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這次是實打實的全民紅包
無差別、無門檻,三亞的確是在派全民紅包
香港、澳門發全民紅包已經被熱議已久。而三亞是公開資料中第一個這麼做的內地城市。中國內地許多城市也在發放物價補貼,而三亞的紅包雖然名義上也是「物價補貼」,不過有著本質區別——別的城市主要是在物價連續上漲的時候發給弱勢群體的救助措施;三亞則是全民化、常規化。三亞派發對象是,具有本地戶籍的城鄉居民,以及連續6個月以上(含6個月)參加三亞市從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險的非本地戶籍的在職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而從2011年開始,這樣的全民紅包已經被制度化,基本上一年會發兩次,且被納入了常規財政預算中,不是個臨時措施。…[詳細]
三亞之所以敢於發全民紅包主要是為了爭取民意理解、支持
不少評論嫌每月60元/人太少,認為應該集中力量辦大事
2.2億元的總量並不少,不過分攤到62萬人那裡去,平均每人每月是60元人民幣,有人戲稱吃頓飯都不夠。作為旅遊城市,三亞的物價非常高,比起國內的一線大城市來說,也不遑多讓。
於是很多人質疑這樣的「物價補貼」,覺得太少,而政府應該集中力量發給那些社會弱勢群體。在澳門的「全民分紅」中也常見這樣的質疑。的確,同樣一筆錢對於富人和窮人來說是效用是不一樣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很多人都覺得應該把給富人那筆攔截起來,全部發給窮人去。
但是,全民紅包和社會救助並不矛盾,展現的是政府對民眾普遍的、道義上的關懷
在社會學中,全民紅包這樣的社會福利手段被叫作社會津貼,和對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不是一個概念,它們並存於社會福利體系中。例如三亞在發全民紅包的同時,低保制度也並存著。更明顯的則是澳門,澳門在全民發紅包的同時,別的一攬子社會救助措施也沒停過。當然社會津貼有時也會分群體,但是分得十分粗,例如給所有65歲以上老人派紅包,也只有65歲這個年齡門檻,並不會區分老人的貧富、健康狀況,這樣也減少了識別的行政成本。
那麼,到底為什麼有社會津貼的存在呢?根據學者唐鈞的說法,「社會津貼的特點是『不論貧富,人人有份』,追求的是『結果平等』,同時也節約行政成本。在戰後,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一帆風順時,這樣的制度安排比較多見。」而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討好人民」,常常跟功利性的目的有關。所以,一般而言,「社會津貼」的數量不是太多,體現的是政府對公民道義上的關懷。這種關懷一般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一種對民眾的「補償」,像是澳門,博彩業也對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響,所以要尋求理解和支持;第二個層次則更高級一些,也就是「和公民分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果實」。所以,一些學者又將「社會津貼」稱作一種公民權。…[詳細]
因此,在三亞這樣特殊的旅遊城市,發「全民紅包補償民眾」有很強的正當性
把三亞發放全民紅包的時間節點和三亞這些年的發展聯繫在一起,其目的就很清晰了。2010年,三亞和中國不少城市一樣,開始根據發改委的政策發放物價補貼,但是對人群有限定,到了2011年,三亞將補貼政策擴大到了「全民」,並且還把一些非戶籍常住人口也給包括在內,形成了一年兩次紅包的制度化派發。
2010、2011年的三亞到底發生了什麼呢?這一切和房產有關。2010年初,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公布,海南國際旅遊島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除了遊客而外,房地產商也蜂擁而至。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0年1月,海口新建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35.1%,三亞上漲31.2%,漲幅居全國70個大中城市前兩位。當地人承受著物價的暴漲。根據三亞統計局的官方數據,在2010年上半年,三亞城鎮居民的支出受物價上漲影響呈現快速增長,人均消費支出為7614元,同比增長15.7%。人們甚至開始「節衣縮食」起來——「牛肉消費量下降13.3%,鮮蛋消費量下降29.7%,魚消費量下降5.4%,蝦消費量下降2.4%。」這樣的趨勢持續著,就在今年春節期間,三亞政府破天荒地又臨時追發了一次紅包,除了颱風海燕之外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季節性外來人口的增多,市場供求關係發生變化,農副產品和水產品供不應求,價格居高不下。
吃飯貴,房價高,再加上蜂擁而至的遊人,肯定會給當地人帶來生活不便甚至是矛盾,因此,做一些「補償」就在所難免,就算是爭取本地民心。何況,這筆錢雖然不多,但是也不是「聊勝於無」這麼簡單,特別是對於貧困人群是有意義。根據統計局的數據,三亞城鎮居民2012平均一年在食物上的消費支出是7604元,這麼一看720元的補貼還是能夠很有用處的。
所以,三亞的全民紅包模式當然也可以在全國別的地方推廣
發紅包做道義上的關懷很值得,只是各地制度設計最好不要一刀切
在前幾年的時候,上海一位政協委員曾經有過一個每個公民發1000元紅包的提議,引發過一次關於「全民分紅」的社會大討論。而三亞的新聞一出,也有很多別的地方的網友表示羨慕。甚至廈門當地的媒體很快就做了一個專題,表示同為旅遊城市,廈門的財力遠在三亞之上,所以廈門有沒有可能也效仿三亞做一次「全民分紅」呢?其中一位網友就回復稱「一個月幾十塊錢,雖說像灑胡椒麵,可沒什麼比真金白銀實惠了。」另一位網友說,「發吧發吧,提高一下幸福感。」這也的確道出了全民紅包的真諦,錢不在多,在於「道義關懷」幾個字。尤其是在像三亞這樣,普通民眾生活因為旅遊開發等特殊的項目而被嚴重滋擾的地方,「道義關懷」就更是應該。在內地這樣的城市還有很多。並且就算不存在這樣的特殊因由,「還富於民」或者說「與民眾分享發展成果」也是「道義」。
而發紅包不如減稅,又或者全民發紅包不如給有需要的人這樣的駁斥論調也欠缺道理。一來,這些措施完全可以和全民紅包並存;二來全民紅包更會讓人感受到直觀的尊重和關懷;三來,一些措施執行得不完善,很可能在各種門檻上就卡住了需要的民眾,還不如全民紅包這樣無門檻,人人可得的形式。…[詳細]
所以,其它地方政府效仿三亞派發紅包也沒有問題。只是有的地方財政狀況很好,實力雄厚可以支撐,有的地方則地方財政就很窮,需要中央政府更多的支持;有的地方特別是資源城市,民眾對「開發」的痛感很深,需要的補償可能更多;總之在制度設計上很難一概而論。
當然,怎麼慰藉也比不過收入增長,否則全民紅包的效用也不會好
如果收入差距太大,總體收入太低,杯水車薪的慰藉功用不會太好
神木就是個例子,當地靠著資源富起來,像是「全民醫療」這樣的案例也是直觀的民生工程,可是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生活成本攀升得離奇,普通百姓生存不易。歸根究底,像是「房姐」這樣的人掌握著資源,也就近水樓臺先得月,而被扭曲的收入分配治不好,不管搞什麼慈善,搞什麼民生工程,其實也是白搭。所以三亞和澳門儘管都做著派發全民紅包的事情,可是「裡子」也完全不同。不妨做個比較:
博彩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而博彩和旅遊相關行業也正是澳門吸納人員就業最多的,且收入不菲。最新的一項對於澳門家庭住戶的統計是,住戶每月收入為41,423元,較五年前增34.1%;每月平均消費開支為29,177元,實質升27.1%。當地學者就分析,居民的收入跑贏了通脹,剩錢能力在增強,同時貧富差距也在縮小。反觀三亞,儘管是個旅遊城市,但政府收入主要靠房產,但是根據三亞統計局的官方數據,房產在2010年只吸納了當地2%的就業人口。而大量的「失地農民」就業也成為難題,他們得不到好的工作,不光是嫌苦嫌累那麼簡單,根本還是在開發浪潮中利益受損,但是補償很少。所以當地居民的收入並沒有隨著旅遊和房產的火爆水漲船高。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也限制了人們的收入,並且房產開發中徵地、拆遷等問題也讓很多人利益受到傷害。第一財經採訪的一位當地居民就說,「外地都是來旅遊或買房投資的,普遍財大氣粗。本地人上班族都感覺精神面貌差很多。」
所以,三亞的紅包,整體而言的確就是皮毛的慰藉,收入分配和增長這個根子不解決,道義上的關懷作用就顯得不是那麼強了。而這,顯然不是三亞一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