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世界看去,有嘴有耳的人不少,能用心傾聽的人不多。
您是不是也會抱怨孩子不好好聽話?
言傳身教,父母做得又如何?是說得多,還是聽得多?
青春期孩子是否會這樣對父母說:你們聽不懂我?
當孩子說您聽不懂他時,作為父母的您,又是什麼感覺?有什麼想法?
案例一:媽媽的個案敘述
「媽,我學校上課的效率50%,網課效率只有1%。」
媽媽:「怎麼這麼少,你幹什麼去了?你應該@@」
媽媽和我說這話時,憤憤不平。
我問媽媽:「孩子說網課效率低,還給出這麼精確的數字,你聽到了嗎?」
「我聽到了呀,怎麼能這麼低呢?我和爸爸都已經在工作中各種努力,他得好好學,他怎麼不努力呢?」媽媽繼續叨叨。
「孩子和你說網課效率低,你不接受?」我問。
「我不接受,我在@#……」媽媽繼續非常詳細的和我說孩子的種種狀況。
「孩子和你說實話,你不接受,難道要和你說假話嗎?」我打斷媽媽的話。
媽媽楞了一下:「我沒想過這個問題。」許久後,媽媽說:」方老師,你說得對,我沒法接受孩子網課效率低這個事實,我這麼和孩子說了之後,孩子確實懶得再和我說實話。」
案例二:企業女職工溝通課堂
讓剛剛聽完溝通課的女職員,把溝通課程中關於傾聽的部分,演練到孩子的扮演者身上,女職員一看到孩子(扮演者)作業只做了一點點,張口就來:「我的爹,你半天只做了這一點點作業,真是我的爹,我拿你有什麼辦法?」
女職員無可奈何的語氣,還有真實還原生活的演出,令全場爆笑。
要知道剛剛溝通課第一條:用心聆聽孩子的感受!
講師問女職工:「練習傾聽,你聽到什麼?|」
女職員一吐舌:「完了,我見不得孩子作業拖拖拉拉,看到就來火,各種辦法都用盡了,孩子還是寫作業拖拖拉拉。我真是把孩子當爹了,比爹還難搞,哪還管剛才學了什麼。」
《莊子.人間世》:「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莊子在這裡說到了聽的幾個層次:用心聽——用氣聽——虛與道集合,達成心齋
作為父母,我們還沒辦法達到莊子所說,聽的最高境界——虛與道集合,可是我們常常會和孩子這樣說:「用心呀,上課用心聽!」結果孩子往往沒達成我們的心願。
為什麼孩子不能如父母所願,用心聽呢?
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如果)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們從上面2個例子來看看父母是為什麼無法用心聽孩子的。
莊子說到用心聽的前提是「若一志」,就是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
案例一中,孩子說了網課效率低之後,媽媽第一個念頭已經升起:怎麼能不好好聽呢?不好好聽怎麼能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怎麼考好學校?沒考上好學校,今後怎麼生存?……
案例二中,即使扮演孩子的人一句話都沒說,作為媽媽的女職員已經頭腦中各種想法了:慢,拖拉,今後怎麼辦?我這麼累,你怎麼比當爹的還要不動?我都說了這麼多回了,你到底怎麼回事?……
媽媽示範給孩子的聽,不是用心聽,而是媽媽們急於表達的,內在狂奔的觀點、想法、信念……
我們說有什麼樣的觀點、想法、信念,就有什麼樣的感受,有什麼樣的感受,就會做出與感受相關的行動。
我們看到上面案例中的媽媽們,在聽孩子時,內在已經有太多的觀點、想法、信念了,已經多到無法安靜的聽了,所以即使孩子一句話還沒說,媽媽們已經開始吧啦吧啦說了,可以說根本就沒有聽孩子,沒有用心聽孩子。
沒有聽而直接表達的後果是什麼?
最可見的後果是:你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直到有一天,孩子成什麼都聽爸爸媽媽的寶寶,變成了把房門一關,不準爸爸媽媽進入人!
如果你傾聽的目的是想發現真相,你的心就是自由的,不被任何事物限制,它會非常敏銳、活潑、追根究底及好奇,因此它才能發現真相。
所以思考一下你究竟為什麼聽別人說話,以及你究竟在聽什麼,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克氏《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如果親愛的爸爸媽媽,您傾聽是想真正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可以往下看。
如果僅僅只是想一招搞定孩子,那可以就此打住離開,下面的建議不能滿足您的需求。
練習安靜地坐著,心非常安靜,聽聽你身邊的聲音:聽聽牆上鐘的滴答聲,大門外路人走過的聲音,小區裡小孩子的咿咿呀呀的聲音……
真正想要傾聽的時候,你的心自然會安靜,安靜的心會體會到你此時的種種細微情感的變化。
持續地練習,你會聽懂孩子種種行為背後未表達出來的意思,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意思,聽到這個,說出來,跟孩子交流,孩子會驚訝和驚喜:我的爸爸媽媽怎麼這麼懂我?
期待您的練習後帶來的收穫,下次見面,可以聽聽您的傾聽故事。
2.處理我們內在的情感
有時,我們真的很想學會真正的傾聽,可是今天的工作出了狀況,明天還有孩子的考試他都沒準備,後天我們的父母之間出現爭吵,要你給他們兩老之間做個判官……
這些都無法讓我們安靜地傾聽。
上面2個案例中,2個媽媽都有對孩子不可預見的未來的恐懼、擔心和焦慮,這也妨礙了她們傾聽孩子。
這時我們需要的是處理我們事物,處理我們內在的恐懼、擔心和焦慮。
情緒情感的處理我們需要多一點專業的知識和實實在在的體驗,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和諮詢師最好,可以交流諮詢,還可以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專門的心理疏導;
如果沒有,一起組織好友同事,共讀相關書籍,共同進步成長也是不錯的選擇,大家彼此之間也積累了一些生活中,處理這樣情感以及事情的方式方法,都是可以互相促進和互相幫助的,每個人都不是孤獨的存在。在這樣的地方處理了你自己的內在情感,就不會在聽孩子時,莫名把這些情感傾倒在孩子身上,影響親子關係。
3.再次強調傾聽需要學習,傾聽擁有不可思議的魔力
不是有耳就會聽的,聽是需要真正持續練習的,除非你有非常好的天賦和特別好的成長環境。
《非暴力溝通》第八章的『傾聽預防潛在的暴力』,有這樣一個例子:
他大聲嚷道,「就算我是個癮君子,我也需要尊重。沒有人尊重我,氣死我了。連我的父母都看不起我!我需要尊重!!!」
你是傾聽者,你會怎麼回應他呢?要知道回應不準確,說這話的人可是拿著一把刀對著聽者的胸口的,沒聽準確,結果會如何?
聽聽學習者是怎麼回應這位癮君子的:
於是,我問他,「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你是不是很氣憤?」
這話看來簡單,可是救命了呢!
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寫道:「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傾聽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值得我們去多多學習,多多練習。
懂孩子從用心聽他開始!
作者簡介:GreatAnita 本名方瑾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講師,高中男孩的媽媽。和你一起面對家庭和孩子學習、生活、成長中的種種問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