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23我愛你》、《紙短情長》紅遍大街小巷,當2018年度歌曲榜單被流量歌手的歌曲佔據,當《醉赤壁》成為了一個「確認過眼神」的梗,當人們因為喜愛翻唱而去詆毀原唱時,我們不禁細想,華語樂壇到底怎麼了?
「我慶幸我的童年。不是EXO的咆哮,不是TFboys的寵愛。我的童年,是林俊傑年華裡的江南,是周杰倫青春裡的彩虹,是蔡依林回不去的倒帶,是王力宏不可說的唯一,是五月天不放手的倔強,是陳奕迅約定好的十年,是SHE永恆的superstar,是張惠妹流著淚的記得,是孫燕姿最美好的遇見。」這是網易雲音樂的一個歌曲評論,這也能很好的表達人們對華語樂壇衰落的無奈。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華語樂壇的悲哀並不只是音樂人的問題,更多的是整個市場環境的問題。
1 華語樂壇鼎盛時期的市場環境
如果說95後、00後是網際網路原住民,那麼80後、90後就是華語樂壇鼎盛時期的原住民。
2000年-2008年,就是80後、90後心中永遠的白月光,這時的華語樂壇,各種新生代歌手不斷湧現。這時的華語樂壇,只能用4個字來形容——「神仙打架」。
首先,21世紀華語樂壇領軍人物周杰倫出現。他的歌,廊括了甜愛、中國風、嘻哈、暗黑等各個風格,「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與你躲過雨的屋簷」被多少人改成了QQ籤名,成為了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兮;快使用雙截棍,哼哼哈兮;習武之人切記,仁者無敵;是誰在練太極,風生水起」到如今,仍然是華語樂壇嘻哈界的佼佼者,被眾多嘻哈圈的奉為經典;
而後,與之一起的,還有林俊傑的林氏情歌、王力宏的流行音樂、羅志祥的歌曲和舞蹈的結合,他們被媒體稱為「新四大天王」,是那個時代的傳奇。與他們並列的,還有華語樂壇的「四小天后」,孫燕姿的一曲《遇見》仍然是很多人的單曲循環,蔡依林的《日不落》也是多少人的KTV必點單曲,蕭亞軒的《表白》也是不得不說的神曲,梁靜茹的《勇氣》也成為了不可超越的情歌神話。我們都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音樂之路,就是在強者的不斷碰撞中出現的。
隨之而來的,還有眾多樂壇、組合的崛起。
比如被人們吐槽出道即巔峰的《飛兒樂隊》。2004年因為《鬥魚》的主題曲《Lydia》火遍大江南北,按理說,一張專輯最多就只有一兩首歌曲會火出圈,但當時的飛兒樂隊,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實力。《Lydia》同專輯歌曲《fly away》、《我們的愛》、《你的微笑》的爭相爆紅都讓飛兒樂隊成為了絕唱;而其實,那時的華語樂壇,還不止如此,有花兒樂隊的《靜止》、《嘻唰唰》,也有《五月天》的《你不是真正的快樂》、《倔強》等等;
在組合方面,有臺灣女子組合《S.H.E》和香港女子組合《Twins》。S.H.E出道作《女生宿舍》在臺灣的銷量約16萬張,全亞洲的銷量約75萬張,其主打歌打入2001年電臺票選前三,從這張專輯開始,S.H.E開始獲得了外界的肯定,在次年的第13屆臺灣金曲獎憑藉此專輯入圍最佳新人獎。如今,作為最長命的女子組合,S.H.E對華語樂壇的貢獻相信已不用多說;Twins以《下一站天后》成為火遍兩岸三地,在當年也幾乎是和S.H.E分庭抗禮的組合;
之後,更有一系列網絡歌手的興起。許嵩、徐良、汪蘇瀧傳遍了各大校園,那時的學校,如果有人沒聽過他們的歌,一定會被眾人嘲笑;
這時候的華語樂壇,根本無法簡單用言語來形容,這大概就是屬於音樂界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年代了吧。
2 華語樂壇生態
為什麼當年的華語樂壇可以如此繁盛,可現在的華語樂壇卻只能由一些「老人兒」在撐著?為什麼16年前作曲的《以父之名》現在還是流行歌曲?
這可能和音樂生態有關。
任何時代都有口水歌,但是口水歌的流傳度和眾人的態度卻能看出一個時代音樂面對的命運。
那時,「求佛」「老鼠愛大米」也曾成為傳唱度廣的歌曲,但是不久之後,卻也因為歌曲質量,迅速銷聲匿跡(此處歌曲質量是指編曲等各方面的質量,並非抄襲);
現在,「離人愁」因為抖音眾人熟知,並受到追捧。在各大主流歌唱平臺,很多人都對其進行了翻唱。但是,這首歌是抄襲的,寫這首歌的人甚至都分不清,但是,這首歌還是火了,且在專業人士進行指正之後,仍然被在各大平臺翻唱;
這就是現代音樂的現狀。
這樣的音樂生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又是因為什麼原因越演越烈?
A 第一層原因:版權意識不健全
無論是什麼行業的發展,都需要雄厚的資本支撐,音樂更是這樣需要資本支撐的行業。當年華語樂壇繁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唱片時代,銷量才是王者,以實力論王。
但是,在2007年之後,中國唱片時代逐漸走向尾聲,各種盜版唱片猖獗,唱片公司越來越賺不到錢,而國家對版權方面的法律還不健全,這極大地損害了歌手的利益。唱片賺不到錢之後,唱片公司開始轉型,成名的歌手開始通過演唱會賺錢,也就在之後,華語樂壇幾乎已經沒有足夠有分量的新人歌手出現了。
這兩年,版權意識逐漸被大眾接受,但是,因為版權而引發的華語樂壇混亂的狀態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被接受就可以做到的。
一邊是流量歌手的低質量歌曲排在榜單首位,一邊是滿懷夢想的音樂人創作歌曲卻根本收聽,也沒人為此買單;那麼大眾會如何選擇呢?
在這樣的環境下,華語樂壇又怎會有很好的發展!
B 網際網路的衝擊
網際網路迅速發展,中國社會由PC端進入手機端,自媒體崛起,音樂APP成為主流,唱片已經不再是傳播音樂的手段。
首先,讓我們看一看熱門APP榜單。
網易雲音樂熱歌榜中,排行榜第一是由日文歌改編的《起風了》,後面幾名包括音律不齊的《生僻字》、抖音神曲《可不可以》;QQ音樂熱歌榜中,除開華語樂壇老將的歌曲和影視熱門歌曲,排名前十的也包括了抖音神曲《生僻字》和《可不可以》。
從客觀來說,抖音神曲有什麼特點?
從之前看到的一個專業人士的評語來說,這些抖音神曲都是利用和弦套路作出的歌曲,用了一些簡單的小技巧,並加以填詞,讓外行看不出來。但是由於這些歌曲通常節奏簡單歡快、旋律朗朗上口而受到一些群眾的喜愛。
知乎上有個問題:「什麼時候你對華語樂壇感到失望?」
我想,我不會對華語樂壇的音樂人失望,因為還有那麼多正在努力做好音樂的歌手。新生代華晨宇、鄧紫棋等,流量體質的張藝興等人,老一輩的天王天后們,還有很多不知名的民謠、搖滾等音樂人,甚至還有00後的王源等人堅持著自己的音樂夢想——雖然如今寫的歌曲還很稚嫩,但假以時日,只要不放棄這份追求,這些人終究會成為華語樂壇的中流支柱。
但是,我仍然對如今的華語樂壇生態感到失望。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言論,好歌曲就是要朗朗上口的,大眾傳唱度高的。就像之前有嘻哈爭論王昊和gai的強弱一樣。有人說王昊的歌曲就是當時覺得震撼,但沒有人可以傳唱,但是gai的歌曲更多的人可以哼唱,所以gai的能力更強。在這裡不討論二者的強弱問題,僅對此觀點進行評價。
什麼時候開始,傳唱度高就成為評判歌曲的標準了?
如果這麼評判,那麼抖音的歌曲是否都是很有質量的歌曲?
在我看來,那些都不能被稱為「歌曲」!
有專業人士說,這些神曲通常是套用和弦套路進行製作的,而這種和弦套路的歌曲是可以被量化生產的。也就是說,如果保持這種水準,華語樂壇根本就不需要音樂製作人,只需要一臺機器,就可以搞定所有的輸出了。細思極恐!
前段時間,華晨宇批評某節目選手用套路和弦寫歌。我覺得甚是有理。華語樂壇需要的是什麼,不再是誇讚,而是真實的評判,真正的打擊。
「I hope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come to know and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Chinese music and culture.」
「中國風才是最屌的」
還好華語樂壇的頂流還在,華語樂壇還有時間可以培養更多的有創造能力的新人。
但是,青黃不接、後續乏力的華語樂壇,何時才能再現輝煌?我們期待著!
3 希望
「朋友都和我說,你不上綜藝不上電視,光靠做音樂,埋頭寫歌是沒有出路的。可是你看今晚這萬人體育場座無虛席,你們就幫我證明了,就光做音樂,光埋頭寫歌也一樣有出路。」
「我今生要寫滿一千首歌給你們聽。感謝生命中有你,感謝最美的相遇,是在音樂裡。」
原來還有人,在執著的堅持著心中的音樂夢,即使被黑作非主流也無所畏懼。「若貽笑千古,我只想做你的信徒!」
還有這樣的人。
他因參加《花兒與少年》經常脫離團隊而被別人罵沒有團隊意識,但是後來發現,他只是在獨自體會思考與創造,感受這片土地能帶給他的,深刻的東西,於是有了《卡西莫多的禮物》;別人說他風格單一,直接去聽他的《我管你》、《尋》《浮遊》,你會發現,他的音樂世界多麼的多變;有人說他只能唱自己個歌,上天籟之戰,一曲《南屏晚鐘》直接讓你黑轉路,一曲《齊天大聖》、《我的滑板鞋》讓你從此成為舞臺粉;
原來真的有人天生屬於舞臺,原來還有人讓我像當年聽到林俊傑和周杰倫一樣激動;
大環境不易,但音樂人們才更需努力。我們始終相信,流量為王的時代終將過去,市場回復理智之後,華語樂壇的輝煌時刻也許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