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熱潮方興未艾 上癮現象普遍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盲盒經濟大行其道質疑聲不絕於耳專家認為

神秘盲盒不應成為監管盲區

● 盲盒玩法,本質是一種幸運遊戲。對於充滿神秘感的盲盒,消費者購買時,並不知道下一個開啟的是隱藏款,還是重複擁有的雷款,答案只有在購買並開盒後才能揭曉

● 玩家在購買時指向的對象不僅包含玩偶本身,實際上還包含了獲得隱藏款或特定標準款玩偶的「幸運」和「希望」。但是因為商家大多不公布盲盒標準款以及隱藏款的發售數量、中獎概率等信息,導致這種玩法非常不透明

● 市場監管部門應規範盲盒的經營秩序,對交易不透明的經營行為、虛假廣告和產品質量問題及時查處;網際網路運營商應對每一款上線盲盒加強審核,防止包含低俗內容;對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加強教育,使其知曉購買的風險

□ 本報記者  趙 麗

□ 本報實習生 孫一菲

百威啤酒的限量版盲盒,包含太空人、包租公等行業角色的旺仔牛奶職業罐,藏有小龍蝦、花椒雞或饞嘴牛蛙的今錦上生鮮盲盒……近日來,由潮玩掀起的盲盒熱潮裡,頻頻出現跨界新產品,成為不少消費者的新寵。

圖書盲盒、美妝盲盒、高校錄取通知書盲盒、生鮮盲盒……以盲盒經濟為延展的商業模式也在各行各業被複製、借鑑,甚至更加紮根本土、靈動多變。

2019年起,盲盒在國內開始火爆。天貓國際2019年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能力榜單》顯示,近20萬名消費者一年花兩萬元集盲盒,購買力最強的消費者一年買盲盒耗資百萬元,盲盒僅在天貓上的銷量就同比增長189.7%,成為當代年輕人最燒錢的愛好。截至2020年10月23日,泡泡瑪特電子商城已售出超6.5萬份「雙11心選禮包」,購買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中。盲盒經濟,是否已經成為網紅經濟的新風向?

盲盒熱潮方興未艾

商家紛紛借勢營銷

盲盒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的福袋。在盲盒火爆前,扭蛋、文具福袋等產品在一定的人群間也較為流行。盲盒營銷類似於一種抽獎遊戲的商品營銷手法,能夠大大刺激用戶的復購率。由於二次元用戶IP忠誠度高,常常有收集癖,盲盒營銷最初大量用於二次元領域的手辦銷售。如今,盲盒營銷已經成為IP玩具禮品、線上線下互動營銷常用的方式之一。

2019年,盲盒開始火爆,泡泡瑪特或許成了其中最大的受益者。連日來,《法治日報》記者多次前往泡泡瑪特的線下店面發現,在非工作日,店內通常顧客較多,且大多為年輕女性,儘管部分顧客並沒有購買店內商品,但部分熱門款式的盲盒已出現缺貨狀態,且有多位顧客一次購買多個盲盒,消費金額達上百元。

盲盒通常以系列的形式進行售賣,每個系列一般有8-12種款式。當玩家得到首個盲盒之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拾。玩家們總是想擁有所有的款式,追求系列「大團圓」。業內人士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其難以獲得的「隱藏款」,那些概率為1/72、1/144的隱藏款,能激發玩家的賭徒心理,刺激盲盒消費。

對於盲盒的情結,來自天津的童女士表示:「以前上學的時候很喜歡買文具福袋,在文具店看到後通常都會買一個帶回家,裡面會有本子、筆、貼紙、文件夾等,價格比單買便宜很多,而且會有驚喜感」。

近期,盲盒式營銷持續火爆,包括故宮、麥當勞、上海迪士尼在內的多個商家均將盲盒概念引入自己的產品。2020年4月,「故宮淘寶」推出了「宮廷寶貝」「貓祥瑞」等主題盲盒,中秋期間還推出了故宮貓中秋限量盲盒,引發廣大消費者的購買熱潮。

與直接發售盲盒類產品不同,麥當勞則藉助盲盒這一手段進行產品營銷。2020年7月,麥當勞推出小黃人系列盲盒,全系列共70款,購買開心樂園餐即可獲得盲盒一個。《法治日報》記者在某幼兒園門口隨機採訪了幾位孩子家長。家長們紛紛表示,在活動期間,自己的孩子多次提出想要去購買麥當勞的開心樂園餐。「孩子天天吵著要去吃麥當勞,結果拿到的玩具不滿意,還非要再去買一份套餐,這種營銷手段真的非常高明,挺吸引小孩子的。」王女士說。

就在國慶前,旺旺在天貓旗艦店上線25款旺仔牛奶職業罐,消費者下單後可隨機獲得常態款或隱藏款的旺仔牛奶。官方頁面顯示,這些罐頭裡不僅有程式設計師、廚師、護士、記者等18種常態職業,還包含了電競選手、購物達人、包租公等7款隱藏罐頭。

從淘寶網上顯示的消費者評價來看,旺旺此次營銷頗受消費者的青睞,既有消費者曬出自己抽得的隱藏款,也有消費者含恨表示「沒有抽到想要的相聲演員,誰想用相聲演員和我換包租公或戲曲演員麼」,更有人表達了想集齊旺仔職業罐全家福的願望。

盲盒上癮現象普遍

炒作行為值得警惕

隨著盲盒的火爆,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開始大量購買盲盒。《法治日報》記者在社交網絡搜索「盲盒」「盲盒上癮」「端盒」等關鍵詞後發現,許多網友已在盲盒上花費上千元甚至上萬元。

不過,這一不確定性帶來的好奇心與重複購買的上癮特徵,也讓一些學生家長頗為反感。「一些青少年學生出於對其喜歡玩偶的追求,又在盲盒這種不確定性和希望下一個抽中的心理刺激下,會不斷重複購買,這些中小學生又有幾個會不上癮?」北京一位中學家長表示,「小孩子不懂什麼是理性消費,他們只有把錢花光才不會再買。」

來自江蘇的大學生蔡某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她平時遇到喜歡的會買一下,抽到不喜歡的會再去買一個,「如果還是抽不到,就放棄了,如果遇到了很喜歡的系列,會直接『端盒』(整箱購買)」。當被問及喜歡購買盲盒的原因時,蔡某表示,因為盲盒具有一般玩具所不具有的驚喜性,拆盲盒的快感與收到禮物時的感覺相似,且拆開後的玩具作為擺件放在桌子上也可以起到裝飾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法治日報》記者通過社交媒體聯繫到了一位來自山東的路女士,路女士是盲盒的資深愛好者。據路女士描述,其家中有多套完整的盲盒,遇到喜歡的便會直接「端盒」。

「有時候單買比較難一次性買到喜歡的,通常要抽許多次,這樣下來也不便宜了,還不如直接『端盒』,又可以擁有喜歡的款式,又避免了重複。」路女士說。

路女士的想法並非盲盒玩家中的特例。在北京某高校,《法治日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提著泡泡瑪特購物袋的高校學生,不止一位學生表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自己如果很喜歡,會選擇端盒。

至於在盲盒上的花費,蔡女士說:「在不端盒的情況下,一個月差不多買四五個,需花費兩三百塊錢。有時候還會買一些盲盒收納的展示櫃及其他裝飾物,在這個方面花費比較多。」

而路女士表示,自己在盲盒上的花費比較高。「我不會單一局限於泡泡瑪特一個牌子,像是故宮盲盒或其他店裡賣的盲盒,如果喜歡也會去買,每個月可能要花五六百元,端盒的話,差不多每個月要在盲盒上花上千塊錢。」當被問及是否會為了追求隱藏款多次端盒時,路女士表示,自己不會過於追求隱藏款,主要原因還是經濟能力有限。

《法治日報》記者在採訪了多位盲盒愛好者後發現,盲盒愛好者在購買盲盒時享受其背後的不確定與驚喜性,這種未知性增強了消費者的購買衝動。同時,開盒後,無論結果是否滿意,都會出於「想要再試一次」或「自認幸運所帶來的滿足感」而進行二次抽盒。採訪中,一高校學生表示,在抽盒過程中,如果沒有一次性抽到最喜歡的款式,通常會抱有僥倖心理進行多次抽盒,「儘管事後會後悔自己衝動消費的行為,但下一次還是會難以控制自己,還是會繼續抽盒」。

「盲盒炒作到幾十倍的價格,針對的主要是某些特殊款式,這種炒作行為雖然並不違法,但是否真的有那麼高的價值卻要打個問號。這種人為炒作起來的高價存在泡沫,如果以此為投資工具,可能風險會比較大。」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說,盲盒帶有抽彩式銷售以及隱藏款限量供應兩個明顯特點,具體射幸合同的特徵,玩家在購買時指向的對象不僅包含玩偶本身,實際上還包含了獲得隱藏款或特定標準款玩偶的「幸運」和「希望」。但是因為商家大多不公布盲盒標準款以及隱藏款的發售數量、中獎概率等信息,導致這種玩法非常不透明。

「我剛上高中的『00後』女兒買了好多Molly系列盲盒在家開箱,就是為了拿一個所謂的隱藏款在同學面前顯擺,每年的押歲錢和零花錢幾乎全部用於購買盲盒,大概一年花費5000多元,玩了兩年多卻一個系列也沒有集齊。」北京一位中學生家長表示,「現在,在老師和家長的引導下,她和她的同學們終於醒悟,知道集齊系列盲盒就是一個騙人的把戲。」

亟待進入監管視野

規範盲盒經營秩序

盲盒玩法,本質是一種幸運遊戲。對於充滿神秘感的盲盒,消費者購買時,並不知道下一個開啟的是隱藏款,還是重複擁有的雷款,答案只有在購買並開盒後才能揭曉——盲盒經濟的魔力,會帶動這股「萬物皆可盲盒」的熱潮走多遠?

儘管盲盒所帶來的熱度依然高居不下,但部分盲盒愛好者已經開始逐漸趨於冷靜。在社交平臺上搜索發現,有關盲盒是否為「智商稅」、如何戒掉買盲盒上癮的習慣等相關問題已經得到了廣泛討論。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當下不同行業的盲盒系列,更多地在用遊戲的方式增加互動趣味、社群活躍度和黏性。同時,也有部分商家通過增加隱藏款、限定款的形式,以新帶庫存開拓銷路。「盲盒能否『出圈』最終還看內容本身和應用場景。當盲盒營銷越來越多,一旦消費者失去新奇感,最終效果很難盡如人意。」

事實上,盲盒玩法熱的背後,對其合規性的質疑聲音也在不斷上升。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向《法治日報》記者表達了對於盲盒經濟的種種風險擔憂。

比如在政策監管方面,目前盲盒產業仍處於發展初期,有業內人士認為存在一定的投機與盲目炒作。

「政策監管預計趨嚴,改變目前市場生態。」曾因深陷盲盒而研究過盲盒經濟的北京白領劉素分析說,「特定一款盲盒IP屬於短期潮流消費,長期來看,核心用戶存在對盲盒收集失去興趣的可能,存在用戶流失風險」。

採訪中,不少青少年的家長認為,盲盒這一玩法的上癮更甚於彩票,「盲盒上癮,說到底就是把賭徒心理向青少年灌輸,彩票至少還有國家在管,盲盒既沒有人管,又是一個高度不透明、信息極為不對稱的玩法」。

盲盒不同於普通商品,消費者在購買時並不知道自己購買的商品是否需要,很容易被刻意誇大的「中獎」概率吸引,不斷投入金錢去購買盲盒,以博得心儀的玩偶。

截至2020年10月10日零時,根據鳳凰網《文化風向標》發布的投票顯示,網友們認為盲盒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按照投票比重依次為:噱頭過大,產品本身缺乏實用性(30.17%);價格不合理,部分產品溢價嚴重(20.35%);讓消費者「上癮」,花費更多金錢(17.43%);下遊市場投機、炒作嚴重(16.05%),部分產品涉及抄襲等爭議(9.44%)。

同時,盲盒隨機化的購買體驗,恰恰是讓眾多玩家情願「入坑」的微妙之處。運氣好時抽到「隱藏款」,瞬間價格翻數倍,最高時甚至接近40倍,同系列中的熱款也能以高於買價的價格賣出,因此近年來「炒盲盒」成為繼炒股、炒鞋之後的熱門話題。這種「小盲盒」可能帶來「大財富」的收益不確定性正是盲盒狂潮持續升溫的重要原因之一。

針對盲盒催生的相關二手交易,趙佔領認為,如果商家參與二手市場買入或賣出玩偶,尤其是高價收購隱藏款,刺激盲盒玩家的投機心理從而購買盲盒,進而形成通過設有一定概率的方式低價銷售再在二手市場高價回購的閉環,涉嫌構成賭博,應由公安機關進行查處。

目前,相關產品投機性已成市場關注的熱點。盲盒模式儘快進入監管視野,是許多民眾所期待的。

「盲盒理論上有可能被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認定為『有獎銷售』。」有業內人士稱,「但它不同於現在眾多流行的抽卡類手機遊戲,監管層可以通過提取後臺代碼對中獎概率進行直接監管。盲盒的概率設置過程中應該如何來監管,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說法。」

「目前還比較難認定盲盒是否違法,從法律角度進行規範可能比較困難。」趙佔領直言。

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看來,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盲盒亟須規範。首先,市場監管部門應規範盲盒的經營秩序,對交易不透明的經營行為、虛假廣告和產品質量問題及時查處;其次,網際網路運營商應對每一款上線盲盒加強審核,防止包含低俗內容;第三,應對未成年人及其家長加強教育,使其知曉購買的風險。

來源:法治日報

相關焦點

  • 盲盒經濟大行其道:上癮現象普遍 炒作行為值得警惕
    盲盒熱潮方興未艾商家紛紛借勢營銷盲盒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本的福袋。在盲盒火爆前,扭蛋、文具福袋等產品在一定的人群間也較為流行。盲盒營銷類似於一種抽獎遊戲的商品營銷手法,能夠大大刺激用戶的復購率。連日來,《法治日報》記者多次前往泡泡瑪特的線下店面發現,在非工作日,店內通常顧客較多,且大多為年輕女性,儘管部分顧客並沒有購買店內商品,但部分熱門款式的盲盒已出現缺貨狀態,且有多位顧客一次購買多個盲盒,消費金額達上百元。盲盒通常以系列的形式進行售賣,每個系列一般有8-12種款式。當玩家得到首個盲盒之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拾。
  • 玩偶一號創始人梁浩東 盲盒已成現象級亞文化
    (原標題:玩偶一號創始人梁浩東 盲盒已成現象級亞文化)
  • 明知故問 | 盲盒經濟為什麼會火,盲盒市場有多大?
    盲盒的出現,很容易就讓人想到80後、90後小時候經歷過的吃乾脆麵收集水滸卡,也會讓人想到歷史更久遠的日本扭蛋機,玩家花錢獲得扭蛋,而扭蛋中裝著的玩具樣式也需要打開後才能知道。盲盒在操作邏輯上與集卡和扭蛋機並無區別,只是它的受眾,已經變成了基數大、消費能力強的Z世代。Z世代是指1995-2009年出生的這一批人(巴克萊銀行定義)。
  • 文具盲盒火爆,別讓小學生迷失在文具盲盒裡
    價格方面,中性筆盲盒普遍標價5元一支,大英博物館系列要8元一支,一款櫻花祈願文具福袋標價22元。近年來,盲盒市場火爆,不少領域都推出了盲盒,圖書盲盒、玩具盲盒,現在連文具盲盒也有了。這種所謂的文具盲盒,其實只不過是打著文具旗號,實質上是已經脫離了盲盒本質的商品。
  • 這款盲盒憑啥這麼火?
    中外玩具網 12月9日訊】有一款盲盒,新品發售日便秒售罄,名噪一時,一度成為19年7月風雲級古風手辦~持續掀起玩娃熱潮在拆盒過程中,不知是快遞運輸還是產品做工問題,武則天款娃娃的皇冠掉了….許多盲盒火了之後,都會出現產品做工良莠不齊的問題,希望品牌方保持精良製作水平,才能守住產品口碑。 雖然一次性開箱一整盒,驚喜感少了一些,但是卻非常滿足,特別是還開到了隱藏款嫦娥,實在是太幸福了!
  • 「快樂盲盒」不確定性才好玩,年輕人帶動的潮玩IP經濟
    從娃娃機到扭蛋機,再到現在的盲盒機,年輕人玩的線下娛樂模式出現越來越多的新花樣!有人說扭蛋機替代了娃娃機,盲盒機替代了扭蛋機,其實不然,這三者之間不可替代,有自己的零售風格和模式。而盲盒機跟扭蛋機的原理相似,其中的產品多以公仔為主,產品體型位於娃娃機和扭蛋機之間,不過現在的盲盒機不斷升級,裡面可以裝的產品也開始多樣化。盲盒,不僅覆蓋真人電影、遊戲、動漫、漫畫、原創IP形象等等,更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周邊零售熱潮,同時盲盒潮玩熱也同樣為運營商帶來了高回報。
  • 奶茶店火鍋店推盲盒 表情包被做成盲盒 盲盒出圈 另一種流量變現
    而麥當勞也隨即趕了一波盲盒的潮流,一口氣推出70個小黃人盲盒,只送不賣,在粉絲中掀起了一波吃開心樂園集盲盒的熱潮。發送量187億次的表情包被做成了盲盒記者聯繫上了乖巧寶寶表情包的授權方廈門萌力星球網絡有限公司(簡稱「萌力星球」),了解這款盲盒的最新情況。
  • 【瘋狂的盲盒·玩具篇】燒錢拆盲盒,這種娃娃被年輕人買上市了
    都市時報記者在售賣機前停留了10分鐘左右,就有市民前來購買盲盒。24歲的小李不僅是一個樂高迷,更是一個資深的盲盒愛好者。確認、支付、取盒,拆開盲盒的一瞬間,她既緊張又期待,打開盒子後,小李發現並沒有抽到隱藏款,略顯失望,於是再次購買。十分鐘後,小李已經購買了九個盲盒,但仍舊沒有抽到血色騎士。「抽不到是常態,我也已經習慣了,接著抽吧。」小李說。 一旁的周女士提議自己來試試看,第一個盲盒拆開,沒中,她選擇再次購買。第二個盲盒拆開,「中了!」周女士開心地跳了起來,小李也投來羨慕的眼光。
  • 麥當勞的小黃人盲盒火了:盲盒營銷為何持續帶貨,其中有何訣竅?
    但是麥當勞卻換了一種呈現方式,它會設置一些小黃人的圓球盲盒,而當讀者點擊每個圓球,這時盲盒就會打開,每個盲盒都會對應有不同型號的小黃人,這種交互的設計讓人覺得很有趣,也會主動去轉發分享。除了形式的設計,盲盒的吸引力其實源於一種上癮機制。暢銷書《上癮》中曾把上癮機制拆解為四個環節: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
  • 百億估值超b站,一個小盲盒裡藏著什麼「寶藏」?
    百億估值超b站,一個小盲盒裡藏著什麼「寶藏」?圖:盲盒微信交流群 網友供圖一般情況下,售價59元的基礎款盲盒轉讓價為150元。可如果遇到「隱藏限量版」,那麼……
  • 一年花70萬買盲盒的人,背地裡到底在想什麼
    合計之下,乍看不貴的盲盒實則最為燒錢。盲盒圈裡,似乎有一股魔力,一旦入坑,再想出坑難上加難。上至老人,下至小孩,上癮之人比比皆是。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火熱的盲盒現象,其實是必然現象。以至於後來徹底上癮,隔一天就抽,不知不覺一個月下來就花了上萬塊。可以說,絕大多數盲盒買家成癮之路大抵如此。一次次買,一次次拆,還有的,即便自己不抽,也喜歡在網上觀看其他博主拆盒的視頻,以此來滿足自己賭博快感。說到底,每個人內心都潛藏著賭博心理,只不過克製程度不同,便走向了不同的路。
  • 麥當勞推出70款小黃人盲盒,相當於吃338個套餐才能集齊
    原標題:麥當勞推出70款小黃人盲盒,相當於吃338個套餐才能集齊成年人和兒童,往往只有一個盲盒的距離。7月1日,麥當勞公眾號發文推出70個小黃人盲盒。小黃人作為麥當勞中國合作最多的IP形象之一,自小黃人誕生以來,每次與麥當勞的合作玩法都在升級。此次也是抓住了當下最流行的「盲盒營銷」潮流。
  • 圖書盲盒、美妝盲盒 「小盒子」還能帶來多少「大驚喜」
    眾多商家跨界推出盲盒產品,「盲盒+」的營銷方式漸熱。但與此同時,盲盒圈漸漸颳起「炒作風」,盲盒帶來的過度消費引發關注。  所謂盲盒,就是在盒子中放置不同的產品,消費者購買的時候不能拆盒,全憑運氣抽中商品。近年來,這種帶來隨機體驗的商品受到不少人喜愛,尤其受到年輕消費群體歡迎,成為市場熱門。
  • 線下盲盒市場火熱,從盲盒機,再到泡泡瑪特,如何開啟線上盲盒?
    由於盲盒熱的到來,各大商家企業紛紛入局,作為盲盒市場的老大哥——泡泡瑪特,也是各大品牌爭相模仿的對象。什麼是盲盒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只知道盲盒市場火熱,卻不知道盲盒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盲盒就是類似一種抽獎玩法,具有一定的隨機性,玩家在外觀相同的盒子中,抽取盲盒,主要玩法在於盲。同時泡泡瑪特的盲盒,還存在隱藏盲盒,更具有收藏價值,不過抽中的概率也比較低。
  • 去年的爆款盲盒,今年有點「盲」
    「以前新貨一次都是拿5盒以上,現在只敢進2盒。」……這是在重慶做盲盒的生意人透露的這三個月來的變化。從去年開始,盲盒市場一度爆發,迎來越來越多的競爭者,甚至讓一些商家「一夜暴富」。不過,今年的疫情讓這個領域開始變得有點「盲」,銷量下滑、競爭加劇以及銷售方式的變化,都讓整個行業充滿不確定性。
  • 百億估值超b站,一個小盲盒裡藏著什麼「寶藏」?_財經_澎湃新聞-The...
    圖:盲盒微信交流群 網友供圖一般情況下,售價59元的基礎款盲盒轉讓價為150元。可如果遇到「隱藏限量版」,那麼…… 盲盒結合王牌IP,竟讓無數年輕人收集上癮「相同的包裝裡裝著不同的玩偶,沒打開盒子前,不知裡面是什麼款式產品。」
  • 名創優品創TOPTOY品牌賣盲盒 這是搶泡泡瑪特飯碗?
    這些特別的產品售價普遍都比較貴,甚至遠高於出廠定價的好幾倍。 盲盒有啥魅力?為何吸引眾多消費者痴迷其中 近幾年,要說火爆的玩具類型,那得算上盲盒商品。這是一種靠運氣、機率和「賭」才能購買到自己想要的產品,且充滿未知性的購物形式,該購物形式也正被廣大廣大消費者逐漸接受。
  • 「考古盲盒」讓文物巧妙「出圈」
    「考古盲盒」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與文物結合,模擬考古的未知性、神秘性,讓文物愛好者和「盲盒」玩家通過親手挖掘「寶物」,感受喜悅感和成就感。這種潮流玩具可以讓文物活起來,不僅有利於歷史文化傳承,還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文物的價值與活力在於融入生活、回歸社會、服務人民,要把歷史、文化和審美信息傳遞給當下之人。
  • 「考古盲盒」:讓文物「活起來」
    近日,有人先後在幾個大社交平臺發帖,圖文直播「考古盲盒」開盒全過程,吸引了大量網友圍觀轉發、留言諮詢。  「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緊急補貨的600個盲盒在35秒內被一搶而空。」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說,「沒想到這麼火!」
  • 國潮盲盒來襲,如何捂住自己的錢包?
    最近一年,僅泡泡瑪特會員中,就有超過20萬人在盲盒上消費超過2萬元。2020年12月,被稱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過1100億港元。2017年至2019年,泡泡瑪特淨利潤從156萬元上漲到4.51億元,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更是高達65.2%。人們再也無法小覷盲盒的吸金能力。