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上海艾為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為電子)的科創板上市申請。
艾為電子此次IPO擬募集資金24.68億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艾為電子總資產為10.64億元,淨資產3.22億元。也就是說,此次擬募集資金為公司淨資產的7.66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艾為電子已自9月30日起在新三板市場停牌,按9月29日收盤價計算,公司市值達243.43億元。
負債大幅高於同行水平
艾為電子主要產品包括音頻功放晶片、電源管理晶片、射頻前端晶片、馬達驅動晶片等。2017~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艾為電子分別實現營收5.24億元、6.94億元、10.18億元、5.08億元,分別實現淨利潤2782.22萬元、3829.75萬元、9008.89萬元、4884.94萬元。
艾為電子此次IPO擬募集資金24.68億元,投入智能音頻晶片、5G射頻器件、馬達驅動晶片研發和產業化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電子工程測試中心建設項目以及發展與科技儲備資金。
2017~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各期期末,艾為電子短期借款分別為6400萬元、7029.71萬元、1.45億元、4.24億元。
短期借款迅速上升也導致艾為電子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下降。各期期末,公司流動比率分別為1.71、1.46、1.26、1.09,速動比率分別為0.94、0.62、0.53、0.55。對此,艾為電子表示,主要原因系隨著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增加了對營運資金的需求,而公司主要採用銀行借款的形式進行融資,導致流動負債規模處於較高水平。
此外,艾為電子2020年上半年末期末資產負債率高達近70%,較上年同期增加較多,則是「疫情貸款」所致。艾為電子表示,2020年上半年銀行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疫情貸款」,公司為了抵禦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可能帶來的經營及資金影響,因此增加銀行借款導致短期借款餘額上升。
相較艾為電子的負債水平,可比同行(聖邦股份、卓勝微、芯朋微和思瑞浦)的資產負債率則要低得多。截至2017~2019年末和2020年上半年末,可比同行資產負債率均值分別為22.57%、20.50%、17.31%、14.78%。
一方面,可比同行資產負債率均值大幅低於艾為電子;另一方面,可比同行資產負債率均值呈現出下降趨勢,而艾為電子則呈現出上升趨勢。特別是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可比同行資產負債率均值反而從上一年期末17.31%降至14.78%。
同樣是受疫情影響,可比同行資產負債率在下降,而艾為電子的資產負債率在上升,且公司負債水平遠高於可比同行均值。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於10月21日致電艾為電子董秘辦公室並發送採訪函,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而艾為電子在招股書中則稱,負債率高於可比同行,主要原因系公司處於高速發展期,且公司資本性支出金額較大,主要通過增加銀行借款以滿足資金需求。
據悉,艾為電子資本性支出主要為購置辦公場所及機器設備,主要目的是為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大和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提供保障和支持。報告期內,艾為電子資本性支出分別為1.05億元、7165.98萬元、4742.87萬元、2575.85萬元。然而以2020年上半年為例,公司資本性支出為2575.85萬元,而同期流動負債增加3.16億元。
另外,艾為電子償債能力也大幅低於可比同行。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艾為電子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分別為1.09、0.55,而可比同行均值分別為7.45、5.85。對此,艾為電子表示,主要系公司未引入外部投資者進行股權融資,銀行借款是其主要的融資渠道,流動負債規模處於較高水平。
去年以來存貨規模速增
事實上,2019年以來,艾為電子資本性支出相對不大,反而是存貨規模快速增加。2019年末、2020年半年度末,艾為電子存貨帳面價值分別為3.00億元、3.96億元,分別較上期增加1.11億元、0.96億元。
實際上,存貨水平上升已經間接導致公司扣非後淨利潤與經營性現金流淨額的背離。2017~2019年,公司扣非後淨利潤分別為5090.55萬元、5093.26萬元、8161.79萬元,而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分別為5859.91萬元、5463.41萬元、8931.87萬元。由此可見,2017~2019年,艾為電子經營性現金流淨額一直與扣非後淨利潤保持一致或者高於扣非後淨利潤。
然而2020年上半年,艾為電子扣非後淨利潤為4458.72萬元,而經營性現金流淨額則為-5480.55萬元。艾為電子認為,經營性現金流淨額低於淨利潤主要系公司為應對客戶需求提高了存貨水平,存貨增加了1.15億元,同時經營性應收項目增加1267.73萬元。
2017~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艾為電子各期期末存貨淨額分別為1.52億元、1.89億元、3.00億元、3.96億元,存貨淨額佔資產總額比例分別為34.29%、37.99%、40.68%、37.25%。艾為電子表示,若未來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競爭加劇或技術更新導致存貨產品滯銷、存貨積壓,將導致公司存貨跌價風險增加,對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