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臨終前囑咐夫人陳竹隱:"無論生活多麼困難,都不能接受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因為我已經在拒絕聲明上簽字了。"
毛主席曾在《別了,司徒雷登》中寫道:「中國人是最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了起來。」其中就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教授」朱自清的例子,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拒不領取美國的「救濟糧」。
「救濟糧」是美國人在1948年援助民國政府數億美元中的一部分,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國面臨的饑荒問題。這些糧食有很多種,包括細糧,粗糧等。細糧需要憑藉採購證才能購買,而能拿到採購證的,大多是學術界的名人。
當時的中國,整個國家的經濟一片混亂,國民政府推行的幣制改革失敗,使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嚴重。像朱自清這樣的大學教授,雖然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比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要好一點,但朱自清先後有兩段婚姻,共育有8個孩子,家裡人口眾多,當時買一包煙就要幾萬塊錢,朱自清每個月的薪水也僅僅只夠購買三袋麵粉而已,所以全家經常挨餓。
當時,國民政府為了平息高級知識分子的怨氣,派發了一種採購證,有了這種採購證就能以很便宜的價格買到「美國支援的平價麵粉」。
為了彰顯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清華大學的一批愛國者起草了一份《百十師長嚴正聲明》,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質,其中就包含所謂的美援平價麵粉,也就是「救濟糧」。
由於當時物價飛漲,很多人生活困難,一些人就拒絕在這份聲明上簽字。
1948年的6月18日,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吳晗拿著這份聲明書來到朱自清家。當時的朱自清因為胃病復發臥床不起,由於長期營養不良,他瘦得皮包骨,連說話的聲音都十分微弱。
吳晗拿著聲明書說:「你一家老少9口,日子過得特別困難,若在聲明上簽字,經濟損失要比別的教授都大。但我還是來了,是為尊重你的意見,總之是不要勉強。」
朱自清弄清楚聲明上的內容後,勉強支撐起身子坐起來,拿過聲明書,顫抖著籤上自己的名字。然後對吳晗說:「我的秉性,吳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時,氣節之士堅持不吃嗟來之食活活餓死,傲骨可嘉,足可為人師表。故我寧可餓死,也不要帶有侮辱性的美授麵粉。」
當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記中寫道:「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麵粉的宣言上簽字,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下午認真思索了一陣,堅定我的籤名之舉是正確的。」
兩個月後的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大醫院因病去世,在這兩個月內,他沒有吃過一點兒的美國麵粉。
臨終前還不忘囑咐夫人陳竹隱:「無論生活多麼困難,都不能接受美援麵粉,因為我已經在拒絕聲明上簽字了。」
一代散文大師逝世時,錢包裡僅有6萬元,在當時,連一個包子都買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