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少不了會訓斥孩子。有的時候是因為他們太淘氣,做錯事情;有的時候是因為他們不好好學習,父母「恨鐵不成鋼」。
我家隔壁的鄰居就是這樣,她的大兒子從小都在她的訓斥下長大,可是學習仍然不好。後來生了二女兒,結果還是天天聽見她訓斥孩子,督促孩子學習。
漸漸地,面對她的訓斥,孩子好像習慣了,在接受訓斥的時候不說話,也不反抗就安靜的聽著。小女孩小的時候還挺活潑可愛的,但是後來就慢慢的變得少言寡語。
其實,有時候父母訓斥的多了,孩子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當父母說出難聽的話,煩躁的語氣,提高的嗓音,無疑也是一種暴力,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那麼孩子在被訓斥的時候悶不做聲,他們的小腦袋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1.用沉默來保護自己
孩子有的時候被訓斥時沉默不語,他們心裡可能什麼都沒想。他們只是覺得面對父母的責怪很無奈,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跟父母頂嘴,肯定會帶來更激烈的爭吵。因此他們選擇用沉默來保護自己,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吧,等他們氣消了就好了。
2.父母是不是不愛我
如果經常被父母訓斥,那麼孩子可能會在心裡想:爸爸媽媽為什麼經常兇我,他們是不是不喜歡我,我怎麼什麼都做不好,達不到他們的滿意。有的孩子甚至可能會想:我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吧,會不會我根本不是他們的孩子,親生孩子怎麼捨得經常吵呢。
3.覺得委屈
有些孩子可能被訓斥的時候雖然沒說什麼,但是他們內心想得比較多,比如:為什麼我同學的成績考的還沒我高,他的父母都不兇他,我已經盡力了,為什么爸爸媽媽還不滿意;我打幼兒園朋友,是因為他先搶了我的玩具,還是他先打的我,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偏向別人家的孩子。
以上心理都有可能是被訓斥後沉默的孩子產生的,這也表明了沉默並不代表孩子就聽話認錯了,反而這意味著父母的訓斥將給孩子帶來的心理上的傷害。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避免打罵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呢?
1.讓孩子先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做錯事,就火冒三丈,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打罵孩子。這樣是萬萬不可取,有些事情可能並不是大人想的那樣。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就誇讚他們;如果孩子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加以指導,孩子並非聽不進去。可是如果打罵孩子,孩子可能會受到驚嚇,就算是自己對的想法,也不敢告訴父母。
2.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有的孩子不小心把事情搞砸了,父母只會劈頭蓋臉地吵,發洩了自己煩躁的情緒,卻還是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傷了孩子。因此,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應該先跟孩子講講道理,然後再幫助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並且告訴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面對它、解決它的勇氣。由此一來,孩子慢慢犯了錯都能及時告訴家長,不會讓小錯鑄成大錯,還讓孩子學會了承擔。
結語: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因此家長也不要怪孩子沒有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同樣每個人都值得被溫柔對待,就算你是孩子的父母,也不能隨意打罵孩子,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了,記得給他道歉,趕快彌補他哦!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