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上,一對母子的對話:
「你怎麼搞的,跟你說過多少次?吃東西要小心,吃東西要小心,結果還是灑了一身。」
「我又不是故意的,就不小心灑了啊!」
「這種油膩膩的很難刷乾淨,你知道嗎?每次都叫你注意,你就漫不經心的。」
(OS. 這種油漬潑灑事件,真是常有的事情,確實無奈。)
老媽繼續刷手機,兒子繼續發呆。
「你總這樣散漫,大人說的話也聽不進去,期中考要到了吧,叫你複習的是不是都還沒做,每天回家東摸西摸的也不知道幹什麼?」
「XX題型,教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怎都還不懂?」
媽媽叨叨叨的,兒子沒有再接話,倒是向上翻了白眼。
這段對話聽起來怎麼就這麼熟悉呢?!
原來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這樣的猴小孩,場景跟對白總日復一日出現。
但當聽別的媽媽念小孩時,心裡咯噔了一下,突然挺汗顏的,要換我是小孩,聽了真不怎高興,總好像天天在做錯事。
內心冒出Sherlock的大頭翻著白眼說:「我們小孩在家裡的地位很低,大人都可以念我們。」
地鐵上的對話,正好聯想到最近在看的一本書:「如果可以誠實,孩子為什麼要說謊?」
其中在「親子高效能溝通法」中,提到了「攻擊式溝通」。
書中列舉了一些對話;
「你搞什麼東西啊?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到現在還不會?」
「我怎麼說的?跟你說去公園玩要小心,結果還是跌倒?」
「提醒你有用嗎?說了多少遍了?結果水壺跟便當還是沒有一樣帶回來?」
「你有沒有搞清楚我在說什麼?你耳朵長在哪?」
這些「你怎麼樣.我都說了幾百遍.」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有時候根本就是潛意識,不加思考就可以說出來。
身為旁觀者再聽這些話,其實容易引發更多的衝突跟對立,句子都是「你」開頭句子,因此書上把這些句子簡稱為「你訊息」。也因為存在衝突與對立,因此稱為「攻擊式溝通」。
簡單來說,引發對立、無法促進溝通的對話
公式如下
你訊息:你(開頭)+批評或建議=攻擊
反思這種衝突式溝通,是不是不只發生在對小孩,對父母、對你的另外一半、甚至同事、部屬在不經意之間就會以責備的口吻流露出?
當對方表露出這樣的訊息時,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下意識會「自我防備」,可能想要辯解、否認甚至反擊,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保護自己以及尊嚴。
對小孩來說,當先以你訊息開頭,孩子總會認為父母又是「興師認罪」。
因為簡潔的語句,往往就不會深層去想,為什么爸爸媽媽要這麼責備我?
像這句「說了你多少次了,回家前要檢查書包,結果水壺跟便當還是掉了沒帶回來?」
這句「你訊息」,首先衝擊小孩的就是爸爸媽媽很囉唆,天天叨叨念只會罵我。
小孩絲毫不會再去思考深層爸爸媽媽會生氣的原因,是因為提醒了很多次了,總沒放在心上,最終還是把東西丟了..
於是又是不歡而散的下場,誰都沒有達到希望的效果。
小朋友下次還繼續再丟,媽媽繼續念,一個循環再一個循環,親子之間的立場再次對立起來。
既然這種「你訊息」如此負面且挑戰人心,書中介紹了以色列心理學家GINOTT的「我訊息」。
「我訊息」其實是將「你訊息」的句子重新排序,並加入重要的溝通核心元素:「感受」與「原因」,善加利用這種「我訊息」去改善親子間的溝通模式。
當我們擅用「我」這個字來作為開頭時,比「你」這種說話的攻擊力度,就減弱不少。
用「我」字時,往往加入了較柔和的「感受」與情緒在其中,孩子較不會有被強烈指責的防衛感覺。
並且因為大人表達「感受」的字眼,讓孩子更能接觸到大人的狀態,並接收訊息的重點。
我訊息
語句結構:狀況+感覺+原因
狀況:我看到、我聽到.
少用「一直」、「永遠」、「都是」等等字眼,而是要把焦點集中在某一個特定的狀況和行為,然後加以描述,像是「我看到」、「我聽到」
感覺:我覺得
原因:因為
第一個例子:
我這幾天看到你回家就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寫功課,這讓我有點擔心跟難過。因為我擔心你會因此而熬夜,早上爬不起來,同時難過是因為我真不知道我自己該怎麼幫你?
其實就是換句話說,以上的場景如果用「你」:
你一回家總是摸來摸去的,也不趕緊做功課,然後寫不完就著急發脾氣,全家都會因為你氣氛很差,大人也看不了電視.
第二個例子:
再來一個「你」:你不能小聲一點嗎?吵死人了你!
換句話說:
我現在心情不好,真的很想自己冷靜一下,可以給我十分鐘,我們晚一些討論好嗎?
其實無論」你跟我「,訊息表達方式對每一段關係都很重要。
家裡的成員、關係是互相羈絆的,氛圍是「人人有責」,這是一段尊重、雙方認識的過程,甚至從對話去了解彼此的困難。
很多時候,事情就是那件事,但往往是「輸」在溝通上,說話的藝術是一輩子都得要學習的!
去年貓媽寫過一篇飛機上聽到的母子對話(飛機上的故事:一對母子的回合戰),那真是攻擊性對話的優秀案例!
這次,貓媽又聽到地鐵上母子對話,內個啥,貓媽你真是有當間諜的潛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