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如何解決衝突」比「化解衝突」本身更重要

2020-10-06 偉哥做自媒體

在《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緒教養》中,作為臺灣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兒童發展認知心理學家的周育如老師,多次提到了作為父母、老師,介入孩子紛爭的目的應該是:

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解決衝突」,而不是幫「他們解決衝突」,不應該是父母、老師給出答案,而是要留給孩子自己去做。

這樣的場景,實際上在職場中也反覆出現,讓同事自己去解決衝突、去協商結果,比領導給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效果或許會更好。

面對衝突場景,教會孩子學會協商,是他一生中極其珍貴的能力,相反有的人在職場中,仍然延續著找領導討要說法、討要公平正義,甚至打報告要求區分對錯,實際上可能和從小就沒有學會正確化解衝突相關。

01

我們先說一個家庭孩子相處的場景。

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或者更多的孩子,孩子之間的衝突就不可避免,而且需要時刻注意二胎之後對老大的影響,家長一開始就要站穩立場,避免孩子在情感上產生父母偏心或者得不到足夠關愛的憤恨感,要更加中立的處理手足間的紛爭。

孩子之間的吵架或告狀,父母要視情況處理,如果只是吵一會又開始玩,父母沒必要介入,如果吵得不可開交,才把孩子叫過來,讓各方都說說發生了什麼。

父母在聽孩子說的時候,不要著急責罵或者給建議,更不要訓斥,或者把孩子打一頓,或是讓孩子互相說「對不起」了事,這幾種方式的作用有限。

聽完孩子說事情的經過後,父母只需要簡單地幫助他們整理下事情發展的脈絡,再注意照顧一下孩子的情緒。

比如,「弟弟剛搶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吧」、「哥哥不給你玩具玩,你很難過吧」。

接下來要做的是把問題還給孩子,問孩子應該怎麼辦,如果孩子想出了辦法,「哥哥五分鐘後換我」、「今天我玩、明天弟弟玩」,父母就可以問另一個孩子「你覺得好不好」,並鼓勵他們試試看。

如果孩子相互僵持著都不肯讓步,父母只需要說「那就沒辦法了,好可惜,你們都不能玩了」,然後把玩具收起來。

不用擔心,孩子如果真想玩,過一陣子就又玩在一起了。

他們自己會發現,有爭執的時候最好能自己想辦法協商解決,否則結果就是自己沒得玩。

02

我們再回憶一個小時候上幼兒園或小學的場景,看看你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這樣。

比如,有的孩子上課時會突然舉手說「老師,他拿我的筆」,老師看了一眼說「你自己跟他講」,他再跟旁邊的同學說「老師說叫你把筆還給我」,旁邊的孩子說「我不要」,然後他就又舉手說「老師,他說他不要」,等著老師再給他解決。

這個是簡單的場景,如果是複雜一點的矛盾,比如說孩子辛辛苦苦搭了一個小時的積木,被另一個熊孩子給弄倒了,孩子很生氣,怎麼辦?

通常老師會給到幾種解決方案,一種是讓另一個孩子幫把積木堆回來,看上去挺合理的,但實際上,原本兩個孩子關係已經不好,你現在讓他們倆一塊搭積木,孩子什麼補償都沒得到,情緒自然無法平復,如果另一個孩子壓根就不會搭,怎麼辦?

所以,協商這件事,不應該是老師幫孩子做,而是要留給孩子自己做,問孩子:「嗯,你很生氣,那怎樣你才不會生氣呢?」你讓孩子想,他到底要什麼?

孩子給出的答案可能非常出人意料,是我們想不到的,甚至是富有創造性的,比如說「要他把怪獸王卡給我三張」,如果能達成合議,那創傷就會平復。

當孩子學會了協商,那類似前面說的同桌未經允許拿走了他的筆時,他可能會說「你幹嘛拿我的筆,還給我」,而不是去跟老師告狀。

拿東西的孩子如果不還,同時人高馬大,孩子可能會說:「好吧,借你沒關係,我們交個朋友吧。」

小的時候會告狀,大了之後就會生悶氣、裝酷,然後人際關係隨之出現一大堆問題。

03

我們再回到職場。

當同事之間出現衝突時,如果是同一部門內部的,最常見的方式是,其中一方習慣性地向部門主管反映,會說誰配合不好。

如果是跨部門的,通常會向共同的領導反映,這種時候,如果從普通員工到主管,主管再到總監,中間已經跨越了一級。

反映之後,絕大多數情況,領導會直接給到方案,A哪裡不對、B哪裡應該妥協,有的時候是雙方都滿意,但多數時候,可能只是一個折中的方案。

如果是跨層級的溝通,中間還會存在信息衰減,甚至還會找雙方直接了解情況,溝通成本很高,結果也未必令人滿意。

從育兒教育的方法論中,我們可以獲得兩個啟示:

一是同事反饋問題時,先不直接給出答案,不直接給到解決方案。

如果是自己給出的答案,事實上責任也轉移給了自己,倘若方案事後證明的結果不是很好,責任也實現了成功轉移,這就是讓領導背「猴子」,領導責任越來越大。

二是要引導同事自己去學會化解衝突、學會和同事協商解決問題。

雙方協商處理的方法,會是一個更優的方案,既能解決情緒問題,也能解決實際問題。

我自己在日常管理中的觀察發現,一些同事在遇到問題時,時常考慮的是先本能地區分事情的對錯,而區分對錯背後的心理機制是,為了證明——

這事辦砸了,沒有按照預期的時間進展進行,沒有達到客戶的要求,其責任並不在他本人,而在於對方。

他會習慣性向上級報告,到上級那尋求一個「自己才是對的」支持,如果沒有得到支持,就會勃然大怒,或者受到極大的委屈。

而事情常常並非非此即彼的簡單對錯,比如說對方沒有按時間要求給到,實際上可能是自己沒有把具體時間說明確,這是一個溝通的具體細節問題,而非對方不聽話、不配合工作、不遵守制度問題。

這事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成長型思維」,就是中國古代的智慧「吃一塹、長一智」,彼此都先放下情緒,復盤一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然後奔著共同的目標,解決和服務好客戶的問題,或者先彼此放下,優先客戶的問題再復盤。

這其實是很考驗一個人的自我反省能力、一個人的做事習慣、一個人的修為,因為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要用向內求的方式否定自我。

而絕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時,為了解決自己的「認知失調問題」,解決自己不愉快的體驗,從本應當改變自己的行為,轉而向外攻擊他人。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小時候,就學會了用和他人協商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找家長、找老師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在職場中就能夠避免這些同事之間的衝突。

最後摘抄書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管教是一條漫長卻又非走不可的路,父母要善用認知、情感、行為的方式教導孩子,再加以身作則的榜樣,才能教出品性良好的孩子。

撫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大人自我教育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孩子跟人發生衝突怎麼辦?別總是叫孩子忍讓,三招化解衝突
    1.影響孩子的正常交際父母總是通過做出他們認為對孩子正確的方式來處理衝突。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朋友,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解決自己的矛盾。這種行為會使兩個本來也許能把矛盾化解掉,並成為好朋友的兩個孩子永遠不再有交集,這種行為會嚴重影響孩子之間的交往。
  • 幼兒教師如何解決幼兒間的小衝突?
    幼兒園的孩子,因為年齡的特點,總是容易跟其他孩子在玩鬧時發生衝突。作為充當著重要角色的老師,應該如何引導呢? 在幼兒園裡,孩子發生衝突固然破壞了教學秩序和遊戲規則,給老師增加了負擔,但孩子間的衝突也是他們在集體生活中學習交往、學習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種方式。對於孩子們之間的衝突,老師要給予關注和重視,並要採取有效的方法化解衝突。 那麼,老師該如何去化解孩子間的小衝突呢?
  • 我們內心的衝突:3個方法剖析衝突的根源,幫你化解焦慮解決衝突
    這部大師級的著作, 用簡明的語言,清晰的邏輯,深刻剖析了衝突的根源,還提供了自我療愈、化解焦慮、解決衝突的切實辦法。所以,到這裡我們可以說,內心的衝突本身只是面對選擇時的取捨,但程度會有不同。神經症患者面臨的衝突往往自相矛盾又無法調合。這樣的衝突來源於他童年時因外界的敵意所產生的基本焦慮。這種焦慮放大了他的無助感、敵對感和孤立感,讓他不能自如地應對外界,應對他人。
  • 親子衝突為什麼會產生?該如何積極與正確化解?
    在各種關係裡,必然會有不和諧——矛盾和衝突的情況發生。如果衝突過多,對關係有害無益;相反,如能處理得當,它卻可以成為了解彼此、加深感情的粘合劑。今天,我們站在親子關係的角度,探討為什麼會產生衝突?該如何積極與正確化解?
  • 化解「鄰避」衝突 加強解決機制研究
    這種問題的嚴重和緊迫與現實研究的缺乏形成鮮明對比,說明政府應該加強鄰避衝突解決機制的研究。注重公眾參與規則的建立。必須承認,由於PX項目建設和垃圾焚燒廠選址等引發的衝突,不能簡單將其當成科學與愚昧的鬥爭,而應該理解成人們的公眾意識和環保觀念有了很大提高。之所以出現衝突,「鄰避」設施建設選址程序中沒有公眾廣泛參與是一個重要因素。
  • 常健 原珂:西方衝突化解的主要方法及其發展脈絡
    羅斯曼和奧爾森(Jay Rothman & Marie L Olsen)從另一個角度認為,這種衝突化解方法的一個重要局限,在於將利益視為至高無上的,而不對利益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衝突各方不會被引導關注利益背後的目標、價值和動機問題。因此,當衝突各方積怨已深時,這種方式就顯得不夠有效了,因為它不足以重新確定互動過程和各方關係。
  • 《掌控自我》:化解內心衝突,解決外在矛盾,獲得自我掌控的力量
    《掌控自我》則另闢蹊徑,結合15個心理訓練遊戲及獨家錄製的音頻,用形象化的語言揭示人的負面情緒如何產生,如何緩解心理衝突,如何化解內在及外在矛盾衝突,是一本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用性著作。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掌控自我》,我將從心理衝突的本質、化解內在衝突、解決外在矛盾三個方面來介紹本書內容。一、心理衝突的本質我們常感到自己生活在糾結之中。
  • 教師及班主任應如何化解師生衝突
    教育之窗[最受歡迎的草根教育公號 最具人氣的草根教育社群]關注教育之窗 我們共享精彩教師及班主任應如何化解師生衝突
  • 巧用SFBC,化解師生衝突
    如何避免師生矛盾,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教師要求學生做」巧妙轉化為「學生要求自己做」。如此,教師的教育、關心、愛護、指導和幫助就不會讓學生覺得反感、恐懼、緊張了,而一旦這些負面情緒不存在了,衝突自然也就銷聲匿跡了。那麼,如何把教師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呢?
  • 《家長大學堂》| 如何解決親子衝突?
    《家長大學堂》| 如何解決親子衝突? 隨著孩子的長大獨立和自我意識增強親子衝突更易產生
  • 「無直接利益衝突」矛盾的化解理念與路徑研究
    一、「無直接利益衝突」矛盾的主要特徵及其成因 從近年來爆發的數千起「無直接利益衝突」事件看,大多參與者與事件本身無直接關係,或者說本身沒有利益訴求,而只是藉此表達、宣洩一種極端情緒。[2]多數事件的直接導火索起初只是不同利益群體間的糾紛,波及範圍較小,最終卻因種種原因擴大規模,演變為衝突性極強的群體性事件或治安事件。
  • 幼師如何解決幼兒間的小衝突?
    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孩子們之間的衝突十分常見:他們會為一塊小積木的暫時所有權而爭執,會為別人有意無意地磕碰而回擊,會為誰幫老師發鉛筆而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會為地球超人和戰神金剛誰最厲害而大動幹戈...... 作為充當著重要角色的老師,應該如何引導呢?
  • 親子關係的衝突,家長如何化解?溝通的一個小秘訣可以幫助你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有衝突是正常的,關鍵是看如何化解,而且要化解得及時有效,這時就要考驗家長的協調能力了。家長不僅要協調好與孩子的親子關係,還要協調好孩子與老師的關係,協調自己與老師的關係。很多孩子作業磨蹭拖拉,很有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沒有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去學會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或者在安排孩子時間時沒有徵求孩子意見,致使孩子被動學習,從而消極地應付家長。02家長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些約定。
  • 日本和韓國是如何化解鄰避衝突?
    界定權利權益,強調依法行政界定項目方、受影響的社區和政府各自的權利和權益邊界,有助於化解鄰避衝突。無論日、韓,政府在應對鄰避事件時,都強調以法律為準繩。如在韓國,垃圾處理設施的公益性受到法律保護,政府規定各市要依據「本地垃圾本地解決」的原則自行建設焚燒處理設施,財力不足的可聯合建設。當出現矛盾時,政府會依據相關規定進行協商,但在信息交換和協調過程中,政府會向中間機構或居民代表明確哪些問題可以協商、哪些必須按照法律規定操作。
  • 如何運用同理心解決衝突?
    是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無法避免可以轉化為契機:不打不相識,化幹戈為玉帛不會自動消失,必須雙方積極努力不必要分輸贏不應該被壓抑大部分衝突可以被妥善控制和化解1)問題導向衝突的五種解決策略低人際,高目標→堅持己見運用重點立場堅定明確語氣:不模稜兩可
  • 用遊戲的方式,將衝突化於無形
    比如早上孩子上學,父母上班,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多衝突,要麼是孩子賴床,要麼是孩子動作太慢,好不容易到了學校,又哭著喊著不要進去。我們大部分人,對於衝突的第一反應是抗拒和排斥,覺得衝突不好的,要避免衝突。所以,一遇到衝突,我們要麼壓制要麼逃避。但是這不是解決衝突的好方法。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
    我希望我的兒子不要把暴力當作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不希望他成為暴力的受害者。沒有哪個家長不愛孩子,不為孩子擔心。可事實是,每當孩子在學校或者家裡,與同學或兄弟姐妹發生衝突時,父母知道了,總會第一時間出面勸解,或者用「不可以,你要怎樣怎樣」的話語,來制止衝突。可父母這樣權威性的解決做法,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卻不能對他們的生活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幫助。
  • 從奶茶店打人事件看職場如何婉轉化解衝突
    如何面對衝突,是擺上我們面前的一道必解題,因為事事有衝突,時時有矛盾,特別作為職場人,面對矛盾衝突,要有方法和技巧。在職場中發生衝突的深層次原因無非兩個。有些衝突並未上升到檯面上,只是一些小摩擦,互相進行著軟抵抗,表面上和和睦睦,暗地裡勾心鬥角,當衝突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火候,就會爆發出來。作為職場高層,要時刻關注這種破壞團結的方式。第二個是你侵害了我的利益。侵害利益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職場本事就是一個名利場,誰也逃脫不了利益兩個字,所有的工作行為都圍繞這兩個字進行。
  • 導致殺妻悲劇的婆媳衝突如何解決
    甚至因為說得太多,且沒有辦法解決,許多人都懶得把婆媳矛盾當作公共話題。那麼,婆媳矛盾到底有沒有辦法解決?在當今時代,婆媳衝突往往難以避免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問題出現——當然這並不是說不結婚。有些則是轉型時期——現代化、城市化所造成的時代矛盾,也基本上無法化解。即便不是農村婆婆和城市媳婦這樣突出的對比,別的婆媳矛盾多多少少也存在上述因素。「核心家庭」是解決婆媳矛盾的方向想要家庭和諧,需要把「大家庭」分解為一個個「核心家庭」矛盾形成了,就得想法解決。
  • 那些激烈的內心衝突,該如何化解?
    打拼事業與顧全家庭,不知如何平衡選擇。想要開口拒絕,卻怕衝突與孤立。想做溫柔媽媽,卻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生氣。 ……一切焦慮、壓抑、糾結、孤獨,都是尚未解決的內心衝突造成的。美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稱之為「基本衝突」,她的經典力作《我們內心的衝突》,透徹地解讀了人類的基本衝突,自問世以來,一直在世界範圍內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