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養》中,作為臺灣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兒童發展認知心理學家的周育如老師,多次提到了作為父母、老師,介入孩子紛爭的目的應該是:
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解決衝突」,而不是幫「他們解決衝突」,不應該是父母、老師給出答案,而是要留給孩子自己去做。
這樣的場景,實際上在職場中也反覆出現,讓同事自己去解決衝突、去協商結果,比領導給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效果或許會更好。
面對衝突場景,教會孩子學會協商,是他一生中極其珍貴的能力,相反有的人在職場中,仍然延續著找領導討要說法、討要公平正義,甚至打報告要求區分對錯,實際上可能和從小就沒有學會正確化解衝突相關。
01
我們先說一個家庭孩子相處的場景。
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或者更多的孩子,孩子之間的衝突就不可避免,而且需要時刻注意二胎之後對老大的影響,家長一開始就要站穩立場,避免孩子在情感上產生父母偏心或者得不到足夠關愛的憤恨感,要更加中立的處理手足間的紛爭。
孩子之間的吵架或告狀,父母要視情況處理,如果只是吵一會又開始玩,父母沒必要介入,如果吵得不可開交,才把孩子叫過來,讓各方都說說發生了什麼。
父母在聽孩子說的時候,不要著急責罵或者給建議,更不要訓斥,或者把孩子打一頓,或是讓孩子互相說「對不起」了事,這幾種方式的作用有限。
聽完孩子說事情的經過後,父母只需要簡單地幫助他們整理下事情發展的脈絡,再注意照顧一下孩子的情緒。
比如,「弟弟剛搶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吧」、「哥哥不給你玩具玩,你很難過吧」。
接下來要做的是把問題還給孩子,問孩子應該怎麼辦,如果孩子想出了辦法,「哥哥五分鐘後換我」、「今天我玩、明天弟弟玩」,父母就可以問另一個孩子「你覺得好不好」,並鼓勵他們試試看。
如果孩子相互僵持著都不肯讓步,父母只需要說「那就沒辦法了,好可惜,你們都不能玩了」,然後把玩具收起來。
不用擔心,孩子如果真想玩,過一陣子就又玩在一起了。
他們自己會發現,有爭執的時候最好能自己想辦法協商解決,否則結果就是自己沒得玩。
02
我們再回憶一個小時候上幼兒園或小學的場景,看看你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這樣。
比如,有的孩子上課時會突然舉手說「老師,他拿我的筆」,老師看了一眼說「你自己跟他講」,他再跟旁邊的同學說「老師說叫你把筆還給我」,旁邊的孩子說「我不要」,然後他就又舉手說「老師,他說他不要」,等著老師再給他解決。
這個是簡單的場景,如果是複雜一點的矛盾,比如說孩子辛辛苦苦搭了一個小時的積木,被另一個熊孩子給弄倒了,孩子很生氣,怎麼辦?
通常老師會給到幾種解決方案,一種是讓另一個孩子幫把積木堆回來,看上去挺合理的,但實際上,原本兩個孩子關係已經不好,你現在讓他們倆一塊搭積木,孩子什麼補償都沒得到,情緒自然無法平復,如果另一個孩子壓根就不會搭,怎麼辦?
所以,協商這件事,不應該是老師幫孩子做,而是要留給孩子自己做,問孩子:「嗯,你很生氣,那怎樣你才不會生氣呢?」你讓孩子想,他到底要什麼?
孩子給出的答案可能非常出人意料,是我們想不到的,甚至是富有創造性的,比如說「要他把怪獸王卡給我三張」,如果能達成合議,那創傷就會平復。
當孩子學會了協商,那類似前面說的同桌未經允許拿走了他的筆時,他可能會說「你幹嘛拿我的筆,還給我」,而不是去跟老師告狀。
拿東西的孩子如果不還,同時人高馬大,孩子可能會說:「好吧,借你沒關係,我們交個朋友吧。」
小的時候會告狀,大了之後就會生悶氣、裝酷,然後人際關係隨之出現一大堆問題。
03
我們再回到職場。
當同事之間出現衝突時,如果是同一部門內部的,最常見的方式是,其中一方習慣性地向部門主管反映,會說誰配合不好。
如果是跨部門的,通常會向共同的領導反映,這種時候,如果從普通員工到主管,主管再到總監,中間已經跨越了一級。
反映之後,絕大多數情況,領導會直接給到方案,A哪裡不對、B哪裡應該妥協,有的時候是雙方都滿意,但多數時候,可能只是一個折中的方案。
如果是跨層級的溝通,中間還會存在信息衰減,甚至還會找雙方直接了解情況,溝通成本很高,結果也未必令人滿意。
從育兒教育的方法論中,我們可以獲得兩個啟示:
一是同事反饋問題時,先不直接給出答案,不直接給到解決方案。
如果是自己給出的答案,事實上責任也轉移給了自己,倘若方案事後證明的結果不是很好,責任也實現了成功轉移,這就是讓領導背「猴子」,領導責任越來越大。
二是要引導同事自己去學會化解衝突、學會和同事協商解決問題。
雙方協商處理的方法,會是一個更優的方案,既能解決情緒問題,也能解決實際問題。
我自己在日常管理中的觀察發現,一些同事在遇到問題時,時常考慮的是先本能地區分事情的對錯,而區分對錯背後的心理機制是,為了證明——
這事辦砸了,沒有按照預期的時間進展進行,沒有達到客戶的要求,其責任並不在他本人,而在於對方。
他會習慣性向上級報告,到上級那尋求一個「自己才是對的」支持,如果沒有得到支持,就會勃然大怒,或者受到極大的委屈。
而事情常常並非非此即彼的簡單對錯,比如說對方沒有按時間要求給到,實際上可能是自己沒有把具體時間說明確,這是一個溝通的具體細節問題,而非對方不聽話、不配合工作、不遵守制度問題。
這事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成長型思維」,就是中國古代的智慧「吃一塹、長一智」,彼此都先放下情緒,復盤一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然後奔著共同的目標,解決和服務好客戶的問題,或者先彼此放下,優先客戶的問題再復盤。
這其實是很考驗一個人的自我反省能力、一個人的做事習慣、一個人的修為,因為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要用向內求的方式否定自我。
而絕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時,為了解決自己的「認知失調問題」,解決自己不愉快的體驗,從本應當改變自己的行為,轉而向外攻擊他人。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小時候,就學會了用和他人協商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找家長、找老師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在職場中就能夠避免這些同事之間的衝突。
最後摘抄書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管教是一條漫長卻又非走不可的路,父母要善用認知、情感、行為的方式教導孩子,再加以身作則的榜樣,才能教出品性良好的孩子。
撫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大人自我教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