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大四學生在畢業後選擇考研,考研成為了一個「熱門」。相比於高考,考研要複雜很多,除了初試和複試以外,如何選擇導師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其實對於那些筆試後自我感覺還不錯的學生來說,筆試一結束就可以著手找導師了。研究生的學習和本科生有太大的區別,在一定程度上,選到了一個怎麼樣的導師,將直接影響著你研究生三年的學習、生活甚至影響到你的未來,所以導師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也有很多人在選擇導師的時候,其實會有一種糾結,到底是選擇那些年輕有為的副教授好呢?還是選擇那些著作等身、造詣深厚的老教授好呢?
首先,相比於那些榮譽滿身的教授,副教授或許更好考一點,畢竟競爭更小。另外,相比於老教授,和年輕有為的副教授見面的機會更多,討論的機會更多,或許在論文等方面能夠得到更多的指導。如果這個副教授恰好又有一個「大牛」導師,那就更好了。
對於那些年輕有為的副教授來說,很多人的首要目標就是評上教授,而對於他們來說,想要評上教授就必須要有研究成果,而往往國內的高校都是導師和學生一起做實驗、一起發文章,所以這對於學生來說,也是有利的,或許能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不過,這也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第一作者的問題,學生不一定能成為第一作者。
相比於年輕的副教授,著作等身的教授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可能對以後的讀博更有利,因為一般老教授才有博導資格,以後讀博也許會更容易一點。另外,教授的資源、人脈、影響力也許比年輕的副教授更好,找工作時也許還會獲得推薦機會。
不過選擇著作等身的教授也有一些缺點,首先,這些教授可以說已經功成名就了,即便是以後不努力、不繼續奮鬥,他們也已經很不錯了。再說,對於教授們來說,如果過了45歲,還沒有評上傑出青年、長江學者,那以後其實就不大可能有太多進展了。所以很多教授,這個時候會選擇搞橫向研究,追求物質上的東西,發的文章不算多,而這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總之,無論是選擇年輕有為的副教授還是選擇那些造詣深厚的教授,各有各的好處,這個時候就需要自己來權衡,看自己到底追求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