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忽局曹科長:屈原投江是為了防止秦始皇焚書坑儒!

2020-12-13 海疆在線

《無間道之曹科長》又更新劇情。 前幾天在臺灣政論節目中,曹科長又出金句。

屈原為什麼要投江?

是為了防止被秦始皇焚書坑儒,被坑掉!

據了解,屈原,死於公元前278年。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也就是說,屈原死的時候秦始皇還沒出生。

秦始皇表示:這口鍋我背不動......

在同一期的節目中,曹科長還大批中國的傳統文化

批孔融文化:

也許有朋友要問這位曹科長是誰?他可是部分臺灣人眼裡敢說實話的香餑餑。

曹長青,1953年出生於黑龍江省的美籍華人,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系。

曹長青在他的個人網站上宣稱:「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推崇西方文化、西方文明、西方主體價值和美式民主制度,並且支持臺灣、西藏和新疆人民的自決權。」

因為他喜歡批評中國,於是老外以及部分臺灣人都特別喜歡聽他的話。

但是呢,他對中國的各種言論基本上都是錯誤的,於是喜歡聽他話的人就接受了錯誤信息,也就是說,被忽悠了。

所以大陸網友給他一個職位,「戰忽局科長」,人稱曹科長。

話說曹科長的奇葩言論可遠不止這些。

曾聲稱兩岸加強關係,就相當於掏空臺灣,到時候不用解放軍佔領,用經濟統戰就可以佔領臺灣。

去年蔡英文即將上臺之際,曹長青在節目中表示,大陸不敢打臺灣,原因有三:

首先是臺灣的民意和國際社會對臺灣的支持;其次是大陸的軍事實力比不上支持臺灣的美日,所以大陸不敢打;第三個原因就是大陸的民意:「現在中國人全都開始走向綠了你知道嗎?」

接著,曹長青表示臺灣人不要「被大陸嚇住」,只要想改變,「就能成為事實」。還隨手舉了個例子:

為了爭取獨立,東帝汶70萬人死了20萬……

而在川普上臺時,他認為這對於臺灣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時機。

希望民進黨政府能夠努力,配合臺灣儘快成為「獨立的國家」,機會來了,就看蔡英文能不能抓住了。

如果抓不住,蔡英文和民進黨就是臺灣的罪人。

曹科長每上一次節目都能成為網民的笑點,有網友表示:曹科長為了祖國大業冒著生命危險忽悠彎彎,可以考慮提拔為戰忽局副處了。

曹科長,祖國人民為了你的生命安全喊你回來呢,就別再臺灣繼續做「臥底」啦!

相關焦點

  • 不好,曹科長要暴露了
    【文/觀察者網 林西】大事不好,曹科長要暴露了。最近在3月31日播出的《政經看民視》節目中,許久不見的曹長青做客節目,先是鼓吹太陽花學運的正當性。並聲稱兩岸加強關係,就相當於掏空臺灣,到時候不用解放軍佔領,用經濟統戰就可以佔領臺灣。隨後,節目談起了。
  • 屈原最後為什麼選擇投江?
    屈原最後為什麼選擇投江?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是出自著名作品《離騷》中的一句話,大家都知道它是離騷中的一句話,它的作者是楚國詩人屈原。提起屈原這個人,實際上是功不成名卻就的一個歷史人物了。究其原因,還得娓娓道來喲~其實從屈原之前的作品上來看,就能看出他是一個極其愛國的一個詩人。如此愛國的一個詩人卻不被重用,只能說明是統治者的問題。當時屈原的上級也就是當時的帝王是楚懷王。楚懷王一直在後世看來就是一個妥妥的昏君,其實他也就是一個昏君!這個人非常可笑,放著好好的忠臣不用卻偏偏寵信奸臣,真的覺得可能是他的眼光有問題。
  • 投江紀念屈原是對愛國精神的曲解
    在大聲念完這句詞後,穿著黑色漢服的賈治勇平展雙臂,面部朝下,撲通一聲跳入河水中……6月23日下午,四川省西昌市海河邊,41歲的賈治勇以俯身「投河」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端午節「儀式」,這是他連續第四年,用跳河的方式「紀念屈原」。
  • 男子連續4年模仿屈原投江,口念詩詞,表達對屈原的紀念
    小夥伴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屈原的精神一直被後人所學習的,在歷史記載中,他最後因為自己的國家要毀於一旦了,所以就選擇沉江以身殉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端午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這天人們都會對他表哀悼,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少有人在端午節紀念他了,只是單純地把這天當作一個普通的節日。但是卻有一位男子堅持了4年紀念屈原,不過他的紀念方法卻很讓人震驚,是直接模仿屈原投江,是真實的投,他的這一行為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熱議,有讚揚的,也有不贊同的。不過這些都對他沒有什麼影響,他一直堅持下來了!
  • 屈原的投江自盡其實是經過長達十年之久的深思熟慮
    導語:屈原投江自盡其實是他深思熟慮的想法,早在《離騷》《思美人》《悲迴風》中就多次暗示自己想要投江而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屈原有了這麼長時間想要自盡的想法呢?吃粽子是紀念屈原,另外我們了解屈原可能也就是通過他寫的主要作品《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屈原為什麼要投江呢?
  • 一年一度端午節,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賽龍舟是怎麼來的?
    那麼一年一度端午節的兩大習俗究竟是怎麼來的,吃粽子是因為屈原投江,那麼賽龍舟又是怎麼來的,和屈原有關係嗎? 說此之前,先說說現在的端午節。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的國都郢都,看著山河破碎,看著社稷被毀,屈原聲淚俱下,在當年的五月初五,屈原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之後抱著一塊大石頭,就投進了汨羅江,為了紀念屈原,當地人們也舉行了一些活動。 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逐漸成為了一個節日,一個紀念屈原愛國投江的節日。
  • 秦始皇焚書坑儒, 到底燒了哪些書? 這幾類書為什麼沒被燒?
    自然,聽到周青臣所說的話,秦始皇感到很受用。是的,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又發起了北徵匈奴,南戰百越的戰爭。為了進行這兩場戰爭,在公元前214年至公元前212年,鹹陽城進入了戰時體制,並開始了一些列的土木工程建設。李斯劇照而作為丞相的李斯,更是表達了自己在全國貫徹臨戰狀態的決心。也是在公元前212年,發生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
  • 英雄投江,一位老師建議我寫寫屈原的故事
    英雄投江,一位老師建議我寫寫屈原的故事一位老師囑咐我寫寫屈原,既然喜歡寫英雄,那就只能寫投江了。為了不抬槓,我們只講屈原掌牧丹淅時,攔路擋車、阻懷王北上,這一件事。但是,被小人環繞的楚懷王終歸是也沒有回車,而興致勃勃的選擇了與去見秦王,還直接坑死了自己,間接導致了屈原投江。
  • 焚書坑儒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是因為秦始皇殘暴不仁討厭儒家嗎?
    焚書坑儒歷來被視為秦始皇一生當中,最大的汙點之一。秦始皇一生統一六國,創立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在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當中,秦始皇大概是最有資格稱之為『千古一帝』的皇帝了。
  • 屈原之死之屈原投江的故事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 焚書坑儒只是一個傳說?
    三中國人記憶中的秦始皇,與兩個無比恢弘的意象有關——長城與兵馬俑。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人們仍然願意用秦代的古老意象來象徵現代中國的崛起。弔詭的是,它們被視為民族的驕傲,秦始皇本人卻還是被當成「暴君」——焚書坑儒,窮兵黷武,徭役沉重,法令森嚴。秦始皇巡遊中國時並不知道,有一個楚國的年輕人曾遙望車駕,宣稱「彼可取而代之也」。
  • 屈原為何選擇在「鬼節」投江?
    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屈原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 《秦始皇》⑤ | 焚書坑儒背後的秘密竟然是它?
    為了復興周朝的禮樂,孔子煞費苦心,以先王之道,即以周朝的王道統治為理想境界,反對當世的統治手段,試圖恢復禮的秩序。 最後由孔子和弟子們的思想一起,孕育出了一個嶄新的思想,就此產生了一位稍早於秦始皇登上歷史舞臺的人物——荀子。荀子認為,人性先天是邪惡的,但後天有變好的可能。
  • 端午節詩話:歷代文人雅士為紀念屈原投江,寫下頗多詩詞
    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下遊抱石投江,結束了62歲的生命。人們懷念屈原,每逢端午這一天,開展賽龍舟,食粽子等活動,一直沿襲至今。歷代文人雅士為紀念屈原投江,添節日氣氛,寫下頗多吟誦屈原和「端午「習俗的詩詞,被後人傳誦。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云:節分端午自言誰,萬古傳聞為屈原。
  • 【長城評論】紀念屈原道路千萬條,為啥非要投江
    在大聲念完這句詞後,穿著黑色漢服的賈治勇平展雙臂,面部朝下,撲通一聲跳入河水中……6月23日下午,四川省西昌市海河邊,41歲的賈治勇以俯身「投河」的方式,完成了他的端午節「儀式」,這是他連續第四年,用跳河的方式「紀念屈原」。  當我早晨在視頻平臺上刷到了這一幕時,還以為錯點了體育頻道。
  • 屈原為什麼非要留在楚國?為什麼非要投江?他的願望實現了嗎?
    屈原出生在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的八年,秦國由於商鞅變法而變得搶手,而屈原的祖國楚國卻一天一天的走向了衰敗。我們看到的屈原之所以投江自盡,之所以為我們所紀念,我們在端午節的時候要吃粽子,要系五彩繩去紀念他,都是說他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在國破的時候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選擇了投江自盡。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既然他是一個詩人,他的情懷是很浪漫的。
  • 端午節究竟是為了紀念誰?不僅僅是屈原,還有其他人
    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曹娥生於東漢時期,今天的浙江紹興上虞人,她的父親是專門搞祭祀的巫祝。父親不幸溺死在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哭泣。過了七天,她也投江而死。因為她是孝女的楷模,因而廣泛流傳。
  • 影響中國的歷史人物之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為何投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並影響到漢賦的形成。屈原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後世的眾多文學家,他的詩歌和體裁是中國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中國民間端午節的由來,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
  • 屈原為什麼要選擇投江自殺而不是歸隱山林?
    屈原之投江死,而非歸隱山林,其實不是一道歷史題,而是一道關於抑鬱症患者遭遇重大事故後的危機心理幹預的命題。所以:屈原的結局,是內因(抑鬱症)和外因(危機心理幹預)共同作用的結果。關於這個內因和外因的相關,還得從頭說起——屈原本姓羋名原,因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便被叫做屈原。
  • 端午節的起源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角黍為祭屈原,競渡為招忠魂。  吃粽子和龍舟競渡是端午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習俗活動,英語裡更是將端午節翻譯為「龍舟節」。在人們的普遍認知裡,這兩個習俗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紀念屈原,認為端午起源於「屈原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