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在孩子的飲食問題上,很多家長是慎之又慎,但還是會出錯,一不小心就讓孩子受傷。
4歲男孩吃了這個菜,搶救2周
仔仔今年4歲,父母在外地工作,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在老家。一天,奶奶在菜園子裡看到蠶豆米已經長好了,便高興的摘了回去,心裡還尋思著給孫子加道新鮮菜。晚上就著雞蛋一起炒,香甜可口,仔仔很是喜歡,吃了兩大勺。
沒想到孩子晚上就開始肚子疼,奶奶想著可能是積食了,幫其揉了揉肚子助消化,便睡下了。
結果第二天早上,奶奶喊仔仔起床,卻見他全身蠟黃,毫無血色,病懨懨的。不僅如此,床邊的痰盂中裝滿了暗紅色的尿。見此場景,爺爺奶奶嚇壞了,這可是他們的寶貝孫子,萬一有個什麼閃失該怎麼辦?
兩個老人將孩子送至縣醫院,並聯繫了兒子兒媳,縣醫院醫生看到孩子病情危急,便聯繫了上級醫院,最終在多方幫助下,輾轉至市兒童醫院進行搶救。據醫生解釋,孩子是因為食用了較多的蠶豆,引起溶血性貧血,黃疸、小便呈醬油色等是發病的典型表現。
由於仔仔發病急且情況較為嚴重,醫院在多學科的聯合治療下歷經2周才讓他轉危為安,而後康健出院。現在每每想起這件事情,奶奶都忍不住渾身哆嗦、後悔不已。
據市醫院醫生介紹:每年四五月因進食蠶豆出現危急重症的患兒有20餘名左右,大多都是因為進食蠶豆後引起的。所以家人應該小心一些。下面給大家由專業的兒科醫生給大家做具體介紹。
小小蠶豆也有大威力
也許有人會問,蠶豆不就是一種食物,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大威力,醫生想提醒大家,可千萬別小看了它們。
新鮮蠶豆是一種極強的氧化劑,如果兒童體內缺乏G6PD(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一種保護正常紅細胞免受強氧化劑的破壞的酶,一旦食用新鮮蠶豆、直接接觸蠶豆花粉或者母親進食蠶豆哺乳嬰幼兒後,會導致孩子體內紅細胞被大量破壞,出現急性溶血性貧血,民間將此稱為「蠶豆病」。
據統計,蠶豆病在全球分布很廣,全球約有4億人患有G6PD缺乏症,其中,地中海沿岸國家、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為高發地區。在我國本病呈「南高北低」規律,且男性發病比例顯著高於女性,其中5歲以下兒童佔絕大多數。
臨床表現
潛伏期2~15天不等,臨床表現因病情的嚴重程度而不同。
前期表現:全身不適、頭暈、倦怠、乏力、噁心、嘔吐、腹痛、發熱。
中期表現(出現急性血管內溶血性貧血):迅速出現面色蒼黃、黃疸、尿色深或醬油尿色,部分患兒出現肝脾腫大。
後期表現(出現全身衰竭):重度貧血、嗜睡、休克、驚厥、昏迷、腎衰竭、心力衰竭。
注意事項
1、根據蠶豆的生長規律,4、5、6月正好是蠶豆的果期,此時正好是食用高峰期,家長在這個特殊時節要極其注意。因此各位家長一定要注意平時孩子的飲食,從源頭上切斷出孩子患病的誘因。
2、蠶豆病的前期表現與積食、腹瀉等極為相似,所以家長要學會鑑別。另外也要掌握髮病的前驅表現,一旦發現及時送醫,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延伸閱讀:蠶豆病並一定是蠶豆引起的
其實「蠶豆病」不一定是吃了蠶豆才會發生。很多藥物裡面都有蠶豆的成分,用藥之前一定要注意。
幸孕姐給他們提供一張香港專家研究出來的「G6PD缺乏症攜帶卡」(見上圖),大家可以收藏備用。(J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