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好讀書:北大中華經典名篇誦讀文本》
楊虎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版
文/楊虎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樹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尤其要對我們傳承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必要的了解和溫情的敬意,知之深,方能愛之切,進而真正做到推陳出新,古為今用。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當前,倡導全民閱讀,構建書香社會,已經成為提高國民素質、樹立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國策之一。倡導國民閱讀國學經典名著,無疑是學習、了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正途之一。作為學術文化重鎮之一的大學,傳承和創新文化、服務社會大眾是其最為基本的兩大功能,理應在這一方面為全社會做出表率,以濃鬱雅致的書香薰染、影響全體師生,引領社會風潮。
上海交通大學的劉士林教授曾說過: 「關於大學靈魂或精神的討論已經很多,我的看法是,無需膠粘於各種理念、口號或複雜的指數排名,衡量的標準不妨簡單些,一是看有多少人在認真讀書,二是有多少人在認真讀中國經典。」劉士林:《在今天,該怎麼做一個讀書人》,《光明日報》2012年7月3日第13版。對此我深表贊同。我一貫認為,隨時隨處可見的讀書身影(尤其是閱讀經典名著的身影),應該是大學校園永不可缺的風景之一,更應該是諸多風景中最美麗動人的永恆經典。作為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學生,應該永遠銘記、遵循各位老師的教誨:不僅要做到愛書、讀書、藏書、研究書、編著書,更有責任為這已有的美麗風景再添一道朝霞般的明豔亮色,進而為全社會撒播更多更好的讀書種子。
古人云,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讀書,能讀其厚,以增知識;能讀其薄,以閱經典;能讀其透,以明道理;能讀其破,以悟得失。」閱讀可以幫助我們豐富並創造人生經驗。不論我們怎麼勤勉,也不可能窮盡每一件事情,我們在極小的範圍內經歷生活,體驗人生。個人經驗之於世界乃滄海一粟。唯有讀書,可以帶我們走出生活的藩籬,進入一個無邊疆域;唯有讀書,可以讓我們告別愚昧,親近智慧,與高尚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見識到比眼前更深邃、更遼闊的另一個世界。讀書可以讓人超越時間與空間,與世界同在,不斷向著更高遠更雅致的境界攀登。當然,要取得這樣的效果,還得遵循冰心先生的讀書名言「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如果不認可讀書的價值,沒有讀書的熱情,方法又不得當,就會事倍功半,甚至有害而無益,前人批評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就是讀書不得法的不良後果。
我對讀書素有天然的痴迷,是「開卷有益」的堅定信仰者。一日不讀書,便覺六神無主,荒怠殊甚,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而多年一貫推崇並堅持的讀書方法中,最重要的有兩種:一是抄讀。凡屬重要典籍,或遇精彩篇章,總要手抄留存。此法看似笨拙,但效果甚著,確如前人所言「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既便於記憶,所得學問,更為紮實;又可積累資料,長年累月的抄錄,可以為撰文演說積累大量的文獻資料。二是誦讀。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云: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當代國學大師張舜徽先生也堅持「文須朗誦不宜默讀」的讀書主張。按照這樣的理念,我對於經典名篇,常於默讀之餘,放聲朗誦數遍,以體其氣韻,悟其精髓,誦讀到一定程度,常有「聲出金石」之樂和愛不釋手之感。
為了個人誦讀之便,我久有編撰一本經典誦讀集的想法,平日也通過抄讀等方式,逐年積累了一些於修身養性、為人處世、治學理政有益且音調鏗鏘、文辭清通、便於吟誦的名篇佳作,擬待積少成多、篇帙可觀時,將其結集出版,分享給有此同好的廣大讀者。
2013年5月,學校任命我為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主管高端培訓、網絡遠程培訓的教學管理工作。當走進課堂與來自各行各業各地區的廣大學員接觸時,我發現,大家都對了解、學習、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和迫切的需求。因此,我一方面開始結合所學專業,為學員開設「國學經典閱讀與人文素養提升」的課程,另一方面則嘗試在所有培訓班上推廣晨讀經典活動。具體的做法是:每天清晨在開課前15分鐘,由班主任或學員代表帶領全體學員放聲誦讀一篇經典詩文,讓大家在一片琅琅書聲中,神清氣爽地開始一天的學習,真正體驗「未名湖畔好讀書」的詩意生活。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展示在聲音、文字中,迴蕩在燕園的課堂內外,「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像空氣一樣浸潤人們的心脾,淨化人們的精神家園。
晨讀活動得到了授課老師和學員的一致好評。很多授課老師主動參與到晨讀甚至領讀活動中。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俞虹教授在為學員開課時講道: 「這將是我30年來,印象最深的一堂課。晨讀將我拉回了很多年以前。」國防大學的馬駿教授說: 「每次上午上課前,都會看到學生肅立,手捧名篇,誦讀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每逢置此境,不禁想起我之師長昔日諄諄教誨:晨讀吐濁氣、健口腔、增記憶、明事理、養習慣、蘊正氣,囑我從經典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和涵養向上的精神氣質……」學員則評價說: 「晨讀是一種很好的形式,百年北大,琅琅書聲,這才是知識分子應有的回歸。既拓展了閱讀的範圍、開闊了眼界,又提振了精神,以充沛的精力開始新的一天的學習。」
隨著晨讀經典活動的全面推廣,在很多人的建議下,我以先前積累的資料為基礎,在吳曉峰、李文文等同事的協助下,在工作之餘,搜校註解,分類編排,初步編成以各行各業的管理幹部為主要對象的誦讀手冊——《未名湖畔好讀書》。這本如今看來還很單薄簡陋的內部資料,在一段時間裡發揮了兩大作用:一是作為開展晨讀活動的教材,贈送給每位學員,二是作為我和各位班主任學習提高的讀本,得暇諷詠,甚至全部背誦,與學員一起成長進步。推廣誦讀不易,編成教材更難,其中甘苦,一言難盡。還記得在2014年端午節小長假期間,我仍和幾位同志一起,在辦公室反覆校讀修改。編定之日,我喜不自禁,遂賦《晨讀手冊編定誌喜,兼寄諸編委》,詩云:問君何事費思量,五次三番裁短長。
直為弦歌有教本,爭說此地多書香。
批沙故紙搜金玉,點將精兵辨莠良。
編就眾名附驥尾,欣隨琅琅頌八方。晨讀手冊推出以後,很受學員歡迎,在培訓結束後,很多學員提出了大批量購買的訴求。但由於是內部資料,無法售賣,只能拿出一小部分贈送,無法滿足大家的迫切需要。有鑑於此,很多學員和朋友提出應該擇機正式出版的意見,並對晨讀手冊的形式、內容提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而我在學習、閱讀過程中,也深感對其進行大幅度修改甚至重新編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基於這樣的想法,從2016年開始,我又在工作之餘,重新編選誦讀篇目,撰寫小序、注釋、解析,增補理論參考文獻,最終形成這本全新的經典名篇誦讀文本。對我而言,整個工作幾乎就是另起爐灶,工作量非常之大。且喜在吳曉峰、周婧、李文文、王逸鳴、劉卉、戶國棟等同事和朋友的協助下,本書終於在2018年5月3日定稿,提交北京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書的讀者對象主要包括各行各業的管理幹部、公務人員、中學和大學師生以及對傳統文化和經典誦讀有興趣的其他讀者。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經典選讀,大致以「平天下、治國、齊家、修身」為序,劃分為十個專題: 「家國天下」「官箴政道」「知人用人」「家風家訓」「人間真情」「修身勵志」「讀書問學」「雄武氣象」「挫折應對」「閒情偶寄」,每個專題在序言之後,選詩文十餘篇。為了便於誦讀,絕大部分文章採取節選的方式,篇幅控制在千字左右。對詩文中較為生僻的字詞,隨文標出讀音,重要的詞句,以頁下注的方式予以註解。為了便於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文內容,在正文之後,以「淺解」的方式對詩文的作者和出處、寫作背景、詩文內涵及特點做了簡單說明。附錄部分為理論參考,收錄了《經典的選擇與閱讀之法》《由導讀書目看中國經典著作與傳統文化》等兩篇具有一定理論參考價值的文章,以便對中華經典閱讀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參考借鑑。
「松下花叢最想望,滿園儘是讀書人」,這幾年來,每當清晨時分,在教室內外,看到來自各行各業的優秀學員,手捧晨讀手冊,聚精會神,齊聲朗誦「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些膾炙人口、打動人心的經典名篇時,每當得知有些學員在培訓結束後,還把晨讀手冊帶到單位、帶到家中,繼續堅持和同事、家人一起誦讀時,我就特別激動和欣慰。由書香課堂而書香校園,由書香校園而書香單位、書香家庭,這再次說明了中華經典的永恆魅力和朗讀吟誦的獨特價值。
南宋士大夫倪思云: 「松聲、澗聲、山禽聲、野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誦讀國學經典,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美好,讓我們的精神更加超凡脫俗,更能讓我們永遠紮根大地,仰望星空,追懷先賢,關愛蒼生,反觀內心,提升境界,真乃人生一樂也!闡舊邦以輔新命,霑化乾坤萬裡春。我們誠懇地希望能夠以此書為使者,把未名湖畔的濃鬱書香和琅琅書聲傳播到更多更遠更遼闊的地方,從而為構建書香校園、書香單位、書香家庭,進而為推廣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可以說,這既是新時代給我們提供的良好機遇,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為此而感到無上榮光,其樂無窮。當然,衷心希望讀者諸君能對我們的經典誦讀活動和本書的內容與形式提出寶貴意見,督促和勉勵我們把好事做得更好!
2018年5月3日
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前夕,於京西燕園
本文為《未名湖畔好讀書》一書後記,發表時略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本文作者楊虎,陝西大荔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書記,新聞與傳播學院現代出版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出版史與傳統文化、北京風物與傳統文化。編著(或參編)圖書20餘部,代表作有:《文化的堅守與運營:暢銷書出版營銷研究》(獨著)、《北大鈍學記》(獨著)、《中國書業》(合著)、《插圖本中國圖書史》(合著)、《微說北大》(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