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一談到契約精神,很多人便會認為是西方國家因商品經濟的誕生而隨之衍生出來的。通過交易雙方達成協議,用合同的方式來保障雙方的權益。
契約精神維護了市場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中國是以農立國,農業自給自足,沒有交易,所以導致國人認為我們不需要契約精神。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當下中國是否適合契約精神? 答案是肯定的。21世紀的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片土地上誕生,為中國經濟開拓未來。
雖說我國目前依舊是農業大國,但市場經濟扮演著重要角色。契約精神是文明的起源,是維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先決條件。
反觀歷史的軌跡,農業和市場經濟都需要契約精神。以農業為主的古代早就實施了契約精神,在銀帝藝術館藏有較大數量的元、明、清到民國時期的農田房產交易的契約記錄。
土地所有權的變更已有3000多年歷史,且一直延續至今。由東周之前的「井田制」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卒士之濱,莫非王臣」;從魯國的「初稅畝」至秦國的商鞅變法,我國逐漸開始以法治理土地私有問題,不同朝代、時期都有土地法的更替。
土地法伴隨著貢奉和稅收等出現,具有強制性,本來就是一種契約。這些歷史證據足以證明以農立國的中國一直都有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源於古希臘,是一種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如今,中國需要契約精神為發展保駕護航,包括了私人契約精神和社會契約精神。
如果一個國家只是依靠道義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缺乏契約作為底線,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會亂套。
違背契約精神帶來慘痛後果的案例數不勝數,例如,陳曉違反協議披露公司信息案,在持續6年後,最終判定陳曉償還協議稅後對價金額1000萬。
作為當今市場經濟的領軍人物,陳曉沒有堅守底線違背了私人契約精神,讓自己損失了名譽,同時也讓國美集團受到強大的衝擊。
一個國家需要法律來維護國家秩序,而法律就是契約。如果我們藐視法律,輕則罰款,重則有牢獄之苦,甚至是死刑。
嚴重違背社會契約精神對個人、家庭、社會乃至國家都會帶來危害。所以,契約精神必不可少。
契約精神創造了人類文明,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底線,然而國人越來越缺乏契約精神,是什麼原因?
從古至今,中國人崇尚儒家思想,提倡道義來約束個人行為。道義的譴責是思想上的認識,沒有具體行動力。
深受中國歷史人物與事件所影響,孫子兵法被運用到如今的政治與企業中,兵不厭詐,用謀略來致勝。我們用違背誠信、無視條約規定、自以為的聰明和投機取巧來贏得地位與財富。
我們所讚揚的田忌賽馬,通過打破賽馬規則,從而贏得勝利,歷史認為孫臏聰慧過人,通過打破規矩來尋找生機幫助田忌。
這樣的歷史事件有很多,以至於宮廷劇裡的女主採用此招數屢試不爽,國人觀看時也會拍手叫好。我們會將有這種行事風格的人與聰明人畫上等號。
所以大家紛紛效仿,很多大企業的老闆已經擁有巨額財富,卻依然偷稅漏稅,違背作為公民的契約。我國缺乏創新精神,想做到0到1很難,但從1到100卻手到擒來。
詐騙、造假在身邊隨處可見,稍微不留神就會被套路。看似風平浪靜的環境下,每走一步都膽戰心驚。大家都為一個「利」字背叛誠信,通過衝破契約精神的底線來獲取自身利益。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技術的提高,優勝劣汰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多人在鬥爭中被淘汰,開始運用小聰明削尖了腦袋突出重圍。
現如今的社會利慾薰心,競爭激烈,套路得人心成為了大家都默認的事情。越來越多的套路、背叛讓越來越多的人捲入了這場角逐中,被迫違背了自己作為人最本質的道義,不惜突破契約底線。
如今的中國應該恪守契約精神,將契約精神廣為流傳。契約精神越來越缺乏,更應該自我反省,拋棄那些自以為的小聰明,行事坦蕩,將契約精神刻進我們的骨子裡。
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