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並重發展需求同存異

2021-01-10 環球網

「中醫藥事業的又一個春天來了。」談起中央對中西醫並重的表態、《中醫藥法(草案)》二審,以及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內蒙古51歲的中醫專家蘇和如此感慨。

他認為中西醫並重適逢其時,但二者是兩套理論系統,相互補充過程中免不了摩擦甚至衝突,需打破各自壁壘、調整不合時宜規則,同時也要不斷探索研究,尋求中西醫交叉點,從而最大限度的優勢互補。

一大撥利好政策出臺

中醫藥事業步入春天

1991年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後,蘇和便就職內蒙古中醫醫院,開始了中醫藥工作的職業生涯,一幹就是25年。如今,他已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還任內蒙古中醫醫院副院長,長期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急危重症及心血管病的研究。精湛的醫術還使他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急診科學科帶頭人,以及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

蘇和介紹,近年來黨和國家把中醫藥發展擺在了衛生事業的重要位置,先後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在衛生計生工作中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工作的意見》等文件,並且《中醫藥法(草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正在進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審議。此外,今年8月,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聯席會議將在國務院領導下,統籌協調中醫藥工作。「這一系列利好政策已經使我國的中醫藥事業步入春天,中醫藥正在以豐碩的成果獲得社會和世界的認可。總書記的講話又似一記春雷,預示著另一個春天的到來,我國中醫藥事業迎來史上最好發展時期。」

走在內蒙古中醫醫院的大院裡,患者們熙熙攘攘地穿梭在各個大樓裡,來來往往間不時有人在門口兩兩相撞。這座1958年建成並運行至今的中醫院,外形雖有遮不住的古舊,實則活力湧動,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歡迎。50多年來,內蒙古中醫醫院記錄下了每一個病人的健康檔案,也清晰記錄下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與變遷。

「醫院現有510張床位,已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為此醫院正在進行改擴建。新的住院大樓將於2017年建成,屆時床位數將達到1000張。」 蘇和說。據了解,醫院自成立以來,門診量始終呈現遞增趨勢,尤其近年來增長幅度最大。2015年,內蒙古中醫醫院門診量近29萬人次,年營業額近2億元。

記者了解到,在國家高度重視下,內蒙古將蒙醫藥中醫藥作為內蒙古衛生事業的特色和優勢,作為民生工作的重點,加大了法律保障、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並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內蒙古已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中醫藥條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扶持蒙醫中醫事業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規。截至2015年底,內蒙古全區公立蒙醫中醫醫院達122所,床位數突破2萬張,年門診量超900萬人次。

助力「健康中國」

中西醫並重適逢其時

蘇和認為,中西醫並重作為我國衛生工作的方針之一,是由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歷史、中醫藥的特點、現實國情決定的。然而,國內對此認識不到位的和質疑的大有人在。他們對於中醫藥的理論基礎、實際貢獻、科學價值、推廣意義認識模糊,認為中醫藥在當代只不過是西醫藥的補充醫學、替代醫學。這種認識觀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實踐的差異,束縛了中醫藥與西醫藥的相互補充和協調發展。「中西醫並重適逢其時,有助於改善不和諧的生產關係,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他說。

蘇和介紹,兩千多年來,中醫藥始終為華夏兒女的健康保駕護航,用時間證明了中醫是一門行之有效、博大精深的醫學,並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和成就了如今燦爛的中醫藥文化。中醫強調個體化治療,對症下藥從每個人的身體差異著手,而西醫更多的是遵循「一類藥醫一類病」「一類病用一類方法」;中醫從防未病、治未病出發,在預防疾病方面效果明顯,西醫則更多考慮的是治已病;中醫多從整體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不孤立地看某一生理和病理現象,而西醫更多的是從局部著手治療疾病。實踐證明,中醫藥不僅在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方面有著明顯的效果,而且在治療重大傳染性疾病方面也展示出良好的療效。比如防治SARS、禽流感等方面。

「中醫藥、西醫藥各自的優勢和二者的差異決定了二者可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實際上二者正在相互借鑑、相互影響、相互受益。」蘇和說,「中西醫並重這一發展路徑和目標,將有助於不斷落實我國中醫藥在思想認識、法律地位、學術發展與實踐運用上與西醫藥的平等地位,並不斷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促進中西醫結合,進而在維護人民群眾健康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意義並不能僅停留在保障人民群眾健康這一認識層次。蘇和認為,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未來5年中醫藥事業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加大對中醫藥的扶持力度會進一步激發中醫藥原創優勢,有助於促進中醫藥產業提質增效,這將有利於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進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此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帶來的中醫藥文化繁榮,將有利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之中醫藥「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將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軟實力。

「目前,西醫的發展以及社會的接納程度遠遠好於中醫。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差距,以及中西醫並重發展將面臨的種種挑戰。」他個人認為,中西醫並重發展的內涵不是指中醫、西醫在方方面面發展水平、發展程度持平,這也幾乎很難實現。中西醫並重發展的真正內涵是使中醫、西醫在人們的認識上平等,並在地位上享有平等地發展。目前而言,我國中醫藥資源總量仍然不足,中醫藥高層次人才缺乏,中藥產業集中度低,適應中醫藥發展規律的法規政策體系有待健全。這決定了中西醫並重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調規則破壁壘求交叉點

專家呼籲具體標準正名

在表達對中醫藥事業充滿信心,並進行深刻思考的同時,蘇和也對中西醫並重發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他認為,由於中醫藥、西醫藥是兩套理論系統,二者在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免不了互相摩擦、碰壁甚至出現衝突。要想實現中西醫並重發展,需要重新審視和探討既有的規則,並作出調整。

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需找到交叉點。蘇和認為,不論是中醫藥,還是西醫藥,二者的落腳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治病救人。中西醫並重發展、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的最關鍵問題是要找到二者在治病救人過程中方式方法的交叉點,並進行最大限度的優勢互補。因此,需要國家層面來進行科學地探索和研究。拿單個病種來說,需要弄明白到底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治療效果好,還是中醫為主西醫為輔治療效果好;什麼情況西醫治療,什麼情況中醫治療;西醫怎樣治療,中醫怎樣治療;隨著病勢的發展,中西醫又將如何介入治療。「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依賴於科學性,我們必須繼續不斷地去探索、發現和證明。而科學性又需要標準來加以體現,因此相關標準的出臺將有利於中醫藥和西醫藥協調發展。」

中醫藥與西醫藥協調發展需調整不適宜的規則。蘇和舉例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明確要求醫師需要在註冊的執業範圍內進行醫學診查、疾病調查、醫學處置,但一些中醫類別的醫師在緊急救治病患時明明受過相關教育且有能力搶救病人,但受註冊的執業範圍所限,是不是只能停下救治轉而尋求西醫師的支持?如進行臨時心臟起搏、氣管插管等。他認為,中醫藥與西醫藥的相互補充,需要對目前有礙其協調發展的規則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可以是單處的調整,也可以是一系列的調整。如對大學課程及專業設置、醫師資格考試、醫師執業範圍等就某一問題作統一的調整。

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需打破各自的壁壘。蘇和說,中西醫並重更應強調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尤其是中醫院更應深入學習現代醫院,更好地為百姓健康服務。但自己在與一些西醫為主的綜合醫院溝通,示意計劃派醫務人員赴綜合醫院進行繼續教育或學習時常常碰壁。「有醫院直截了當地說『不要』。」蘇和分析原因認為,一方面是受執業範圍所限,一些西醫為主的綜合醫院認為中醫院醫務人員無法分擔醫院的工作任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綜合醫院固有的封閉思維。不少綜合醫院認為西醫藥發展的很好,沒必要、不需要和中醫藥相互補充。這種壁壘不利於二者優勢互補、協調發展,需要體制機制上作調整加以破除。

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需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蘇和建議,應建立健全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以及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培養中醫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及中醫藥臨床科研領軍人才。此外,還要加強全科醫生人才、中西醫結合等各類專業技能人才培養。

相關焦點

  • 陳其廣研究員:如何理解「中西醫並重」
    2019年,堅持「中西醫並重」多次被提及,明確了中央促進中醫藥行業健康發展的決心。從10月發布的《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到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再到此前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明確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與創新結合,發揮中醫藥在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中的獨特作用。那麼,究竟應如何理解「中西醫並重」?做到「中西醫並重」關鍵問題在哪裡?如何量化考察「中西醫並重」?
  • 中醫的科學性毋庸置疑 「中西醫並重」為何難以實現?
    中醫的科學性毋庸置疑 「中西醫並重」為何難以實現?  近日中國的中醫學在世界上遭到了嚴重的質疑,這源於一篇美國的醫學論文,該文章中表示,針灸對於慢性膝關節炎沒有任何的作用,只是對患者的安慰。這就引發了關於中醫學是否具有科學性的論戰。
  • 中新時評:中西醫並重是全人類之福
    (抗擊新冠肺炎)中新時評:中西醫並重是全人類之福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電 題:中西醫並重是全人類之福  中新社記者 杜燕  中西醫並重,是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有效武器。在沒有硝煙的戰「疫」中,這不止是中國人的福氣,也將造福全人類。
  • 堅持中西醫並重構建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制度體系(下)
    堅持中西醫並重,構建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制度體系必要、可行,但構建中國特色全科醫生制度體系應充分借鑑國際較為成熟的全科醫生制度及實踐經驗,並且中醫藉助全科醫療模式將會促進中醫學與全科醫學相互交流和繁榮。這也是全科醫學發展不可阻擋的社會需求。然而,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雖然全科醫療的服務模式已帶來了諸多成效,但其進一步降低醫療費用的空間有限,醫療效果的進一步提高,醫療費用的再下降,則需要借鑑和引進更好的智慧來發展全科醫學,這無疑給傳統醫學的引入和發展,提供了機遇。
  •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談中西醫並重 「我是中醫,但不保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嚴格食品藥品監管。那麼,如何讓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更大作用?怎麼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要中西醫並重,打造中國特色醫療急救體系。
  • 廣安門醫院:堅持中西醫並重 嚴格疫情防控 提高急診急救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始終牢記服務人民群眾健康和保障首都醫療安全的政治責任,堅決落實北京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總體部署,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統一領導下,全面貫徹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和應對措施,築牢疫情防線,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患者的就醫需求
  • 張伯禮院士縱論中醫藥抗「疫」:中西醫並重 打造中國特色醫療急救...
    張伯禮院士縱論中醫藥抗「疫」:中西醫並重 打造中國特色醫療急救體系  在這一特殊時點,張伯禮院士就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抗擊疫情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此次疫情後中醫藥發展前景等問題,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的連線採訪。  張伯禮指出,客觀講,此次中醫藥全面、儘早、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前所未有,成效顯著。但在救治過程中,中醫藥也確實遇到了一些認識、政策等方面的困難。
  • 第二屆中西醫協同創新發展(南寧)大會學術周隆重召開
    對此,她提出了三點建議: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搶抓發展機遇,彰顯中醫藥在健康廣西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要認真挖掘整理提升,傳承創新並舉,不斷提高診療技術水平;要充分發揮特色優勢,促進中西醫協同,推動中西醫繁榮發展。
  • 王賀勝:中西醫並重是救治特色 已派三支中醫醫療隊
    湖北過半確診病例採取了中醫藥治療  王賀勝:中西醫並重是此次疫情救治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已經派出了三支國家中醫醫療隊,並且組織全國中醫藥系統共同向湖北派出醫療隊員,已達到2220人。中醫醫療隊堅持中西醫結合,突出中醫藥特色,湖北地區一半以上的確診病例都使用了中醫藥治療。
  • 國家癌症中心2020中西醫結合腫瘤高峰論壇在京落幕
    近日,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世界中聯腫瘤經方治療研究專業委員會主辦,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承辦的國家癌症中心2020中西醫結合腫瘤高峰論壇暨「世界中聯腫瘤經方治療研究專業委員會第六屆學術年會」,在北京(線上)召開。
  • 深圳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會議紀要
    新就任的王晨虹主任委員指出:中西醫結合是我國醫療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西醫並重是我國的衛生工作方針。婦產科學是中西醫結合的重要領域,取其中醫、西醫之長,達到專科優勢互補的效果。作為學會的專業委員會,中西醫醫務工作者將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啟迪,並與上級學會(省學會、全國學會)加強聯繫,努力提高深圳中西醫結合水平。
  • 中西醫結合推動學科建設發展 ——記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燒傷與...
    2020年12月4日至5日,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燒傷與整形專業委員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學術報告廳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燒傷與整形專業委員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燒傷&醫療美容科承辦。
  • 南方醫院牽頭成立的「國家區域診療中心中西醫結合風溼病專科聯盟...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中醫藥重要指示,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創新高地建設早日取得成效,加快推進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 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成立 十校聯手「學分互認,課程共享,中西並重」
    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成立 十校聯手「學分互認,課程共享,中西並重」 2019-12-14 15:34:20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14日電 (陳靜 楊靜)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14日正式成立,開啟長三角醫學教育高質量一體化、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中西醫並重發展的新局面。  今後,長三角地區滬蘇浙皖「三省一市」10所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學生將有機會實現醫學教育資源共享。「創新共建、協調共進、開放共贏、成果共享」是該聯盟的原則。
  • 新冠肺炎診療「上海方案」 中西醫結合救治佔比達92%
    央廣網上海4月17日消息(記者楊靜)「輕症早期給予中藥幹預,阻止病情的發展。在重症方面出現高熱不退的情況,胸悶氣喘,有的還會出現胃腸道症狀,都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在今天(17日)舉行的上海舉行市新冠肺炎中西醫結合救治新聞通氣會,上海市中醫醫院呼吸科主任石克華向記者了兩名中西醫成功救治的病人:「我這裡介紹一下,有兩位患者病情非常嚴重,辨證施治,與西醫治療一路相伴而行。這兩名患者都獲得很好的療效,出院了。還有一位老先生用ECOM,有五六天大便不通,情況危急。
  • 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上線「直播12345」《周末對話》節目
    上線期間,趙西敏介紹了醫院基本情況,尤其對醫院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醫並重協調發展,打造中醫藥特色品牌等情況進行了重點介紹。近年來,醫院做精做細做大做強重點專科,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廣泛開展各類中醫傳統療法,研發並投入使用各類中藥製劑,與國內知名醫院、名中醫團隊強強聯合,不斷提升中醫技術水平。
  • 市中心醫院全科醫療科——中西醫結合,走出特色全科之路
    經過兩年的科室建設及發展,包頭市中心醫院全科醫療科以中西醫並重為特色,不僅在腦梗死、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症狀性未分化類疾病的診療上取得了成績,還開通了聯繫基層、服務社區的快速通道,在推動分級診療、深化醫改上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全科醫學,患者少花錢少跑路很多人就醫時曾經遇到過這樣的糾結事兒:身體有各種不適症狀,真正來到醫院後卻不知道該掛哪個科的號。
  • 中西醫執業壁壘或將打破!
    文章來源:縣域衛生傳媒記者:沐堯北京市將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堅持中西醫並重。經國家醫師資格考試取得醫師資格的中醫類別醫師,可以在綜合醫院執業範圍內開展診療活動。臨床類別醫師通過考核後可以提供中醫服務。2突發公衛事件要中西醫聯合救治為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條例(草案)》規定市、區政府將中醫藥服務納入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將中醫藥防治納入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實行中西醫聯合救治;鼓勵醫療機構開展治未病服務,在提供診療服務同時提供中醫健康管理建議。
  • 懷化市中醫院舉辦世界銀屑病日暨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學術會議
    懷化新聞網訊(記者 田敏 通訊員 曹銳 管仁理)近日,懷化市中醫院舉辦「世界銀屑病日暨中西醫結合治療皮膚病學術會議」,來自省內多家兄弟醫院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共同探討常見皮膚病診療新進展。
  • 2020年高考: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全息解讀
    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建設緊密圍繞醫學生「職業素養、臨床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這一中心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注重構建基礎寬厚紮實,中西學科並重的卓越中西醫學人才培養平臺,培養具有開拓的國際視野,科學的知識結構,綜合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與協作精神兼備的中西醫臨床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