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科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2021-01-12 科學網
記中科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 生態恢復,我們有著相同的夢想

 

■本報記者 王晨緋

生態系統退化,已經不再是一個遠離我們的「學術名詞」——日益嚴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海洋生態惡化等,在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同時,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

「保護現有自然生態系統,綜合整治和修復已退化生態系統,構建和維持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已成為全球性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只有對受損生態系統進行健康評估並進行生態恢復和優化管理,才能實現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傅聲雷這樣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傅聲雷是中國科學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國華南地區因為經濟活動頻繁,自然生態系統遭受人類活動的劇烈幹擾,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系統退化。作為地處華南的「國家隊」,他所在的實驗室正致力於為華南地區退化的生態系統健康診斷和治理。

研究力量雄厚

生態恢復作為一種思想,最早由Leppold於1935 年提出。之後,隨著恢復生態學的迅速發展,已與生物多樣性、全球變化並列為生態學領域的三大研究熱點之一,並成為上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生態學領域的十大基礎研究方向之一。

據介紹,華南植物園在創建國際一流科學植物園的同時,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科學研究,根據學科發展與國家需求,華南植物園設置了6大領域: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領域、環境退化與生態系統恢復領域、植物系統與進化生物學領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領域、農業及食品質量安全與植物化學資源領域、植物種質創新與基因發掘利用領域。

植被恢復與生態系統管理重點實驗室由6大領域中的前兩大領域研究團隊組成,集中了華南植物園在恢復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植物生理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生態工程學、環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力量,體現了華南植物園在恢復生態學領域的長期積累和學科優勢。

「我們實驗室的特色在於立足華南植物園恢復生態學研究的雄厚優勢和中國科學院國家植物園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圍繞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各類生態環境開展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過程,生態系統退化機理與健康評價,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技術集成與模式優化的整合研究。」傅聲雷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實驗室研究力量雄厚,共有研究人員67人,包括研究員19人。

實踐生態恢復理想

傅聲雷介紹,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個。一是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過程研究。科研人員通過實地考察和野外模擬控制實驗,以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保存完好的常綠闊葉林作為參照系統,研究全球環境變化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關鍵物質循環過程的演變規律,探討各生態因子變化對生物的影響,闡明健康生態系統內部物種生存和維持機理以及環境變化下各生物類群的反應與反饋特徵。

第二個方向是生態系統退化機理與健康評價。該方向主要針對華南地區各類脆弱或退化生態系統的生態及環境問題,在進行生態系統類型及退化程度分類的基礎上研究其退化機理,闡明各類生態系統的生態閾值和面臨的健康風險,克服其恢復過程中的物理障礙及生物障礙,提出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指示指標體系。

第三個方向側重於應用,即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技術集成與模式優化。通過對不同生態系統退化機理和恢復過程研究,篩選優良適生植物物種,構建多種物種配置模式,開發新型農林複合系統、城市景觀生態林和海岸帶多功能防護林示範類型。在此基礎上建立生態系統適應性管理的評價體系,擬定實施對策和方案,為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近年來,實驗室將科研工作聚焦於科研前沿熱點。

2012年,青年研究員劉菊秀和博士研究生黃文娟等利用大型開頂棚實驗研究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700ppm)和氮沉降增加對5種植物的葉、莖和根的氮磷比的影響。結果發現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有利於植物體氮磷比的降低;而氮沉降的增加,尤其在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背景下,有利於降低固氮植物的氮磷比;對於非豆科植物,氮沉降的增加僅在實驗的最後一年中降低了荷木的氮磷比;氮磷比的降低主要與植物體磷的增加有關。該結果表明在南亞熱帶地區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和氮沉降增加可以通過加大對磷的影響進而緩解植物體受磷的限制。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時隔一年,傅聲雷研究組也有一項有意思的發現。他們與美國喬治亞大學和美國環境保護署等單位合作,深入研究了蚯蚓對土壤碳固存的影響機制,建立了量化蚯蚓對土壤碳固存淨效應的方法體系,發現雖然蚯蚓表面上通常會促進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最終卻能明顯促進土壤碳固存。該研究成果在Nature多學科研究期刊《自然—通訊》發表,並被選為亮點文章。

Leppold提出生態恢復的思想後,率先在美國麥迪遜的廢棄地和威斯康星河沙灘以及海岸廢棄地上進行生態恢復實驗,在此基礎上創建了威斯康星大學種植園景觀。中國科學院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也懷揣著與Leppold相同的夢想,在中國的華南地區一步步實現著他們的理想。

《中國科學報》 (2015-08-03 第8版 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趙魁義
  • 記陝西安塞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記陝西安塞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野外臺站行列裡的「老兵」 說起安塞站的建立,還頗有一些歷史的偶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自中科院的一些科研人員響應號召,「下樓出院」,從西安等大城市趕赴安塞,一邊從事生產勞動,一邊給當地農民進行科學知識的輔導工作。
  •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資訊—科學網
    沙漠何以不荒涼 策勒,怎會如此生機勃勃 一個年平均降水量35毫米、年蒸發量2751.6毫米的地方,本應滿目瘡痍、寸草不生。 策勒縣曾經是著名「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山地面積佔40.5%,沙漠戈壁佔56.6%,可供人類生存的綠洲僅佔2.9%。 「記得我小時候這裡的風沙特別大。
  • 我國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研究獲新成果
    中國園林網9月8日消息:9月2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唐明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菌根真菌對黃土高原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重建的作用機制」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成果鑑定。
  • 中科院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讓脆弱黑土重生—新聞—科學網
    經過十幾年發展,它已經是東北黑土區長期、綜合性的農業資源、環境、生態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基地,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大豆綜合試驗站、甜菜綜合試驗站。 從哈爾濱驅車至中科院海倫農業生態站,路邊綻放著格桑花,紅的、白的、紫的、粉的,長長一線,因陽光而茂盛,開得熱烈奔放。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南京地理所研究員高光團隊基於在長江中下遊淺水湖泊流域的長期調查和受控實驗研究,明晰了草型生態系統退化和水生植被恢復的營養鹽、光照、魚類群落等生境條件閾值;通過軟性圍隔消浪、水體透明度提升、螺蚌投放和魚類生態調控等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有效改善了示範區生境條件,達到水生植被恢復的生境閾值;根據蠡湖的形態、水深及濱湖城市湖泊的景觀等要求,選擇本土水生植物物種構建群落,在淺水區主要配置草甸型的沉水植物群落(
  • 三峽庫區森林植被恢復趨勢向好
    大會圍繞「植物保育的技術與實踐」「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植物園規劃設計與建設」「植物園新時代的新使命」4個主題,舉辦7場特邀大會報告、52場專題報告。其中,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主任張全發研究員,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三峽庫區植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為例,展示了植物園科學研究的意義。
  • 數理和地學領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公布—新聞—科學網
    》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2015年修訂)》,2015年我部組織對數理和地學領域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展了五年定期評估。現將評估結果及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1.數理領域的26個參評實驗室中,數學及其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等5個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優秀;應用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等18個實驗室評估結果為良好;宇宙線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藏大學)限期整改,評估結果待定;其餘實驗室未通過定期評估。
  • 記常熟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1982~1985年,由土壤所熊毅院士主持承擔的「六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太湖地區高產土壤的培育與合理施肥的研究」,在太湖地區布置20個試驗點,進行土壤肥力與肥料合理施用的研究,該研究獲得了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熊毅院士的項目結束後,土壤所覺得有必要保留幾個有代表性的示範點,以便更好地示範推廣成果。
  • 數理和地學領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公示—新聞—科學網
    教技司[2016]7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有關高等學校: 根據《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辦法》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2015年修訂)》,2015年我司組織對數理和地學領域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展了五年定期評估。
  • ...山生態恢復做出貢獻?記中科院西北生態資源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
    紮根蘭州為祁連山生態恢復做出貢獻——記中科院西北生態資源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宗省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孫理祁連山然而,近年來祁連山面臨冰川萎縮、凍土退化、森林總量不足、水源涵養功能下降、生物多樣性降低以及其他人為原因等嚴重威脅。按照國家對祁連山生態安全的工作部署,2017年省政府啟動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編制工作。2018年10月29日,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在蘭州揭牌。11月5日,甘肅省祁連山生態研究中心(依託於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正式成立。
  • 肅北:自然生態恢復持續向好
    近年來,肅北縣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北山地區荒漠草地生態整體好轉;南山草甸草原物種多樣性持續恢復,生態群落穩定。草原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和屏障作用得到恢復和增強。
  • 香港理工大學與中科院合作成立兩所聯合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香港理工大學與中科院合作成立兩所聯合實驗室致力應用數學和汙染治理研究   新華社香港1月28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下轄的兩所研究機構
  • 甘肅省省級森林植被恢復費使用管理實施細則
    第六條省級森林植被恢復費專項用於林草主管部門組織的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包括調查規劃設計、資源勘查監測、整地、造林、撫育、生態修復、護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資源管護等方面。生態修復主要用於全省生態脆弱或生態受損區域植被恢復、治沙造林、退化溼地植被恢復等。護林防火主要用於全省重點區域森林火災預警監測,森林防火設施、設備購置,以及森林防火宣傳、培訓等。
  • 科學家揭示林火幹擾下土壤真菌群落演替軌跡—新聞—科學網
    大興安嶺林區樣點分布圖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林火幹擾是影響和制約天然林生態系統發展的重要因素。 過去的研究大多關注火幹擾對森林地上植被的影響,然而作為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土壤真菌在林火幹擾後的演替軌跡及其驅動機制尚不清楚。 大興安嶺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有著參天古樹和連綿林海。近年來,大興安嶺林火發生頻繁,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 —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有新...
    據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發布的消息,該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傑研究組在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展出根據社會-生態系統要素相互作用變化識別系統演變階段的方法,揭示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及效應。
  • 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首期論文發表—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2018年)會議論文,首期18篇論文近日在《生態毒理學》以專刊的形式發表
  • 科學時報: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朱教君、姜鳳岐認為:四大...
    本報瀋陽10月8日訊(記者畢偉 通訊員李坤)防護林是人為途徑實現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最普遍、最有效的生態工程,其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生態恢復的質量和進程。我國是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以國家運作方式開展大尺度防護林建設的國家。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
    自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就陸續開始對三亞灣的珊瑚礁、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與生物資源,三亞灣的水環境特徵,沉積物特性等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同時開展了對珊瑚礁的形成演化及其保護、恢復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承擔了一系列國家或地方委託的項目,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料及研究成果,為最終建立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