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註定是個多事之秋,這史上最短暑假還沒完,一出鬧劇一個悲劇就揪住了許多為人父母的心,人們禁不住感慨,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平安快樂地度過青春期?
隨著15歲的花季少女墜落,一個家庭就此走向深淵。隨著18歲少年的錯別字被發現,一個家庭的夢想也就此破滅。他們是怎麼了?他們缺什麼?缺愛嗎?
少女想要學鋼琴,父母就買了鋼琴找輔導老師,這不會是一筆小的開支。父母可謂是有求必應,卻依然留不住女兒離去的腳步。
少年能夠花3000元製造假的畢業證,說明父母給的零用錢不少。他的家庭也只算是村裡的一個普通家庭。
他們的父母絕對是愛著他們的。父母們用自己的方式,盡其所能的給予孩子「愛」,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一定不能委屈了孩子。父母為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們缺的不是愛,而是愛的方法。
對這些不幸的家庭再去尋根問底,無疑是殘忍的,我們不必去考證,這些事件的前因後果。但可以確定的是,愛≠錢。
抑鬱症並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可憐的少女15年短暫的光陰裡,三分之一的時間處於無法排解的委屈和無助,其間若有人能發現異樣,給予她支持和理解,讓她說說心裡話,或許她能很快走出陰影,重新展望未來。
篡改了幾年分數的18歲少年,長久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在被拆穿的恐懼與不被發現的僥倖雙重夾擊下,還有什麼心思認真學習。倘若有人能讓他說出心裡的苦悶,接受他的不完美,或許他能重新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又會是另一個結果。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正在從小孩向成人過渡,會有意識地用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對事情進行判斷。他們崇尚個性,敏感善變,想法很多,有時偏激叛逆得讓家長抓狂。
錢固然可以解決物質匱乏帶來的自卑,卻無法解決心理情感以及學習壓力帶來的問題。愛孩子,就要學著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引導他們穩健地成長,不但是教導他們的長輩,也要成為他們無話不談的朋友。
傳統的教育讓我們習慣了含蓄,羞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憤怒的時候口不擇言,心裡的柔情卻深深埋藏。
我的孩子有一段時間總是很擰巴,要他往東他偏向西,說一句懟一句。直到有一次跟他談心時,我說:「一直以來,從你小時候到現在,乃至以後,你都是我心中最重要最牽掛的人。」從此他特別聽話,碰到什麼難題,有什麼疑惑也都會跟我說。
孩子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上,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原生家庭,他們的成長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父母適時的參與,給予他們支持和指導,能讓他們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去迎接前方的挑戰。
孩子的路要自己去走去體驗,走過一些彎路,試過一些錯,他們才能長大。有的父母心很急,巴不得孩子一分鐘長大,不停說教指責,殊不知父母太多的責備不僅會讓孩子失去自信,也會讓他們對父母的愛產生質疑,慢慢對父母關閉了心扉。
和孩子成為朋友的第一步,就是勇於向他表達自己的關愛。讓他知道,不管他怎麼樣,始終有他的家他的父母在支持他。
孩子成為朋友的第二步,是持續的關注。他的穿著、飲食等等日常生活習慣如果有一點改變,都可能隱藏著他的情緒。如果這些改變持續了一段時間,父母就需要去了解原因,並及時對症下藥。
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強的獨立意識,遇到事情很可能會選擇自己扛著,但他們又缺乏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小事情拖著變成了大事。家長們要有一顆細緻敏感的心,觀察孩子了解孩子。
和孩子成為朋友的第三步是傾聽和接納孩子。孩子正面的話要聽,負面的話更需要注意。
一個人向你展示負面情緒,說明你是他信任的人。所以孩子如果在父母面前發洩委屈或憤怒,其實是證明親子關係良好的一個好現象。這時我們首先要感同身受,肯定他接受他的情緒,再引導他找到情緒背後的原因,大多數時候在他毫無顧忌地把事情敘述完後,他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騷動又浪漫的青春期,青蔥歲月青澀時光,好似清晨在微風裡搖動的花朵,不經意就有一顆露珠落下。讓身為父母的我們,用傾聽做噴壺,裝滿理解和信任,用愛來澆灌,直到繁花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