時,將其結集出版,分享給有此同好的廣大讀者。

  2013年5月,學校任命我為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主管高端培訓、網絡遠程培訓的教學管理工作。當走進課堂與來自各行各業各地區的廣大學員接觸時,我發現,大家都對了解、學習、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和迫切的需求。因此,我一方面開始結合所學專業,為學員開設「國學經典閱讀與人文素養提升」的課程,另一方面則嘗試在所有培訓班上推廣晨讀經典活動。具體的做法是:每天清晨在開課前15分鐘,由班主任或學員代表帶領全體學員放聲誦讀一篇經典詩文,讓大家在一片琅琅書聲中,神清氣爽地開始一天的學習,真正體驗「未名湖畔好讀書」的詩意生活。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示在聲音、文字中,迴蕩在燕園的課堂內外,「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像空氣一樣浸潤人們的心脾,淨化人們的精神家園。

  晨讀活動得到了授課老師和學員的一致好評。很多授課老師主動參與到晨讀甚至領讀活動中。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俞虹教授在為學員開課時講道: 「這將是我30年來,印象最深的一堂課。晨讀將我拉回了很多年以前。」國防大學的馬駿教授說: 「每次上午上課前,都會看到學生肅立,手捧名篇,誦讀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每逢置此境,不禁想起我之師長昔日諄諄教誨:晨讀吐濁氣、健口腔、增記憶、明事理、養習慣、蘊正氣,囑我從經典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和涵養向上的精神氣質……」學員則評價說: 「晨讀是一種很好的形式,百年北大,琅琅書聲,這才是知識分子應有的回歸。既拓展了閱讀的範圍、開闊了眼界,又提振了精神,以充沛的精力開始新的一天的學習。」

  隨著晨讀經典活動的全面推廣,在很多人的建議下,我以先前積累的資料為基礎,在吳曉峰、李文文等同事的協助下,在工作之餘,搜校註解,分類編排,初步編成以各行各業的管理幹部為主要對象的誦讀手冊——《未名湖畔好讀書》。這本如今看來還很單薄簡陋的內部資料,在一段時間裡發揮了兩大作用:一是作為開展晨讀活動的教材,贈送給每位學員,二是作為我和各位班主任學習提高的讀本,得暇諷詠,甚至全部背誦,與學員一起成長進步。推廣誦讀不易,編成教材更難,其中甘苦,一言難盡。還記得在2014年端午節小長假期間,我仍和幾位同志一起,在辦公室反覆校讀修改。編定之日,我喜不自禁,遂賦《晨讀手冊編定誌喜,兼寄諸編委》,詩云:問君何事費思量,五次三番裁短長。

  直為弦歌有教本,爭說此地多書香。

  批沙故紙搜金玉,點將精兵辨莠良。

  編就眾名附驥尾,欣隨琅琅頌八方。晨讀手冊推出以後,很受學員歡迎,在培訓結束後,很多學員提出了大批量購買的訴求。但由於是內部資料,無法售賣,只能拿出一小部分贈送,無法滿足大家的迫切需要。有鑑於此,很多學員和朋友提出應該擇機正式出版的意見,並對晨讀手冊的形式、內容提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而我在學習、閱讀過程中,也深感對其進行大幅度修改甚至重新編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基於這樣的想法,從2016年開始,我又在工作之餘,重新編選誦讀篇目,撰寫小序、注釋、解析,增補理論參考文獻,最終形成這本全新的經典名篇誦讀文本。對我而言,整個工作幾乎就是另起爐灶,工作量非常之大。且喜在吳曉峰、周婧、李文文、王逸鳴、劉卉、戶國棟等同事和朋友的協助下,本書終於在2018年5月3日定稿,提交北京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書的讀者對象主要包括各行各業的管理幹部、公務人員、中學和大學師生以及對傳統文化和經典誦讀有興趣的其他讀者。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經典選讀,大致以「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為序,劃分為十個專題: 「家國天下」「官箴政道」「知人用人」「家風家訓」「人間真情」「修身勵志」「讀書問學」「雄武氣象」「挫折應對」「閒情偶寄」,每個專題在序言之後,選詩文十餘篇。為了便於誦讀,絕大部分文章採取節選的方式,篇幅控制在千字左右。對詩文中較為生僻的字詞,隨文標出讀音,重要的詞句,以頁下注的方式予以註解。為了便於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文內容,在正文之後,以「淺解」的方式對詩文的作者和出處、寫作背景、詩文內涵及特點做了簡單說明。附錄部分為理論參考,收錄了《經典的選擇與閱讀之法》《由導讀書目看中國經典著作與傳統文化》等兩篇具有一定理論參考價值的文章,以便對中華經典閱讀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參考借鑑。

  「松下花叢最想望,滿園儘是讀書人」,這幾年來,每當清晨時分,在教室內外,看到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學員,手捧晨讀手冊,聚精會神,齊聲朗誦「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些膾炙人口、打動人心的經典名篇時,每當得知有些學員在培訓結束後,還把晨讀手冊帶到單位、帶到家中,繼續堅持和同事、家人一起誦讀時,我就特別激動和欣慰。由書香課堂而書香校園,由書香校園而書香單位、書香家庭,這再次說明了中華經典的永恆魅力和朗讀吟誦的獨特價值。

  南宋士大夫倪思云: 「松聲、澗聲、山禽聲、野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誦讀國學經典,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美好,讓我們的精神更加超凡脫俗,更能讓我們永遠紮根大地,仰望星空,追懷先賢,關愛蒼生,反觀內心,提升境界,真乃人生一樂也!闡舊邦以輔新命,霑化乾坤萬裡春。我們誠懇地希望能夠以此書為使者,把未名湖畔的濃鬱書香和琅琅書聲傳播到更多更遠更遼闊的地方,從而為構建書香校園、書香單位、書香家庭,進而為推廣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可以說,這既是新時代給我們提供的良好機遇,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為此而感到無上榮光,其樂無窮。當然,衷心希望讀者諸君能對我們的經典誦讀活動和本書的內容與形式提出寶貴意見,督促和勉勵我們把好事做得更好!

  2018年5月3日

  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前夕,於京西燕園

  本文為《未名湖畔好讀書》一書後記,發表時略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作者楊虎,陝西大荔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書記,新聞與傳播學院現代出版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出版史與傳統文化、北京風物與傳統文化。編著(或參編)圖書20餘部,代表作有:《文化的堅守與運營:暢銷書出版營銷研究》(獨著)、《北大鈍學記》(獨著)、《中國書業》(合著)、《插圖本中國圖書史》(合著)、《微說北大》(合著)。

相關焦點

  • 五四獎學金得主系列專訪|魏名湖:未名湖畔好讀書,魏名湖應好讀書
    五四獎學金得主系列專訪|魏名湖:未名湖畔好讀書,魏名湖應好讀書 2020-12-22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學子在《未名湖畔》再次「邂逅」總書記
    在這500多件美術作品中,有一副油畫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這幅名為《未名湖畔》的油畫,由中國美院油畫系教師常青創作,描繪的是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大學時與青年學子親切交談的場景。畫中的習近平總書記面帶微笑,右手上揚,仿佛在跟每個人親切招手,吸引了參觀者駐足拍照。
  • 未名湖畔的李大釗像
    文·許秀江  文心走筆〉》  北大的未名湖,是個名人「薈萃」的地方。這裡既有老校長蔡元培的塑像,也有世界文豪塞萬提斯的塑像,更有向世界介紹中國革命的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墳墓……這些名流的紀念物為北大憑添了歷史的厚重,增加了人文情懷。
  • 未名湖畔的古園舊事
    △ 攝影:新聞與傳播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 郭曉璇 淑春園 時至暮春,未名湖畔鴛鴦戲水
  • 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北京建築近代化的見證者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旅遊的好去處,北京地鐵四號線到北京大學東門站的博雅塔,現在位於未名湖旁,北大校園裡流傳著一句詩,北京大學燃燈古塔重現燕園,融融未名湖,巍巍博雅塔,可見北大學子對他們的感情有多麼的深厚,如今北京大學所在的燕園是一個從不缺風景的地方,燕園裡的老物件,可謂是隨處可見。
  • 一路走尋未名湖畔的書卷香氣
    一路走尋未名湖畔的書卷香氣
  • 他長眠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斯諾的墓冢靜靜地佇立在一個小角落裡,八十多年前的戰火硝煙早已遠去,歷史的風花雪月也已幾經變換,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已經走入歷史,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年的「東亞病夫」已經成為政治經濟巨人,「兩彈一星」震撼世界,飛船蛟龍上天入海,中國高鐵在神州大地上風馳電掣,「基建狂魔」在五大洲屢創奇蹟……
  • 最美的北大未名湖,你讓多少學子慕名而來?
    自從第一次走進北京大學就深深地愛上了這裡的一草一木,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這裡讀書,於是我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廢寢忘食地寒窗苦讀終於通過專升本來這裡生活讀書啦。這裡的一草一木我都深深地留戀,對他們有著特殊的感情,未名湖裡的魚兒鴛鴦鴨子一直陪伴著三年美好的時光,對他們就像自己的親人朋友一樣熟悉,今日空閒再次遊覽未名湖看望它們真的好開心啦!走在未名湖畔,落日晚霞,博雅塔倒影在湖的波心,寧靜中充滿著文藝的氣息,感受自然的風光。
  • 未名湖是海洋
    在黃浦江畔進修,第一次感到,大海原來如此遼闊,如此雄渾。85年夏到北大,在未名湖畔長椅上坐了幾天幾夜,仔細端詳、品位這久負盛名的未名湖。  未名湖的確很美。不是藍海、長河那種自然美,而是圓明園、頤和園那種藝術美。後者是舉世公認的皇家園林。比鄰圓明園、頤和園,美侖美奐的皇家園林賦予未名湖無與倫比的美。初建於明朝,成型於清代,成熟於當代,凝聚三朝建築師的理智和想像。
  • 從北大西門到未名湖畔 北大新聞發言人帶頭跳起「抖肩舞」
    從北大西門到未名湖畔  北大「抖音舞」「抖」遍燕園  「期中考完,不來抖個肩嗎?」期中考試剛結束,由北京大學學生自編自導、北大電視臺製作的「北大定製版」《Coincidance》視頻隨之「出爐」:魔性的步伐、整齊劃一的抖肩動作,再配上那首風靡全網的音樂,馬上就被送上了「熱門」。截至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稿前,該視頻已經被播放64.5萬次。
  • 中國首屆博雅詩歌朗誦節在北大未名湖畔開幕
    在百年大講堂觀展後,60多位活動嘉賓來到未名湖景區,恰如陸地教授作詞、陸德才先生書寫的「未名集序」書法長卷中所言:「石舫船頭,或牽或挽,嬌花照水沉魚;湖心島上,不依不靠,玉樹臨風落雁。信步當車,撫未名湖畔之弱柳;心猿作馬,捋博雅塔下之秀杉。騁天地人文之情懷,效曲水流觴之雅玩。融詩書畫樂之精萃,集視聽身意之大觀。」
  • 七十年代的中國大學,未名湖畔北大生活,復旦大學邯鄲校區
    1973年,大學教育恢復,基層的工農兵經過推薦、考試,文化程度較高的多被錄取。如復旦歷史系(73級)的四十二名被錄取學生中,有大半的學生是知青。學生們的年齡相差很大,都非常珍惜好不容易得到的上學機會。【北京大學,西方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合影。】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我國的最高學府北京京師大學堂成立。
  • 新民晚報數字報-春訪未名湖
    趁著辦事尚早,我決定先去未名湖看看。穿過園中的華表和廡殿,折身向東,沿著土坡上去,轉身透過林間再望坡下紅樓,那匾額上「北京大學檔案館」幾字清晰可見。再往前走,見北側有座鐵灰色的塑像,基座下放著一束用紙包著的鮮花,似乎剛擺放不久。近前一看,原是北大老校長蔡元培的像,這讓我肅然起敬。蔡元培說起來還是紹興同鄉,他主持北大時,為中國學術開一新紀元。
  • 北大百年校園未名湖:這裡曾是皇家園林,「一塔湖圖」是經典!
    這幾年,我獨自去了不少城市旅行,一個人的出行總是很愜意,說走就走!旅行,其實就是用一种放松的心情去感受遇見過的那些風景、品嘗那些當地特色的美食,還有前往那兒的大學,在校園裡感受逝去已久的書香氣息。很多人說,學校裡會有什麼好逛的呢?
  • 未名湖畔 博雅塔下 | 一局發展修繕的北京大學圖書館重新開放!
    未名湖畔 博雅塔下 | 一局發展修繕的北京大學圖書館重新開放!人人談起燕園名勝總有「一塔湖圖」之說博雅塔下、未名湖畔圖書館巍然屹立這是「一塔湖圖」的最後一景有了它「一塔湖圖」遂成華章
  • 中國首屆博雅詩歌朗誦節舉辦:未名湖畔再現蘭亭會
    本次詩歌朗誦節活動有三個主題版塊:博雅詩歌朗誦節開幕式、陸地詩詞與全國書畫名家精品聯展、未名湖湖心島蘭亭會。在百年大講堂觀展後,60多位活動嘉賓來到未名湖景區,恰如「未名集序」書法長卷中所言:「石舫船頭,或牽或挽,嬌花照水沉魚;湖心島上,不依不靠,玉樹臨風落雁。信步當車,撫未名湖畔之弱柳;心猿作馬,捋博雅塔下之秀杉。騁天地人文之情懷,效曲水流觴之雅玩。融詩書畫樂之精萃,集視聽身意之大觀。」參會嘉賓雅聚未名湖湖心島蘭亭會。
  • 靈異與真實:北大未名湖到底淹死過多少人?
    但北大人都知道,這句「詩人們都藏在水底」可能不止是句歌詞——關於北大未名湖的靈異故事特別多,而且眾說紛紜。不少大學裡都流傳著各種各樣的「靈異事件」,北大也不例外。故事裡的人物陳木是個經常自殺的抑鬱文藝女青年,在曾經十幾次割腕自殺未遂後,她來到未名湖畔想投湖自盡。跳湖前,一個神秘的男子在湖邊吹著笛子,笛聲響徹湖畔,聽到動心處陳木就跳下水了。此時,這個神秘男子停止了笛聲,欲下去救人,卻沒想到斜刺裡殺出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跳下水去一把把陳木拉了上來。
  • 清風徐徐 未名湖畔 北京大學中文系考研經驗分享
    秋天我從《魯迅全集》開始讀現代文學,到茅盾、老舍、巴金、趙樹理、《紅旗譜》、《青春之歌》、《白鹿原》……差不多到最後我能記住文學那邊每個書架上每本書的位置。讀蕭紅的《呼蘭河傳》,當時真是「一目十行」,瞪著書往下刷,一個小時不到就結束了。有電影的像《茶館》我就在中午吃完飯特別困的時候看電影。這3個月真是讀書的黃金時期,大概讀了有200本左右吧。每本教材也都刷了有5遍左右。
  • 百度曬李彥宏30年前舊照:北大未名湖畔風華正茂
    照片中,李彥宏站在北大未名湖畔,風華正茂。資料顯示:1991年,李彥宏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前往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先後擔任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國際知名網際網路企業——Infoseek公司資深工程師。2000年1月,李彥宏創建了百度。
  • 家鄉的未名湖,景色堪比大城市的公園!
    湖面未名湖面積不大,水深不一,中間最深也有丈餘,岸邊淺的地方也有一米多深。我就是在這湖邊長大的,直至1978年到江蘇鹽業學校讀書,才離開了家,離開這母親湖!那時,未名湖是我們全村最美的景區,湖邊都是合抱粗的楊柳。春天,成千上萬根碧綠的柳條,象羞答答的少女,在和煦的微風裡,低垂著頭,扭動著腰枝,湖水清澈見底,湖面上泛起陣陣漣漪,河床邊的荷花、菱花、水蓮爭奇鬥豔,這景致確是裡下河地區最美的了。冬天湖面封凍期間,是孩子們玩耍的樂園,他們或是在冰上抽陀螺,或是在冰上推板凳,還有的乾脆在上面摔跤。全村人們世代飲用著這一湖水,春夏秋冬,從沒有因飲水生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