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造成「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局面

2020-12-20 讀史坊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人們一般認為,造成這種混亂局面的是數不清的戰爭。但事實上,戰爭只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瘟疫流行。

東漢末年,尤其是桓靈期間,瘟疫已經相當嚴重了。延熹七年,方士襄楷上疏說,當時的現狀是「天象異,地吐妖,人疾疫。」漢靈帝時期,15年間爆發了五次瘟疫,其中以公元182年最為猛烈,那次瘟疫導致中原「家家有扶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

瘟疫的橫行,加上皇帝賣官鬻爵,大臣貪汙受賄,本來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更是沒有了活路。第二年,醞釀黃巾起義的張氏三兄弟趁機建立太平道,用符水給人治病,救活了不少人,贏得了眾多人的信任。十多年間擁有了幾十萬的信徒。太平道用治病的方式拉攏人心,可見當時的疫情很嚴重。之後,張角等人終於拉起起義的大旗,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

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雜病論》序中寫道:「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經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曹丕在《與吳質書》中也寫道「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難。」一個是大族兼名醫,一個是王族後裔,他們的家庭條件和醫療條件要比一般人好得多,在疾病面前都損失慘重,普通人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瘟疫不僅發生在人們的生活中,戰爭中也會發生。公元222年,曹丕派夏侯尚圍攻江陵。曹軍把江陵城被圍得水洩不通,攻城的地道也已經挖好,馬上就要發起合圍的總攻。就在這時,江陵「城中疫氣疾病,夾江塗地。」曹丕怕軍隊被傳染,不得不下令撤軍。這是曹丕第一次與東吳作戰,他雖然不甘心撤軍,但在天災面前也只好如此。

同一時期,地處歐洲的羅馬帝國也是各種流行病肆虐,好幾位羅馬皇帝在外出徵戰時染病死亡,致使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不得不中止。

全球範圍瘟疫橫行,而那時候因為交通不發達,交流還不順暢,為何會在差不多同一時期發生如此大範圍的疾病呢?科學家通過研究給出答案:氣候變遷。

疾病的流行需要在一定的天氣條件和氣候環境中產生。一般來說,氣候異常會導致病菌生存環境發生變化。病菌為適應新的環境,會產生過度繁殖或變異等現象。而病菌的這一變化會讓它的毒性大大增強,甚至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失效。隨著變異病菌的四處傳播,疫情會迅速蔓延。

從歷史記錄來看,重大疫病的發生和氣候有很大關係,越是寒冷時期,發生的頻率越高。寒冷期易發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一時期,農作物產量減少,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從而出現營養不良等狀況,致使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人體和病毒的對抗就像兩個人打架,你弱了他就強,你強了他就弱。

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寒冷期。氣候的突變、統治者不恤民情和戰爭的多發交織在一起,讓社會變得更加混亂。百姓流離失所,出現「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悲慘局面。

相關焦點

  • 白骨露於野 千裡無雞鳴
    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由於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蝨,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屍骨曝露於野地裡無人收埋,千裡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想到這裡令人極度哀傷。 這首《蒿裡行》可以說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東樹的《昭昧詹言》中說:「此用樂府題,敘漢末時事。所以然者,以所詠喪亡之哀,足當哀歌也。
  • 中國歷史10大致暗時刻,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堪稱種族滅絕
    和平有多可貴,戰爭就有多可怕,歷史上每一次戰爭無不造成生靈塗炭。回顧戰爭,因為我們更珍愛和平。銘記戰爭,才不會讓悲劇重演。那麼,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最可怕的戰爭造成的人口大幅銳減,以及探討背後導致這一切慘劇的原因。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瘟疫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疫病,是中國歷史上對流行性傳染病的統稱,包括因病毒、細菌、寄生蟲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多種疾病。而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疫病則稱為瘟疫。 中國自古是一個多疫災的國度。 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中,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四次寒冷期
    漢武帝時「大雨雪,民多凍死」 學術界一般認為,在中國五千年氣象史上,曾出現過四個寒冷期,對於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個寒冷期,相關史料幾乎沒有。 最早的一次記載並未直接說下雪,而是「雨雹」,見於《竹書紀年》,事發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 中國歷史上的四次寒冷期,真正的「路有凍死骨」
    1、漢武帝時「大雨雪,民多凍死」學術界一般認為,在中國五千年氣象史上,曾出現過四個寒冷期,對於從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個寒冷期,相關史料幾乎沒有。最早的一次記載並未直接說下雪,而是「雨雹」,見於《竹書紀年》,事發西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 真正的三國亂世,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曹操徵徐州時,「凡坑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李傕等在關中,「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益州的劉焉、劉璋及荊州的劉表鎮壓叛亂,揚州因為孫策等人的戰爭,使得人口數都減少。當時的人民朝三個方向流動:由關中西遷至涼州或是南遷至益州、沿漢水遷移至荊州,各約十萬戶。
  • 曹操詩寫: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曹操詩寫: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原標題:東漢末年三國戰亂究竟死了多少人?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凡王朝標明為「末」的時期,都是老百姓飽受痛苦的災難歲月。漢末三國時期如此,唐末,宋末,元末,明末,清末,無不如此。   一棵大樹的砰然倒下,不外乎外力的突然摧折,或內部的逐漸敗朽。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原標題: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在低碳問題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遭遇西方國家話語霸權,西方以低碳作為束縛他們的繩索,給其設置發展的上限,從而扼殺他們的未來,以保證西方繼續佔據現在的優勢。中國現在已是眾矢之的,要改變被動局面,只有主動出擊。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這樣來描述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中的處境。
  • 中國歷史的10大至暗時刻,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堪稱種族滅絕
    歷史上每一次戰爭都會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中國歷史上最可怕的戰爭造成人口大幅度銳減,咱們探討一下戰爭背後的慘劇! 中國人口從九百萬戶銳減至二百萬戶,四分之三慘死,殘存者以紙為衣。公元755年有92萬人,到760年人口1699萬。損失率68%。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廣闊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氣候不可能對東部的漢族政權造成千裡突襲。所以漢族政權在古代一直蒙受著來自北方的壓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滿等。 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因為是遊牧經濟,完全靠草原來養活自己,當氣候變冷時,草原生長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給。在這時候,就會向南方的漢族政權發起進攻,以獲得食物。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東書 ‖ 瀘州藍田荔枝貢地的興起與衰落
    可惜的是,杜甫的詩自宋代就因輾轉傳抄造成了諸多繆誤,致使杜甫這首「憶過瀘戎摘荔枝」中的內容面目全非。再加上後期史籍類書被毀損,杜甫在藍田摘荔枝及荔枝貢地一事被州人莫視。從史料可知,宋代的藍田荔枝遠銷陸路400裡以上,水路則可達1000裡以外(下水船見唐詩「千裡江陵一日還」)。為啥在以後上就銷聲匿跡了呢?
  • 歷史上的廖化並不平庸,千裡走單騎的其實是他,卻被嘲笑了千百年
    01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恐怕對關羽「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並不陌生。這個故事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但虛構的成分很大。在三國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個可以稱為 「千裡走單騎」的故事,可主角會讓不少人難以置信,他就是被後人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比喻缺乏優秀人才,而用無能之輩的「無能之人」——廖化。
  • 雄雞一唱天下白 「雞鳴三省」定方向——「雞鳴三省」革命遺址的故事
    三省交界航拍圖川滇黔三省交界貴州地貌圖「雞鳴三省」革命遺址的歷史由來據《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記載:1935年2月5日,在川滇黔交界的一個雞鳴三省的村子,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習慣上也稱之為總書記);決定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指揮上的幫助者,博古任總政治部代理主任。
  • 中國第一詩歌豪門十句傳世名詩,句句有型有風格
    文學史上,有三班(漢代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兄妹)三曹、三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袁(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等豪門。就詩歌而言,一門三詩人,且都是中國詩歌史上重量級人物,這個詩歌第一豪門,自然非曹家莫屬。三曹之中,老曹擅長四言詩,小曹稱雄五言詩,大曹首創七言詩,一家三口,均在各人擅長詩歌領域大有建樹,都對中國詩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李白有詩句: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將的就是文學史上有名的「建安風骨」,其中佼佼者,就是曹家人。
  • 貴人黔行|雞鳴三省紅色旅遊景區 帶您緬懷一段歷史
    雞鳴三省紅色旅遊景區,位於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雞鳴三省村,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此處,召開了在黨和紅軍歷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雞鳴三省會議。這次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補充,是中國革命發展史上的又一裡程碑。
  • 「雞鳴三省」會議暨川南遊擊縱隊的歷史影響研討會在瀘舉行
    原標題:「雞鳴三省」會議暨川南遊擊縱隊的歷史影響研討會在瀘舉行昨(9)日,「雞鳴三省」會議暨川南遊擊縱隊的歷史影響研討會在紅色熱土瀘州市敘永縣舉行。來自中央黨史研究室,雲南、貴州、重慶、四川黨史系統和瀘州市各有關方面的領導及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雞鳴三省」會議暨川南遊擊縱隊在中共黨史上的影響和地位,以及長徵精神的時代內涵和重大意義進行了充分交流。研討會還得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屬的大力支持。
  • 部編版:七上歷史第9課《秦統一中國》
    理解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2002年在湖南省龍山縣裡耶古城遺址一號井及北護城河,出土38000餘枚簡牘,震驚海內。通過研究,專家發現簡牘的信息都指向那個曾經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強大帝國——秦帝國。材料一:亂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剗,不得休息。
  •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姓氏是哪個呢?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姓氏的起源和發展成為眾多歷史學者研究的重要領域。就目前來說,李姓、王姓、張姓、劉姓、陳姓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個姓氏。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姓氏是哪個呢?一首先,針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姓氏,存在多個觀點。其中,第一個觀點認為「風姓」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姓氏。風姓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