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無論生活多麼困難,都不能接受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

2020-12-11 阿黃談情感

朱自清臨終前囑咐夫人陳竹隱:"無論生活多麼困難,都不能接受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因為我已經在拒絕聲明上簽字了。"

毛主席曾在《別了,司徒雷登》中寫道:「中國人是最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了起來。」其中就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教授」朱自清的例子,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拒不領取美國的「救濟糧」。

「救濟糧」是美國人在1948年援助民國政府數億美元中的一部分,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國面臨的饑荒問題。這些糧食有很多種,包括細糧,粗糧等。細糧需要憑藉採購證才能購買,而能拿到採購證的,大多是學術界的名人。

當時的中國,整個國家的經濟一片混亂,國民政府推行的幣制改革失敗,使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嚴重。像朱自清這樣的大學教授,雖然有一定的經濟收入,比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要好一點,但朱自清先後有兩段婚姻,共育有8個孩子,家裡人口眾多,當時買一包煙就要幾萬塊錢,朱自清每個月的薪水也僅僅只夠購買三袋麵粉而已,所以全家經常挨餓。

當時,國民政府為了平息高級知識分子的怨氣,派發了一種採購證,有了這種採購證就能以很便宜的價格買到「美國支援的平價麵粉」。

為了彰顯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清華大學的一批愛國者起草了一份《百十師長嚴正聲明》,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質,其中就包含所謂的美援平價麵粉,也就是「救濟糧」。

由於當時物價飛漲,很多人生活困難,一些人就拒絕在這份聲明上簽字。

1948年的6月18日,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吳晗拿著這份聲明書來到朱自清家。當時的朱自清因為胃病復發臥床不起,由於長期營養不良,他瘦得皮包骨,連說話的聲音都十分微弱。

吳晗拿著聲明書說:「你一家老少9口,日子過得特別困難,若在聲明上簽字,經濟損失要比別的教授都大。但我還是來了,是為尊重你的意見,總之是不要勉強。」

朱自清弄清楚聲明上的內容後,勉強支撐起身子坐起來,拿過聲明書,顫抖著籤上自己的名字。然後對吳晗說:「我的秉性,吳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時,氣節之士堅持不吃嗟來之食活活餓死,傲骨可嘉,足可為人師表。故我寧可餓死,也不要帶有侮辱性的美授麵粉。」

當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記中寫道:「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麵粉的宣言上簽字,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下午認真思索了一陣,堅定我的籤名之舉是正確的。」

兩個月後的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大醫院因病去世,在這兩個月內,他沒有吃過一點兒的美國麵粉。

臨終前還不忘囑咐夫人陳竹隱:「無論生活多麼困難,都不能接受美援麵粉,因為我已經在拒絕聲明上簽字了。」

一代散文大師逝世時,錢包裡僅有6萬元,在當時,連一個包子都買不到。

相關焦點

  • 寧願挨餓也不接受美國救濟糧,嗟來之食,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為什麼嗟來之食帶有貶義的意味,人在困難的時候通常是需要別人幫助的。但假若幫助你的人表現出了居高臨下的態度,這種幫助將剝奪你的尊嚴。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的齊國。他的臉蒼白如紙,雙目深深凹陷,仿佛什麼也看不見,又仿佛什麼都看得明明白白。片刻,他虛弱而緩地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這細若遊絲的聲音沒有隨著他的倒下而消失。許多聲音的流傳是在無聲中進行的,譬如這位錚錚漢子臨死前平靜的話語。其實它早就停留在你身上了,不信,閉上眼睛,在心裡細細尋找。
  • 朱自清逝世72周年:《背影》的真相
    學生陳天倫曾回憶朱自清在溫州上課時的情景:「朱先生來教國文,矮矮的,胖胖的,濃眉平額,白皙的四方臉。經常提一個黑色皮包,裝滿了書。不遲到,不早退。管教嚴,分數緊,課外另有作業,不能誤期,不能敷衍。1948年6月間,國民黨政府的法幣像大江東下一樣,時時刻刻在貶值,買一包紙菸要幾萬塊錢。教授的薪水雖然月月在漲,但法幣貶值更快,物價漲得更快,一時民怨載道。原來生活比較優越的教授們,此時也和廣大人民一樣難以生活下去,特別是家口眾多的人,生活更為困難。
  • 懷念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長留
    50年人生匆匆,朱自清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學遺產,平淡中流動著感人至深的情韻;他的學術風範和人格魅力,也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國文化長河裡熠熠生輝。朱自清。自1923年朱自清開始寫作散文以來,整個新文學的散文創作獲得了極大成功。其中,小品散文或「美文」異軍突起,並迅速走向成熟,顯示了「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從而「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朱自清的創作,流注著一種可貴的真情實感。
  • 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朱自清是餓死的嗎?其實他是病死的
    經濟上的困窘讓他的物質生活很是窘迫,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因此得了很嚴重的胃病,又拿不出錢來補充營養、去醫院治療,這為他以後的病情惡化埋下了伏筆。心理上的煎熬讓他終日悶悶不樂,就像在喧譁的夏夜荷塘中,他悶悶地說:「快樂都是他們的,而我什麼都沒有。」
  • 朱自清:「愛吃橘子」的散文大家
    《朱自清》試題答案解析1.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基本文學常識知識。朱自清的原名是朱自華,他父親希望他「腹有詩書氣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2.A【解析】本題是對選自教材中課文的背誦情況的考察。
  • 朱自清先生——誠實的做人,誠實的寫作
    朱自清先生則不然,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李廣田)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淡遠,自成風格。他用字洗鍊,行文細膩,情感真摯,作品有著「斯文通骨肉」的親切感,「讀下去真像與他面對面坐著,聽他親親切切地談話。(葉聖陶)。自清的散文,能夠貯滿一種詩意。——(鬱達夫)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 國家主席為啥要給朱自清兒子補數學?
    朱自清朱自清成年後家庭困難:父親「丟了差使」,靠典當度日,需他周濟;自己前後有八個孩子,負擔重,有的孩子因家貧連大家都上不起。為了家庭負擔,朱自清長期教書、寫作,從事學術研究,生活辛勞,勤勤懇懇。但是他並沒有忘記國家大事。在寫出《背景》《荷塘月色》等一系列名篇成為現代文學典範的篇章,並在學術上取得突出成就之餘,朱自清也密切關心著時事。他拒絕了國民黨要求自己入黨的要求,支持左翼人士的愛國運動。當吳晗將抵制美國扶植日本,拒絕美國「救濟糧」的宣言拿到朱自清面前時,他毫不猶豫地第一個籤字。
  • 朱自清的《背影》:滿滿的父愛,包容了無限的人生
    所以從小就對朱自清既格外寶貝,又嚴加培養,一方面盡力保證小朱自清的生活無憂,同時對小朱自清學習督教甚嚴。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水煮豆zhi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豆腐養在裡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 臺軍口罩配給不足被要求自購 國民黨民代怒批臺當局
    臺軍口罩配給不足被要求自購 國民黨民代怒批臺當局   民進黨當局稱臺灣口罩夠用,近來還開展所謂的"口罩援助"。然後臺軍面臨口罩嚴重缺乏的問題,臺軍方為此還要求官兵利用衛生單位製作的網購App自行購買口罩,引來批評聲浪。
  • 因朱自清父親違反交通法規,專家建議刪除朱自清的《背影》
    朱自清作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創造了很多的文學作品,除了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朱自清還是位有骨氣的文人,寧願餓死,也不願意接受美國的麵粉。這樣一位有文人骨氣的作家,為何今天要找這位有名的歷史人物的「茬」呢?
  • 美國《生活》雜誌:內戰結束前夜的中國
    (1948年,上海)摘選自《內戰結束的前夜:美國<生活>雜誌記者鏡頭下的中國》 (美)傑克·伯恩斯/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作者前言傑克·伯恩斯(Jack Birns)1946年,我開始以籤約的自由攝影師身份在洛杉磯工作,幾乎是看到什麼拍什麼。
  • 《朱自清散文集》遨遊朱自清先生的文學作品,領略經典的魅力
    無論是求學求知還是尋求精神上的愉悅,讀書都是我們的一種心靈之旅,是接受自我內心的召喚和靈魂的導引上路,讓自己再次起飛得到新生的力量。還可以統一人類的行為,比如所有人都要遵守交通規則!讀書其實就是間接的統治人類,吸附民心。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1898年11月22日出生於江蘇東海,1948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朱自清不僅是一位詩人和散文家又是著名的學者和教授,更是一名激進的民主鬥士。
  • 朱自清的《背影》騙了我們多年?文字背後的真相:父子8年水火不容
    但是,人們也許沒有想到,寫作《背影》時,朱自清與父親朱鴻鈞正打著"冷戰",兩人已不相往8年之久,關係僵到了不能再僵的程度。朱自清的父親叫朱鴻釣,是個讀書人,做過一些小官,曾在東海、高郵、揚州、徐州等地做官。朱鴻鈞1917年在徐州失業後,便仕途坎坷,生活逐漸困頓,老境頹唐。
  • 《背影》by 朱自清|我的父親不是超級英雄,他是我的英雄
    都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每每說到這沉甸甸的父愛,都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所作的《背影》。朱自清先生一代大家。《背影》中的故事發生在他20歲的時候。祖母過世,父親的差事也沒了。朱自清先生文中的父親,和很多父親一樣。對於即將乘車遠行的孩子,總覺得不放心。他會一遍一遍,交代仔細,仔細囑咐後還是要去送一送。無論孩子多大,在他心裡,總把他當成自己的小寶寶,託人照料,託人看顧。
  • 朱自清為什麼改名?
    朱自清生於1898年11月,卒於1948年8月,終年51歲。剛出生時,其父朱小坡為其取名「朱自華」,源自蘇東坡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因算命先生說他五行缺火,又起號為「朱實秋」。這一面是因「秋」字半邊有「火」,一面取「春華秋實」之意。
  • 朱自清曾因生活困窘與家人分居 變賣藏品籌路費
    暑假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們來看看著名學者朱自清1945年的暑假是怎麼度過的。  那個暑假,朱自清在成都聽聞了日本投降、抗戰勝利的喜訊,假期生活在喜悅中拉開。讀書、寫作、待客、訪友成為這位學者假期生活的「主旋律」。
  • 69年前的今天,荷塘月色下的背影,沒被餓死的散文家朱自清病逝
    1948年7月18日(50歲),他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字。8月12日,因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死於北平醫院,終年49歲。朱自清被譽為有骨氣的愛國文化人,毛澤東稱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