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房子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佔據了國人大半的財富,買房的觀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了。正是因為如此,房價也開始不斷上漲,而房價上漲的同時也帶動了商鋪租金的上漲。對於不少做生意的人來說,需要承受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加上電商平臺的崛起,對於實體業也造成了巨大衝擊,不少商鋪生意經營不下去,開始清倉甩賣甚至轉讓。「一鋪養三代」的說法,也早就成為了過去式。
不少實體店老闆表示,好不容易賺點錢,其實都是在為房東「打工」。因此不少人將實體店生意不好做的原因,歸結於電商。有商鋪甚至虧本轉賣也沒有人接手,這是為什麼呢?對此內行說出了真相。
同樣賣一件商品,實體店由於租金和人工成本等因素,價格上很難有太多的優惠。而且相同的產品,在網上一搜可以搜出一大堆,價格高低不等。對於口袋裡沒什麼錢的消費者來說,為了「貪圖便宜」可能還是會選擇去網上購買。
即便在網上購買的產品不如意,也可以選擇退貨,消費者是沒有什麼損失的。這樣一來實體店的生意自然越來越不好做,對於商家來說,要想生意好,地段是很重要的。選擇一個人流量較大的地理位置,店鋪自然不愁生意。
反之為了節省租金,選擇一個地理位置較偏僻的地方,連人都沒幾個,就更別指望做生意了。加上房價已經上升至高位,租金價格自然也越漲越高。長期經營一家高租金的店鋪,收入還沒有支出多,這樣一來做實體生意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根據社科院發布的一項報告來看,今年4月全國核心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和價格快速回升,租金快速下降,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房價總體是呈現下降趨勢的。
表面上來看,租金下降對於實體店經營能帶來更多利好,不過有專家指出,租金下跌房價上漲,意味著市場「風險」在增加。而大量商鋪「降價」轉租,店主無奈清倉甩賣,這一現象可以說比房價下跌還「棘手」。
對於商家來說,高額的租金成本透支了自己大部分收入。很多人意識到生意不好做之後,就想著清倉甩賣了,或者虧本轉租。但即便這樣也沒有人願意接手,有一個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商鋪已經接近飽和了。
大部分樓盤一層都會建立商鋪,在繁華的一線二線城市,這些商鋪生意還能湊合。但是放在人流量較小的小區來說,商鋪租金貴是一方面,其次也沒有什麼居民會前來消費。這也是為什麼同樣是開店,有些人就沒有受到電商的衝擊,生意依舊很紅火,而有些人只能匆忙甩賣,將店鋪轉出去。
消費者一味追求低價,也讓實體店老闆生意越來越難做,長期這樣下去不僅賺不到錢,能不能保本都是未知數了。在你們看來,造成商鋪越來越少的原因還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