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觀察者效應,完善未被證實的理論

2020-12-15 科學猜想

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精神。

我們在之前文章中假想了精神作用力也是一種力。

並且假想了幾個可以反向驗證精神作用力是否存在的試驗方法。

還賦予了精神作用力一些特性。以便更合理的解釋那些過程不合理,結果也不合常理的實驗。

這樣我們才能更清晰的了解整個試驗過程,更合理的理解整個試驗形成原因。

比如雙縫實驗,延遲觀察試驗等。這些我們之前文章已經用精神作用力完美解開的試驗。

雙縫實驗

至於我為什麼要假想一個虛無縹緲的精神作用力理論,用來填充這些試驗中暴露出來的未知問題,和現在科學無法理解的現象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結果被確定了,確實存在觀察者效應,而觀察者改變了粒子形態,那麼是什麼原因改變的不得而知。

所以一定是有什麼我們現在不理解的,未知的力量形成了這個結果。

而經過反覆揣摩與磨練完善,我才假想了這個精神作用力理論,並不斷完善這個理論特性,以爭取達到能夠合理的解釋一些目前無法科學解釋的事情。所以剩下的就是不斷完善,和等待時間的驗證。

那麼目前發布的精神作用力猜想特性有。

不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和影響

精神作用力之間受到經典力學限制

精神作用力可以攜帶信息

那麼除了這些特性外,我認為還有一些不全是特性,但是非常常識,卻偏偏很容易被人忽視的東西需要闡述。

比如已知的試驗中,出現的都是都是對於量子,粒子,這種微觀級別發生的觀察者效應。

而宏觀上的觀察者效應並不明顯,甚至說沒有。

所以精神作用力的量級應該是不大的,或者說普通情況下,自然散發出的精神作用力量級不大,只能影響到微觀領域。

那麼不正常的呢?

打個比方,假設兩個運動員在比賽扳手腕,如果沒有比賽時間限制。一定會有一個人勝利一個人失敗。

而失敗的人可能是當天狀態不好,調整以後第二天又贏了對手。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體力量極限不是恆定的,總會有微小的上下浮動。

精神作用力發源與人本身,自然也是一樣會因為當時的狀態和心情有所浮動,但是不會差別太大。

但是如果一個臥床已久的病人和普通人比較的話,病人意識都不清晰了,又能有多強的精神作用力散發出來呢?

而一個經常打坐冥想的僧侶,他的精神作用力一定比普通人強,因為更單一和純粹,同理如果年齡越小的小孩子,因為精神更加的純粹,所以精神作用力也一定更強。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精神作用力之間會受到經典力學的限制,意念嘈雜的作用力,互相抵消自然無法統一形成強大作用力。

有人會問?憑什麼精神作用力還被經典力學限制!

因為如果同樣是一種物質或者力的話,必然會形成互相的影響。有力,就必然有相互作用力。很簡單的道理,不是麼。

說到這,我越發感覺怎麼精神作用力,推理來推理去的,總是越來越靠近神秘學。

難道是我們古代的先輩們確實發現了一些什麼?

回歸正題,其實如果有了概念的假設,那麼驗證概念就相對簡單多了。

比如我們假設這樣一個試驗,為了保證精神作用力輸出的儘可能一致,找到兩個性別相同年齡接近,身體健康,精神狀態健康的實驗者,一個用觀測微觀量子的設備,觀測另一個人身體中的一個量子或者粒子,按照觀察者效應,或者我更喜歡說的精神作用力影響,這個被觀察的量子或者粒子形態一定會有變化。

那麼按照精神作用力受到經典力學限制特性,如果被觀察者用強烈的意念拒絕觀察部位被觀察會如何?

結果一,被觀察的粒子乖乖地呈現觀察狀態。證明沒有精神作用力的影響,也就是並不存在精神作用力。

結果二,被觀察粒子呈現未被觀察狀態,證明精神作用力互相抵消泯滅。

因為不知道精神作用力會互相抵消,還是如同水流一樣四散開來。所以還有結果三。被觀察粒子呈現不穩定狀態。證明精神作用力在互相作用下,會呈現擴散現象。

首先我並不知道微觀設備會不會對人體形成傷害,也不知道能不能應用於人體。如果不能的話那麼這個假設也是不成立的。

不過想要驗證精神作用力的話,方法還是很多的。

阿澤還會繼續努力,在這條一切未知的道路越走越遠。

感謝您的閱讀

記得 點讚!關注!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觀察者效應」-做自己思維的觀察者
    所謂「觀察者效應」(Observer Effect),指的是被觀察的現象會因為觀察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影響
  • -淺談觀察者效應
    雖欲有超脫之意,卻被現實囚於一室之內,超脫者與劇中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互相影響……簡單的觀察或許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我們常常認為雌螳螂在交配後必定會吃掉雄螳螂,但事實真的如此麼?由此看來,撇開食物的影響,觀察者不自知的觀察行為直接影響雌性螳螂的決定,事關雄螳螂的性命與實驗結論。
  • 抑鬱中的觀察者效應 | Slow M.
    觀測者效應(Observer effect),是指「觀測」這種行為對被觀測對象造成一定影響的效應。在量子力學實驗中,如果要測算一個電子所處的速度,就要用兩個光子隔一段時間去撞擊這個電子,但第一個光子就已經把這個電子撞飛了,便改變了電子的原有速度,我們便無法測出真正準確的速度(不確定原理)。……這種效應在生活中極其常見。
  • 功夫中的觀察者效應,讀此則可知如何運用神意矣
    在某種程度上,火候等同於現代科學上的觀察者效應,或觀察者期望效應。所謂的"觀察者效應",指的是被觀察的現象或事物會因為觀察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比如我們讀書時聽到的一個故事,說雌螳螂交配後會吃掉雄螳螂,而且這個實驗是經過多次反覆實驗證實了的,那麼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 科學之窗|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個支柱是量子化特性,量子化屬性給出了粒子的位置、速度、顏色和其他屬性,這些屬性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實例中出現。這與公認的經典力學領域的信念正好相反,即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光滑連續的光譜中。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非常新穎的東西,最終把這些粒子命名為量子化粒子。量子力學的第二個支柱是光的粒子性質。
  • 小徐筆記|觀察者期望效應,你了解嗎?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 Effect)其實就是一種認知的偏見,在科學實驗中,由於觀察者預期某些測試結果,於是無意識地以某種形式操縱了實驗步驟,或錯誤解釋實驗結果以達至他們希望得到的結論。觀察者期望效應能嚴重歪曲實驗結果,因此需利用雙盲方式進行實驗來消除這效應。 很多實驗經常是受觀察者期望效應影響而出現奇怪結果,尤其在以人類為對象的實驗。觀察者期望效應最常出現於超自然現象研究。說得廣泛一點,我們幾乎沒辦法不影響我們觀察的事物——只不過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 每日科普(1):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是什麼?
    在我們理解觀察者效應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學領域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個支柱是量子化特性,量子化屬性給出了粒子的位置、速度、顏色和其他屬性,這些屬性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和實例中出現。這與公認的經典力學領域的信念正好相反,即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光滑連續的光譜中。這是科學家們發現的非常新穎的東西,最終把這些粒子命名為量子化粒子。
  • 教師編考試知識點:班杜拉的模仿與學習效應
    今天主要梳理了班杜拉的模仿分類和觀察學習效應,希望能夠幫助大家的備考。(1)直接模仿,直接簡單地模仿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最簡單的模仿學習方式。(言語或行為示範)(2)綜合模仿,學習者經模仿而習得的行為,不一定直接來自一個楷模,而是綜合多個楷模的行為而形成自己的行為。(3)象徵模仿,指學習者對楷模人物的模仿,但模仿的是其性格或行為所代表的意義,而不是具體行為。
  • 科學家首次完善愛因斯坦理論,解答光子動量失蹤難題
    趣味探索訊 愛因斯坦無疑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他不但解釋了很多前人所未解釋的物理現象,還提出至今無法超越的廣義相對論,他因解釋了光電效應而獲得諾貝爾獎。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光由光粒子組成,如果光子的動量足夠大,那麼就能將金屬原子中的電子剔除,即物理學中著名的光電效應,但在這個過程中,光子動量又去了哪裡,難道失蹤了?愛因斯坦本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這個難題半個多世紀來一直無人解答。今天來自歐洲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博士生亞歷山大·哈通找到了答案,首次完善了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算是超越了愛因斯坦。
  • 幾個已被證實的科學理論,讓人無法接受!
    幾個已被證實的科學理論,讓人無法接受!一、光子的波粒二象性。Thomas Young在百葉窗上開了一個小洞,用一張紙蓋住,並在上面戳個小孔。光能通過這個小孔穿過。他還用一面鏡子反射透過的光線,然後再用另一張紙片,使這束光從中間被分成兩條。最後,神奇的條紋,陰影與光線間隔。
  • 最新量子實驗:不同觀察者眼中的現實不一致!
    導語:量子觀測效應證實了,觀察者與事件之間存在緊密關聯(事件在未觀測前處於多種可能性的疊加狀態)。現實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觀察者,這意味了人眼看到的現實並不一致(每個人看到的「真實」世界不一樣)。1961年,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如果將量子力學應用到一個正在被觀察的觀察者身上,會發生什麼?
  • 理論分享2 | 社會學習理論(下)
    這是社會學習理論在組織管理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應用。總體來看,研究者考察某一主體的特徵和行為如何通過榜樣示範使他人表現出同樣或類似的特徵和行為(從示範者的角度),或者說某一主體如何通過模仿去學習他人特徵和行為(從觀察者的角度)。學習的主體包括領導者與下屬/團隊成員團隊成員/同事與員工。
  • 班杜拉觀察學習的五種效應
    (一)習得效應習得效應是指通過觀察習得新的技能和行為模式。例如,兒童的語言就是一種通過模仿習得的技能。(二)抑制效應與去抑制效應抑制效應是指觀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為受到社會譴責,觀察者會暫時抑制受到譴責的不良(或良好)
  • 「六度分離」理論獲證實
    在人際關係的研究中,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提出了「六度分離」理論,稱只需六步就能將彼此毫不相關的兩個人以某種方式聯繫到一起。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科學家近期證實了這種奇妙的理論。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可以通過個人的關係網以特殊的方式聯繫起來。
  • 【教師每日技巧】班杜拉的模仿與學習效應
    (1)習得效應:通過觀察習得新的技能和行為模式。該效應可以解釋大部分與態度和品德有關的新行為方式的學習。eg:父母使用文明語言,其子女習得文明語言;父母使用不文明語言,其子女經常使用不文明語言。(2)抑制效應與去抑制效應:抑制效應:指觀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為受到社會譴責,觀察者會暫時抑制受到譴責的不良(或良好)行為。【模仿對象受批評,模仿者的某種不良(良好)行為減少】去抑制指觀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為未受到應有的懲處,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為重新發作。
  • 科學家界有哪些已經被證實,卻又讓人們難以接受的科學理論?
    可是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出現了一些完全超出人們認知的科學理論,這些理論已經得到證實,可是卻讓人們難以接受,那麼有哪些科學理論是如此的呢?下面我們就舉一些例子。一、雙縫幹涉實驗的神秘,對於這個實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上過高中的朋友都做過這個實驗,這是物理學家非常著名的一個實驗。
  • 37個教綜常考「效應」
    觀察學習效應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是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結果的觀察,從而獲得某些新的行為反應或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正的過程。小學生在觀看暴力節目或打暴力遊戲中,通過對暴力行為的觀察,從而也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這是一種觀察學習效應。 12.
  • 班杜拉1:人物介紹及學習理論
    班杜拉,生於加拿大,美國心理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奠基人。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包含觀察學習,自我效能,行為適應與治療等內容。
  • 5個顛覆認知的科學理論被科學家證實,每一個都讓人們感到神奇
    人類在進入科學時代之後,提出了不少的科學理論,有的科學理論已經被我們證實,有的則還在繼續探索中。其中有五個科學理論明明已經被科學家證實,可是卻讓很多人難以接受,這是為什麼?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個這五個讓人們難以接受的科學真理。一、量子疊加態,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包括宏觀和微觀,我們能夠看到的世界是宏觀世界。
  • 理論分享2 | 社會學習理論(上)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眾多學習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該理論著重解釋了社會情境下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個體會通過觀察他人的行動而習得新事物,即替代性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早期的學習理論有著顯著的不同。早期的學習理論是基於行為主義視角的,認為學習的發生源於強化和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