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中的觀察者效應,讀此則可知如何運用神意矣

2020-12-12 九天凌霄客

古人有言:「聖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莫將大道為兒戲,需供神仙仔細推。」藥是指三味大藥「精、氣、神」,火是指藥齊全後,起火煉丹的火候。為什麼「聖人傳藥不傳火」?除了秘技自珍之外,更多的是沒辦法傳。在某種程度上,火候等同於現代科學上的觀察者效應,或觀察者期望效應。

所謂的"觀察者效應",指的是被觀察的現象或事物會因為觀察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比如我們讀書時聽到的一個故事,說雌螳螂交配後會吃掉雄螳螂,而且這個實驗是經過多次反覆實驗證實了的,那麼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真正的事實後來被發現了,在自然界中,交配之後螳螂吃夫的現象幾乎不存在。那麼為什麼在實驗中,我們看到的都這樣?這是因為觀察者效應造成的。雌螳螂把雄螳螂吃掉的原因更可能是觀察者在場而引起雌螳螂緊張,情緒激動,誤以為雄螳螂是敵人才把它吃掉。

「觀察者期望效應」則是指觀察者對觀察對象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後,在以後的觀察活動中,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以自己的期望來看待被觀察者的行為。比如有一個實驗,事先告訴實驗人員有兩種老鼠,一種聰明些, 一種笨一些,讓他們觀察兩種老鼠逃離迷宮。結果實驗人員會給出報告是聰明的老鼠比笨一些的老鼠更快逃離迷宮,但事實上所有的實驗老鼠只是隨機挑選出來而已。

這種"觀察者效應"和「觀察者期望效應」在傳統功夫中體現得更加明顯,因為上述的例子只是針對外在的事物。但是修行的本身是關係到修持者自身,體內氣機的運轉,是由動、姿勢,以及神意來主導的。神為氣之帥,一旦人的意念有了事先的印象後,就很容易影響到人的氣機運化,從而產生不同的效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習武練功要找良師的原因,好的老師能秉持正宗教化,不以技巧授人。而差的老師則剛好相反,以旁門小術誘惑人,雖授正宗的功夫也會誤入歧途矣。

讓我們回到功夫的火候修持上來,丹經上說的「聖人傳藥不傳火」的火候,其實並不僅僅只是結丹時才有,他在修持功夫的時候,是無時無刻不在。比如武當功夫最基礎的小鍊形第一式「金鋒抖肘」,他就一個往後抖肘,然後向前穿掌的動作。可是這個動作對於"觀察者效應"和「觀察者期望效應」很明顯,在練習的時候,你的意念在哪一塊,他就會馬上給出不同的反應。

比如說你意念相對集中於手掌,那麼你會很快的感受到手掌酸、脹、麻、熱,但是練著練著就沒力了,這是因為你的意念集中在手掌,氣就集中在那了,「有氣則無力」。如果意念集中在抖肘,「後擊肩背前展胸」,那麼就會感受到肘擊很有力,胸背得到很大的鍛鍊,胸背之間會氣血澎湃,酸、脹、麻、熱的感受就來了。但是與此同時,你的掌指就沒什麼感覺,腰腹和膝腿也沒什麼感受,這是因為意念引導真氣主要集中在胸背了,氣機不能很好的運化周身,這樣對功夫的修煉是不利的。

那麼怎麼辦呢?練的時候,要神意虛無,什麼都不要想,如此意念自然的就會觀照周身與眼前、身外。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的讓氣機「順通八極運四岐」,運轉周身百骸。說到這裡,記得我的老師李兆生先生在一個班上說到了:「練金鋒抖肘時,要注意大拇指」,說練這個功夫的時候,大指會有特殊的感受,不要忽視了。這個其實是針對功夫已經練出來的人,就是那些經過「虛處藏神」的鍛鍊,體內已經出現真消息,進入了「實處就法」階段的人。

無思無慮地練了很長時間,練的時候,大指已經自然出現了光、色、氣,這時就要好好的觀照它,不要給忽視了,讓他能更好的茁壯長大,從而開始循經導脈。如果你忽視它,不理它,久而久之,你就不知道他運轉到哪去了。而且這也是「金剛以火煉,烈火產真形」的特殊專修,神意為火,大指為金脈,神意觀注大指,則是以火鍊金的功夫。但是如果你不理解這一點,還沒等他自然的出現這種真消息,就提前用意念去守大指,去觀注它,那麼動作就會變形,內力的運轉就會出現問題。

這裡以金鋒抖肘舉例,是因為他真氣啟動很快,對意念特別敏感。但是很多人可能並沒有修煉這個功夫,那麼練其他功夫其實也一樣,比如練拳時,很多人容易意念集中於手上,那麼就會導致手上的氣感比較強,練著練著,身上就沒有力氣了,這是「有氣無力」(練太極拳的人比較明顯)。或者是有的人秉持後天的習慣,不用力就不舒服,覺得不用力就不能出功夫。於是拼命往下坐,然後動作就開始變形,這些都是「觀察者期望效應」造成的。現代武術套路表演時,基本上都有這毛病。因為他是國家在背書,很多人都在跟著這樣練,但是這樣練會一輩子練不出來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自然而然的練,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沒力就不用力,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這樣才能練出先天的真力,而不是後天的僵力,死力。這種自然而然的修煉是建立在「心死而神活」的基礎上,就是說你得放下後天的一切,心神處於有意無意之間,不要用後天的意念來刻意引導,期望什麼,從而避開"觀察者效應"和「觀察者期望效應」造成的負面影響。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讚,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代19代傳人 凌霄客

相關焦點

  • 抑鬱中的觀察者效應 | Slow M.
    觀測者效應(Observer effect),是指「觀測」這種行為對被觀測對象造成一定影響的效應。在量子力學實驗中,如果要測算一個電子所處的速度,就要用兩個光子隔一段時間去撞擊這個電子,但第一個光子就已經把這個電子撞飛了,便改變了電子的原有速度,我們便無法測出真正準確的速度(不確定原理)。……這種效應在生活中極其常見。
  • 「觀察者效應」-做自己思維的觀察者
    所謂「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指的是被觀察的現象會因為觀察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影響
  • 科學之窗|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個支柱是量子化特性,量子化屬性給出了粒子的位置、速度、顏色和其他屬性,這些屬性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實例中出現。這與公認的經典力學領域的信念正好相反,即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光滑連續的光譜中。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非常新穎的東西,最終把這些粒子命名為量子化粒子。量子力學的第二個支柱是光的粒子性質。
  • 每日科普(1):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個支柱是量子化特性,量子化屬性給出了粒子的位置、速度、顏色和其他屬性,這些屬性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實例中出現。這與公認的經典力學領域的信念正好相反,即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光滑連續的光譜中。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非常新穎的東西,最終把這些粒子命名為量子化粒子。
  • 營銷中如何運用「錨定效應」
    前兩天在百家號發的文章中提到了」錨定效應「,過後有人問我你提到了「錨定效應」具體是什麼?介於此類問題,我突然奇想,可不可以在發布的文章中定期的穿插一些商學課程,這樣既可以幫助大家學習一些知識,同時也可以讓自己」溫故而知新「嘛!
  • 通過觀察者效應,完善未被證實的理論
    我們在之前文章中假想了精神作用力也是一種力。並且假想了幾個可以反向驗證精神作用力是否存在的試驗方法。還賦予了精神作用力一些特性。以便更合理的解釋那些過程不合理,結果也不合常理的實驗。原因很簡單,因為結果被確定了,確實存在觀察者效應,而觀察者改變了粒子形態,那麼是什麼原因改變的不得而知。所以一定是有什麼我們現在不理解的,未知的力量形成了這個結果。
  • 小徐筆記|觀察者期望效應,你了解嗎?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 Effect)其實就是一種認知的偏見,在科學實驗中,由於觀察者預期某些測試結果,於是無意識地以某種形式操縱了實驗步驟,或錯誤解釋實驗結果以達至他們希望得到的結論。觀察者期望效應能嚴重歪曲實驗結果,因此需利用雙盲方式進行實驗來消除這效應。 很多實驗經常是受觀察者期望效應影響而出現奇怪結果,尤其在以人類為對象的實驗。觀察者期望效應最常出現於超自然現象研究。說得廣泛一點,我們幾乎沒辦法不影響我們觀察的事物——只不過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 練武如何鍛鍊眼神,「眼隨手動,手眼相隨」的真實含義
    在武術的鍛鍊中要講究手、眼、身、法、步合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如此才可宣發精神,內可鍛鍊真氣,外可禦敵制勝。因此在功夫練習中,眼神的鍛鍊很重要,武術中比較廣為人知的要求是「眼隨手動,手眼相隨,手到眼也到」。
  • 身邊的心理學:如何運用鳥籠效應
    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今天跟大家聊聊以下話題:如何運用在多次朋友的驚嘆、惋惜和猜想中,這個退休老人按耐不住了,終於買了鳥,而且還買了與養鳥的食物和工具,並真的愛上了養鳥。這就是鳥籠效應,即人們在某種事件或情景下,刺激人們的某種興趣愛好或需求。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資興讀經典之二
    公眾號的名字叫溫故資興,借用的就是論語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諧音。既然已經開始談經典,那麼這句話肯定是有必要做一番解讀了。溫故知新,重點在溫故。讀一本經典書籍,好比聽一首老歌,可以反覆品味,也可以時時重溫。至於知新,那溫故以後的結果,不必強求。已經讀過的書,已經了解的知識,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還去時時重溫,是否顯得低效?也許吧,當人們都在追尋新奇追尋熱點,我選擇回到經典重溫歷史。
  • -淺談觀察者效應
    雖欲有超脫之意,卻被現實囚於一室之內,超脫者與劇中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互相影響……簡單的觀察或許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我們常常認為雌螳螂在交配後必定會吃掉雄螳螂,但事實真的如此麼?結果令人驚奇——在三十場交配中,沒有一場出現了吃夫現象。而且,他們首次紀錄了螳螂複雜而又神秘的求偶儀式:雌雄雙方翩翩起舞,整個過程短的10分鐘,長的達兩個小時。裡斯克和戴維斯認為,以前人們之所以頻頻在實驗室觀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為在直接觀察的條件下,失去「隱私」的螳螂沒有機會舉行求偶儀式,而這個儀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惡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須的。
  • 為何美則美矣,毫無靈魂?美則美矣,了則未了?美則美矣韻猶未也?
    論一個人或事物時,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評價,——「美則美矣,毫無靈魂」, 「美則美矣,然缺內涵」,「美則美矣,了則未了」,「美則美矣,可惜虛妄」,「美則美矣,韻猶未也」......這諸多的不能全美到最後無不是回到孔子的「美則美矣,未盡善焉」,以及莊子的「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這個終極方向上來了
  • 心理小知識以及在產品中的運用(3)——登門檻與拆屋效應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三篇,筆者與大家介紹登門檻效應以及拆屋效應,並講述如何將這兩個心理學理論應用到產品實踐當中去。本系列文章每次將選取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學小知識,然後再找到它運用到產品中的實例,從而給大家以啟發。
  • 在非議中成長:論測謊在民商事訴訟中的運用
    一千年多年前《夢溪筆談》中的「摸鐘辨盜」、包公案中的「靈蛇斷案」是古人運用人地心理進行斷案的經典案例,如今一項新的技術—「測謊」,正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於民商事案件的審判實踐中。如同這項技術自誕生之日起就充滿著爭議,關於測謊能否運用了民商事訴訟,測謊結論是否具有證據資格,在理論界是實務界的爭論也始終沒有停歇過。
  • 心理學小知識|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有效的掌握心理學的知識,對於開展人際關係的構建與提升是有重大意義的,下面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人際交往中的七個心理效應具體的運用。首因效應,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 在課堂教學中該如何運用「討論法」
    在課堂教學中該如何運用「討論法」時至今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問一答的現象較為常見,教師問,學生答,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這種問答加串講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加以改進,才能讓學生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
  • 用現代科學「翻譯」道德經——經典名句中的啟示(上)
    道德經中的開篇名句,大意是:道,如果可以說出來,那就不是永恆之道。量子理論中測不準原理和觀察者效應暗合其義。以觀察者效應為例,該效應意思是,量子存在於疊加態。量子一旦被人觀察,就必然發生變化,這一特性使其無法準確地測定。
  • 歷史觀察者與一種「開化」新思——讀《文明開化來了:明治時代的...
    所謂「一切科學創造的底色均是觀察」,通過林丈二與《文明開化來了:明治時代的生活畫卷》,我們可以預想見:未來「寫史者開放」擺在史學工作者面前最根本的易動,是要求他們從「記錄者」轉向「觀察者」,由居高臨下的史料擇選人變身親歷其間的史料體驗人。若真能具備一身觀察者功夫,不僅「任何人」可以寫史,任何平凡之物也可以挖出精彩歷史。
  • 觀察者模式解析
    今天來講解學習下 「觀察者模式」。本文在講解具體模式的同時,也會列舉 jdk 以及 常用框架中使用到的地方,幫助大家加深理解。❞設計模式的學習,我的建議是,首先弄懂它的含義,和前人已經總結沉澱下來的設計原則。
  • 「旁觀者效應」是如何毀掉我們的代碼的
    這個故事例證了『旁觀者效應』中的一個不幸的心理特: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作為程式設計師,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旁觀者效應」在起作用。如果你的代碼庫已經有了相當的體積和年月,你很可能知道它們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乏封 裝或模塊分離,類繼承結構過於複雜,方法太長——讀起來就像是Stephen King最近寫的小說,未經測試或無法通過測試等等——但沒人想去做點什麼。 「旁觀者效應」的問題根源 問題的根源是缺乏物主(所有者)身份。我們總是在假設別人會來修補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