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青少年的戰鬥在課堂上」
——《自由作家》觀影一
「愛,需要理由嗎?」網絡上搜一搜,大多數答案是:「愛不需要理由,有理由的愛是功利的,那就不是愛了。」我以為這是比較青春的回答。現在,我的看法略有不同,愛或許不需要理由,但有理由的愛可能更專注,也可能更堅持,愛一個人是這樣,愛一項工作也是這樣。
正在或即將做教師的每個人,都有必要再問一問自己為什麼要選擇教師作為職業。答案可能會各有不同,但這樣的追問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學生都意義非凡。美國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這樣說:「教學的呼喚不單是來自外部的融合——沒有我靈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導師和學科都不會對我產生影響。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學要求最終是來自教師內心的呼喚。這種呼喚使我尊重真實的自我。」在美國影片《自由作家》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回答:「拯救青少年的戰鬥在課堂上。」
劇情簡介
影片取材於艾琳·格魯威爾的真實生活。
1994年,艾琳(希拉蕊·斯萬克 飾)來到威爾遜學校一個糟糕透頂的班級(203教室)擔任老師。被送到這個教室上課的學生,來自社會底層和不同種族。由於缺乏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他們有的犯過罪,有的是癮君子,有的父母正在坐牢;他們虛度光陰,消磨時光,把學校當成18歲之前的遊樂場;他們拉幫結派,打架鬥毆,有的甚至認為自己能活到18歲就已經值得慶幸了……一顆顆跌入深淵的心似乎已無處可依,無藥可救。
學生們對艾琳這位白人老師很不信任和牴觸,同事對艾琳的做法也多有非議,丈夫不支持她這樣當教師,父親也懷疑她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儘管艾琳的教育理想一再在實踐中碰壁,但她並沒有放棄這些學生,她用自己打工掙來的錢買《安妮日記》和其他著作,從引導讀書和寫作入手;她組織同學參觀考察,與種族大屠殺中猶太人的保護者交流……最後,她帶著這群孩子走出迷途,開始了健康成長的人生。
當艾琳·格魯威爾準備好自己的教學計劃,來到教務主任瑪格麗特的辦公室後,兩人進行了這樣的對話:
艾琳:「我想請您看看我的課程表。」
瑪格麗特看到了掛在艾琳脖子上漂亮的珍珠項鍊說:「你的學生,他們有些才從少年看守所出來,還有一兩個戴電子鐐銬接受監控。我們必須修改你的課程表,他們的程度太低,你的課程表對他們來說太艱深了。……別給他們太多功課,反正他們也沒有時間做。」
這裡提出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對學業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是應該降低要求適應他們,還是不降低要求,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是一樣的,是應該和能夠學好這些東西的?瑪格麗特的選擇是:「他們現在就只會這些,你就教這些好了。」艾琳的選擇是:「我不能降低對他們的要求。」
相比較而言,艾琳的選擇更具發展和教育意義,對學生的成長價值更大。英國教育部在2016年修訂頒布的《教師專業發展標準》提出了高質量教師要達到的7項標準:(1)以高標準引導、激勵和挑戰學生;(2)促進學生在學業方面不斷進步;(3)擁有良好的課程基礎知識;(4)教學計劃設計、實施得當;(5)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採取相應教與學的策略並及時回應;(6)準確並充分地對學生進行評價;(7)有效地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安全的學習環境;(8)主動承擔起更多的專業責任。這其中的第一條就是「以高標準引導、激勵和挑戰學生」。
瑪格麗特:「你來自新港灘市?可惜你不是兩年前來的,當時本校擁有學區最高的學業測驗成績。自從我們被迫成立種族融合的實驗班,本校就流失了75%的資質優秀的學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樂也。當老師的,誰不希望教到優秀學生?但真正的教育是不能挑三揀四的,在學校裡做著教師這份工作,對什麼樣的學生你都得好好教。另外,如果所有教師都挑學生來教,弱勢的學生怎麼辦?基礎差的學生怎麼辦?在這裡,瑪格麗特的表現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這種不由自主的表達也暴露出她對「沒有適合教育的學生」的抱怨,在這種抱怨中,一般來說,就不會再有「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改變,也不會有對當下生活的悅納和欣賞。
艾琳:「我就是因為這一點才選擇威爾森高中的。我覺得這樣的實驗很好,這樣的實驗班很棒。我父親曾經參加過民權運動,我也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洛杉磯的暴動。當時,我本來準備去念法學院,但後來我想,等我能替他們辯護時,他們已經在法庭上了,已經來不及拯救他們了。所以我認為,拯救青少年的戰鬥在課堂上。」
「為什麼當教師?」是為優秀學生而來還是為身處困境中的學生而來?是為個人利益而教還是為國家利益而教(比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說的「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座監獄」)?對此,艾琳給出了自己響亮而堅定的回答。
總得有人擦亮星星!總得有人肩負起責任!總得有人下決心做成一些事情!我們要為艾琳的選擇和回答點讚!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本片主演希拉蕊•斯萬克說:「有真實事件做依據的劇本總是蘊含著無可匹敵的人文關懷,我甚至感覺得到自己的內心和靈魂都在吶喊。讓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也是一種榮耀。我要說的是,當我知道我得到了艾琳•格魯威爾這個角色時,就有這樣一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