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正式進入倒計時!
這一年,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一場新冠大流行將我們的生活劃分為疫情前和疫情後,保持社交距離、核酸檢測、隔離……成為我們最熟悉的字眼。
這一年,我們努力過、感動過,也沮喪過,但從未放棄過。因為我們相信: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隨著新冠疫苗在多國開始大規模接種,疫情將有可能被控制住。如果大流行宣告結束,我們的生活還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樣子嗎?
日前,外媒就此採訪了一些專家學者,他們給出了自己的一些獨特見解。
約翰·巴裡
杜蘭大學的歷史學家
暢銷書《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的作者
未來6個月將對新冠大流行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疫苗被證明非常有效,如果產生的免疫力能持續數年,如果有特效藥被研發出來,如果廣泛使用的廉價快速檢測試劑盒準確無誤,我能預見的是,相比疫情前我們的生活將發生很小的變化。但影響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家辦公將越來越流行,越來越多的微小型企業將倒閉。
但如果疫情無法控制住,那麼變化將是相當深遠的,所有這些變化都源於一種生命的「去密度化」(如果有這樣一個詞的話)。這一趨勢將對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住房市場、商業地產等方方面產生影響。更重要的一點是,私家車可能會越來越多,公共運輸將減少。
Katherine Hirschfeld
俄克拉荷馬大學醫學人類學家
《流氓國家:有組織犯罪、盜賊統治和政治崩潰》的作者
我認為最有可能的變化是,隨著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的基礎科學受到社交媒體上傳播的陰謀論的攻擊和破壞,美國和其他地區的政治分裂和經濟不平等加劇。如果一種有效的疫苗被開發出來並在2021年被廣泛使用,那麼大流行將被控制住,但仍將會有新的疾病暴發。沒有理由假設後COVID世界將是後疫情世界。
安娜 穆勒
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社會學家
2020 SN 10:值得關注的科學家
新冠疫情向我們表明,遠程教學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工具,特別是對殘疾學生而言。在過去,我有一些學生有時很難來教室上課,因為他們要應對焦慮或生活在巨大的痛苦中。儘管我可以對他們的出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他們將錯過課堂學習。不過我現在意識到,打開攝像機和麥克風,學生們在家就能參與學習。
考慮到由於這一流行病而失去工作或收入的家庭數量,我們會看到經歷貧困、不安全感和創傷壓力的兒童數量將會增加。生命早期的這些挑戰會對身體和心理健康以及學業成就產生持久的影響。如果不採取積極措施幫助受影響的兒童及其家庭,這將對美國社會產生長期的悲劇性影響。
Mario Luis Small
哈佛大學社會學家
《可以交談的人:網絡如何在實踐中起作用》(Someone to Talk to: How Networks Matter in Practice)的作者
COVID-19已經表明,很多高等教育可以在網上進行。家長和學生很可能會問,那是否還需要校園學習。我猜,當病毒得到控制後,公司、組織、政府和個人會審視自己的旅行習慣,並決定減少出行,儘管我們很多人會渴望進行面對面的社會交往。
我想知道人們將學會什麼新的策略來對抗孤獨和避免被孤立,其中哪些將在大流行結束後繼續存在,以及這些策略將如何影響我們作為集體一部分的感覺。
Christopher McKnight Nichols
俄勒岡州立大學歷史學家
《希望與危險:全球時代黎明的美國》(Promise and Peril: America at the Dawn of a Global Age)的作者
我們可以看到,在大流行後,休閒活動和集體聚會,包括現場音樂會和體育賽事,會大幅增加。這就是20世紀20年代發生的事情,當時全社會剛剛從1918年流感大流行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復甦。在美國,職業棒球和大學橄欖球的流行度和聲望開始上升。在歐洲,職業足球得到了擴展。
至於握手和擁抱等習以為常的社交行為能否恢復,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covid-19-coronavirus-life-after-pandemic-ends-predi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