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聽訓的孩子真的沒想法?3種心理活動告訴你,有多受傷

2020-09-15 關山老師育兒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少不了會訓斥孩子。有的時候是因為他們太淘氣,做錯事情;有的時候是因為他們不好好學習,父母「恨鐵不成鋼」。

我家隔壁的鄰居就是這樣,她的大兒子從小都在她的訓斥下長大,可是學習仍然不好。後來生了二女兒,結果還是天天聽見她訓斥孩子,督促孩子學習。

漸漸地,面對她的訓斥,孩子好像習慣了,在接受訓斥的時候不說話,也不反抗就安靜的聽著。小女孩小的時候還挺活潑可愛的,但是後來就慢慢的變得少言寡語。

其實,有時候父母訓斥的多了,孩子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當父母說出難聽的話,煩躁的語氣,提高的嗓音,無疑也是一種暴力,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那麼孩子在被訓斥的時候悶不做聲,他們的小腦袋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1.用沉默來保護自己

孩子有的時候被訓斥時沉默不語,他們心裡可能什麼都沒想。他們只是覺得面對父母的責怪很無奈,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跟父母頂嘴,肯定會帶來更激烈的爭吵。因此他們選擇用沉默來保護自己,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吧,等他們氣消了就好了。

2.父母是不是不愛我

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那麼孩子可能會在心裡想:爸爸媽媽為什麼經常兇我,他們是不是不喜歡我,我怎麼什麼都做不好,達不到他們的滿意。有的孩子甚至可能會想:我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吧,會不會我根本不是他們的孩子,親生孩子怎麼捨得經常吵呢。

3.覺得委屈

有些孩子可能被訓斥的時候雖然沒說什麼,但是他們內心想得比較多,比如:為什麼我同學的成績考的還沒我高,他的父母都不兇他,我已經盡力了,為什么爸爸媽媽還不滿意;我打幼兒園朋友,是因為他先搶了我的玩具,還是他先打的我,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偏向別人家的孩子。

以上心理都有可能是被訓斥後沉默的孩子產生的,這也表明了沉默並不代表孩子就聽話認錯了,反而這意味著父母的訓斥將給孩子帶來的心理上的傷害。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避免打罵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呢?

1.讓孩子先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做錯事,就火冒三丈,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打罵孩子。這樣是萬萬不可取,有些事情可能並不是大人想的那樣。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誇讚他們;如果孩子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加以指導,孩子並非聽不進去。可是如果打罵孩子,孩子可能會受到驚嚇,就算是自己對的想法,也不敢告訴父母。

2.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有的孩子不小心把事情搞砸了,父母只會劈頭蓋臉地吵,發洩了自己煩躁的情緒,卻還是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傷了孩子。因此,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應該先跟孩子講講道理,然後再幫助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並且告訴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面對它、解決它的勇氣。由此一來,孩子慢慢犯了錯都能及時告訴家長,不會讓小錯鑄成大錯,還讓孩子學會了承擔。

結語: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因此家長也不要怪孩子沒有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同樣每個人都值得被溫柔對待,就算你是孩子的父母,也不能隨意打罵孩子,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了,記得給他道歉,趕快彌補他哦!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孩子吃飯時被媽媽訓,外婆阻止:飯前不訓子。訓孩子要把握時機
    可能是孩子天性好動,也可能是孩子到了陌生環境有些不適應,席間一直吵吵鬧鬧的,很難安靜下來吃點飯,也引起了周圍人的不適。媽媽見狀,趕緊勸說了兩句,可孩子似乎完全沒聽進去,把媽媽氣得差點動了手。幸虧這時有外婆阻止:「飯前不訓子,你還是等孩子吃完飯再教育他。」
  • 有內向孩子的多子女家庭,如何避免孩子之間的雞飛狗跳、爭吵衝突
    在多子女家庭中,如果一個孩子外向、一個孩子內向,那麼內向的孩子常常安靜內斂,而外向的孩子活潑好動;內向的孩子總嫌外向的孩子太吵,而外向的孩子總嫌內向的孩子太過安靜;內向的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裡孤芳自賞,而外向的孩子則在各種遊戲玩耍中,不知疲憊;內向的孩子只想安靜地看著自己的書,而外向的孩子不能理解,為什麼Ta不願意和自己玩耍……面對這樣兩個性格、喜好完全不同的孩子
  • 安靜的校園不是學生理想的學習場所,學校老師:沒辦法,我們怕啊
    安靜的校園不是學生理想的學習場所,學校老師:沒辦法,我們怕啊。總之,面對無論何時都非常安靜的中小學校園,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果告訴你,安靜的中小學校園都是學校的嚴格規定形成的,你信嗎?確實如此!現在許多中小學都有一項規定——教室裡教師不得缺位。上課時有教師,課間10分鐘怎麼辦?必須安排好值日教師在教室。午間1小時怎麼辦?劃分為兩個半小時,分別有兩位教師先後值班。
  • 你聽到了孩子的話,可你真的聽懂了麼?聽不懂談不上有效教育
    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他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孩子的話都有深層的含義。父母可能由於不了解孩子,或者缺少耐心的觀察分析,常會不知不覺誤解了孩子。帶著孩子路過冰淇淋店,孩子突然說:「媽媽,我好熱啊!我口渴了」。媽媽說:「快走幾步,馬上就到家了。」你有沒有仔細想想,孩子說「好熱啊」「口渴了」,果真是他真的口渴了嗎?
  • 你真的聽懂孩子的話了嗎?不是套路,聽不懂很可惜
    帶著孩子路過冰淇淋店,孩子突然說:&34;。媽媽說:&34;你有沒有仔細想想,孩子說&34;&34;,果真是他真的口渴了嗎?未必是!如果媽媽仔細聽並分析孩子的話,就會明白他的話外音是&34;。作為父母,不僅要聽懂孩子話語的表面意思,同時還要學會聽懂孩子的話外音。這樣,才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有的放矢地引導和教育孩子。
  • 周杰倫:我真的沒有天分,安靜的沒這麼快
    周杰倫一個人靜靜的彈著鋼琴,憂傷的心緒、純真的感情、這種安靜,有種想哭的感動,有種另類靜謐的享受。在《安靜》的MV中,昏暗的鋼琴屋中,周杰倫健碩的肌肉,從清晨到傍晚,安靜的踱著步子。鋼琴的黑白鍵愈加明顯,受傷的左手纏著白色的紗布。最後他穿上西裝,仔細的彈著琴,像是告別這場感情,跑出門去,大雨而至,尤為心傷。
  • 孩子有這6種表現,說明你教育得很好,若沒做到父母要反思
    反之,若沒做到父母要反思自己何處不足,針對性地調整教育方式,讓孩子全面發展。孩子6種被教育得很好的表現1、會察言觀色,同理心強,會哄人這樣的孩子通常情商很高,而且心地善良,人格上是較為完整的。群裡有父母分享孩子小時候的事,總是欣慰地說:孩子只要看見我低頭不說話,就會過來捧起我的臉,委屈巴巴地問:媽媽你是不開心了嗎?你不愛我了嗎?每次不管多不開心,都會被孩子暖起來,立馬佛系了。
  • 明明告訴孩子的,都是「正確的事兒」,他們怎麼就不聽呢?
    當孩子不再咿呀學語,漸漸的有自己的想法了,有的家長會發現,咦,從小怎麼就開始跟父母反著來?讓往東他偏往西?不讓動偏要玩?叫她非當做沒聽見?明明跟他說的、告訴他的都是正確的事兒,怎麼他們就不聽呢?孩子在聽到你說話的時候,如果所表達的、傳遞的都是不滿、不開心、抱怨、批評、指責、甚至是帶著失望,你聽到這樣的說話語氣你會開心的接受嗎?孩子雖小,但是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了,讓人不舒服的語境會讓孩子變得逆反、抗拒,怎麼會認真聽你的話呢?
  • 心理學家告訴你他們的3種心理
    上周發了一篇關於冷暴力的圖文和微頭條,沒想那麼多網友轉發評論。原來這麼多進入婚姻的女人為了孩子和家庭付出操勞,拖垮我們的不是身體的疲累,而是冷暴力的家庭氛圍,心情抑鬱,又擔心影響孩子的身心,被折磨得苦不堪言……
  • 這3種換尿不溼的錯誤方式,讓寶寶真的很受傷!累到自己還傷娃
    沒想到這一檢查發現,小寶的脊椎受傷了,小寶媽媽十分驚訝,明明一直都好好的,也沒有磕碰到小寶,怎麼突然就脊椎受傷了?,原來是給孩子換尿不溼出錯,換尿不溼的動作不當,導致小寶受傷。其實像這樣的失誤也發生在很多家庭中,本是貼心的想給寶寶換尿不溼,沒想到結果是累到自己還傷娃。這3種換尿不溼的錯誤方式,讓寶寶真的很受傷!
  • 我們是用心聽的父母嗎?為啥對孩子用心了,孩子卻說你聽不懂他?
    滿世界看去,有嘴有耳的人不少,能用心傾聽的人不多。您是不是也會抱怨孩子不好好聽話?言傳身教,父母做得又如何?是說得多,還是聽得多?青春期孩子是否會這樣對父母說:你們聽不懂我?當孩子說您聽不懂他時,作為父母的您,又是什麼感覺?
  • 非常安靜?超級活潑?警惕孩子的心理危機。
    不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過以下這些類型的孩子:√有的特別活潑好動,從早到晚東跑西跳,沒有一刻能夠安靜下來、√有的永遠自己一個人默默的玩,不愛說話,沒有眼神交流,幾乎不和別人互動、√ 有的在語言和行為上都有極強的攻擊性
  •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讓你贏得溝通主動權
    但是到底要怎麼溝通才能達到很好的結果,特別是達到你想要的結果呢? 面對一個成年人,我們很多時候都會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清楚我們的想法,而當我們面對一個孩子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更糟糕了,甚至到了讓人抓狂的地步。 如果你有這種困惑,那今天我們聊得這本書,一定可以給你一些不錯的建議。
  • 孩子如果出現這3種「情況」,說明可能心理有問題了,父母要重視
    導讀:孩子如果出現這3種「情況」,說明可能心理有問題了,父母要重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如果出現這3種「情況」,說明可能心理有問題了,父母要重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的這3種行為,看似很「聰明」實則沒「家教」,爸媽要多管教
    導讀:孩子的這3種行為,看似很「聰明」實則沒「家教」,爸媽要多管教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的這3種行為,看似很「聰明」實則沒「家教」,爸媽要多管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擁有這3種特徵的孩子,小時候難帶,長大了會有出息!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真的很羨慕你,生了個乖巧聽話的寶寶,不像我家小寶,一分鐘都安靜不下來,實在是太難帶了!」小穎對閨蜜抱怨道。「說實話,我還羨慕你呢,都說越難帶的孩子越聰明,現在是辛苦點,以後就享福啦!」
  • 如何快速獲取孩子的心理活動?
    孩子的成長大多不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每天孩子與父母相處交流的時間一般不超過四個小時,那我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和心理活動呢?一般十歲以下孩子對於家長的還沒脫離父母的意識領域,大多會把自己內心的想法直接告訴你,比如孩子在學校裡受別人欺負了,和別的孩子吵架了,他們會表現在臉上,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學會隱藏自己,相對來說比較好獲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第二,你可以問經常和孩子玩的小夥伴。當孩子到達一定的年齡階段,他們就學會對大人隱藏自己內心的想法,反而對自己的小夥伴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 孩子專注力差,多半與家長這3種行為有關,看你有沒有做過
    孩子一上小學,很多家長開始吐槽,自己的孩子屁股上像長了釘子一樣,左扭一下、右扭一下,就是不能老老實實地坐住聽老師講課。而小學低年級孩子注意力缺乏的現象也很普遍,但總有些「別人家的孩子」告訴你啥叫良好的專注力。
  • 為什麼訓孩子訓得越兇,孩子越要「求抱抱」,原因值得家長反思
    導讀:為什麼訓孩子訓得越兇,孩子越要「求抱抱」,原因值得家長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訓孩子訓得越兇,孩子越要「求抱抱」,原因值得家長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長期不發朋友圈人的3種心理,看看有你沒?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自己越來越離不開手機。晚上睡覺前最後一件事是刷手機,早晨睜開眼第一件事也是摸手機,打開手機的時候,總是在尋覓著些什麼,希望看到別人的生活狀況,偶爾自己也會發朋友圈,希望別人給自己點讚,大家在朋友圈裡,多互動交流。也不知什麼原因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人當我們打開他的朋友圈時竟然是一條直線,這時候你心情會是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