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兒女生在農村,對農村有特別的眷戀。
80.90後的小夥伴,如果生在農村肯定有同樣的童年經歷。那時候沒有手機和電腦,唯一有的是家裡黑白電視機,條件好一點的是彩色電視,但是根本沒有幾個臺,一般只能收到所在省市兩個電視臺,可就是這樣,也能看電視看得津津有味,類似阿凡提之類的木偶動畫,金剛葫蘆娃現代動畫,都成為腦海中中最難抹除的回憶。小孩子力氣小,幹不了很重的農活,除了幫襯父母打打下手,就是挑水做飯了,農村走出來的男孩女孩都會做飯。那時候的土灶很高,鍋很大,有時候洗鐵鍋的時候,還要站在凳子上才能碰到鍋底,每次做好飯以後就是煮豬食。
餵豬也是童年難忘的經歷,每天放學就去田裡面割豬草,煮好豬食提到豬欄裡,豬總是哼哼唧唧的,吃起來也是噼啦啪啦的好不過癮。那時候有一個事情想不通,那就是自己辛辛苦苦養肥的豬,過年宰殺的時候為何連豬心都吃不到,後來才知道豬已經整隻都買給了屠夫,唯一能得到的是殺豬時的豬血和豬肺。農村人很淳樸,每次殺完豬以後得到的豬血都會煮一大鐵鍋,然後左鄰右舍都給一兩碗,那個時候大家都窮,但是都樂於分享。童年最開心的事,應該就是放學回家以後放牛了。十幾個小夥伴牽著這家的黃牛水牛浩蕩的分布在田埂地頭。夕陽映襯,農村充滿生機,田野上到處是忙碌的影子,餘暉照射,這一副美妙的鄉村農忙圖。
那個時候農村很窮,一年四季都很難有肉吃,偶爾親戚來串門,招待的高規格就是家裡老母雞生的蛋,鐵鍋中煮上三個蛋,然後乘到碗裡放上一點白砂糖,不知道現在大家是否還記得這個待客方法,我還記得我每次只能在過生日的時候才能享受這一待遇。電視中經常播放的城市繁華,以及大人鼓勵好好讀書,都教育自己要好好讀書,將來要離開農村,到城裡工作生活,坐辦公室辦公。讀書的時候唯一想的事,就是走出貧窮的農村,能到更好的城市工作,農民小孩能夠改變命運的方法就是讀書,通過高考這個門檻,才能走向城市。
新農村建設,農村越來越漂亮。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建設已經慢慢的開始起來了,以前的一下雨就很泥濘的土路已經修成了水泥路,以前要到古井擔水做飯,現在自來水直接通到每家每戶,一開水龍頭就能夠用水,房屋也變成了三層小樓房,很少有人直接住一樓了,都住進了裝修好了的二三樓,網絡已經覆蓋了大部分農村,刷劇已經不是用電視了,改成了手機和電腦,農民生活習慣慢慢地向城市靠攏,秀美鄉村已經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城市的小區。
那為何農村留守人員越來越少呢?
農村建設越來越好,但農民的收入大部分來源已經不是農業,靠種田很難有好的收益,況且現在新農村田地已經大面積承包給少部分人,用的也全部是機械化,噴灑農藥更是用上了無人機。勞動力的富餘促使著人員外出打工,按月領工資比靠天吃飯來的實在,所以沒人願意種地了,都進入工廠完成農民向農民工的轉變。農村學校現在很少了,以前小學就在村莊上,現在全部集中到鎮上或者是市裡面,很多人為了小孩上學都會在城鎮購買房屋,這樣農村人口就會有變少。還有很多年輕人嚮往城市的繁華,都市圈的豔麗,都一心撲向城市,因為城市有更多機會找到工作,更容易獲得財富,更容易實現自己的夢想。
農村現在夜晚也不再漆黑,路燈也是通天照明。但是農村老齡化嚴重,一個村子大部分老年人很少看見年輕人,農村現在留守人員越來越少了,除了上面所說的原因,你覺得還有什麼原因導致農村人口變少?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