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事業的又一個春天來了。」談起中央對中西醫並重的表態、《中醫藥法(草案)》二審,以及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內蒙古51歲的中醫專家蘇和如此感慨。
他認為中西醫並重適逢其時,但二者是兩套理論系統,相互補充過程中免不了摩擦甚至衝突,需打破各自壁壘、調整不合時宜規則,同時也要不斷探索研究,尋求中西醫交叉點,從而最大限度的優勢互補。
一大撥利好政策出臺
中醫藥事業步入春天
1991年從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後,蘇和便就職內蒙古中醫醫院,開始了中醫藥工作的職業生涯,一幹就是25年。如今,他已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還任內蒙古中醫醫院副院長,長期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急危重症及心血管病的研究。精湛的醫術還使他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急診科學科帶頭人,以及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
蘇和介紹,近年來黨和國家把中醫藥發展擺在了衛生事業的重要位置,先後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在衛生計生工作中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工作的意見》等文件,並且《中醫藥法(草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正在進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審議。此外,今年8月,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聯席會議將在國務院領導下,統籌協調中醫藥工作。「這一系列利好政策已經使我國的中醫藥事業步入春天,中醫藥正在以豐碩的成果獲得社會和世界的認可。總書記的講話又似一記春雷,預示著另一個春天的到來,我國中醫藥事業迎來史上最好發展時期。」
走在內蒙古中醫醫院的大院裡,患者們熙熙攘攘地穿梭在各個大樓裡,來來往往間不時有人在門口兩兩相撞。這座1958年建成並運行至今的中醫院,外形雖有遮不住的古舊,實則活力湧動,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歡迎。50多年來,內蒙古中醫醫院記錄下了每一個病人的健康檔案,也清晰記錄下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與變遷。
「醫院現有510張床位,已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為此醫院正在進行改擴建。新的住院大樓將於2017年建成,屆時床位數將達到1000張。」 蘇和說。據了解,醫院自成立以來,門診量始終呈現遞增趨勢,尤其近年來增長幅度最大。2015年,內蒙古中醫醫院門診量近29萬人次,年營業額近2億元。
記者了解到,在國家高度重視下,內蒙古將蒙醫藥中醫藥作為內蒙古衛生事業的特色和優勢,作為民生工作的重點,加大了法律保障、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並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內蒙古已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中醫藥條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扶持蒙醫中醫事業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規。截至2015年底,內蒙古全區公立蒙醫中醫醫院達122所,床位數突破2萬張,年門診量超900萬人次。
助力「健康中國」
中西醫並重適逢其時
蘇和認為,中西醫並重作為我國衛生工作的方針之一,是由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歷史、中醫藥的特點、現實國情決定的。然而,國內對此認識不到位的和質疑的大有人在。他們對於中醫藥的理論基礎、實際貢獻、科學價值、推廣意義認識模糊,認為中醫藥在當代只不過是西醫藥的補充醫學、替代醫學。這種認識觀的不同,直接導致了實踐的差異,束縛了中醫藥與西醫藥的相互補充和協調發展。「中西醫並重適逢其時,有助於改善不和諧的生產關係,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他說。
蘇和介紹,兩千多年來,中醫藥始終為華夏兒女的健康保駕護航,用時間證明了中醫是一門行之有效、博大精深的醫學,並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豐富和成就了如今燦爛的中醫藥文化。中醫強調個體化治療,對症下藥從每個人的身體差異著手,而西醫更多的是遵循「一類藥醫一類病」「一類病用一類方法」;中醫從防未病、治未病出發,在預防疾病方面效果明顯,西醫則更多考慮的是治已病;中醫多從整體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不孤立地看某一生理和病理現象,而西醫更多的是從局部著手治療疾病。實踐證明,中醫藥不僅在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方面有著明顯的效果,而且在治療重大傳染性疾病方面也展示出良好的療效。比如防治SARS、禽流感等方面。
「中醫藥、西醫藥各自的優勢和二者的差異決定了二者可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實際上二者正在相互借鑑、相互影響、相互受益。」蘇和說,「中西醫並重這一發展路徑和目標,將有助於不斷落實我國中醫藥在思想認識、法律地位、學術發展與實踐運用上與西醫藥的平等地位,並不斷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促進中西醫結合,進而在維護人民群眾健康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意義並不能僅停留在保障人民群眾健康這一認識層次。蘇和認為,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未來5年中醫藥事業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加大對中醫藥的扶持力度會進一步激發中醫藥原創優勢,有助於促進中醫藥產業提質增效,這將有利於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進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此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帶來的中醫藥文化繁榮,將有利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之中醫藥「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將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軟實力。
「目前,西醫的發展以及社會的接納程度遠遠好於中醫。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種差距,以及中西醫並重發展將面臨的種種挑戰。」他個人認為,中西醫並重發展的內涵不是指中醫、西醫在方方面面發展水平、發展程度持平,這也幾乎很難實現。中西醫並重發展的真正內涵是使中醫、西醫在人們的認識上平等,並在地位上享有平等地發展。目前而言,我國中醫藥資源總量仍然不足,中醫藥高層次人才缺乏,中藥產業集中度低,適應中醫藥發展規律的法規政策體系有待健全。這決定了中西醫並重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調規則破壁壘求交叉點
專家呼籲具體標準正名
在表達對中醫藥事業充滿信心,並進行深刻思考的同時,蘇和也對中西醫並重發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他認為,由於中醫藥、西醫藥是兩套理論系統,二者在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免不了互相摩擦、碰壁甚至出現衝突。要想實現中西醫並重發展,需要重新審視和探討既有的規則,並作出調整。
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需找到交叉點。蘇和認為,不論是中醫藥,還是西醫藥,二者的落腳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治病救人。中西醫並重發展、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的最關鍵問題是要找到二者在治病救人過程中方式方法的交叉點,並進行最大限度的優勢互補。因此,需要國家層面來進行科學地探索和研究。拿單個病種來說,需要弄明白到底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治療效果好,還是中醫為主西醫為輔治療效果好;什麼情況西醫治療,什麼情況中醫治療;西醫怎樣治療,中醫怎樣治療;隨著病勢的發展,中西醫又將如何介入治療。「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依賴於科學性,我們必須繼續不斷地去探索、發現和證明。而科學性又需要標準來加以體現,因此相關標準的出臺將有利於中醫藥和西醫藥協調發展。」
中醫藥與西醫藥協調發展需調整不適宜的規則。蘇和舉例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明確要求醫師需要在註冊的執業範圍內進行醫學診查、疾病調查、醫學處置,但一些中醫類別的醫師在緊急救治病患時明明受過相關教育且有能力搶救病人,但受註冊的執業範圍所限,是不是只能停下救治轉而尋求西醫師的支持?如進行臨時心臟起搏、氣管插管等。他認為,中醫藥與西醫藥的相互補充,需要對目前有礙其協調發展的規則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可以是單處的調整,也可以是一系列的調整。如對大學課程及專業設置、醫師資格考試、醫師執業範圍等就某一問題作統一的調整。
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需打破各自的壁壘。蘇和說,中西醫並重更應強調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尤其是中醫院更應深入學習現代醫院,更好地為百姓健康服務。但自己在與一些西醫為主的綜合醫院溝通,示意計劃派醫務人員赴綜合醫院進行繼續教育或學習時常常碰壁。「有醫院直截了當地說『不要』。」蘇和分析原因認為,一方面是受執業範圍所限,一些西醫為主的綜合醫院認為中醫院醫務人員無法分擔醫院的工作任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綜合醫院固有的封閉思維。不少綜合醫院認為西醫藥發展的很好,沒必要、不需要和中醫藥相互補充。這種壁壘不利於二者優勢互補、協調發展,需要體制機制上作調整加以破除。
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需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蘇和建議,應建立健全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以及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培養中醫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及中醫藥臨床科研領軍人才。此外,還要加強全科醫生人才、中西醫結合等各類專業技能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