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知青生活往事:因為一張合影照,他和陝北女子結為伉儷

2020-12-22 草根故事茶社

我文友楊雲正是北京人,退休前在報社從事文字編輯工作,退休後在今日頭條申請註冊了一個頭條號,發表一些有關旅遊攻略的文章和圖片,得到了很多讀者朋友的關注和好評。我就是通過頭條號,和楊雲正老師認識的。

去年八月末,楊雲正老師到我們這旅遊觀光,我有幸和他坐在了一起。閒聊中,楊老師說起了他家的情況,他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妹妹,他的哥哥楊雲方是一位下鄉知青,至今還生活在陝北延安市。

前天和楊雲正老師視頻聊天,說到了我的頭條號,他說很喜歡看知青上山下鄉真實的生活故事,並把他大哥的微信號告訴了我。隨後,我加了楊雲方老師的微信,他很快就回復過來,我倆通過微信語音聊了好半天。

楊雲方老師很隨和也很健談,有濃濃的陝北口音,他跟我講述了當年在陝北插隊落戶的點點滴滴和現在的生活狀況。

1969年春節前,那天是1月23日(臘月初六),天氣特別冷,楊雲方的父母和弟弟妹妹把他送上了北京開往陝西方向的知青專列。看著站臺上哭哭泣泣送行的人群,楊雲方心裡一陣酸楚,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含淚揮別父母和弟弟妹妹,楊雲方離開了生他養他的父母,離開了全國人民都嚮往的北京城,走向了廣闊的農村。

到達陝西銅川火車站後,楊雲方又和幾十名北京知青坐上了開往陝北的汽車,一路風塵僕僕,忍飢受凍,於1月27日上午乘坐毛驢車到達了陝北的王家壩大隊,他和九名北京知青被指派到第二生產小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被分在第二生產小隊的這十名北京知青六名男生(包括楊雲方),四名女生,他們都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當時楊雲方剛滿十六歲,他和一名叫張愛京的女生同歲,兩個人還是同一天生日。年齡最大的是張愛京的表哥,他叫劉飛,十七歲,個頭不高,長得很結實,大家推選他為集體戶戶長。

知青們居住的那兩孔土窯是隊裡的老羊倌韓大伯的窯洞,韓大伯是個老光棍,也是隊裡的五保戶。二隊的王隊長頭兩年就說讓韓大伯不要出山放羊了,隊裡照樣給他記工分。可七十歲的韓大伯閒不住,他說自己的身子骨硬朗,趕幾十隻羊上山還能行。

北京知青到來的前幾天,韓大伯看王隊長為知青們的住處愁腸,他就把行李搬到了牛棚,和隊裡的飼養員同住一鋪火炕,把自己家的兩孔土窯讓給北京來的知青居住。隊裡的牛圈和羊圈都在一個大院,飼養員居住的那孔窯洞也很寬敞,窯裡有鍋灶,吃住都很方便。為此,王隊長感動地落淚了。韓大伯卻說:我一個老漢在哪吃住都行,這有啥嘛。

安頓好知青們的住處,王隊長安排他的婆姨臨時給知青們燒炕做飯,他就帶領知青們上山打柴。王家壩大隊周邊都是黃土高坡,丘陵縱橫,燒柴極為緊缺。幸虧韓大伯儲備了一些燒柴,不然知青們燒火做飯都成問題。

第一次上山砍柴,正好趕上大風天,凜冽的北風寒冷刺骨,凍得知青們瑟瑟發抖,四名女知青都凍哭了。大半天的時間,王隊長打了一擔柴,十名知青一人背回了一小捆茅草和荊條。看知青們凍得可憐,王隊長就沒再讓知青們上山打柴,他把隊裡的秫秸杆給知青們拉來了輛架子車。到公社糧站給知青們領口糧時,王隊長又讓社員給知青們買了五百斤煤炭。知青們的吃住等生活問題,都由王隊長為他們操持。

到陝北的第一個春節,知青們的年夜飯是王隊長和老羊倌韓大伯幫忙做的,知青們也一起動手,楊雲方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吃到了陝北的土豆(洋芋)餡餃子和炸油糕,酸菜、蘿蔔和土豆都是社員們給知青送來的,王隊長給知青們端來了一盆鹹菜疙瘩和醃辣椒。豬肉和羊肉也都是王隊長領著知青們在集市上買回來的。

春節過後,隊裡也沒什麼農活,社員們都閒在家裡,有的人串串門子扯扯閒談,有的人躺在自家的土炕上享清福,也有走親訪友送禮的。知青們沒啥事,就到鄰村找找同鄉或同學,雖然離家時間不長,可在千裡之外的異鄉插隊,他們還是很想和熟人聚一聚。

正月初四那天,劉飛吃過早飯就去山後找他的同學了。張愛京也想去青平川找她的同學,可去青平川要翻兩架山,張愛京一人不敢去,那幾個女知青也不願陪她去,張愛京只好拉上楊雲方去了青平川大隊。

到達青平川大隊她同學居住的知青點時,天都快晌午了,在異鄉看到親愛的同學,大家都激動地擁在了一起。當時幾個知青正在土窯門外照相,他們就招呼張愛京和楊雲方一起照。楊雲方本不想照,一個男知青硬是把他拉了過去。就在這時,土窯裡走出一個年輕女子,她是給知青們做飯的,大家也邀請她一起照。

到達陝北後,楊雲方那是第一次照相,可惜不是跟他們知青集體戶的合影。那張合影照十幾個人,楊雲方就認識張愛京,緊挨著他的就是給知青們做飯的那個陝北女子。那天從青平川返回王家壩大隊時天都黑了,累得張愛京和楊雲方第二天睡了整整一天。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生產勞動的忙碌勞累,楊雲方和張愛京早就把在青平川照相的事情忘了個一乾二淨,他倆更沒奢望能得到一張合影照片。春耕春播結束時,公社知青辦專門派攝影師到王家壩來為知青們照相,那天楊雲方正好去了公社供銷社,他就錯過那次照相的機會,二隊知青集體戶的合影照,就少楊雲方一個人。為此,楊雲方懊惱了大半年。

轉眼到了1971年的春天,春耕春播的農忙還沒開始,那天是關莊大集,王隊長叫上劉飛和楊雲方去集市上為隊裡買土筐和牛繩。他們三人剛走到集市,突然一個漂亮的年輕女子叫住了楊雲方:「你是北京的知青吧,哦叫關秋玲,是青平川的。」

楊雲方愣怔了一會子,用手摸了摸頭皮,還真想不起這個人來了。

那個女子又笑著說:「前年大年初四你去青平川知青點,哦挨著你照過一張相片,你照的可好看哩。」「你也來趕集啊,我把這事都給忘了,你看到照片了?」楊雲方眼前一亮,突然想起來那次照相的事情來了。他雖然想起了照相的事情,可對這個叫關秋玲的女子並沒什麼印象了。楊雲方紅著臉看了關秋玲一眼,挺漂亮的一個女子,大眼睛雙眼皮,一笑還有倆酒坑,個子也挺高。

被楊雲方盯著看了一眼,關秋玲反倒不好意思了,她低下頭去又抬起來,臉上泛起了桃花一樣的紅暈,依然笑著說:「那位北京來的龐老師給了哦一張相片,我放在家裡了,你是在王家壩大隊插隊嗎?明兒個我把相片送給你看。」

那次在集市上相遇後,楊雲方期盼了好幾天,他還跟張愛京說過照片的事情。張愛京之前又去過三次青平川,可她的同學沒提照片的事情,她也就沒好意思問。

三個月後,一個炎熱的中午,楊雲方已經淡忘了照片的事情,關秋玲突然出現在王家壩二隊的知青點。接過關秋玲遞過來的那張照片,楊雲方的眼睛都模糊了,大熱的天,十幾裡的山路,就是為了讓楊雲方看一張合影照。那張合影照除了張愛京閉眼了,其他人都照得很好看。

張愛京、楊雲方和知青點的知青們都挽留關秋玲吃過午飯再回去,關秋玲說午後還要出山勞動,不敢耽誤了生產勞動。讓大家看完那張合影照,她小心翼翼用手絹包好,就小跑著回去了。

多麼淳樸誠實的女子呀,楊雲方以為那天在集市上關秋玲也就是順嘴一說,沒想到她還真放在心上了。看著關秋玲遠去的背影,楊雲方心裡說不出是感動還是難受,他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溢出了眼眶。

關秋玲走後,大家都開楊雲方的玩笑,說他和那個女子簡直就是天生的一對,特別是照片上兩個人緊挨在一起的畫面,很像親密的情侶。

之後的日子裡,楊雲方腦海裡全是關秋玲的影子,就連睡夢中,也夢到關秋玲。楊雲方總想找機會去看看關秋玲,跟她說一聲謝謝,那天那麼熱的天,他心裡很是過意不去。

1972年夏天,因為楊雲方寫字好看,還擅長寫文章,他被招聘到公社做了一名宣傳幹事,後來轉正成了一名正式幹部。當年秋天,他跟隨公社書記到青平川大隊搞調查,在場院恰巧遇到了在打場的關秋玲。兩人相見,格外親切,就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離開青平川時,楊雲方告訴關秋玲他在公社工作,有事可去公社找他。

秋收結束後不久,那天中午楊雲方剛回到公社,就聽到有人喊他,回頭一看,是關秋玲。關秋玲手裡提著一個藍布書包,正看著楊雲方笑。楊雲方趕忙走過去問:「你找我有事呀?」「沒啥事,就是來看看你。」關秋玲笑著說。

那次楊雲方把關秋玲拉到了公社駐地斜對面的那家飯店,請關秋玲吃了一頓飯。吃完飯,關秋玲把兩雙她親手做的繡花鞋墊和十來個煮熟的鹹雞蛋還有一包紅棗留給楊雲方就匆匆回去了,從公社到青平川大隊二十多裡山路,她得走兩個多小時。

漸漸地,兩個人聯絡的越來越頻繁,只要有時間,楊雲方就去青平川看望關秋玲,關秋玲的父母雖然很喜歡楊雲方,可他們有顧慮,畢竟自己家的女子是農村人又沒多少文化,還比楊雲方大兩歲,楊雲方是端公家飯碗的幹部,長得也帥氣。楊雲方卻說這不是問題,他不在乎這些,他是發自內心地喜歡秋玲。

1975年春天,關秋玲被招工到公社駐地飯店當了一名服務員,在飯店工作三個月,後來又去了副食門市部做了一名售貨員,是正式工。也是那年秋天,楊雲方在父母的強烈反對下,和關秋玲結為了夫妻。婚後的生活幸福又甜蜜,生下一雙兒女後,楊雲方才帶著關秋玲和兩個孩子回北京看望父母。

結婚後不久,楊雲方和關秋玲還去了一樣青平川,他倆想感謝一下當年為他們照相的那位龐老師,遺憾的是龐老師病退回北京了。

一同到陝北插隊落戶的十名北京知青,就楊雲方一人留在了陝北。說起他和關秋玲的姻緣,楊雲方說就是因為當年的那張合影照,他倆才走在了一起,可惜的是因為保管不當,那張照片被損壞了。雖然沒能回到首都北京生活,楊雲方說他不後悔,北京雖然是生養他的故土,可陝北也是鍛鍊他成長成熟的第二故鄉。

目前,退休後的楊雲方夫婦去了延安,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共享天倫之樂。

作者:草根作家

相關焦點

  • 北京知青生活往事:隊長成了老丈人,他說陝北是他幸福婚姻的搖籃
    說起自己的婚姻生活,劉培仁老師那是一臉的幸福和滿足,他說他娶了陝北最漂亮的女子,他的婆姨不僅是陝北趙家溝的頭稍子,當時還是村裡的民辦教師,那可是村裡少有的文化人啊。劉培仁老師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曾在陝北的趙家溝大隊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三年多,之後被招聘到縣裡任職,直至退休。
  • 知青生活往事;在陝北插隊幫老鄉寫對聯作弄人家,現在想想好愧疚
    鄭小楷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他上小學時就寫的一手好字,特別是毛筆字,寫的更是龍飛鳳舞,筆畫流暢又大氣,不光是學校老師表揚他,左鄰右舍也都誇獎。因為他年年幫鄰居家寫對聯,鄭小楷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因為寫對聯的事情,鄭小楷他們在陝北插隊時還寫對聯作弄過陝北老鄉,幸虧陝北老鄉淳樸寬厚不計較,不然的話,鄭小楷非得挨一頓罵不可。
  • 【知青往事之十一】鄉親
    我們剛到知青點時,要建知青宿舍。那時候建房都是泥牆,先把擋板架好,從山坡上挖來黃土,一點點的敲實。然後用毛竹當梁,蓋上土瓦。大隊抽調了各個生產隊會做泥工的農民,一邊教一邊幹,和我們一起硬是把一幢知青宿舍給建了起來。生產隊的鄉親也把在隊裡落戶的知青當作自家人。分稻穀了,有人幫你拉。要吃米了,有人幫你拉到加工廠軋成米。只要隊裡有啥好事,肯定拉不下知青。
  • 知青宣傳隊重聚:因為40年前「不正經」的合照
    > 2016年6月某一天,鐵山老知青鍾秀夫隨意翻開家中的舊相冊,發現了一張很「不正經」的合影。老知青鍾秀夫發現了一張很「不正經」的合影 按照常識,拍集體照大家必須排列整齊,站直了,坐穩了,表情微笑,或不笑,一本正經。
  • 「知青往事」北大荒的七年知青生活
    我的文學道路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是在北大荒的七年知青生活培訓班上,愛好文學的知青們,在一起無忌地大談各自讀過的文學著作和各自崇拜的古今中外的作家,頗似沙龍。與他們的接觸,使我深感自己原來讀書並不多。大家都很刻苦,很勤奮。每人佔據一張桌子,互不幹擾。深夜兩三點鐘,能安然入睡的寥寥無幾。招待所管理員心疼大家的身體,吩咐食堂天天為大家做夜宵。
  • 給毛主席戴紅領巾併合影的兩少年,後來結為伉儷晚年「家藏萬貫」
    他倆與主席的合影照片被人民日報刊發後,很多報刊進行了轉載,使他們一時成為全國聞名的「金童玉女」。幸福和榮耀在蔣含宇和彭淑清心間久久縈迴,他們更記得毛主席的殷切囑咐:「要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好學生!」兩人很快靜下心來,立志要考上北京的大學,那樣就會到毛主席「身邊」去學習、工作。與主席的合影激勵著蔣含宇和彭淑清發奮學習,他倆也時常互勉互勵。
  • 百年廈大隱秘99:真人版的《長汀往事》
    為慶祝百年校慶,廈大創作並上演了大型話劇《長汀往事》,再現了抗戰時期薩本棟校長帶領廈大內遷長汀艱苦辦學的輝煌業績。我因為父母親雙雙都是長汀時期的廈大學子,自己又對那段歷史飽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榮膺《長汀往事》文史顧問。
  • 那年在陝北插隊落戶,她說苦累並快樂著
    北京知青於青荷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1月21日(陰曆臘月初四),她乘坐知青專列和北京知青一起從祖國的首都北京來到了陝西,又換乘汽車和毛驢車,最終到達了陝北的王家集大隊,王家集大隊是十六名北京知青插隊落戶的地方,他們將要在王家集大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體驗農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 知青往事:三弟兄都是知青
    我是與大弟一同下鄉到同一地點插隊落戶的,1973年9月他考試加推薦到了東北工學院讀書;小弟1975年8月也下鄉到我所在的大隊知青隊,1977年參加高考被錄取到北京鋼鐵學院讀書。我在農村共呆了近10年時間,到1978年6月才正式離開農村。  我插隊落戶的紅巖公社位於開江縣城和普安鎮之間,屬淺丘地區,所在生產隊的經濟水平在當地還算中等吧。到了生產隊,社員對我們的到來給予了熱情的接待。
  • 陝北女子三朵花
    陝北女子三朵花 黃土塬 轉載▼ 標籤:陝北 女子一朵花 習俗 陝北女子三朵花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這民謠唱了幾千年,養育了千千萬萬美人和後生,留下了無窮無盡,膾炙人口的信天遊,成為黃土文化的絢麗奇葩。
  • 習近平憶與路遙同住窯洞往事 盤點與他住過窯洞的4個人
    習近平王岐山舊照 和5個知青一起住在張侯娃家的窯洞 當年習近平插隊時,住過的窯洞是張侯娃家的1號窯洞 最初和習近平一起住的還有雷平生等其他5名北京知青,習近平住在這裡的時間最長。梁家河一位村民透露,目前,習近平住過的這個窯洞被鎮政府花錢租了下來,並派專人看護。這個窯洞的隔壁就是梁玉明家——習近平入黨介紹人、梁家河原大隊黨支部書記。他家窯洞現在還擺著一張與習近平2009年在延安的合影。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總書記這七年知青歲月,是他離開學校和家庭走向社會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無疑對他後來的成長會產生重大影響和作用。結合我自己的插隊經歷和體會,我認為陝北七年在總書記整個成長經歷中的重大意義和重大影響,可能在以下這些方面是很突出很重要的。 首先,陝北高原那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勞動生活,鍛造了他堅毅剛強的意志品質和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
  • 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
    從1966年6月份開始,學校因為搞文化革命就停課了,從大字報、大批判、大串聯到「全面奪權」和「鬥、批、改」,隨著運動的發展學校形成勢不兩立的兩派,派仗打得很兇,最後甚至發展到武鬥。大多數學生包括我在內,後來厭倦了這種無休止的派仗,成為逍遙派,基本上不到學校去了,不少人甚至長期不照面。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一公布,所有學生聞風而動,不約而同都齊刷刷聚到了學校,打聽和忙乎上山下鄉的事。
  • 王寶強回老家過年接地氣,一張合影亮了!他戴的一件東西也挺搶眼
    原創文,未經允許請勿轉載,當然歡迎你萌轉發胖友圈哦~王寶強回老家過年接地氣,一張合影亮了!他戴的一件東西也挺搶眼——娛樂圈很多明星大腕其實也並不是全都來自大城市,也有很多明星是出身農村的。而傳統習俗在這些明星身上顯得格外重視,所以他們往往都會特意趕回老家過年,一家子團聚再和親朋好友聚會,敘舊拉近感情。比如王寶強,就被拍到了回老家過年的時刻。有著這樣一位明星親戚,王寶強的親戚朋友怎麼可能錯過和名人合影的機會呢?只見各路人馬的親戚大軍輪番上陣和王寶強合影。而王寶強也是來者不拒,不就是照張相嘛,隨便招呼。
  • 「知青歲月」南疆往事
    比我們早來半年的三個上海楊浦區的知青看到老鄉來了,興奮而熱情,我們也很高興,吃過飯後就蹲在床上和他們聊開了,當聊到版納艱苦的生活和勞動時。有些人又啜泣起來。那第一個晚上,也是在這哭泣中渡過的。四周樹林裡,漸漸透出亮光,天空的星星,慢慢減了顏色。一會兒,月亮出來了,給操場上灑上了一層銀光。
  • 知青往事:起步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因為這些下鄉用過且幾經流轉保留下來的物品,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雖然是一堆不起眼的雜物,但它是我人生起點的必備,是我青春歲月的陪伴。我下鄉的十年經歷中,有過許多值得回憶的往事,相比之下自己的起步因為比較波折,且與這些物品息息相關,讓我終身難忘。
  • 伉儷60年,他說能潛心研究離不開家庭的支持
    「除了環境和自我要求等因素,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行政、教學、科研工作中,是靠家庭和愛人的支持。」我國大氣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伍榮生回憶自己的科研生涯時這麼說。伍榮生在雲南留影伍榮生從1952年開始進入南京大學氣象系學習,由此開始了與南京大學半個多世紀的情緣,他在這裡組建了南京大學中尺度災害性天氣國家專業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是我國最早專門從事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研究的機構之一,提高了人們對空間尺度小、生命史短、致災重的天氣系統的監測、預報和預警業務技術水平。
  • 知青下鄉當「赤腳醫生」
    新出版的《赤腳醫生往事》一書又把當年的赤腳醫生標兵孫立哲和他的小夥伴們帶回了讀者的視野。2015年12月18日,著名作家史鐵生五周年紀念祭暨《赤腳醫生往事》、《延川插隊往事》首發式在北京舉行。這兩本書的題材均來自史鐵生插隊的陝北延川的清平灣。
  • 成龍範冰冰合影只拍上半身 看到最後一張全身照!是我們錯怪他了
    成龍範冰冰合影只拍上半身,看到最後一張全身照!是我們錯怪他了 如果提到我國娛樂圈中的成語與範冰冰,各位肯定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兩位曾經可以說是分別撐起了我國娛樂圈中男星與女星的兩片天,都是率先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明星,網上也經常有兩個人的傳聞,通過照片也能看出,兩個人的關係肯定是非常好不一般的。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當年在東北插隊落戶,那次危險遭遇他至今難忘
    八道溝屯地處深山老林的邊緣地帶,那裡雖然山巒縱橫,偏僻又閉塞,人煙也很稀少,可當地社員群眾的生活水平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不錯的。因為到了夏天,林子裡有山野菜,有木耳蘑菇,有松子和榛子,燒柴還有保障。住進場院屋的第一頓晚飯是李隊長家的大閨女幫三名男知青做的,這三名男知青的年齡都不大,王振華十七歲,他的年齡最大,何玉成和陳豪都是十六歲,別說讓他們做飯了,他們連燒炕的劈柴都點不著。李隊長家的大閨女叫李秀春,十九歲,長得挺漂亮,個頭也高,主要是她做飯很麻溜,貼餅子和燉蘑菇一鍋就出來了,還燉了酸菜豆腐,切了半碗鹹菜絲淋了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