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道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十二章,接下來大家先看一下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釋一下吧,第一句的意思是,五顏六色的場景,讓人目光恍惚,應接不暇,目盲二字,反過來念,就是盲目。五音一出,讓人震耳欲聾。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調,類似簡譜中的1、2、3、5、6,即宮等於1(Do),商等於2(Re),角等於3(Mi),徵等於5(Sol),羽等於6(La),注意沒有半音fa,和xi。在詞源裡面五音又被解釋為,唇齒舌鼻喉。這也沒錯,因為人要靠這五個器官發聲吧,當然了,如果你五音不全,那就少說話,少唱歌,不然真的就讓人耳聾了,所以中國的古音樂,都是氣勢恢宏,旋律明快的。因為沒有半音,五種美味讓人口爽,五味大家都清楚吧!就是酸甜苦鹹辛,或者再加上個鮮,沒有辣,辣可不是味,爽字在這裡是口腔病的意思,不是爽朗之意哦!否則就和全文脫節了。
開頭這三個五,當然不是實指,翻譯過來就是,色彩繽紛,花花繞繞的東西,不好,各種絲竹管弦還有編鐘,這些樂器,一起發出來的音,也不好,美味可口的食物,也不好。啊!這豈不是讓人大跌眼鏡,老子為什麼要推翻,世俗眼裡的,這些聲色之娛呢!因為大道至簡,因為他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我們今天講道德經,跳出歷史之外行不行,當然行了,我說過道德經,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如果我們知道那段歷史,會讓我們更加的通透,你說是不是。
緊接著他又說了,打獵讓人心發狂,這個打獵一般指的是,封建王朝的天子,以及諸侯,國君。當然上面提到的,三個五主要也是針對貴族而言。普通老百姓,在那個萬惡的社會,能吃飽穿暖,真的就謝天謝地了。再來看下一句,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在第三章裡面他說了,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這一章他又說,難得之貨,傷害人的品行,都一個意思,說白了就是讓當時的統治者,少一些物質欲望,多多的安貧樂道而已。妨是阻礙傷害之意,為什麼?因為金銀珠寶,音樂,寶馬,美女,這些貴重的東西,難得啊,普通的勞苦大眾,是得不到的,而老子的思想,是聖人思想,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更是君人南門之術,然而這樣的大道理,自然是好的,可是我告訴大家,臣妾真的做不到啊!當時的人們做不到,今天的我們更辦不到,除非大家都回到原始社會。
最後我們的老子,才吐露出了他的心聲,那就是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這句話也很好理解,就是聖人活著,只要把肚子填飽,就可以了,至於吃的好嘛,音樂啊,美色上面的享受呀,那都是要摒棄掉的。注意聖人二字,先秦諸子的理解,,是有著千差萬別的,在孔夫子那裡,聖人就是道德的化身,行為的準則,次一點的叫仁人,再次一點的叫君子。孔子說,吾從周,再孔子眼裡,周公,管仲就是聖人。老子說吾從商,可以理解成,老子更多的是推崇最原始,最自然的,那種與世無爭的社會環境。
而聖人的聖,在甲骨文裡面,是左邊一個耳,右邊一個口,下面一個人,什麼意思,這個意思就是,氏族社會的部落首領,或者是德高望重的大祭司,來撥亂反正,主持這個集體中的日常事務,以及處理人民矛盾糾紛。而韓非子眼裡的聖人,就是懂得依法治國的君王。明白了吧,不明白這個,就會把老子搞的神乎其神,甚至於妖魔化,就會成為個人崇拜的偶像。各位真正的聖人,一定不會搞什麼,個人崇拜的,無論是老子也好,還是釋迦牟尼罷。所以人只有自己覺悟了,才會領悟這其中的妙趣。
所以老子說了,聖人也是人,他也要吃喝拉撒睡,但是聖人要除去,那些花裡胡哨的,讓人眼花繚亂的東西,這叫淡泊名利,在莊周那裡叫閒雲野鶴,逍遙遊。這也是孔子說的,君子食不求飽,居不求安,更是佛陀說的,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最後用諸葛臥龍先生的話來結尾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