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禍致面部留疤可否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2020-12-22 國暉律師事務所總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車禍導致受害人面部留下永久性疤痕,無疑對受害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損害。那麼,受害人是否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呢?

交通事故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受害人因其人身權益受到侵權人的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損害,侵權人向受害人本人或其近親屬賠償的一種民事責任。

我國《精神損害賠償解釋》對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或死者家屬可獲得精神賠償損害的情形作出了如下規定:

(1)車禍事故侵害了受害人的生命權,對受害人或死者家屬造成的精神痛苦;

(2)車禍事故侵害受害人的健康權,對受害人或死者家屬造成的精神痛苦。

在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通常只有當受害人構成傷殘損害或者死亡損害的情況下,受害人或死者家屬方可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那麼,受害人因車禍致面部留疤是否會構成交通事故中的傷殘損害呢?

面部留疤達到一定程度就構成了傷殘,至於達到何種程度的等級,需由具有司法鑑定資質的鑑定機構依據《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程度評定》的標準,出具鑑定報告予以確定。

但,受害人因車禍導致面部留疤並非都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通常只有在構成傷殘等級的情況下方可向侵權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另外,面部留疤的傷殘鑑定往往涉及到鑑定時間的把握以及鑑定機構的選擇問題,受害人應儘早委託專業律師介入協助,具體指導相關事宜,以免錯過了最佳的鑑定時機和選錯鑑定機構,失去巨額賠償款。

相關焦點

  • 車禍臉上留疤了,怎麼賠償?
    車禍導致面部傷害的,很可能在治療後出現留疤的情況,這裡的疤可以可以是線條狀的,也可以是塊狀的。事實上,在賠償問題上,一旦留有瘢痕,可考慮是否有傷殘的可能,進而考慮主張一般性項目,還是傷殘項目。傷殘,簡單理解,是指事故傷害導致人體器官功能損害的程度。我國統一的傷殘鑑定標準為《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其將傷殘分為10個級別,不同的傷害對應不同的級別。考慮傷殘的意義在於傷殘賠償。
  • ​以案說法|什麼情況下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因雙方就賠償金額未能達成一致,房某一紙訴狀將李某及李某車輛投保的保險公司告至法院,要求李某及保險公司賠償各項損失20多萬元,其中因流產造成的精神損失費5萬元。 經審理,連南法院判決保險公司給付房某醫療費、住院夥食補助費、護理費、營養費、誤工費、交通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共計114003元,其中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
  • 《民法典》第996條:主張違約責任不影響受損害方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第996條又明確規定了受損害方選擇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的情況下,不影響其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加害給付,是指合同債務人的違約行為不僅侵害了債權人的債權,給合同債權人造成履行利益的損害,同時還給債權人造成固有利益(例如物權、智慧財產權、人格權等)的損害,成立侵權。現實生活中經常上述情況經常出現,如購買手機後因手機質量缺陷爆炸造成使用人嚴重殘疾、在美容院購買美容套餐後造成面部損害等等。
  • 車禍致男子生理缺陷,老婆將其起訴要求精神損害賠償:性權利被損害
    2013年10月,王兵駕電動車與桑塔納轎車的車主趙海發相撞,後經治療並鑑定,鑑定結論為「因外傷致陰莖勃起功能障礙」。王兵妻子馬豔芬認為,自己作為王兵合法妻子,丈夫因車禍喪失性功能,使自己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受到了嚴重傷害,故馬豔芬將趙海發訴至法院,要求趙海發對其遭受的性權利被損害進行精神損害賠償。 案件分歧 馬豔芬是否有權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 違約金和損失賠償可否同時主張
    違約金和損失賠償可否同時主張?下面由李家有律師進行解答:違約金和損失賠償可否同時主張如對同一違約事實同時適用約定違約金和損失賠償,那麼賠償的數額將超過造成損害的數額,此時之違約責任則具有懲罰性,不符合「補償性為主,懲罰性為輔」原則。
  • 精神損害賠償可與違約責任同時主張?
    精神損害賠償可與違約責任同時主張?現行法規定,一方當事人違約造成對方嚴重精神損害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如果要請求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只能主張侵權責任。但民法典改變了這個規定,違約行為損害他人人格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受害人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的,不影響受害人請求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因此,如果你去影樓拍攝的私人藝術照片,被攝影人故意發布到網上,造成你的精神被嚴重損害,你可以向影樓主張違約責任,同時要求其承擔精神損害賠償。
  • 民法 個人信息權與精神損害賠償
    法無明文規定的,不得主張精神損害賠償。(07年·卷三·21題)②A.文某應當賠償馮某一部新車B.文某應向馮某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C.文某應向馮某賠禮道欲D.法院不應當支持馮某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答案:D2、精神損害賠償的排除情形下列四種情形,因人身權益被侵害而遭受精神損害的受害人只能主張財產扭害賠償,不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 什麼情況下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可以隨時提出嗎
    三、認定「致人精神損害」和「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因侵權行為而死亡、殘疾(含精神殘疾)或者所受傷害經有合法資質的機構鑑定為重傷或者診斷、鑑定為嚴重精神障礙的,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應當認定侵權行為致人精神損害並且造成嚴重後果。(1)凡是造成受害人殘疾的,無論傷殘等級如何,受害人所受的精神損害就是嚴重的精神損害,就屬於「造成嚴重後果」的情形。傷殘等級越高精神損害越嚴重。
  • 祖墳被毀,近親屬可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
    【律師解答】 1、孫某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於法有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自然人死亡後,其近親屬因下列侵權行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三)非法利用、損害遺體、遺骨,或者以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遺體、遺骨。」
  • 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請求權可以繼承嗎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這一條首先強調的是「自然人」人格權利受侵害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排除了法人等組織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獲得法律支持的可能性。
  • 勞動糾紛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嗎
    那麼勞動糾紛支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下面由蔣冰律師進行解答:一、勞動糾紛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嗎勞動糾紛案件不支持精神損害賠償,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侵權行為包括生命權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第八條 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 重慶離婚律師:被出軌起訴離婚能否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被出軌了,如果起訴離婚能否主張損害賠償?重慶婚姻家事律師結合辦案經驗,談談這一婚姻生活困境。法律角度:被出軌了我如果起訴離婚能否主張損害賠償?夫妻之間互相忠實不僅是傳統美德,也是法定義務。在審理過程中,劉先生提交了其妻子王女士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出軌的證據,要求與王女士解除婚姻關係,並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金5萬元。法院審理一審、二審法院均認為,王女士違背夫妻忠實義務的行為對劉先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傷害,其理應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責任。
  • 女方婚內出軌並懷孕,男方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豐某不同意離婚,如離婚,要求王某賠償精神損害賠償金20萬元。法院判決:法院認為雖然豐某主張精神損失賠償不符合《婚姻法》關於離婚損失賠償的規定,但王某違背夫妻忠誠義務,王某與他人產生不正當關係並懷孕,而豐某無論從感情上還是經濟上都為該段婚姻全力付出,在一定程度上給豐某造成一定的精神損害,法院結合雙方的具體情形酌情判決王某向豐某支付10萬元精神損害賠償金。
  • 人身損害賠償中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處理
    【分歧】  上述案件中,對於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處理方式,存在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殘疾賠償金即為精神損害撫慰金,計算了殘疾賠償金,就不應再計算精神損害撫慰金,理由為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九條:「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的規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方式已經包含了殘疾賠償金
  • 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額如何確定,法律怎麼規定的?
    精神損害賠償是自然人在人身權或者是某些財產權利受到不法侵害,遭到精神痛苦時,要求侵權人給予損害賠償的制度。在現實生活中精神損害的事件也時有發生,那麼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額如何確定,法律怎麼規定的?網友諮詢:精神損害賠償的金額如何確定,法律怎麼規定的?
  • 論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三、被害人精神損害賠償可行程度分析(一)法治環境的要求民音小1.法治觀念已深入人心溫對於精神損害可否用金錢予以賠償這一問題,我國法學界及大眾的認知歷經了從否定到肯定的巨大轉變。當年的學者曾認為,精神痛苦的損害無法衡量更無法用金錢來彌補,金錢賠償那是資產階級民法的主張,是植根於資產階級生產資料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之上,並不適合我國的國情。該主張的基本邏輯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民法與資產階級民法存在本質的區別,因而必須否認一切帶有資產階級法制色彩的制度,所以學者甚至廣大人民群眾排斥精神損害賠償也合情合理。
  • 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
    1、法國的理論與實踐  法國理論界在對精神損害理解和人身權物化的理論依據上,把精神損害理解為個人尊嚴的貶低或威信的下降,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與不安等,對精神損害應以金錢賠償是存在分歧的。一主張對人格物化持「無法補償說」,該說認為,損害賠償制度的目的是消除損害,使權利恢復到損害前的狀態。身體上痛苦,失去親人時的悲傷等,用金錢是不能恢復或消除的。
  • 景洪法院審結首例適用《民法典》精神損害賠償條款民事案件
    2020年1月4日,景洪市人民法院審結了《民法典》施行後首例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條款的民事案件。在一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中,原告因交通事故致頜面部受傷,致頜面多發骨折伴牙齒缺失8枚,固定治療後遺留功能障礙,上述損傷綜合評定為人體損傷九級傷殘,交通事故認定由肇事被告方負全責。原告在要求被告給付醫療費、後續治療費、傷殘補助金等損失的同時,還提出了精神損害賠償要求並要求被告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
  • 向法院提供偽證受害人能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嗎
    如果向人民法院提供假證的,是屬於妨害作證的行為,情節嚴重會構成偽證罪,會被追究刑事責任,向法院提供偽證給對方造成了損害,受害方能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嗎?但如果提供偽證侵犯了受害人名譽權、人格尊嚴權等權利的,並且情節嚴重時,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
  • 法院如何認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要件?
    賓館在婚宴服務中未按行規上菜,致使受宴請的客人未得到滿意的服務,導致新人及其家庭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存在明顯過錯,侵害了消費者的人格權,消費者可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相應地,當正當防衛行為和緊急避險行為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時,正當防衛人和緊急避險人可以行為具有違法阻卻原因為由,主張其行為不構成侵權,進而無需承擔本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