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有個黃河古道,古道有種細沙可制「土褲」,據說效果還不錯

2020-12-19 歷史店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孕育華夏文明的搖籃。在其橫跨中國北方的752443平方公裡的流域中,留下了無數的肥沃的土壤,也留下了很多豐富的礦物寶藏。而在山東省菏澤市的定陶區,就有一條黃河的古道,人們在這條古道中挖出了一種東西,在過去,這種東西經加工後,可製成沙土褲,這種沙土褲到底是幹什麼用的東西呢?接下來讓小編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李白在千年之前,就曾感嘆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可見黃河在歷代的人們心中地位極高,它早已不再是一條孕育生靈的長河,它還是華夏子孫的老朋友。黃河及其支流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9個省或自治區,幾乎遍布了中國的北方,由於北方多以山地、丘陵為主,甚至陝西還多有黃土高原,因此,黃河洶湧的水流中經常裹挾著大量的泥沙。

在菏澤市的定陶區,由於每年黃河的衝刷,這裡不僅留有一條綿延的定陶古道,而且還形成了天然的衝積平原,很有利於莊稼的種植,除了這些之外,定陶還有一大特產,那就是沙土,據專家統計,每年黃河都會生產大約十六億噸的泥沙,其中有四分之三流入大海,而剩下的四分之一就大都留在了黃河的下遊地區,定陶區就是黃河泥沙淤積豐富的地方。

既然是黃河衝刷而成的泥沙,自然與湖底或者其他地區沉積的泥沙不同,定陶古道的沙土特別的細膩,而且有粘度,不會像一般的沙土特別的鬆散,當然,如此優質的泥沙,最先催生的便是陶瓷業的發展,定陶也不例外,古時候的定陶是當時中原大地產瓷器的重要地區,但是由於黃河的幾次泛濫,使得這個地方的陶瓷業沒落,但這並未影響人們使用泥沙的「熱情」。

在當地,人們會給新生的小孩子穿「沙土褲」,所謂的沙土褲,其實就是在一個布袋中裝滿沙土,之後給小寶寶穿上,當然了,布袋需要提前做成小孩子的褲子形狀,才能給小孩子穿用,據村裡的老人說,這樣可以治小孩子的「紅屁股病」,更讓人咄咄稱奇地是,由於這裡沙土特別的細膩,穿上去會很舒適,並且不會對寶寶產生任何的傷害。

在從前物質匱乏的年代,為人父母總要為小寶寶的「方便」操心,面對寶寶尿溼的衣服,不僅需要清理乾淨,更是需要迅速的晾乾備用,這就給做父母的帶來了很大的負擔,但是在定陶區,這個問題就很好解決,因為有「沙土褲」的存在,使得父母們可以直接方便的「換沙土」來清理,這種舊式「紙尿褲」,不僅僅是很多七八十年代的山東人的記憶,更因為它很透氣,對寶寶來說非常的舒適,故此,被當地的居民大量地使用。

黃河是無私和偉大的,它無愧於「母親河」的殊榮,它不僅養育了百姓,即使泥沙等物質也給百姓送來了便利。我們要積極地保護黃河,就像保護我們年邁的母親一樣,因為黃河孕育了我們,我們自當以湧泉相報。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相關焦點

  • 三門峽:古道春風黃河邊
    河南縣域經濟網訊:澠池縣南村鄉黃河小浪底水庫南岸,有春秋時期建成的古道一條,被稱為「陽壺古道」。因為宋代宰相呂蒙正初入仕時曾主持修理過一次,所以又稱「呂蒙正道"。這條古道是春秋時期,山西晉候到東周首都洛陽朝拜周天子的主要通道。
  • 《黃河古道2:活人禁地》
    你永遠也想像不到那厚厚的淤泥下,埋藏了什麼古怪物件  李達著/時代文藝出版社  黃河勘探隊50年來守口如瓶的詭異經歷:74年前,蔣介石炸開黃河鄭州花園口大壩,破堤時有三隻蛟龍浮出水面;61年前,黃河三門峽段發現幾百米深的地殼裂縫
  • 黃河古道下古墓發掘
    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據統計,在1946年以前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經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經淮河,入長江。
  • 黃河古道的傳說與論斷
    蘭州黃河段,有很多美麗的傳說,這裡只說世代流傳久遠而古老的《大禹治水開鑿桑園峽》的民間故事,竟和專家論斷《渭河原是古黃河》的一篇文章,有異曲同工的韻味,發人深思,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黃河穿越蘭州市區,流經馬灘和十八架東灘(即今蘭州雁灘),然後像奔騰的烈馬洶湧澎湃地進入桑園峽。
  • 這黃河古道,一走就是3000年
    河南縣域經濟網訊:陽壺古道又稱春秋古道,因春秋時期途經黃河邊的咽喉險關—陽壺古城而得名。該道由山西境內發端,始自太原,經榆次、侯馬於橫嶺關入垣曲境內,經梨樹(今上官店一帶)、皋落、王茅、亳城至垣曲縣城,到達黃河陽壺渡口。
  • 泰順古道有多美|盧坑嶺古道篇
    繼續上行,古道路面變得寬敞,攀登其上,古道韻味越來越濃,不遠處有條三折瀑,落差約30多米,水流量大,噴珠撒玉,霧氣繚繞,左右兩側滿目青山,景色秀美。離開三折瀑,上行一小段,即到了盧坑嶺頭。盧坑嶺頭有一片開闊地,古道上長滿了灌木叢,有條分叉可通夏家山、十字路、盧梨村。沿著這條分叉古道前行不遠處是棗坪村。解放前,棗坪村人大多居住在草寮。
  • 奇書《黃河古道》面世 作家組建神秘事件調查組
    《黃河古道》。  圖書策劃機構野馬圖書表示:「這本小說是作者根據他的真實經歷創作的,一直以來,這些事件作為黃河勘探隊的機密絕不對外洩露,從事發至今,已經有50多年了。」  在有記載的2500多年歷史中,黃河決堤1500多次,大改道26次,淹埋開封古城6次。
  • 崤函古道:橫貫東西的「中原鎖鑰」
    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李世民的《入潼關》一詩形象描繪了當時溝通長安、洛陽兩京的崤函古道的景象。崤函古道見證了數千年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更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因兩京制而興起  崤函古道修築於何時?據學者考證,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最早可追溯至西周。
  • 中衛啃綠化硬骨頭為黃河古道岸坡「美顏」
    原標題:中衛啃綠化硬骨頭為黃河古道岸坡「美顏」這兩天,中衛「治沙能人」唐希明和同事又來到南山臺山坡上,查看1萬多株爬山虎、檸條和花棒的生長狀況。這處高86米、坡度60度、長1500米的山坡,是中衛市自然資源局新近選擇的一塊「試驗山」。
  • 黃河古道生長著古桑樹,樹上產一種寶貝,專家說:誰看到就發財了
    山東省德州的夏津縣有一個黃河古道,古道生長著上萬棵古桑樹,古桑樹上面還生長著一種極為珍貴的寶貝,甚至還有一位專家開玩笑似的說:「這寶貝誰找到誰就發財了!」這句話其實不是開玩笑,你知道這是一種什麼寶貝嗎?
  • 「走進黃河旅遊帶」之黃河古道上的一幅天然太極八卦圖
    2月16日上午,「走進黃河旅遊帶」大型採風踩線團一行來到了位於山西省永和縣打石腰鄉河會裡村和陝西省延川縣城南部53公裡接壤處的乾坤灣景區。乾坤灣是一幅天然太極圖,是黃河古道秦晉峽谷上一大天然景觀,也是山西永和最亮麗最壯觀的一個風景點。採風踩線團的所有成員無不被乾坤灣的壯觀景色所震撼。大家紛紛在此處合影留念。
  • 古道行 | 茶亭、古樟與油紙傘,婺源徽饒古道見聞
    村內有幾個百年老宅改造的客棧,比如「繼志堂」,「從是堂」等,都是虹關過去著名的制墨堂號。徽饒古道與萬安巷相交處有「務本堂」,如今是一處展示徽墨文化的空間,在那裡,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手工制墨的步驟與工藝。
  • 水峪嘴村:京西古道第一村,古道入口在村裡,城區有公交車可到達
    進入村子,往東走,南邊有一火車隧道口,就是著名的京西古道入口,平時來玩的遊人不多,周末或節假日來玩的會不少,特別是喜歡徒步的和喜歡探古尋幽的人應該不少。出隧道,路兩側的牆上都是反映古道各種故事的雕塑畫,真是有股到了景區的感覺。
  • 漫步千年吳越古道,我國十大古道之一,最美的森林古道
    登高、入林、喊山,伴隨著風中漂浮已久的馬鈴聲,追尋傳說中的神秘古道,在1100米的千頃山巔,鳥瞰江南第一池,感受徒步的意義!吳越古道最令人著迷的,不只是一路的美景,更是歷史迴蕩在心間的力量。吳越古道,是五代十國時期,連通吳越與南唐的主要通道,其間的千傾關、昱嶺關、千秋關被稱作為浙北三關。
  • 穿越唐蕃古道黃河源頭洛克線(十二):收工!此行比西藏還西藏
    上扎尕那後山,穿越洮疊古道,大名鼎鼎甘南洛克線,前往卓尼方向。不走尋常路,自是爛路依舊!一路顛簸前行,從海拔3000的扎尕那村,又躍升上到海拔近4000米的扎尕那後山。海拔高,風景就不一樣了,高山草甸,犛牛低頭吃草,天氣晴好,雲白天藍,愜意依舊。
  • 靖遠黃河古道大兵道又現一處巖畫點
    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何耐江)8月13日,蘭州財經大學巖畫專家高啟安教授、龐穎副教授及靖遠地方史地學者何璞瑜一行三人,考察了近期在靖遠縣古道大兵道發現的又一巖畫點
  • 夏日行古道 | 茶亭、古樟與油紙傘,重拾婺源徽饒古道見聞
    村內有幾個百年老宅改造的客棧,比如「繼志堂」,「從是堂」等,都是虹關過去著名的制墨堂號。徽饒古道與萬安巷相交處有「務本堂」,如今是一處展示徽墨文化的空間,在那裡,可以了解到一些古代手工制墨的步驟與工藝。
  • 「古道人·九天上」輪轉千年 黃河入海 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4日訊 首屆「千裡走黃河文化節」由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 邁麥(山東)品牌運營有限公司承辦。該項活動由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作為指導單位,山東省體育總會、山東黃河文化經濟發展促進會作為支持單位,濟南市黃河河務局等部門給予熱情支持和關心。
  • 黃河古道槐園行、鄉愁等,請欣賞!
    黃河古道槐園行 (新韻) 文|方景德 茫茫綠海銜天際, 鬱郁清香覆四方。 晶玉飛旋浮碧水, 玲紅蕩漾沒汪洋。
  • [獅潭].紙湖古道
    古道沿著獅潭川溪岸而行,由於獅潭川下遊興建明德水庫,再加上「126縣道」開闢之後, 古道舊徑大半堙滅,又乏人問津而逐漸被人遺忘。後來在紙湖當地有心人士及山界的努力下,加以整理維護, 才使這條古道又重見天日,成為一條健行休旅的古道路線,而漸漸為外界所知曉。現存的紙糊古道約才一、兩公裡而已,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來回走完,是一條相當輕鬆的古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