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宅家裡一面牆,北京二環一套房;肥宅家裡兩面牆,馬爾地夫海景房。」微博和B站上這樣的段子,是用來比喻盲盒資深玩家的「揮金如土」。號稱國內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潮玩公司——泡泡瑪特,於2020年12月11日登陸港交所,成為中國盲盒第一股。盲盒到底有什麼魔力讓那麼多年輕人為之痴迷,都市時報記者走訪了昆明市場和盲盒玩家。
享受開盒樂趣
抽到就是賺到
順城購物中心負一層樓梯口擺放了一臺泡泡瑪特售賣機,工作人員正從售賣機右側的柜子裡取出替補盲盒,一邊補齊熱銷系列,一邊把盲盒進行規整。工作人員表示,售賣機需要經常過來增補,近期的熱銷系列和新品都會在櫥窗裡進行標識。
都市時報記者在售賣機前停留了10分鐘左右,就有市民前來購買盲盒。24歲的小李不僅是一個樂高迷,更是一個資深的盲盒愛好者。自從2018年接觸到盲盒後,她就愛上了開盲盒的樂趣,家裡集齊了不同系列的盲盒:MOLLY、畢奇、迪士尼、VIVI CAT、拉布布……由於購買的盲盒較多,小李專門收拾出一個房間來進行放置,目前已經收藏了四五百個盲盒,大部分單價為59元,也有少量69元、79元和99元價位的,同時也抽到了好幾個隱藏款。「雖然網上也可以買到各系列的隱藏款,但我還是更享受開盒的樂趣。」小李說,「工作之後自己的收入水平也比較可觀,每個月會花幾千塊錢來抽盲盒,這算是我比較熱衷的一個愛好吧。」
在等待工作人員更補盲盒的過程中,小李遇到了同樣來購買盲盒的周女士,經過一番交流後,小李得知對方和自己一樣,也是為密林古堡的隱藏款血色騎士而來,兩人相見恨晚,開始分享起各自的收藏經歷。「我是今年才開始接觸盲盒的,目前大概花了一兩千塊錢,會收藏一些比較大的IP。」周女士表示,買盲盒買的就是開盒那一秒的快樂,雖然抽隱藏款主要是看運氣,抽到就是賺到,就算沒有抽到也樂在其中。
經過半個小時的翹首期盼,工作人員終於更補結束。小李先是在櫥窗外觀望了一會,迫不及待地點開售賣機,選擇了密林古堡系列。確認、支付、取盒,拆開盲盒的一瞬間,她既緊張又期待,打開盒子後,小李發現並沒有抽到隱藏款,略顯失望,於是再次購買。十分鐘後,小李已經購買了九個盲盒,但仍舊沒有抽到血色騎士。「抽不到是常態,我也已經習慣了,接著抽吧。」小李說。
一旁的周女士提議自己來試試看,第一個盲盒拆開,沒中,她選擇再次購買。第二個盲盒拆開,「中了!」周女士開心地跳了起來,小李也投來羨慕的眼光。「這次主要是幫我一個朋友過來買的,然後我自己也順便抽一個試試,沒想到中了,我圓滿了!」說完就立馬撥通了朋友的電話分享喜悅。
記者查詢發現,周女士花費59元抽中的隱藏款血色騎士,在某二手網絡平臺上可以賣到600元-700元一個。
市民在順城泡泡馬特售賣機前排隊購買(周穎)
「搖一搖」「捏一捏」
從網上學抽隱藏款秘訣
通常情況下,盲盒12盒為一箱,裡面有一個隱藏款,各個盲盒都有不同的主題系列,而抽中Molly星座1代隱藏款的概率僅為1/144,部分特別版隱藏款的概率更是低至1/720。由於機率較低,所以雷同款非常多,不少盲盒愛好者喜歡把雷同款放到網上低價賣出。雷同越多的款式,二次售賣的價格就越低,有的甚至十幾塊錢就能買到。
為了能抽中隱藏款,盲盒愛好者們使出了渾身解數。餘女士和丈夫在售賣機前轉了一圈,最終還是選擇到泡泡瑪特專賣店。進店之後,餘女士和丈夫直奔櫃檯,一人拿起一個盲盒搖了起來。
餘女士告訴都市時報記者,自從一年前接觸到盲盒後,身邊的朋友都感受到了這份樂趣,有空的時候就會相約到商場購買。與售賣機不同,泡泡瑪特店專賣店沒有櫥窗的阻隔,顧客可以通過搖一搖、捏一捏、聽一聽的方式來感知盲盒內的玩偶。「小紅書上有教程教我們怎麼來購買隱藏款,有的說通過搖一搖可以感受到重量的差異,也有的說可以輕輕捏一捏來判斷玩偶的造型,但我現在都還沒抽中過一個隱藏款。」餘女士說。
生活方式順城店有一個區域專門銷售盲盒,用三個貨架擺放整齊。泡泡瑪特、若來、Nanci、歪瓜等,各種品牌盲盒琳琅滿目,價格不一,現場還有用收納盒擺放出來的展示品,不少年輕顧客經過時都會駐足看看,有的還會拿起來搖一搖。
店內負責盲盒銷售的工作人員張女士介紹,店裡五六年前就已經開始賣盲盒,在昆明算是最早的,目前店裡的單品上百個,其中泡泡瑪特、Nanci比較受歡迎。「當時品種沒有現在多,隨著盲盒越來越被熟知,我們合作的公司也多。在我們店裡的盲盒基本上算是上新最快最全的,價格在29-299元不等。購買的顧客年齡在20-35歲購買的人最多,男女都有,但女生要多一些。」
張女士說,店裡每天都有顧客來端盒(直接購買一整套),也有一些市民因為出自好奇會擅自撕開包裝盒,甚至帶著電子秤進店稱盲盒,所以店裡不允許帶電子秤。「因為盲盒在市面上越來越普遍,所以我們會選擇品牌好、做工細的產品。」
生活方式裡的盲盒和展示品(楊文爽)
個人愛好 理智消費
不會刻意排隊買盲盒
事實上,今年4月,受疫情影響,盲盒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熄火」。有媒體報導,一些「退坑」「回血」的玩家頻繁在二手網絡交易出售藏品,導致一些熱門款的二手價集體走下坡,普通款一度只能打3折賣。在昆明,有的盲盒玩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人也已經打算「金盆洗手」了。
市民郭女士玩盲盒兩年了,算是第一代玩家,家裡拆開的盲盒接近200個,還有不少買來未拆開的,但目前對盲盒已經漸漸失去興趣。「兩年前逛街的時候看到泡泡瑪特的MOLLY系列,當時很喜歡,買過的品牌還有畢奇、拉布布等,價格從29元到89元不等,現在已經沒那麼喜歡了,而且更新很快,好像沒什麼收藏價值。」
「盲盒有點像賭博,當你抱著很大期望想去抽一個自己喜歡的,結果打開發現並不是,心裡會有落差,很失望,正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郭女士說,以前盲盒才出的時候品質都比較好,現在隨著盲盒品牌越來越多,更新越來越快,設計和質量都越來越粗糙,所以自己慢慢對盲盒失去興趣,除非是遇上自己特別特別喜歡的才購買,「以前盲盒出的頻率不高,比如半年才出,但現在有的一個月就上新,沒多大期待。而且為了一個一直抽很浪費錢,還不如一盒端。」
儘管已經購買了大大小小近百個盲盒,但和前兩年相比,市民李女士對盲盒的熱情也漸漸淡了下來。她說:「每一套盲盒都有隱藏款,有的人會單個購買,直到抽到隱藏款。我就不會刻意去找隱藏款,偶爾看到上新的產品是自己喜歡的,就選擇端盒。現在盲盒的品牌很多,IP區別不大,而且在做工上也沒有以前那麼好,除非是特別喜歡的才會入手。」
生活方式裡的盲盒和展示品(楊文爽)
「盲盒」不「盲目」
倡導理性消費
盲盒概念的起源來自於日本的福袋,隨著近些年來IP類玩具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張,盲盒經濟迅速火熱。2020年12月11日,在港交所上市的泡泡瑪特市值破1000億。有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泡泡瑪特註冊會員的整體復購率為51%,意味著每2個購買泡泡瑪特盲盒的消費者中,至少有1個人會接著買下一個。
根據澎湃新聞、時代周報等媒體調查,真正引發85後甚至90後、00後消費者不計成本地購買盲盒的原因,很多時候並不是看重商品本身,而是跟二次出售的炒作和消費心理有關。
恆天財富理財經理楊南在接受都市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泡泡瑪特作為恆天中巖投資琅琊股權基金投資標的之一的明星項目,自己關注已久。盲盒的興起並不是偶然,它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和認可,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品都選擇以盲盒的方式來進行售賣。「大家已經不局限於去追求我的錢可以買到什麼,而是能給我的精神帶來什麼,年輕人會認為這種方式能給他們帶來刺激,能享受到開盒過程產生的樂趣,所以願意為了快樂買單。」楊南認為,對於愛好者來說,盲盒不可或缺,但對於經濟情況不允許,或者本身興趣不大的人群來說,購買盲盒是不必要的,還是倡導大家理性消費。
新華社最近也發布了相關評論,其中點名批評了泡泡瑪特這種鼓勵年輕人變相賭博的消費行為,同時表示監管部門應進一步規範盲盒經營模式,避免畸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